阅读写作课典型课例
- 格式:doc
- 大小:57.01 KB
- 文档页数:6
O2U3 Food and Culture 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概要性写作是高考写作题型的一种。
概要性写作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不如读后续写高,因此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不足,学生在概要性写作时的表现往往不如读后续写,对于概要性写作的结构、功能句式以及句子转写技巧不熟悉。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梳理写作思路,只依照答案范文为学生进行分析,灌输应试技巧,造成了学生语言输入不足,写作框架缺失,写作思维匮乏的现象。
如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梳理习得概要性写作中的结构框架、功能句型和写作技巧,从而实现写作产出与原文之间的语句通顺、逻辑相通,成为不少教师的困惑。
鉴于此,本课例使用高中英语“三段七步”读思写整合教学模式,以教材文本为例,探讨新教材背景下,高中英语概要性写作如何实现写前结构、语言、技巧等支架的搭建,从而如何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目标一致。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2020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教材选修二第三单元Food and Culture的Using Language板块。
本单元阅读文本的主题是饮食和文化,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
该语篇是一篇议论文,以健康饮食为主题,解读了什么是健康饮食、怎样进行健康饮食,旨在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饮食方式。
正文内容遵循“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段为总起段。
第二段至第四段,作者列举了三种健康饮食的方法,并通过引用、列数据等方法使自己的论证更加具有信服力。
在上述列举的基础上,作者在最后一段进一步对健康饮食的核心进行了解读,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就文体特征来看,该文本论述主题和论述过程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按照总-分-总的方式开展议论,段落与段落之间有着较清楚的逻辑关系,每个段落内也存在清晰的结构关系。
该文本中的第二段到第四段按照逻辑顺序,围绕文章的中心,列举了三种健康饮食的方式,是一篇适宜进行概要性写作的文本;就语言来看,该文本使用了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或关联词,如“however” “beyond this” “finally” “in other words”等,为学生在写前环节进行衔接手段的学习提供了语言支撑;就内容来看,文章话题为健康饮食,属于常见的话题,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以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为例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室魏小娜摘要: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
为避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特梳理出“促写”型读写结合、“促读”型读写结合、“任务”型读写结合三大类课型。
并结合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例析了三类读写结合课型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型分类;课例分析尽管“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语文能力,但是中外母语教育实践都已证明:“阅读”和“写作”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享知识,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
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对“读写结合”基本理论和实践路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读写结合的实践方式也应该越来越丰富、有效。
然而,国内目前语文课堂中流行的“读写结合”还存在目标不明、落点不准、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
鉴于此,这里尝试结合国内外读写结合的优秀案例和理论观点,尝试梳理“读写结合”的不同课型,明确不同类型读写结合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
并结合人教版高段语文教材举例,供一线老师参考。
需要明确的是:不论哪种课型,既然称之为“读写结合”,从总体上看其中的“阅读”和“写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不宜厚此薄彼。
但是为了方便教师有目的地选择课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结合,这里依据读写结合中“阅读”和“写作”相对侧重点的不同,划分出系列课型。
一、“促写”型“读写结合“促写”型“读写结合”,是指借助阅读来促进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课型。
该课型中,阅读为写作服务,重在通过阅读来为写作提供语言积累、素材资源、文本形式和写作技法等内容,“写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这一读写结合课型在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积淀:无论是古代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现代语文教育家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学写故事》精品课例老河口市薛集镇中心学校孟东升写作背景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的形成。
好的故事是孩子童年时代最珍贵的礼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而让学生编写故事则可以开发他们的情节创造力思维,展开他们的想象力,这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学情分析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是听着或看着童话故事长大的。
升入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故事积累。
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开始不满足于看别人的故事,而有了创作的冲动,甚至许多人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
而编写故事是锻炼学生创作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练习写过很多篇记叙文,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写故事,会极大提高他们练习写作的热情。
写作目标1.了解写故事的技巧并能在创作中熟练运用。
2.能够独立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学写故事中激发写作的兴趣。
重难点突破重点:如何使自己编写的故事引人入胜。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编写故事。
教法与学法教法:1.引导法:设计若干有效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讲授结合练习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
3.范例激发法:给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便于学生参照。
学法:1.交流讨论法: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体会中练习写作。
2.借鉴法:在赏读范文的基础上,借鉴写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写作思路。
3.互评互改法:同桌或小组合作,进行针对性修改,在改中提高,在改中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文段、课件。
学生:储备与故事相关的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写作,激趣引思(3分钟)导入法一:喜欢听故事是人的一种先天的欲望,像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封神榜》,童话故事《米老鼠与唐老鸭》《葫芦兄弟》等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甚至让许多人都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
二年级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简单的短
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篇简短的故事《小狗找骨头》。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关小狗的图片或者玩具,引起学
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预习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故事的图片,让学生根据
图片内容猜测故事的大概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故事阅读,教师朗读故事《小狗找骨头》,并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氛围。
4. 故事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小狗为什么要找骨头?”、“小狗最后找到了骨头吗?”
等等。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 语言实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7.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例如让学生绘制故
事中的场景,或者写一篇关于小狗的小短文,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提
高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
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
趣的培养。
五年级阅读与写作优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阅读训练和写作练习,学生能够: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主题和关键细节;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段写作;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分析和评价文章;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和相关练习材料;2.学生准备阅读素材和写作工具。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出示一幅画面,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b.启发性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兴趣。
2.阅读训练(15分钟)a.学生阅读一篇短文;b.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c.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回答阅读理解问题。
3.写作练习(3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写作主题,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b.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写作练习,包括:提纲、扩展练习、修改和润色;c.学生自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和点评。
4.作品分享和评价(15分钟)a.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b.教师展示一些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分享。
5.总结(5分钟)a.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阅读和写作技巧;b.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不足之处;c.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训练和写作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通过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作品分享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个体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地参与其中,既注重个体差异的发展,又注重团队协作和共享,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案例一、背景知识介绍初中英语考试中书面表达是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全面考核的综合测试。
它不仅考查考生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测评考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初中阶段对于英语写作的要求,实际上是”有指导的写作”(guided writing)。
它通过提供情景(文字、图画、表格),让学生用学过的英语语言来描述事物或事件并表达一定的思想,以此达成和检验对所学英语语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对中考的书面表达,有不同的感受。
几年的英语学习下来,能否学以致用?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到表达自己思想的写作中?相当一部分孩子还是很有惧意。
这其中:1.汉语式的语句2.文章的流畅程度3.句式的单一都极大的影响孩子们的写作成绩。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读写技能,”读”为输入,写为输出,读为”写”服务,也就是输入为输出服务,”写”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
利用课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进而在写作活动中有效输出信息。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了这堂语篇复习与书面表达课。
二、教学课例我选取的是《初中英语中考说明与指导》第四章日常活动这个话题,为了实现学生能够由阅读文本信息到准确表达自己的日常活动而进行的阅读和写作课的尝试和探索。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学生能:掌握谈论日常活动的短语和句型。
掌握语篇的结构,关注语篇的常用时态,并合理运用关联词。
2.运用本节课所复习的短语、句型及语篇结构,完成写作任务”描写自己和家人的日常活动”。
教学设计1、总体思路在教学中,我选取了教材中与日常活动相关的两篇阅读文章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态、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分析其语言、体裁、内容和语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写作的意图与目的,抓住主题句,理解细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框架和技巧。
2、教学过程step 1 revision ①使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让学生想出一些和日常活动有关的单词短语,目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和写作话题daily activities 相关的知识,并把它们分成生活起居、家务学习和课余生活三个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方案课题提出的背景: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叶圣陶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从此,“以读促写”的观点占据了作文教学理论的主导地位。
它把阅读作为写作学习的基础或前提,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写作教学。
本课题通过课例研究,旨在探索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整合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学课文”的现象,教师不能很好地挖掘课文中的语文训练点,导致学生不会运用语言文字。
不少学生习作时不会选择材料、组织语言,每学年的16次课内习作,学生远远不能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是必要的,也是有其价值的。
课题概念的界定:1.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3.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4.小学教学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本课题通过课例研究,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整合点,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以便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训练点的确定(挖掘训练点)。
2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实施(设计有效教学环节)。
3.以“课例研究”的方式评价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实施教学评价)。
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了“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课例和经验。
实践意义:一是通过课例研究记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经研究、反思,选择适合学生的读写整合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第二,教师在研究中对学生学习过程获得的认识,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第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读写结合课题实施方案范文一、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因此,制定《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课题研究计划非常有必要。
在制定研究计划之前,我在班内进行了前期调查,情况如下:1、学生的读课外书时间。
天天读的占____%,经常读的占____%,偶尔读的占____%,从不读的占____%。
我们班的大多数学生天天读书的很少,就是经常读书的同学也不多,而偶尔读的同学尚占相当大的比例。
从阅读时间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____分钟。
这说明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的读课外书习惯:能自觉摘录好词好句并加以背诵的____人,能主动写读后感的____人,能把读过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的占____%。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比较喜欢说书中的精彩故事、介绍好书但学生在阅读时,缺少具体的方法指导。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写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针对班内情况,本学期我决定开展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1、增加阅读量,两周至少读完一本书,本学期每人至少读____本课外书。
2、完成各种活动目标,进一步诱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3、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三、研究方法:1、营造书香氛围。
设立班级图书角,营造阅读的教室氛围。
2、提倡利用中午休息时间1:00—1:30,学生静静看书。
3、开展睡前半小时读书活动,家长监督。
4、每周设一节读书课,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5、鼓励学生即兴表达,再通过“作文竞赛”、“朗诵会”、“读后感比赛”、“我喜爱的一本书”推荐、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进一步诱发学生表达的热情。
6、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具体措施:(一)、寓教于趣—让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
阅读写作课典型课例一、教学课型:阅读写作课二、教学设计I.教学目标设计本节课的中心任务是完成一封email形式的派对邀请信,并对所收到的邀请做出恰当的回复。
根据中心任务,教学目标细化为五大方面:1.语言知识学生在完成主要任务时,能够正确使用下列词语:Sounds like a blast!I’d love to …I’d love to …, but I can’t.… have to …2.语言技能学生能够通过scan获取party invitation中的主要信息。
3.学习策略学生能够运用思维脑图构建有关party的背景图式;能够通过小组活动学会与人合作。
4.情感态度学生在互动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会倾听,逐渐形成学习意志。
5.文化背景学生能够了解party种类并理解其文化内涵;能够在invitation与reply的行文中体现得体性。
II.教学内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该单元中的最后一个课时。
在学生学习了have to的表达方式与关于时间安排的表达方式之后,教材安排了Reading和Writing两大块内容。
其中,reading设计了以下三部分:a.Make a list of the kinds of parties people have.b.Skim the messages below. Why did the people write them? Write the number of the purposenext to each message below.c.Read the messag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Writing设计了以下两部分:a.Imagine that you are having a party. Decide on the details below.b.Write an email invitation to your party.根据本节课的中心任务(见上),教师对于上述教学内容作了以下处理:1.保留三篇阅读材料( three messages) 。
教材中是按照email发送时间顺序排列的:两封回信在前,一封邀请信在后。
教师没有按照一般阅读顺序(先邀请信后回信)调整阅读材料的排列。
这样便于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email等应用文文体的习惯(在email或手机短消息中,最新的内容在最前面)。
2.将Writing中a、b两部分的文字材料改编为读后的活动材料,供师生、生生在口头互动中使用。
将a部分改编为口头活动,要求学生使用重点词语,做好party plan。
将b部分改编成为小组活动,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
3.将reading中的a与c部分的文字材料改编为听说材料,用于读前活动。
将a部分结合到热身活动中,以思维脑图形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将c部分改编成读前预测活动,引导学生预测邀请信的主要内容,形成一定的背景图式,提高阅读质量。
4.根据教学内容设计work sheet,包括小组活动的分工确认,讨论过程中的要点记录,邀请信的书写以及课后的总结(learning log),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做好自我评估。
(教材内容与work sheet见附件)III.教学活动设计1.Pre-task phase: to talk about the party教师活动: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拉丁舞曲风格的歌曲Macarena,带领学生跳舞,同时邀请一名或几名学生上台一起领舞,借此与学生交流沟通,活跃气氛。
在活动中,尽量使用以下的语言,在情景中引出重点词语。
—It’s party time! We sing and dance together!—*Sounds like a blast!在舞蹈之后,请学生做简单的评论。
学生活动:(1)学生听着音乐跟随老师一起跳舞,其中一名学生被推荐与教师一起领舞。
(2)通过舞蹈与评论等,学生为随后的课堂活动做好情感与话题的热身准备。
【设计说明】教师模拟一个dancing party,在舞蹈中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让学生在情景中第一次接触本节课的主要语言。
活动形式以师生活动为主。
2.Task–introduction & Task–acknowledgement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任务。
—We love parties. In today’s class we are going to plan our own party, write an invitation to your friends and a reply to an invitatio n you’ve received.学生活动:学生获知本节课的任务,明确他们最终要完成的结果。
据此,学生对于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估,为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设计说明】告知学生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也有利于学生自主规划、主动参与活动。
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主。
3.Pre-reading tasksTask One: to brainstorm and get the ideas of parties教师活动:(1)教师设问“What kinds of parties do you know?”,引起学生对“party”话题的思考,并通过“思维脑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构建关于“party”的大脑图式。
(2)教师追问“Why do people have parties? Or when do people have parties?”,诱发学生对于“party”文化内涵的思考。
Reference: Party is a social gathering especially for pleasure or amusement (Wikiedia). Three key points TIP: together, interesting, people学生活动:(1)学生根据教师的第一个问题,积极思维并给出他们所想到的相关词语。
(2)学生通过“头脑大风暴”,构建关于party种类的“思维脑图”。
(3)学生回答“Well, why do people have parties? Or when do people have parties?”,并在互动中,逐步理解party的真正含义。
Task Two: to predict the possible content of an invitation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以对子讨论的形式,对于“What key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 an invitation?”进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掌握邀请信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反应,可以提供Who、Where、What kind of、When、How to等关键词语。
学生活动:(1)学生预测一般邀请信的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使用“wh-”词,以提问方式,确定一般邀请信的关键信息。
【设计说明】读前的两个活动主要用于激活学生的背景图式,为下步阅读活动做好铺垫,同时也训练他们构建思维脑图和预测的能力。
教师提供的几个“wh-”词是一个“支架”,降低活动难度。
活动以班级互动为主。
4.While-reading task: to read for information neededTask one: to read the invitation教师活动:(1)教师将阅读材料(课文内容)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注意email等应用文的文本排列顺序(在email或短消息中,往往是最新的内容在最前面)。
(2)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预测的问题scan邀请信,并读取有关的信息内容(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列信息要点:Who —Louisa, Haruko and JakeWhere —Main Entrance Luna ParkWhat kind of —costume partyWhen —7:00 pm FridayHow to— by busWhat’s special—free rides(4)教师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将获取的信息要点按照文章中出现的相应顺序排序,并讨论下列两个问题:Which comes first in the invitation?If you write an invitation, would you use the same order? Why?学生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所需信息。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关注email等应用文文体的规律。
(2)学生独立scan教材中的邀请信,获取有关信息并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
(3)学生进行班级互动,将他们阅读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享。
(4)学生第二次阅读,将获取的信息要点根据文本进行先后排序,以此了解party邀请信的信息要点以及行文顺序。
(5)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明确party邀请信的行文特点。
Task two: to read the replies教师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skimming,帮助他们辨别两封回复中哪封“接受”哪封“婉拒”。
(2)教师设问:—What makes you think the … one is an acceptance / declination?以此引导学生scanning,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的词句上,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判断理由。
(3)教师把学生可能回答的要点板书:Accept:*I’d love to.*Sounds like a blast.Decline:*I’d love to, but I can’t.*I have to …学生活动:(1)学生通过skimming两封回复,判断哪封接受,哪封拒绝。
(2)学生通过scanning,从文中找出支持自己做出判断的语句。
(3)学生通过班级互动,交换各自的理解。
【设计说明】阅读本身是个信息输入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活动。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搭建支架(如设计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组织学生在一定的互动活动中交流。
因此这阶段活动主要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教师的责任以调控、评价、帮助等为主。
阅读中,学生是在自己预测与文本材料互动中获取、理解主要信息(invitation的要素);阅读后,学生通过他们之间互动,进一步深入解读信息背后的文化知识(行文的逻辑性)。
5.Post-reading tasksTask one: a party plan discussion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策划一个派对:(1)教师事先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进行分组,并告知学生组内活动中的各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