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通公司财务舞弊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1
世通公司财务舞弊案世界通信公司成立于1983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营运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如果不是司法部在2001年否决了世界通信与斯普瑞特(Srint)公司的合并方案,他很可能成为美国电信业的龙头老大)。
世界通信的成功应归功于其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在收购兼并方面的禀赋以及首席财务官司考特D·苏利文(Scott D. Sullivan)。
从1983年成立至2001年,世界通信共完成了65项重大收购兼并。
2002年7月21申请破产保护前,世界通信是一个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85000名员工、1000多亿美元资产、35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为2000多万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提供语音话务、数据传输和因特网服务的超大型跨国公司。
首先发现世界通信财务舞弊的是内部审计部的副总经理辛西亚·库伯(Cynthia Cooper),2002年末被评为《时代》杂志一年一度的新闻人物(此外,还有安然公司的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和联邦调查局的柯琳·罗莉(Coleen Rowley))2002年2月8日,世通降低了2002年度的收入和盈余预测,并计划在第二季度计提150至200亿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月12日,SEC正式对世界通信的会计处理立案稽查;4月3日,世界通信宣布裁员10%(8500名);4月30日,世界通信的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因卷入4.08亿美元贷款丑闻而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5月9日,穆迪斯(Moody, s)和菲奇(Fitch)等信用评级机构将世界通信债券的信用等级降至“垃圾债券”级别;6月5日,再次裁员20%(17000名);6月20日,因资金周转紧张,推迟了优先股的股息支付;6月24日,世界通信的股价跌破一美元(1999年6元最高股价增达到64.50美元)。
世通公司财务舞弊案世界通信公司成立于1983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营运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如果不是司法部在2001年否决了世界通信与斯普瑞特(Srint)公司的合并方案,他很可能成为美国电信业的龙头老大)。
世界通信的成功应归功于其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在收购兼并方面的禀赋以及首席财务官司考特D·苏利文(Scott D. Sullivan)。
从1983年成立至2001年,世界通信共完成了65项重大收购兼并。
2002年7月21申请破产保护前,世界通信是一个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85000名员工、1000多亿美元资产、35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为2000多万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提供语音话务、数据传输和因特网服务的超大型跨国公司。
首先发现世界通信财务舞弊的是内部审计部的副总经理辛西亚·库伯(Cynthia Cooper),2002年末被评为《时代》杂志一年一度的新闻人物(此外,还有安然公司的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和联邦调查局的柯琳·罗莉(Coleen Rowley))2002年2月8日,世通降低了2002年度的收入和盈余预测,并计划在第二季度计提150至200亿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月12日,SEC正式对世界通信的会计处理立案稽查;4月3日,世界通信宣布裁员10%(8500名);4月30日,世界通信的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因卷入4.08亿美元贷款丑闻而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5月9日,穆迪斯(Moody, s)和菲奇(Fitch)等信用评级机构将世界通信债券的信用等级降至“垃圾债券”级别;6月5日,再次裁员20%(17000名);6月20日,因资金周转紧张,推迟了优先股的股息支付;6月24日,世界通信的股价跌破一美元(1999年6元最高股价增达到64.50美元)。
世通舞弊案的研究分析摘要:成立于1983年的世界通信公司(简称世通公司)是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运营商。
在1983至2001年期间,世通公司一共完成了65项重大并购案,堪称典型的商业成功案例。
但随着公司业绩下滑,利润无法达到投资者预期。
为了使公司看起来依旧具有投资价值,公司决定以非法的会计手段欺骗投资者,通过调整其他科目来上调利润。
最终,世通公司无法再通过会计手段弥补财务漏洞,并在2002年宣布破产。
世通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段虽然并不复杂,但非常典型,具有一定的研究分析价值,也同样对公司经营以及会计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世通公司,财务舞弊,会计手段,公司治理1.世通舞弊案事件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兴起,其配套基础设施电信业也获得了重大发展。
随着“去监管”这一措施打通了反垄断壁垒,所有的电信公司都开始同时进行地方和长途业务,电信行业的大洗牌也随之而来。
世通公司抓住了发展时机,持续扩张,一举成为了行业龙头,股价飙升,深受投资者看好。
然而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世通公司也面临着经营危机。
在2000年第三季度,世通公司的利润已经无法达到当时投资者的预期,于是一场财务造假的阴谋由此展开。
时任CFO苏利文指使总会计师迈耶斯找来两位会计对当季的财报利润进行上调,并承诺下个季度会下调利润预期。
但是此后世通公司的经营状况没有任何好转,财务舞弊也一直持续着。
直到内审副总经理库珀向外部审计报告此事,世通的财务舞弊行为才被公之于众,相关人员也收到了刑罚惩处。
1.世通舞弊案手法分析像世界通信公司这样的上市公司,其公开的财务报表通常包括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公司的损益表报告了在某一时期确认的收入、发生的费用以及获得的利润。
在损益表中,费用通常从收入中减去,以计算利润。
而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则报告了公司在某个时间点的资产和负债。
这桩财务舞弊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上调利润,因此造假发生在一些能够释放利润的科目上。
世通事件目录概述在虚报巨额利润丑闻曝光4个星期后,美国东部时间7月21日,世界通讯(Worldcom)公司正式向纽约南区地方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根据破产申请文件,该公司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的资产总值超过1000亿美元,债务达310亿美元,破产涉及的资金规模是去年12月申请破产的安然公司的两倍,是今年1月份环球电讯破产案的4倍,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企业破产案。
世通公司的前身是创办于1983年的长途电话折扣公司(LDDS),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公司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疯狂扩张,一次次上演“小鱼吃大鱼”和“快鱼吃慢鱼”的戏法,迅速发展为全美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全球第一大互联网供应商。
2001年,公司高额负债的状况引起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关注,今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对世通公司过往的兼并事件和公司向CEO伯纳德·埃伯斯提供3.66亿美元巨额贷款一事进行调查。
4月30日,埃伯斯迫于董事会和大股东的强大压力黯然辞职。
6月,世通新任CEO主持的一次内部审计暴露出更大的丑闻:从2001年开始,世通公司与扩建电信系统工程有关的大量费用没有被作为正常成本入帐,而是作为资本支出处理,这一会计“技巧”为世通带来了38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6月25日,迫于SEC的压力,世通不得不发布声明,承认至少有38亿美元的支出被做了手脚,用来虚增现金流和利润;同时,该公司2001年14亿美元的利润和今年第一季度1.3亿美元的赢利也属子虚乌有。
假帐丑闻给世通公司带来了灭顶之灾。
丑闻曝光的第二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即以民事欺诈罪正式起诉世通;正在加拿大出席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怒不可遏,表示要全面调查世通一案。
与此同时,世通股票市值急剧缩水到3.35亿美元,公司成为一具空壳,信用等级被降为最低级;一年前允诺向世通提供25亿美元融资的25家投资银行也相继控告世通诈骗25亿美元。
7月21日,世通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世界通信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简介世通公司的成立、发展以及主要业务二、厄运世通公司的破产经过、财务造假揭露过程股价与绩效 —— 不协调的发展三、世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1.代理成本问题公司2.高管权限问题3.管理结构问题(权利分割问题)4.公司道德、企业社会责任5.内部监督机制问题5.财务、审计独立性考虑6.股东权利设置小组成员:林煌斌陈晓燕林伟琳宋世兰郑治平张明月2013-12-15一、简介:世界通信,还是世界骗局?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简称世通)是一家美国通讯公司,2003年因会计丑闻事件破产。
1983年成立,2002年7月21日申请破产保护之前为美国第二大长途电信运营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
曾经以1150亿美元股票市值一度成为美国第25大公司,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2000多万家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拥有员工85000人,年营业收入350多亿美元。
2002年之后,世界通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创下利润造假的世界记录,美国主流媒体甚至将世界通信的英文缩写“World Com”改为“World - con”(世界骗局),世界通信变成了世界骗局!世界十大破产排行榜(亿美元)二、2002,世通厄运的一年2月8日世界通信降低了2002年度的收入和盈利预测;计划在第二季度计提150至200亿美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月12日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对世界通信的会计处理立案审查4月3日世界通信宣布裁员10%,计划解雇8500名员工4月30日世界通信公司的创始人本纳德J.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因卷入4.08亿美元贷款臭闻而辞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5月9日穆迪斯(Moody’s)和菲奇(Fitch)等信用评级机构将世界通信的信用等级降低到“垃圾债券”级别6月5日世界通信宣布再次裁员20%,计划辞退17000名员工6月20日世界通信因资金周转紧张,推迟了优先股的股息支付6月24日世界通信的股票价格跌破1美元(1999年6月最高达到64.50元)6月25日公司上任不到二个月的首席执行官约翰.西择摩尔(John Sidgmore)向新闻媒体发布:审计发现,2001年度到2002年第一季度,世界通信通过将支付给其它通信公司的线路和网络费用确认为资本性支出,在5个季度内低估期间费用、虚增利润38.52亿美元。
【案例六】内审——揭开“世通”黑幕世通利用会计造假虚构了近100亿美元的利润,创下了财务舞弊的世界记录。
这一惊天动地的财务舞弊案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世通的财务舞弊既不是由人才济济、经费充裕的证券监管部门发现的,也不是由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跻身于“五大”的安达信发现的,更不是由薪酬丰厚、权高位重的董事会成员发现的,而是被世通的高管人员称作“不自量力、多管闲事”的三个内部审计人员发现的。
揭开世通造假黑幕的英雄是辛西亚.库珀(Cynthia Cooper,以下简称辛西亚,世通内审部副总经理)、哲恩.摩斯(GeneMorse,擅长电脑技术的内部审计师)和格林.史密斯(Glyn Smith,内审部高级经理,辛西亚的助理)。
正是这三个不计个人安危,忠于职守的“火枪手”,排除困扰,顶住压力,才将世通的舞弊罪行昭示于天下。
2002年岁末,《时代》杂志一年一度的新闻人物评选揭晓了。
当选者既不是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也不是自视甚高的商界精英,更不是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而是三位鲜为人知的“告密者”:世通的辛西亚.库珀、安然公司的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和联邦调查局的柯琳.罗莉(ColeenRowley)。
这三位女强人之所以当选,是因为她们不畏权势,勇揭黑幕,敢于“吹哨”。
《时代》杂志的封面文章在介绍她们的感人事迹时,加了一段发人深思的按语:辛西亚.库珀、雪伦.沃特金斯和柯琳.罗莉不顾个人风险,在世通、安然和联邦调查局拉响了警报,提醒了我们什么是美国勇气和美国价值的真谛。
现年38岁的辛西亚1994年受雇于世通,从事内部审计。
辛西亚从基层做起,几年后升任世通内审部的副总经理,主持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直接对世通的首席财务官斯科特.苏利文(Scott Sullivan)负责。
根据世通的职责分工,只有27个工作人员的内审部只负责经营绩效审计,从事业绩评估和预算控制,财务审计不在其工作职责范围之内,而是外包给安达信。
世界通信公司舞弊案法庭上的CFO与CEO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以下简称世通公司)曾是美国排名第25的大公司,更是通信业的第二大巨头。
因此,在美国它是一家非常重要的公司。
正如曾任世通公司总裁的西格莫尔(John Sidgmore)在美国参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所说的:“我们在美国的通信基础设施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世通公司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和通信基础的关键组成部分。
”就是这样一家通信巨头,突然在2002年6月25日对外公布:“世界通信公司准备重新编撰其2001~2002年的第1季度的财务报表。
这主要是因为在对公司的资本性支出项目进行表明内部审计后发现,公司在上述期间将线路成本费用计入了资本性项目,这不符合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要求。
其中,2001年转到资本性项目的线路成本总额为30.55亿元,2002年第1季度转到资本性项目的线路成本总额为7.97亿元。
公司已经立即通知最近聘请的独立审计师对2001年和2002年的财务报表进行综合审计。
同时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报告了此事。
”此后一段时间,世通公司管理层一直忙于对其2000~2002年第1季度的财务报告进行内部核查:2002年7月8日,世通公司向SEC提交第一次重编后的2001~2002年第1季度财务报表。
根据该重编的财务报表,2001年未扣利息、税金、折旧和摊销之前的盈利(EBITDA,这是美国通信公司常用的一个财务指标)从过去公布的105亿美元骤降至63亿美元,2002年第1季度的EBITDA也由22亿美元降至14亿美元。
8月3日,世通公司又公布了第二次修正后的财务报表。
通过这次调整,世通公司新发现了33亿多美元的虚增盈利。
这些虚增的盈余,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
11月5日,世通公司表示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其财务报表中的数据。
一路查下去,根据美国联邦司法机构的指控,世通公司最后涉嫌的会计舞弊总金额高达110亿美元。
世通公司舞弊审计案例分析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世通公司这个舞弊审计的事儿。
话说在那风起云涌的商业世界里,世通公司曾经也是个响当当的角色。
可谁能想到,在那看似辉煌的外表下,竟然隐藏着一系列见不得光的舞弊勾当。
世通公司,原本在通信行业那可是呼风唤雨的存在。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高层为了追求那些表面上好看的财务数据,走上了歪门邪道。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虚构收入、夸大资产,把公司的财务报表打扮得花枝招展,就像一个浓妆艳抹的演员,看似光彩照人,实则虚假不堪。
就拿虚构收入这事儿来说吧,他们可真是费尽了心思。
比如说,明明是一笔还没完全敲定的业务,他们就敢提前把收入算进来。
还有更离谱的,直接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业务交易,硬是给自己的账本上添上几笔收入。
这就好比你明明没赚到钱,却硬说自己腰缠万贯。
审计人员在调查的时候,那可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他们得像侦探一样,从一堆堆错综复杂的财务数据中寻找线索。
有一次,一位审计人员发现了一笔收入的记录十分可疑。
这笔收入的来源公司,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竟然是世通公司自己虚构出来的空壳公司。
你想想,这得多狡猾啊!再说夸大资产这一块。
世通公司把一些不值钱的资产,硬是估值成了天价。
这就好比把一个破铜烂铁说成是稀世珍宝。
审计人员在评估资产价值的时候,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比如一些老旧的设备,按照正常的折旧计算,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可世通公司却还按照全新的价格来计算资产。
这一系列的舞弊行为,最终还是被揭露了出来。
这给投资者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世通公司的声誉一落千丈。
从这个案例中,咱们能学到好多东西。
首先,企业的诚信那是绝对不能丢的。
一旦走上舞弊的歪路,就像在悬崖边跳舞,迟早会摔得粉身碎骨。
其次,对于审计工作来说,那可得睁大双眼,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要像啄木鸟一样,把那些隐藏在树干里的害虫给揪出来。
总之,世通公司的舞弊审计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商业的舞台上,只有坚守诚信,严格审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世界通信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简介世通公司的成立、发展以及主要业务二、厄运世通公司的破产经过、财务造假揭露过程股价与绩效 —— 不协调的发展三、世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1.代理成本问题公司2.高管权限问题3.管理结构问题(权利分割问题)4.公司道德、企业社会责任5.内部监督机制问题5.财务、审计独立性考虑6.股东权利设置小组成员:林煌斌陈晓燕林伟琳宋世兰郑治平张明月2013-12-15一、简介:世界通信,还是世界骗局?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简称世通)是一家美国通讯公司,2003年因会计丑闻事件破产。
1983年成立,2002年7月21日申请破产保护之前为美国第二大长途电信运营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
曾经以1150亿美元股票市值一度成为美国第25大公司,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2000多万家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拥有员工85000人,年营业收入350多亿美元。
2002年之后,世界通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创下利润造假的世界记录,美国主流媒体甚至将世界通信的英文缩写“World Com”改为“World - con”(世界骗局),世界通信变成了世界骗局!世界十大破产排行榜(亿美元)二、2002,世通厄运的一年2月8日世界通信降低了2002年度的收入和盈利预测;计划在第二季度计提150至200亿美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月12日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对世界通信的会计处理立案审查4月3日世界通信宣布裁员10%,计划解雇8500名员工4月30日世界通信公司的创始人本纳德J.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因卷入4.08亿美元贷款臭闻而辞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5月9日穆迪斯(Moody’s)和菲奇(Fitch)等信用评级机构将世界通信的信用等级降低到“垃圾债券”级别6月5日世界通信宣布再次裁员20%,计划辞退17000名员工6月20日世界通信因资金周转紧张,推迟了优先股的股息支付6月24日世界通信的股票价格跌破1美元(1999年6月最高达到64.50元)6月25日公司上任不到二个月的首席执行官约翰.西择摩尔(John Sidgmore)向新闻媒体发布:审计发现,2001年度到2002年第一季度,世界通信通过将支付给其它通信公司的线路和网络费用确认为资本性支出,在5个季度内低估期间费用、虚增利润38.52亿美元。
世界通讯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作者:杨柳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7期【摘要】美国世界通讯公司财务舞弊案令华尔街金融为之哗然,同时也让广大投资者蒙受了损失。
本文以世界通讯财务舞弊为案例,对其主要的财务舞弊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审计的启示。
【关键词】世界通讯财务舞弊虚增利润一、引言世界通讯公司是一家美国通讯公司,辉煌时期曾是华尔街青睐的“明星企业”。
然而,在世界通讯公司在1998年收购微波通信公司(MCI)不久后,美国通信业步入低迷时期,从1999年开始,公司采用虚假记账手段掩盖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虚构盈利增长以操纵股价。
相对于安然公司利用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虚增利润隐瞒负债而言,世界通讯公司的造假手法显得并不高明,其财务舞弊手法主要包括冲销成本费用、虚增资本支出、造假营业收入等。
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6月26日发起对此事的调查,发现其在1999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世界通讯公司虚构的营业收入达到90多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被虚增约110亿美元,虚假的财务信息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世界通讯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一)冲销营业成本,虚增资产世界通讯公司将已记入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以“预付容量”的名义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
其做法可概括为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
世通公司将经营费用调整为资本支出,此种做法产生了两种不良后果。
其一是世通歪曲了其最大费用支出项目即线路成本,虚构了巨额的利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世通盈利能力的判断。
其二,此做法也虚增了世通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世通在线路成本方面的支出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资本支出则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
将线路成本由经营费用转作资本支出,相当于对线路成本支出进行重分类。
因而,本应在现金流量表反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结果却被反映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对世通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判断。
世通公司财务舞弊案世界通信公司成立于1983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营运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如果不是司法部在2001年否决了世界通信与斯普瑞特(Srint)公司的合并方案,他很可能成为美国电信业的龙头老大)。
世界通信的成功应归功于其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在收购兼并方面的禀赋以及首席财务官司考特D·苏利文(Scott D. Sullivan)。
从1983年成立至2001年,世界通信共完成了65项重大收购兼并。
2002年7月21申请破产保护前,世界通信是一个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85000名员工、1000多亿美元资产、35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为2000多万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提供语音话务、数据传输和因特网服务的超大型跨国公司。
首先发现世界通信财务舞弊的是内部审计部的副总经理辛西亚·库伯(Cynthia Cooper),2002年末被评为《时代》杂志一年一度的新闻人物(此外,还有安然公司的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和联邦调查局的柯琳·罗莉(Coleen Rowley))2002年2月8日,世通降低了2002年度的收入和盈余预测,并计划在第二季度计提150至200亿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月12日,SEC正式对世界通信的会计处理立案稽查;4月3日,世界通信宣布裁员10%(8500名);4月30日,世界通信的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因卷入4.08亿美元贷款丑闻而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5月9日,穆迪斯(Moody, s)和菲奇(Fitch)等信用评级机构将世界通信债券的信用等级降至“垃圾债券”级别;6月5日,再次裁员20%(17000名);6月20日,因资金周转紧张,推迟了优先股的股息支付;6月24日,世界通信的股价跌破一美元(1999年6元最高股价增达到64.50美元)。
6月25日傍晚,上任不到两个月的首席执行官约翰·西择摩尔(John Sidgmore)宣布:内部审计发现,2001年度以及2002年第一季度,世界通信公司通过将支付给其他电信公司的线路和网络费用确认为资本性支出,在五个季度内低估期间费用、虚增利润38.52亿美元。
世界通信的股票交易被纳斯达克紧急停牌三天,复排的第一个交易日,股价跌至0.06美元(前一日的股价跌至83美分)。
许多美国主流媒体将世界通信的英文缩写“Word Com”改为“Word Con”(世界骗局),正在加拿大进行国事访问的布什总统公开表示震怒。
6月26日,SEC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向联邦法院递交了诉状,对世界通信提出证券欺诈指控,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和国会宣布对世界通信的财务丑闻展开调查;7月21日,世界通信向美国破产法院纽约南区法庭申请破产保护,申报的资产总额高达107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最大的破产案(据专家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约为150亿美元,而世界通信的负债总额接近450亿美元,资不抵债约300亿美元);7月31日,纳斯达克将世界通信的股票摘牌;8月1日,对财务丑闻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世界通信前执行副总裁兼前首席财务官司考特D·苏利文(Scott D. Sullivan)以及前副总裁兼主计长大卫·迈耶斯(David F. Myers)被联邦调查局逮捕;8月8日,世界通信宣布1999年和2000年度的税前利润被高估了34.66亿美元;11月5日,再次披露又发现了20亿美元的虚假利润,至此,世界通信承认的虚假会计利润已经超过93亿美元。
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预计会突破100亿美元,创下了空前的财务舞弊世界纪录。
世界通信曾经以1150亿美元股票市值一度成为美国第25大公司。
1999年6月24日,其股票市值超过1150亿美元,丑闻公布后恢复交易的2002年7月1日,股票市值猛跌至3亿美元以下,债权银行和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JP摩根信托公司172.0亿美元,梅隆银行66.0亿美元,花旗银行32.9亿美元,JP摩根大通银行30.0亿美元等;加州公务人员退休基金3.9亿美元,培基证券公司3.9亿美元,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3.0亿美元等(上述数字为2002年7月12日所持有世界通信公司债券和股票的账面价值)。
根据SEC以及美国总检查长办公室向法院递交的起诉书,世界通信会计造假的动机是为了迎合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
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1、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
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2000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审阅了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后,苏利文认为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高,体现的利润达不到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期,也不符世通先前向投资大众提供的盈利预测。
为此,首席财务官苏利文下令主计长迈耶斯和会计部主任耶特斯将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线路成本分别调减(贷记)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并按相同金额借记已计提的递延税款、坏账准备和预提费用等准备金科目,以保持借贷平衡。
这类造假手法使世通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对外报告的税前利润分别虚增了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借:各种准备金科目贷:线路成本)。
2001年第三季度,苏利文勒令无线通信部门将已计提的4亿美元坏账准备与线路成本相互冲销,虚增税前利润4亿美元。
上述会计处理既无原始凭证和分析资料支持,也缺乏签字授权和正当理由。
2、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
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
2001年4月,苏利文在审阅了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后,发现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居高不下,他决定将已记入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以“预付容量”的名义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
为了将这类造假伎俩付诸实施,苏利文授意迈耶斯和耶特斯,要求总账会计部给各地分支机构分管固定资产记录的会计人员下达指令,在季度结账后,根据指令借记固定资产账户,贷记线路成本账户,从而使税前利润虚增了38.52亿美元。
挤去水分后,世通的盈利趋势与其竞争对手AT&T大致同向。
与第一类造假手法一样,第二类造假手法所涉及的会计处理也没有任何原始凭证作支持,应有的授权签字也同样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类造假手法在夸大利润的同时,也虚增了世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按照美国现金流量表准则,世通在线路成本方面的支出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资本支出则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
将线路成本由经营费用转作资本支出,相当于对线路成本支出进行重分类。
因而,本应在现金流量表反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结果却被反映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对世通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判断。
3、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
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 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
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
世通和思科(Cisco)等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曾多次采用这种手法粉饰其会计报表而受到SEC的谴责。
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在其著名的“数字游戏”(The Numbers Game)一文中指出:“最近几年,各行各业纷纷通过合并、收购和剥离(Spin-offs)进行再造。
一些收购方,尤其是那些以股票作为收购货币的公司,已经将这样的大环境作为从事另一种‘创造性’会计的机遇。
我将之称为‘合并魔术’”。
在利维特列举的五大粉饰手法(创造性并购会计、巨额冲销、饼干盒式准备、重要性、收入确认)中,世通利用了其中的前两种手法。
世通利用创造性并购会计,武断地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究开发支出。
1998年9月14日,世通以370亿美元的代价(其中股票约330亿美元,其余为现金)收购了微波通信公司(MCI)。
尽管世通未披露收购日MCI公司的净资产,但相关年报资料显示:MCI公司1998年末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净资产分别为138.8亿美元、109.3亿美元和29.5亿美元,1998年末世通的商誉余额为440.76亿美元,比1997年末的133.36亿美元增加了307.4亿美元。
可见商誉的大幅增加与收购MCI有关。
收购MCI 时,世通原计划将370亿美元收购价格中的60~70亿美元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确认为当期损失,以降低商誉的确认额。
此计划受到SEC的干预。
SEC认为这是世通利用未完工研发支出的手法进行盈余操纵。
迫于SEC的压力,世通最终只好将这部分的分摊额确定为31亿美元,并在1998年度一次性确认为损失(这也是1998年世界通信报告26.69亿美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
然而,世通并不能提供这31亿美元未完工研发支出的相关证据,也无法说明拟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的金额为何从60~70亿美元锐减至31亿美元。
这一武断分摊收购成本的做法,导致商誉被严重低估。
4、随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期间经营业绩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
收购MCI时,世通将MCI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141亿美元调减为107亿美元,此举使收购MCI的商誉虚增了34亿美元。
按照MCI的会计政策,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约为4.36年,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使世通在收购MCI 后的未来4年内,每年可减少约7.8亿美元的折旧。
而虚增的34亿美元商誉则分40年摊销,每年约为0.85亿美元。
每年少提的7.8亿美元折旧和多提的0.85亿美元商誉摊销相抵后,世通在1999至2001年每年约虚增了6.9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5、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大肆进行巨额冲销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
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
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
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