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32.19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企业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新的思维、方法、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等,以提升竞争力和市场独特性的能力。
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综述将围绕企业创新的概念、影响因素、创新类型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企业创新的概念和定义是各种研究的起点。
根据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学者们对企业创新的定义也有所差异。
一些学者将企业创新定义为创造新的产品、技术或商业模式等。
而另一些学者则将企业创新定义为一种组织机构创新的能力,或者是一种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相适应的能力。
其次,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
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如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员工动机和拥有的资源等。
研究表明,创新导向的组织文化和支持创新的领导风格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
另外,员工的创新动机和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也对企业创新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研究人员在研究企业创新时,通常也会将企业创新分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创新类型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创新对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较大,而技术创新则对企业的技术领先地位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研究企业创新的绩效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企业创新的绩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估,如市场份额的增加、利润的增长、产品质量的提升等。
研究发现,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阈值效应。
也就是说,创新带来的绩效提升在创新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会逐渐减弱。
综上所述,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创新的概念、影响因素、创新类型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的文献,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促进企业创新的发展。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
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
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
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而谢洪明等及王晓耘等也曾就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个体因素进行研究,王雁飞等认为个人变量也应该纳入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中【4】。
企业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们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此我
将对企业的创新技术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不断引进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我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高性能产品的需求。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
产品的改进和优化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为客户提供
更好的用户体验。
其次,我们在生产工艺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引进智能
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我们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此外,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通过建设信息化
平台,我们成功实现了生产、销售、采购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和
协同,提高了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数据的
管理和分析,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总的来说,我们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创新技术的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创新技术的发展之路,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总结汇报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创新能力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创新不仅仅是指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更是指企业在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不断进行变革和突破。
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企业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组织文化基础上。
一个鼓励创新、尊重想法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使他们更加愿意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案。
同时,企业领导者也需要树立创新的导向,鼓励员工勇于尝试、勇于创新,为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和资源。
其次,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管理创新则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整体绩效。
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企业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培训、学习和知识分享,企业可以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使他们
具备更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创新合作,共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持续发展。
希望我们企业在未来能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更加辉煌的业绩。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综述研究【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全要素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进而对企业系统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述研究当今,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不确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所引领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不采取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来持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
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并进一步对企业如何系统地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对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综述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
Larry从企业创新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总和;Bargeman和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组织、技术、文化特征等的集合体;Barton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企业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等;Seven Muller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改造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还有不少学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评述报告引言企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等绩效指标产生影响。
本文对企业创新绩效研究进行评述,总结新的研究成果和对现有观点的评价。
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与评价企业创新绩效是指企业创新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不同研究者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定义存在差异,但一般包括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企业效益、增加知识资本和技术优势等方面的绩效。
评价企业创新绩效可通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进行考量,如研发支出、专利申请数量、产品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等。
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绩效受多个因素影响。
首先,创新战略和组织文化的支持是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并在组织文化中强调创新和风险承担。
其次,研发资源投入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关系。
研发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投入等,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创新绩效的达成至关重要。
再次,创新能力和创新过程管理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创新能力体现了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资源整合和能力运用程度,而创新过程管理则关乎企业创新活动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最后,外部环境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如行业竞争程度、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支持等。
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估方法评估企业创新绩效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用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回归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和贝叶斯网络等。
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常用非参数方法,可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创新绩效。
回归分析可通过统计建模分析创新活动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面板数据模型能够考虑时间和企业间的异质性,对创新绩效进行更加准确的估计。
贝叶斯网络则可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创新绩效的综合影响。
已有研究进展与问题近年来,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和模型构建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创新驱动、创新绩效评估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等问题。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研究方法和理论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和认可,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予以验证。
技术创新总结汇报
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持
续发展的关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致力于技术创新,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现在我将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在产品设计方面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创新。
通过引
入先进的3D打印技术,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大大
提高了产品的适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们还利用虚拟现实技
术进行产品展示和体验,为客户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产品体验。
其次,我们在生产工艺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创新。
通过引入自动
化生产线和智能化设备,我们成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同时,我们还利用大
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现了精准生产和智能调度,
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最后,我们在营销和服务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创新。
通过引入互
联网+的营销模式,我们成功地拓展了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品牌
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同时,我们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智能客
服系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提升了客户满
意度和忠诚度。
总的来说,我们团队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技术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2010年第7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10No 17收稿日期:2009-09-26,修回日期:2009-11-24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7-0012-0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王德劲(广西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系,广西南宁 530003)摘要:从界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则、指标及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求解方法等方面总结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应当加入适当的外部环境指标,以及国家或地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指标。
文献标识码:A1,国内很多学者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大多数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没有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与产业创新集群和创新网络,以及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环境结合起来,在创新能力评价中没有全面考虑人力资本因素等。
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或测度的方法和模型依赖于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科学界定。
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界定,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述[1-4]。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刘铁兵、项保华、李廉水和关士续等[5],如魏江(1998)等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和组织能力5个方面。
许庆瑞(2000)、温瑞珺(2005)等持有相近的观点。
各个学者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看法也各有差异,但都倾向于从企业内部,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能力结构特征来加以描述。
这些生产能力结构特征有些本身是难以衡量的,这就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和评价造成很大的困惑。
另外,上述概念的界定没有考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比如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政策、企业所处的技术创新集群网络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一局限性,使得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及对策的分析,及由此表层现象得到的具体对策建议,而难以获得深层次的能够解释经济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分析和结论。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评述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都以能力要素结构分析为主。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评价原则的讨论,评价指标和模型的选择,以及对模型的不同求解方法等方面。
21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魏江等(1995)认为,“在度量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采用全面指标来评价,还是采用核心评判指标来评价;二是解决参照系的选择问题,对参照系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的行业先进企业,也可以选择国际上行业先进企业。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根据具体数据的可掌握程度或数据的可获得性来选择。
”卢怀宝等(2002)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陈晓慧(2002)则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设计应该遵循科学性、政策导向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董岗等(2004)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
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参考;(2)科学性原则。
主要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涵义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创新理论基础之上,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合理和公正;(3)系统性原则。
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如环境因素、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营销和产出等;(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
定量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标衡量。
定性指标使创新能力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体现。
(5)可比性原则。
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对多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企业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的名称、含义、范围和统计口径尽量标准化,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6)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主要是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有效性、简单和方便等角度考虑的原则,也是指标体系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2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和模型(1)单一指标方法。
国内外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问题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思路与方法。
早期学者一般采用单一指标方法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比如,Scherier (1983)从技术活动投入或产出的角度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研究与开发(R&D )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统计分析表明,R&D 投入量与技术创新的强度、规模和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企业R&D 投入和产出都可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
R&D 投入量是目前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最有代表性的基础参量之一,国外学者早期普遍采用R&D 经费和技术人员投入两个比例数,即企业R&D 经费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经常或专职从事R&D 活动的技术人员占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来大王德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致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与水平。
但是,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原有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全部投入量难以完全独立地分离出来。
从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些新产品指标,如专利申请和批准数、技术贸易额、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但这些指标不能反映有关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技术创新,如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创新。
而专利指标构成复杂、涉及的社会面十分有限,大部分还只是R&D成果,并未通过市场的检验。
技术贸易额、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这类指标则过于笼统、可比性差。
可见,仅以R&D的投入量或简单的产出指标来反映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是不全面的。
另有学者认为由于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的包含很广,创新活动方式极不相同,因此,试图找出通用性的实际测度指标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根据各种不同的创新类型采用不同的测度方式。
Scheirer(1983)就曾将技术创新分为4类,并提出了各自相应的测度参量。
许庆瑞(1986)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最后将它们加以综合即得出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此类测度方法对分析不同类别的企业和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对不同企业和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力缺乏可比性,因此缺乏普遍意义。
(2)指标体系方法。
近年来,我国多数学者主张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如孟庆伟、安会茹(2000),张学文、张平(2001)刘建香、钱省三(2001)等。
众多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均未满足于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及其结构的界定上,而是以此为基点,进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度量和评价,相应建立了各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指标体系构建出相应的评价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反映了评价方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观点,相应于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观就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本文将其归纳为两类模型:一是基于能力要素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二是基于企业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第一类模型的代表性研究有:察志敏等(2004)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等四个方面,并设计了完整的指标体系。
曹崇延、王淮学(1998)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指标类、40个分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曲国禹、刘学铭(1999)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技术创新投入(资源)、技术创新产出(效率)、技术创新实现(效益)等3个指标类、17个指标。
另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创新管理、创新倾向、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6个要素及其进一步分解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和应用。
第二类模型的代表性研究有:郑春东、和金生(2000)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与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等多个环节的能力的综合。
孙细明等(2003)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6个阶段,并从分析整个过程入手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6个方面。
杨忠敏(2004)认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把其放到整体经营过程中去,而经营过程可以理解为知识生产,产品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
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她从知识生产模块、直接效果模块(知识生产对产品生产的影响)和综合效果模块(知识生产通过产品生产对价值生产的影响)三方面来建立指标体系。
还有学者把信息获取,技术获取,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视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过程,将技术创新看作以技术战略,组织环境和资源管理为输入过程,以技术创新的业绩和企业竞争力为输出过程,并由此构建了包括战略创新能力、智力资源能力、信息资源能力、创新组织能力和创新基础能力在内的新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还有的学者引入了系统观念,把环境要素考虑在内,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它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仅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流程,而且受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尽量把系统各要素考虑在内,才能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
213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方法国内外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生产函数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模糊综合评判法,DE A方法,灰色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Del phi法,综合指数法等等。
国内很多学者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具体问题,对这些基本的方法又作了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关键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将各指标综合为一个综合指标时,需要考虑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在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根据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
可以根据赋权的方式划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方式。
如模糊综合评判法、DE A方法、灰色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为客观赋权方式,即直接根据数据本身的特征来赋予相应的权重。
而Del phi法,综合指数法则采用主观赋权方式,根据专家的集中意见来赋予权重。
层次分析法则既可以采用主观赋权也可以采用客观赋权的方式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