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76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主要介绍了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课时,分别是《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
本教案主要针对第四单元的整体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水的常识以及简单的化学知识。
但在保护水资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水的性质,掌握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性质: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水的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基本性质。
2.水的净化: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净水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保护水资源:学生需要掌握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3.分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确保实验安全可靠。
2.收集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案例和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设计好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的水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水有哪些性质吗?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回顾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通过课件呈现各种净水方法的操作步骤,以及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水的性质。
《自然界的水》位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关系及应用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含课程标准中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初步“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能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等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概念;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常用的方法”;还包含第五个“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了解氢气”“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以及延续第一、二单元学习中已经涉及的第一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中的许多内容,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水的净化。
本单元仍然处于学习化学的启蒙初步阶段,与第一、二单元学习不同的是,首次开始通过宏观事物和社会热点问题将物质组成和构成的有关知识应用起来。
本课题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常用的方法;能说出几种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有关计算。
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了解或者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根据某种商品包装袋或者产品说明书标示进行有关计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单元课题3 水的组成复习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的性质;2.掌握水分子的化学式、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3.了解水的常见性质和特性,如溶解性、导电性等;4.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水相关的学习问题。
二、教学重点1.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2.水的性质和特性。
三、教学内容1.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并排排列;–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2.水的性质和特性–溶解性:水的溶解性能使其成为一种极好的溶剂;–导电性:纯净水几乎不导电,但加入少量电解质后能够导电;–密度和比热容:水的密度和比热容均较大,使其能够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沸点和凝固点:水的沸点和凝固点较高,便于在常温常压下存在。
四、教学方法1.示范法:通过示范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的性质;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理解;3.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验证水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水的性质,如水的溶解性、导电性等。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说明,向学生介绍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分子的化学式、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3. 讨论与实验(2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水的溶解性和导电性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纯水不导电,加入少量电解质后却能导电。
•实验演示:老师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纯净水和含电解质溶液接通电路,观察导电现象。
4. 拓展与应用(20分钟)•布置拓展问题: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水的其他性质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提供应用问题:提供一些与水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老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讨论和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第四单元复习一、知识归纳1、爱护水资源2、水的净化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工业上农业上生活中水体污染的原因水体污染的危害工业上农业上生活中工业上:降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业上:农作物含有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生活中:中毒、致病、死亡净化方法:沉淀、、、常用的净水剂明矾(与水反应生成胶状物)作用: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作用:水的硬度软水:定义硬水定义危害软化:生活中实验室硬水和软水的区别①加肥皂水:现象②加热蒸发:现象硬水:产生泡沫,浮渣软水:产生泡沫,浮渣硬水:出现软水:没有3、水的组成4、化学式水的电解现象反应式:电极上出现气泡正极:、体积,能使负极:、体积,能燃烧、产生结论:水是由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不可分化学式的定义意义宏观:、微观:、数量:、注意:表示多个分子,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数字计算(以H2O为例)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书写:、、读法单质化合物:两种元素组成的读作“某化某”,有的把原子个数读出.金属单质、非金属固体单质读元素符号名称稀有气体单质、非金属气体单质读作“某气”定义:分类:价,失电子;价,得电子.书写:标在元素符号的,先、后,“”不能省如:N+1aC-1l意义: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如:M+2g:化合物中镁元素显+2价5、化合价二、练习1、(利用平均值法求混合物的组成)某硝酸铵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该样品中混有杂质为(括号内的数字为该物质中氮的质量分数)A.NH4HCO3(17.7%)B.(NH4)2SO4(21.2%)C. NH4Cl(26.3%)D.CO(NH2)2(46.7%)2、(利用关系式法)100kg的硝酸铵中含氮量相当于多少kg的碳铵(NH4HCO3)的含氮量?3、下列化学用语解释正确的是()A.Mg+2——镁离子B. O——氧气C.2CO2——2个二氧化碳分子D.2N——2个氮元素4、化合物中氢元素通常为+1价,氧元素为-2价,草酸(H2C2O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3.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化学反应观察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案、课件和实验指导书。
3. 测验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概念。
二、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15分钟)
1.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解释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和实验现象。
三、化学反应实验(2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20分钟)
1.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演示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3. 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
五、小结和课堂练习(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化学反应的观察实验报告。
2. 练习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但是在配平方程式的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六、教学过程(一)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1.现象:2.结论: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
3.氢气的验纯方法:(二)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化合物:物质分类:如右图关系。
(三)水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
(四)净化水的方法:、、、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可以净化。
1. 静置沉淀法: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 吸附沉淀法: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可以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如: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的。
但是经过净化后的水虽然变澄清了,但所得的水仍然不是纯水。
3.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二低:⑴;⑵。
三靠:⑴;⑵;⑶。
4. 蒸馏:把相互溶解的液体物质,根据沸点不同的原理进行分离的方法。
操作要点:⑴加沸石防爆沸;⑵装置气密性检查;⑶沸腾不能太剧烈;⑷开始馏出的液体弃去。
(五)软水和硬水:1. 硬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软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何鉴别软水、硬水?4. 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带来哪些麻烦?5.怎样使硬水软化:天然水都不是纯净水,通过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方法可以使水不同程度地净化。
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综合运用上述四项操作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相反的。
(六)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 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2、水污染的成因:(1) 、(2) 、(3)以上这些原因都造成的水体的污染,污染的水如饮用则对人体和动物产生巨大的损害。
3、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1)、(2)、(3)、。
(七)化学式与化合价:1.化学式:(1).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意义①纯净物都有固定不变的组成,一种纯净物只用一个化学式表示。
最新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讲解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中的重要物质——碳的性质和常见化合物。
2.认识碳的同素异形体和它们的应用。
3.理解碳的循环和碳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碳的性质和特点。
2.碳的同素异形体及应用。
3.碳的循环和其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对碳的同素异形体的认识和区分。
2.对碳循环的机制和重要性进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碳的重要性和常见的化合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PPT或白板,详细介绍碳的性质、同素异形体及其应用,让学生对碳有更深入的认识。
3.实验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碳的实验操作,如燃烧、制取气体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碳的性质和反应。
4.合作研究(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碳循环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15分钟)分发练册,让学生进行相关题的巩固练,检验学生对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解题过程,加深学生对碳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练册的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六、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更多与碳相关的知识,如全球变暖、化石燃料等,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七、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复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预下节课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碳的性质和特点- 碳的同素异形体及应用- 碳的循环和重要性九、教学资源:- PowerPoint或白板- 实验用具和药品- 练习册。
766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划自然界的水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课承担学校:常平中学初中部授课者:刘漫如★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水是继学生学习氧气之后学习的另一种重要的物质,本单元以常见物质水为载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紧密穿插于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为第十一单元粗盐提纯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其次,本单元又以化合价、化学式等化学基本概念为暗线,为第五单元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合价、化学式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过滤等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本课题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不会运用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不会对化学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不会将单质、化合物与前面学过的纯净物、混合物进行整合;对过滤的操作要点掌握不好等。
因为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至始以“水”例子,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法设计:这是一节复习课,所以我主要是以引导为主,多媒体为辅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合价、化学式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过滤等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果让学生自主学习,就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的理解。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正确书写化学式以及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我以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水”的化学式并对“水”的化学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以“水”为例,既让学生有亲切感,又大大降低了化学式有关计算的难度,一举两得,因此我整堂课都是围绕“水”这种物质展开教学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建议:1课时第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会对物质进行分类(3)、能正确书写化学式并对化学式进行有并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的方法得到信息;(2)、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整理以及表达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探究过程【复习提问】 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探究新知】[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章化学方程式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破裂成重新组合聚集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 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 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学设计病毒。
(变化)2.自来水净化方法及程度:<<<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2】1.过滤是基本的实验操作之一。
下列关于过滤的说法错误的是()A.如图中共有四种实验仪器(不包括滤纸)B.漏斗下端应该紧靠烧杯内壁C.若滤液浑浊,可能是液面高于滤纸边缘D.应选用带铁夹的铁架台,以固定漏斗2.下列物质能用于除去水中异味和色素的是()A.明矾B.活性炭C.3.“天宫课堂”中宇航员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饮用再生水。
下列方法可以将空间站中的各种废水转化成纯水的是()A.吸附B.蒸馏C.4.进入6月份我国南方多个省份受暴雨影响出现洪涝灾害。
为防止疾病传染,需对饮用水学生作好笔记。
采取措施进行处理:①消毒②自然沉降③煮沸④过滤。
合理的处理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C.④②③①D.②④①③5.水是生命之源。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河水净化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B.水汽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隔变大C.硬水软化常用肥皂水【作业设计】1.下列有关净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明矾可以加速难溶物沉淀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C.吸附可以降低水的硬度D.煮沸后的海水可以饮用2.如图所示为四种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行如图甲所示过滤操作,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得到的滤液不浑浊B.进行如图乙所示蒸发操作,当蒸发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C.进行如图丙所示蒸馏操作,为使测得的温度更准确,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伸入液面下D.进行如图丁所示的沉淀操作,加入活性炭发生了化学变化3.在开展化学实验时,经常会用到水,下列有关水的作用中说法正确的是()序号①②③④装置或操作示意图水的作用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用水润湿玻璃管口,是为了更方便地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烧杯中的水是为了得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过滤时用少量水润湿滤纸是为了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以防过滤速度慢制取蒸馏水时烧杯中的冷水是为了将水蒸气冷凝为液体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桂花公园内设有许多直饮水机,其中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①对应的操作是()A.过滤B.蒸馏C.吸附杂质D.杀菌消毒5.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教案积极探索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家长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具体内容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教案1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目标知道酸和酸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聚合反应在既定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才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聚合反应的实质。
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苯甲酸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板块:问题结构引导性材料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树脂材料中我们见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逐步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教程课本第60页中和页反应在一般来说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之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政府部门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环境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水污染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师生活动的智力保证。
教师展示演示症结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
问题结构在抓住关键问题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底物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属性性质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科学研究角度观察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首要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观念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