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境 保 护 部 派 出 机 构 、直 属 单 位 - 国家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
75“牧马平芜野,捕鱼斜日船”的画面,即将从长江重点水域这幅山水画面中逐渐消失,随即开启我国生态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门——自2020年1月1日起对长江流域主要水域进行分类,逐步实行禁渔,同时,长江沿岸各级地方当局明确负责相关的重点流域保护机制。
一、地方政府跨部门环境管理办法1.跨部门生态保护管理的立法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作为现今我国实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宪法》第26条已明确规定,由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①1979年,国家科委、国家农委、林业部、农业部、地质部、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中科院、国家水产总局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和科学考察工作的通知》,从法律层面为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创建和管理提供依据。
地方性的自然保护区法规中也有涉及部门协同的内容,如安徽、浙江、江苏、上海三省一市的人大常委会会议关于各自省份的《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浙江省的《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浙江省财政厅、省环保局共同制定的《浙江省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
2.跨部门生态保护管理的手段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并经国务院全体成员同意而建立的政府多部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是一种及时沟通和协调政府跨部门合作的制度,以促进任务的顺利执行。
主要通过定期开展联席会议的形式行使职权,通报主要环保工作,协调重大环境问题和履行国际环境条约,从而承担环境保护的部际协调职能[1]。
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保护方式。
“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界定为河流专属保护者和服务者。
长江生态保护区内河长制大大促进了流域内禁捕区划定、拦网养殖拆除、沿岸养殖户搬迁、河上渔民生态移民等情况的处理,有效联合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共同保护管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村民生存。
植物检疫条例(2017年修订)正文:----------------------------------------------------------------------------------------------------------------------------------------------------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根据1992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植物检疫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条为了防止危害植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植物检疫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植物检疫工作。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
植物检疫人员进入车站、机场、港口、仓库以及其他有关场所执行植物检疫任务,应穿着检疫制服和佩带检疫标志。
第四条凡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的病、虫、杂草,应定为植物检疫对象。
农业、林业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补充名单,并报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局部地区发生植物检疫对象的,应划为疫区,采取封锁、消灭措施,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出;发生地区已比较普遍的,则应将未发生地区划为保护区,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入。
疫区应根据植物检疫对象的传播情况、当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需要来划定,其范围应严格控制。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派人参加当地的道路联合检查站或者木材检查站;发生特大疫情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试卷一1.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2.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3.对法律汇编与法典编纂之间区别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角度。
下列哪一表述准确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A.法律汇编既可以由个人进行,也可以由社会团体乃至国家机关进行;法典编纂只能由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进行B.法律汇编是为了形成新的统一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典编纂是将不同时代的法典汇编成册C.法律汇编可以按年代、发布机关及涉及社会关系内容的不同,适当地对汇编的法律进行改变;法典编纂不能改变原来法律规范的内容D.法律汇编不属于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法典编纂是一种在清理已有立法文件基础上的立法活动4.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5.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构成因素。
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分类的表述哪一项可以成立?A.《律师法》第14条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不得为牟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
”此规定为义务性规则B.《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1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此规定为强行性规则C.《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已经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公布,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一一年三月二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公布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的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目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公布,并适时调整。
第四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
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以下统称危险化学品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安全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作业;对有资格要求的岗位,应当配备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使用国家禁止生产、经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
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有限制性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限制性规定使用危险化学品。
第六条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实施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以下统称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履行职责:(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组织确定、公布、调整危险化学品目录,对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下同)的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审查,核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
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制度3篇一、安全环保部1、主持公司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日常工作。
建立、健全公司环境保护档案,委派专人负责各类环境保护统计工作,承担资料、台帐、档案收集和整理,监督各生产经营单位的污染物防治情况;2、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监测和抽查全公司各类污染物排放情况;3、参加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会审,监督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负责新、扩、改建项目试生产报审工作;4、按"事故四不放过"原则",组织污染事故调查;5、编制环境保护考核指标,及时考核;6、组织贯彻和实施国家环境保护环保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环境保护文件、条例和决议,不断提高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保护与生产建设同步发展。
7、根据化工生产实际情况,在装置开、停车和处理紧急事故过程中,密切配合和引导生产单位的危险废物污染的防范措施,安全、有效地处理好废物的回收与排放,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8、负责制定危险废物污染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定期进行事故演练。
发生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按照应急预案实施行动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二、生产部1、按照"安全环保服务于生产,生产依托于安全环保"的原则,生产部对本单位污染防治工作负全面的领导责任;各车间必须把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部门管理工作中,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行必须与生产管理同时调度安排;2、对生产系统开、停车和事故状态下的污染物排放要采取有效防范、应急措施,避免污染环境;当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生产安排要服从环境保律、法规的要求;不得把没有污染防治措施的工序或产品转移给其它企业。
3、废物污染防治处理设施纳入生产设备管理程序,制定相应的、与动力、运行设备指标一致的考核指标,严格监督执行,减少跑、冒、滴、漏;对各类设备检修、大修,要确保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检修质量,为生产经营服务。
保密专题知识题库(300题)一、单选题(100题)1.【单选】通过指定人员直接传递绝密级国家秘密时,实行(B)。
A.专人护送制B.二人护送制C.三人护送制2.【单选】涉密信息设备改作非涉密信息设备使用或者淘汰处理时,应当(C)。
A. 将存储的国家秘密信息深度删除D.将存储的所有信息删除并格式化硬盘C.将国家秘密信息存储部件拆除3.【单选】(C)是国家秘密事项中的最小独立信息单元,可以表现为词、句、段落、图表等。
A.涉密信息B.密件C.密点4.【单选】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A)。
A.最小范围B.可控范围C. 合理范围5.【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根据(A)制定,是保护国家秘密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
A.宪法B.刑法C. 国家安全法6.【单选】(C)是中央保密工作领导机构。
A.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B.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C. 中央保密委员会7.【单选】国家秘密是(B),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A. 关系单位安全和利益B. 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C. 关系公民个人安全和利益8.【单选】机密级国家秘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后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B)。
A.遭受损害B.遭受严重的损害C. 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9.【单选】下列国家秘密标志不正确的是(A)。
A. 秘密★15年B. 机密★2025年12月31日C. 秘密★会议开始前10.【单选】保密法规包括保密行政法规和(C)。
A.行政管理法规B.国家法律法规C. 地方性保密法规11.【单选】在我国保密法律制度体系中,(A)数目最多、实用性最强。
A.部门规章B.行政法规C. 国家保密标准12.【单选】保密法律关系,是指保密法在调整有关当事人涉及(A)的活动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A.国家秘密B.工作秘密C.军事秘密13.【单选】机关、单位(B)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
A.负责人B.主要负责人C. 分管保密工作的负责人14.【单选】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确定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有条件的可以(C)。
废物进口篇一、进口废物类别(三大类)。
1.禁止进口类固体废物:详见《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
2.自动许可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详见《自动许可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
3.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
二、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2.《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3.《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4.《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5.《广东省进口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污染控制规范》。
三、审批流程。
1.自动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由利用企业或者其代理进口商直接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须自动许可类进口固体废物申请表和利用企业备案表、进口商备案表和进口废物原料境外供货企业注册证书。
2.限制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利用企业或者其代理进口商须将申请材料提交给利用企业所在地地(市)级环境保护部门。
地(市)级环境保护部门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经逐级核查签署意见后,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报送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须提供限制类进口固体废物申请书和利用企业备案表、进口商备案表和进口废物原料境外供货企业注册证书。
1页四、进口废物的相关制度及条件。
1.国家对进口废物实行总量控制,目录管理制度。
2.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加工利用单位必须是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准的定点加工单位。
3.目前,国家环境部还没有对进口废塑料实行定点管理。
申请进口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的程序详见《申请进口废塑料办事指南》4.进口废物实行境外企业注册和国内收货人登记制度。
境外企业需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经批准取得注册证书后才可向中国企业提供废物原料进口。
5.进口废物对进口废物原料的国内收货人实行登记制度。
详见《关于对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实施登记的通告》(2007年52号公告)。
6.进口废物的企业必须具备《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进口废物批准证书》(到商检局、海关备案注册,去当地的外贸局办理)和《入境货物通关单》(到商检局办理)。
中国企业承包境外建设工程项目条例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对外承包工程,促进对外承包工程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对外承包工程,是指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以下统称单位)承包境外建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工程项目)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提高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促进对外承包工程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对外承包工程服务体系和风险保障机制。
第四条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应当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外派人员的合法权益。
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应当遵守工程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信守合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对外承包工程有关的管理工作。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建设企业参与对外承包工程。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对外承包工程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有关对外承包工程的协会、商会按照章程为其成员提供与对外承包工程有关的信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依法制定行业规范,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维护公平竞争和成员利益。
第二章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第七条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对外承包工程资格。
第八条申请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法人资格,工程建设类单位还应当依法取得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颁发的特级或者一级(甲级)资质证书;(二)有与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至少2人具有2年以上从事对外承包工程的经历;(三)有与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相适应的安全防范能力;(四)有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最近2年内没有发生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较大事故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五)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最近3年内没有重大违约行为和重大违法经营记录。
国家贸易管制-----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管理制度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管理制度一、国家限制货物进出口的基本原则限制进出口货物,是指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事先由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签发有关许可证件,并凭以进口或出口的货物。
根据《外贸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可以限制其进口或者出口:l. 为维护国家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利益,需要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2. 内供应短缺或者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国内资源,需要限制出口的;3. 输往国家或者地区的市场容量有限,需要限制出口的;4.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的特定产业,需要限制进口的;5.对任何形式的农业、牧业、渔业产品有必要限制进口的;6.为保障国家国际金融地位和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限制进门的; 7.根据我国所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需要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
根据上述原则,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对我国进出口货物进行必要的限制管理,对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货物实行配额或许可证管理。
配额是国家对一定产品实行数量限制的手段,许可证是由国家许可对外贸易经营者进口或出口某种货物的证明,目前,我国采用的是配额许可证管理的措施,即配额与许可证结合使用,需要配额管理的商品必须申领许可证。
除实行配额或许可证管理外,对限制进出口的其他货物,在实际进出口前需经国家主管部门的许可,并签发有关允许货物进出口的证明,这些证明,统称为许可证件。
进出口许可证件是海关对限制进出口货物验放的重要依据。
二、限制进出口货物管理制度(一)进口许可证管理1.商品范围根据2001年《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品目录》,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为33种,税目总计383个8位商品编码,主要商品为:成品油、羊毛、涤纶纤维、腈纶纤维、聚酯切片、天然橡胶、汽车轮胎、氰化钠、食糖、化肥、烟草及制品、二醋酸纤维丝束、棉花、汽车及其关键件、摩托车及其发动机、车架、彩色电视机及其显像管、收、录音机及其机芯、电冰箱及其压缩机、录像设备及其关键件、照相机及其机身、手表、空调器及其压缩机、录音录像及磁带复制设备、汽车起重机及其底盘、气流纺纱机、粮食、植物油、酒、彩色感光材料、监控化学品、可作为化学武器的化学品、化学武器关键前体、化学武器原料、易制毒化学品、光盘生产设备、消耗臭氧层物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3.07.17•【文号】环发[2003]124号•【施行日期】2003.07.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环发[2003]124号)总局机关各部门,总局直属机关党委、纪委,中纪委、监察部派驻总局纪检组、监察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对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的管理,根据中央有关规定,现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暂行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暂行管理办法;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请假申请表。
二00三年七月十七日附件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暂行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对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管理,根据中央有关政策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须填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请假申请表》(见附件),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事假报批手续。
第三条本办法的适用范围,是指总局机关、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对外合作中心、机关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各直属单位、派出机构在职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已经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副司(局)级以上干部。
第四条上述工作人员申请因私事出国(境),需向人事部门提供以下材料:(一)利用节假日进行旅游观光等活动,须向人事部门提交请假报告,并出示与旅游代理机构签订的正式合同文书(原件)或其他书面证明材料;(二)探亲访友以及从事其它私人活动,须向人事部门提交请假报告,并出示有效的国(境)外邀请人正式发出邀请函件的原件和邀请人身份证件的复印件;(三)其他需要出示的材料。
摘 要:为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文章围绕《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厘清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涉及到不同机构的不同垂直管理模式,对各地在改革试点中不逾越《意见》边界,在框架内做好不同环保机构和不同管理模式的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803/ki.issn.1004-6216.2016.06.007Dominant Management Mode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alReform towards a Vertical Structure1222Ao Pingfu , Qin Changbo , Liu Mengyu , Ju Wenhui (1.Chongq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Chongqing 401147, China; 2.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EP, Beijing 100012, China)Abstract: China has initiated an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the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towards a vertical system below the provincial level from th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upervision and enforcemen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successfully, in this paper,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vertical management modes among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in the “Practical Policy Guidance on Vertical Management Reform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below the Provincial Level” is clarified. The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vertical management modes can enhance the vertical system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within the framework, eliminate problems in overstepping the boundary of the “Practical Policy Guidance” during the practice of local pilot projects, providing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active and steady vertical reform proces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 below the Provincial Level; Monitoring; Supervision; Enforcement; Vertical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Reform CLC number: X32第卷 第期426年月201612环境保护科学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Vol.42 No.6Dec.2016,33~3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侯文蕙 1970年4月22日,当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示威发生时,有人曾骂它是“自十字军东征以来的一次由一群乌合之众支持的马戏表演”,是“生态狂”;然而,到了1990年,在“地球日”20周年的时候,4月22日已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节日。
这一天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性活动。
在美国,仅纽约一地,就有20万人参加了在中央公园的庆祝集会。
1970年的地球日,被公认是在1962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拉开序幕之后,美国环境保护运动走向高潮的一个标志。
确实,从那时起至20世纪9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奋斗,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的环境意识,二是政府的环境政策和行为。
1992年,美国已有大约1万多个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其中10个最大的组织的成员已从1965年的50万人增至1990年的720万人。
如荒野学会1979年的会员人数为418万,到1995年时达到60万;奥杜邦协会在1975年时有会员32万,到1990年时达到60万①。
更重要的是,“环境保护主义”(Environm en talis m )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社会思潮,而不单单是一个口号了。
例如,根据1990年的民意测验,有73%的美国人都确信自己是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Environm en talist ),有4 5的人则把环境看作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②。
可见,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公众的环境意识亦日见浓厚。
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涨同时也对政府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69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案》,随后的20年间,又有数百个环境法规出台。
1970年,国家环保局重新整编,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政府管理实体之一;它不仅是国家重大的环境保护工程的制定和实施者,而且负有国家环境法规的执行和监督责任。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健全和完善了环境管理的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2014修订)⽂号:国办函[2014]119号颁布⽇期:2014-12-29执⾏⽇期:2014-12-29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政法规各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经国务院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05年5⽉24⽇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废⽌。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2⽉29⽇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的1.2 编制依据1.3 适⽤范围1.4 ⼯作原则1.5 事件分级2 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层⾯组织指挥机构2.2 地⽅层⾯组织指挥机构2.3 现场指挥机构3 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3.1 监测和风险分析3.2 预警3.3 信息报告与通报4 应急响应4.1 响应分级4.2 响应措施4.3 国家层⾯应对⼯作4.4 响应终⽌5 后期⼯作5.1 损害评估5.2 事件调查5.3 善后处置6 应急保障6.1 队伍保障6.2 物资与资⾦保障6.3 通信、交通与运输保障6.4 技术保障7 附则7.1 预案管理7.2 预案解释7.3 预案实施时间1 总则1.1 编制⽬的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作机制,科学有序⾼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民群众⽣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本预案。
1.3 适⽤范围本预案适⽤于我国境内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作。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然灾害、⽣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体、⼟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污染、⽔体污染、⼟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