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走进语文课堂
- 格式:pdf
- 大小:251.77 KB
- 文档页数:2
让“美”充满语文课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习语文兴趣不浓,甚至讨厌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寓教于乐,使学生进入轻松快乐的课堂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课前5分钟演讲,让学生由怕说到敢说,把“说话”美带进课堂上课开始,笔者让学生自己走向讲台发表演讲。
但学生往往因羞涩腼腆或信心不足而不肯开口“说”,久而久之就形成惰性。
因而,笔者首先要根除他们心中这一最大障碍,激发他们“说”的兴趣。
笔者的做法是降低演讲的难度,树立学生的信心。
在训练中如果一开始难度过大,必然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所以,在训练之初,笔者一般只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
如每次接到一个新班,笔者总是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喜好的科目及原因等简单的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很熟悉的,所以都能比较流利地介绍有关情况。
这时,笔者对他们及时地进行肯定,让学生觉得开口说话并不难,从而信心倍增。
如果学生还是不敢说,笔者就启发学生讲故事,或者电视剧里的情节。
有时,笔者还津津有味地和同学们一起谈论电视剧里的情节。
别看这些学生平时不说话,一谈到电视剧就打开了话匣子。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由怕说到敢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二、利用音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把意境美带进课堂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和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如,在《山中访友》一文中,作者在访问古桥、森林、白泉等老朋友时,运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它的美丽和意境,笔者为学生配上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借助表演,揣摩文章内涵,把表演美带进课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物多么迷人,描述的事情怎样感人、有趣,学生就是无动于衷。
让美育点亮语文课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归属的要求。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一、营造氛围,引领学生感知美每篇文章都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是让课堂教学展现出无穷魅力的宝贵资源。
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把这种资源挖掘出来,在学生与古今中外的作家之间搭建一座“桥”,使他们真正地实现跨越时空谈话。
铺垫、创设情境,营造与审美教育适切的教学氛围,就是“架桥”的良好手段,先引领学生走“近”文章和美,进而走“进”文章和美。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上精心设计,从而取得动人的课堂艺术效果。
如在讲《最后一课》时,以国歌历史背景及内容入题;在讲《乡愁》和《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地配乐朗诵;讲《鼎湖山听泉》时,播放山中幽泉的音乐;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展示五彩缤纷的花的图片;讲《渔家傲》时,让学生想象守边将士的壮志愁情,或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守边将士,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并托鸿雁将自己的话捎给远方的亲人;讲《为你打开一扇门》时,以优美的抒情给予结束课堂,所有这些环节的设置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能让学生在感性上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沉浸于或哀婉幽怨或沉郁悲怆,或清新淡雅或亮丽斑斓的美的感受之中。
二、把握形象,指导学生理解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
”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如何让“美”溢满小学语文课堂从牙牙学语的幼年到白发苍苍的暮年,我们在一生中都离不开语文的学习与运用。
因此,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功不可没。
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感受到爱与美,从而实践于自身,从小就做一个有爱心,欣赏美,高素养的人。
那么,究竟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一、“感恩”思想渗透“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首《感恩的心》曾经唱红了大江南北,也走进了许多人的心灵。
学会感恩是一种美德,作为小学生来说,存有感恩之心对于成长是非常有益和需要的。
语文是最富有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小学语文课本中潜隐着较为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而这种“恩”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父母之恩,师长之恩、朋友之恩这样个人之间的情愫,更有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祖国之恩这样的“大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已成为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并非所有的课文学生都能读懂之间的意义或主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点拨抑或是以身作则的熏陶感染,让感恩的因子如春风细雨般慢慢滋润到学生幼小的心田。
如可以利用古诗《游子吟》的教学,来进一步阐释母爱。
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询问来循循善诱:“当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呢?当你早晨上学时,妈妈对你说的一句关爱的话语是什么?当你失落的时候,妈妈又是怎么样鼓励你的呢?”在这样细细的温语中,让学生回味感受母爱的温暖与伟大,发觉母爱的无私。
而在教授《难忘的一课》这类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文中那充满激情的语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从而让学生在内心引起共鸣,从而燃起心中那份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深刻体会海峡对岸,台湾师生的那种深厚的爱国情意与强烈的民族精神。
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美。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导语感受开始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海浪阵阵,波涛滚滚。
有一条小船,在风口浪尖上颠簸。
船上的人吓得不知所措。
一个浪头过来,船翻了,一人落入茫茫大海。
此人不会游泳,周围又没有其他船只,连呼救都不可能,看来此人必死无疑。
但奇怪的是,这个人没有被海浪吞没,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岸边。
原来这个人掉进了死海。
为什么掉进‘死海不死’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这个导入,老师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为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把握诵读体会吟诵美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是学生齐读,还可以是分角色朗读。
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
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引导学生要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让美育走进语文课堂作者:苗翠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3期摘要:在改革语文教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的教育。
用美学的观点,把语文教材中美的人、景、事、物都挖掘出来,把学生引入这块宝地,领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
关键词:渲染;创设情境;激发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48-01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突出和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却程度不同地忽视和偏废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美和培养美感教育”的现象。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用美的观点统帅、处理、分析、落实教材,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就会使他们在色彩斑斓的美的世界里,采撷到一颗颗美的珠矶。
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动之以情渲染美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
“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
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
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
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
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二、引入宝地发现美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美”带到课堂上,把“美”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美”的耳濡目染中愉快地获取知识;在美的享受中启迪心智;在“美”的熏陶感化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爱美是人的天性,是普遍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种不需要外力推动的心理倾向,已经显示出一种趋向着某一个目标的“力”,影响着他们的情感、行为及人格。
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果只剩下对字、词、句的支离破碎的分析,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美学色彩被严重忽视了,这样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记忆、理解活动,学生的审美需求得不到满足,怎么会产生愉悦的情绪?怎么能丰富精神世界?又怎么能获得享受美感的快乐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少年,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或人情之美。
教学实践表明,从“美”着手,体现语文教学的美感性,让学生受到美感的熏陶,必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
下面,我先从美的教育功能来谈谈。
首先,美能陶冶情操。
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学科美感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美感性教学,由于它的可感性、愉悦性,使学生非常乐意接受,而产生积极的的情绪反映,当学生持久地、多侧面地获得美感,就会一次又一次产生对客观现实的美好的情感体验,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深化,可逐渐培养起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
其次,美能发展个性。
教学的美感性,为学生创造美的世界,唤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塑造美的心灵,使他们能形成对美的追求,把美好、崇高的境界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
求美的目标又必然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行为准则,爱美必然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爱美”必“痛丑”,即所谓“知美丑”“识善恶”。
让美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散文赏析“三步教学法”案例设计第一次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夏感》一文,我试图把这篇精美的散文教给我的学生,我深情地读,我细致地讲,两节课下来,全心投入的我问同学们感觉怎样。
所有的同学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还是同学们的感觉出了故障?这样美的散文怎么就没有一点感觉昵?带着这些疑问,我再次走进梁衡的《夏感》,重新设计我的教案: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散文赏析“三步教学法”即(调动学生发现美;引导学生欣赏美;鼓励学生创造美)。
3 教学重点:巧妙设计练习引导突破。
4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 在横线上填写叠音词:细草,绿烟,春日,秋波。
(2) 填空组成四字短语,春( )秋( )、( )情( )致、( )飞( )舞、( )前( )后,细( )慢( )。
(3) 找出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引用句.对比句。
(4) 划分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练习完成情况。
第(1)(2)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芊芊细草”、“谈谈绿烟”、“春日融融”、“秋波澹澹”;“春华秋实”或“春花秋月”、“闲情逸致”、“轻飞曼舞”、“承前启后”、“细滋慢长”。
作者大量运用叠音词和四字短语,使语言音韵和谐,节春明快,呈现音乐的韵律之美。
第(3)题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比喻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作者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变化过程,拟人句“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作者运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夏天景象的热烈。
引用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作者在这里引用诗人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诗句表现出夏天旋律的紧张,对比句“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让美成为语文课堂的灵魂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老师引领学生共享美好意境的知识天堂;应该是充满活力、老师与学生共舞的生命舞台;应该是跳动着文学音符,是学生思想能够自由飞翔的蔚蓝天空……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纵横古今、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应该是时而活泼欢快,时而沉静严肃,时而奔放豁达,时而温婉细腻的。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伴随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始终有一种美的享受和热爱语文、学好语文的愿望,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有了美的灵魂。
一、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欣赏美语文课堂中具有丰富的美的资源,教学时应注意挖掘,让学生在细细的品味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语音美、语意美、文字美熔铸于一个个貌似平常的方块字中。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汉字的美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优美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形象的释义,往往能激发学生对美的遐想。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一组描写夏天的词串:夜晚繁星亮晶晶爷爷奶奶小丁丁竹椅蒲扇萤火虫牵牛织女北斗星。
虽然只是简单的十二个词语,但由于编者独具匠心的编排,就把学生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境界:夏天的晚上,祖孙三人坐在竹椅上乘凉,爷爷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小丁丁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小丁丁听得入神了,思绪飞上了遥远的天空。
而本组词串中一、三、四排最后一个词语中的字都押“ing”韵,学生在朗读时就能充分感受到语音、语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出韵味和美感。
人性美、亲情美、自然美、意境美……无不熔铸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之中: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绮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有《沉香救母》中的母子情深,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洒脱,有《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的“生死考验”的悲壮……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再现等途径让学生欣赏美。
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边听《化蝶》的音乐,边欣赏蝴蝶谷美丽的景色。
让美走进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12-05-04T09:58:54.94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4月总第81期供稿作者:蒋素珍[导读]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建构
蒋素珍浙江省乐清市丹霞路小学3256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的学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实行审美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审美。
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使得当下语文阅读教育严重“缺席”,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审美观念的养成。
本文结合自身的从教经验,认为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来促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让美丽走近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审美建构
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的学科。
在人们美好的童年里,只有接受到审美教育的滋润与洗礼,才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双方面和谐互促,共同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实行审美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
依据笔者多言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文本解读的审美关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关照是指在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质素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是自身的教育专家学者根据美的标准和法则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反映自然和社会中方方面面的美。
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抓住教材文本中美的字词语段,将学生带入神奇瑰丽的语文殿堂,让他们在自由的审美中享受美、体验美,形成审美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利用教材文本中令人忘我的情境、让人心灵迷醉的意象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利用教材文本中营造的美学意境,带领学生沉浸其中,体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情境与心灵的唱和
教学情境设置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学科教育教学所必须注重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和营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本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点,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人物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情感。
因此,要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成功地意会教材文本中要表达的审美意蕴,就需要教师创设有积极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当中,与智者、圣人对话,和作者、编者交流,实现情感的迁移。
让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字表情达意的生命力,感受优秀文章的洗礼和浸润,从而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教师语言的审美感染力
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富于审美的教学语言是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载体。
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跳跃、情感的波动、审美想象力的激发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学生的审美对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的敬爱者、崇拜者,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是美的代表。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语言向学生传达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体验与感悟。
这种美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准确、明晰之美,更是形象、情感、文辞的优美。
四、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美
荀子《劝学》篇中认为学习应该“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
这些至理名言共同说明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的重要意义。
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要适当地提倡学生的朗读学习,在朗读美妙文字的同时体验美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思维情感的碰撞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美感。
感受文字的节奏和语句的韵律,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多媒体辅助审美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集声光电于一体的优势,可以有力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将有助于实施审美教育。
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生动化、具象化,冲破时空限制等特点,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丰富图画和完美音质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建构。
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感受教学过程中的美。
所以,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时要适度、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创设美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六、结束语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
”文因美而存,语文教育是呼唤美的教育,语文学科是蕴含美的学科。
儿童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依赖于教师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建构,让美走进语文课堂,浸润儿童纯洁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3]徐汝智主编《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
[4]纪育华主编《母语教学与人格塑造——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科学出版社,2002年。
[5]孙立明杨学谅陈义城主编《创新性教学及课堂教学实录(小学部分)》.沈阳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