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单元1、巴东三峡(刘大杰)2、周庄水韵(赵丽宏)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4、*走进纽约(刘成章)口语交际——摸拟旅游咨询写作——写一篇游记综合性学习——旅游资源调查第二单元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许基仁等)6、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等)7、*生命之舟(梁家新等)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口语交际——当一回小记者写字——写一则本地或本校消息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新闻第三单元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0、*谈语言(王力)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2、*懒惰的智慧(凯利)口语交际——交流格言写作——写一篇议论文写字——行楷字的书写原则(一)第四单元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14、范进中举(吴敬梓)15、、*选举风波(秦文君)16、*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口语交际——开一次头脑风暴会写作——缩写小说第五单元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巴里•齐默尔曼等)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口语交际——“小院士”科普讲座写作——说明事理综合性学习——环保小课题研究第六单元21、小石潭记(柳宗元)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3、*游恒山记(徐霞客)24、*满井游记(袁宏道)25、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过故人庄(孟浩然)游山西村(陆游)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范仲淹)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口语交际——古诗漫谈写作——写一篇读后感写字——行楷字的书写原则(二)第七单元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7、曹刿论战《左传》28、*干将莫邪(干宝)29、*劳山道士(蒲松龄)30、诗词五首观刈麦(白居易)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口语交际——劝说写作——改写《曹刿论战》附录一名著引读(三)附录二语法知识(二)1.巴东三峡【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削: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
2019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教材分析一、八年级教材总体结构:从总体上看,八年级上册教材与七年级教材保持了整体结构的一致性,都由6个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学习内容组成。
就具体而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结构又有很多不同于七年级教材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设置一个“活动·探究”单元2. 设置两个口语交际专题3. 开始设置专门的古诗文单元4. 现代文读写单元的“自读”课文增为两篇“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全为“自读”课文。
二、各单元内容及教学思路第一单元本单元是本套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依托单元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活动任务单”中对整个单元的任务做概要说明,以方便学生总体把握。
每个单元均安排三个任务,分别设置任务说明进行具体解说。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单元教学重点:1.“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2.“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体现了本套教材重视阅读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八年级语文教材重视文体学习的特点。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目标:把握两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体会多样化的写法和语言;理解课文深广的人文内涵单元教学重点:1. 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了解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个性、思想,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课本目录1.消息二则毛泽东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樊云芳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新闻采访新闻写作•5.藤野先生/鲁迅•6.我的母亲/胡适•7.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8.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学写人物小传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9.三峡/郦道元•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1.与朱元思书/吴均•12.观月记张孝祥•13.唐诗五首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学习描写景物•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移居(其二)/陶渊明•14.背影/朱自清•15.昆明的雨/汪曾祺•16.那树/王鼎钧•17.外国散文两篇要生活得写意/蒙田我为何而生 /罗素语言要连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网络时代•18.中国石拱桥/茅以升•19.苏州园林/叶圣陶•20.梦回繁华/毛宁•21.蝉法布尔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22.《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天降大任于是人也•23.愚公移山《列子》•24.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25.强项令/范晔•26.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教材分析一、八年级教材总体结构:从总体上看,八年级上册教材与七年级教材保持了整体结构的一致性,都由6个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学习内容组成。
就具体而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结构又有很多不同于七年级教材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设置一个“活动·探究”单元2. 设置两个口语交际专题3. 开始设置专门的古诗文单元4. 现代文读写单元的“自读”课文增为两篇“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全为“自读”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讲解一、课本整体结构与单元主题。
1. 结构概述。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编排,旨在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
2. 单元主题。
- 第五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这一单元进一步深化说明文的学习,强调准确把握事物特征并清晰地表述出来。
二、重点课文讲解。
1. 内容分析。
2. 主题思想。
- 主题是父子之间深沉的爱。
这种爱不仅体现在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照顾上,也体现在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愧疚之中。
文章通过平凡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性中最基本、最珍贵的亲情。
3. 写作特色。
- 细节描写:文中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如父亲的衣着、动作等细节,都为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 白描手法: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采用白描手法,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父亲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内容分析。
-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即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这些特点。
对于赵州桥,从它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结构特点(如大拱的长度、小拱的设置等)进行详细介绍;对于卢沟桥,则重点讲述了它的艺术价值(如石狮子的雕刻)和历史意义(七七事变发生地)。
2. 主题思想。
- 主要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成就,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写作特色。
- 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举例子:通过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例子,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有了具体而直观的认识。
- 列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
- 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形象地描绘出石拱桥的外形特点。
- 作比较:将赵州桥和卢沟桥进行比较,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 逻辑顺序清晰:文章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石拱桥。
教材全解八年级下语文_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一)1.七律·长征·课文精讲【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等闲:平常、寻常。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yá):高耸入云的山崖。
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
颜:脸,脸上的表情。
2.作家作品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背景链接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二)【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七律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文章脉络首联:高度概括长征精神。
颔联:表现红军的高大形象。
颈联:抒发红军战士的豪情状态。
尾联:写长征的最后历程。
三、写作方法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①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
②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四、问题探究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性这首诗的形象性体现在哪里诗要用形象思维。
形象是一种饱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象和境界,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不由自主地喜爱它、欣赏它,从而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成及美的享受。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的壮志豪情。
(共35套)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同步讲解巧用反衬态度鲜明——《消息二则》中作者观点的表达技巧一般来说,报道新闻要客观,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要把观点态度用比较含蓄的方法间接地表达出来。
《消息二则》就运用了反衬的方法,色彩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例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例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上述两例,表面上是写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实际上是用国民党反动派的仓皇溃败,反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饱含着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肯定和称赞。
例3: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段话从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行动,及其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的判断失算,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同时也把作者对敌人无能和愚蠢的讽刺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4: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话阐述了国民党军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也是用国民党广大官兵对反动政权的失望和泄气,反衬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不得人心。
《消息二则》正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色彩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同时也体现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因此,这二则新闻能够成为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读对话,析形象,明事理【课文回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019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教材分析一、八年级教材总体结构:从总体上看,八年级上册教材与七年级教材保持了整体结构的一致性,都由6个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学习内容组成。
就具体而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结构又有很多不同于七年级教材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设置一个“活动·探究”单元2. 设置两个口语交际专题3. 开始设置专门的古诗文单元4. 现代文读写单元的“自读”课文增为两篇“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全为“自读”课文。
二、各单元内容及教学思路第一单元本单元是本套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依托单元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活动任务单”中对整个单元的任务做概要说明,以方便学生总体把握。
每个单元均安排三个任务,分别设置任务说明进行具体解说。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单元教学重点:1.“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2.“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体现了本套教材重视阅读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八年级语文教材重视文体学习的特点。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目标:把握两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体会多样化的写法和语言;理解课文深广的人文内涵单元教学重点:1. 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了解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个性、思想,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 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 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等,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借鉴运用。
4. 体会作品多样的语言风格,对于文中精彩的词、句、段,有自己的理解并能作赏析。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言之美;领悟山川之美;积累实词虚词单元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学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2. 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章综合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写作手法。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认识散文类型;品析写法语言;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把握说明文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重点:1.学习各具特色的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常见的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感受胸襟与智慧;把握多样的文体;积累词语和名句。
教学重点: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2. 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及名著导读写作第一单元:学写消息(内嵌在活动中)第二单元:学写传记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写景散文)第五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文)通用写作的延续第四单元:语言要连贯第六单元:表达要得体口语交际讲述;复述与转述综合性学习有明确的思想认识导向,内容较专业,活动丰富。
传统文化系列:人无信不立;语文生活系列: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语文综合性活动系列:身边的文化遗产。
名著导读非纯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单元呼应配合《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与第二单元相呼应)《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与第五单元相呼应)四、八上教材特点的简要概括1. 教材内容指向更具自主性、活动性的教学方式2. 突出文体意识,强调把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3. 课后练习等助学系统突出体现研究性、拓展性4. 教材内容从以文学文本为主走向多种文本并存五、阅读教学内容的简单比较三个特点:1.人文主题包罗万象,富有“诗意”。
2.阅读方法注重基础,逐步“爬坡”。
3.阅读策略通用性强,渐趋“精深”。
三点不同:1.人文主题慢慢走向生活的现实和生命的本然。
2.阅读方法开始转向专业,文体意味渐趋浓厚。
3.阅读策略指向文体学习,更强调自主与深入。
六、写作教学内容的简单比较简单比较七上教科书主要指导学生完成记事写人、表情达意的基本任务。
七下教科书主要指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提高书面表达的基础水平。
八上教科书延续基础训练,并开始强调文体训练和对象化写作。
七、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简单比较在活动内容方面,八上三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社会性、时代性、针对性都比较强。
在活动形式方面,八上综合性学习的专业性、复杂性、开放性和持续性均有提高。
八、名著导读教学内容的简单比较在篇目选择上,八上教科书给出的六本著作均非纯文学作品,很多不是文学作品。
在导读重点上,八上教科书特别注重指导某一类书的读法,与阅读、写作相呼应。
作为统编教材的出版单位,人教社为教材的核心理念“多读书”提供了“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这样的配套资源,其意义何在?第一,名著阅读只有纳入到语文课程的“额定”内容中,才能有比较稳定的地位,才能有“语文课”的性质。
此所谓“课程化”。
第二,名著阅读教学又不能变成“走流程”,读前发表,读后收表,甚至每周每天读什么都给规定好。
此所谓“去程序化”。
第三,名著阅读教学需要的是宏观的把控、精要的指导、细致的关注和丰富的资源,这些配套读物试图提供的就是这些东西。
恰当的书目确定之后,指导就是决定的因素。
1.不同册次教科书的区别,既体现在具体内容的不同,更体现在主题、任务、要求的变化。
2.主题、任务、要求的变化有迹可循,把握这些变化的规律和重点,有助于进行教学设计。
3.抓住教材特点,把握“不同之处”,有助于确定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九、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几对关键词(一)不变与变化1.其实不存在“下”什么与“上”什么,这是一套新编教材,不是过往哪个版本的修订。
2.有众多文本在长期的实践中被证明适合用作课文,但不等于哪一套教材能把它们搜罗殆尽。
3.不妨关注一些“有点眼生”的课文的价值及其指向性。
去虚浮就朴实:《回忆我的母亲》去阴柔就阳刚:《白杨礼赞》《富贵不能淫》去谄媚就刚直:《周亚夫军细柳》认识时代变化: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进行生命思考:《散文二篇》(二)顺应与培养1.八年级学生开始要“自己走”,不满足于“跟着走”;合作、综合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八年级语文教学要从七年级的一般能力、一般方法,过渡到专门化的能力与针对性的方法。
3.教材必须顺应学生、学科的变化规律,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自主与活动1.自主阅读是课标的精神,也是本套教材一以贯之的理念。
2.八上教材在“自主”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
第一,自读课文的比例有所提高,每个现代文单元都安排两篇自读课文(七年级为一篇),文言诗文单元也有自读课文,活动探究单元的课文则都设计为自读课文。
第二,两篇现代文自读课文中有一篇不设旁批,只有阅读提示,更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依靠自己的力量。
第三,课后练习、阅读提示中推荐的阅读篇目数量有所增加(文言文课文也有推荐阅读篇目),类型也更丰富。
(四)文体与方法1.文体线索特别明确,文体范围有所拓展。
新闻、回忆性散文与传记、文言写景短文、律诗、散文、说明文、各体文言文、各体古诗词。
有不少是非文学文体。
2.文体安排细致集中,方便进行比较阅读。
3.抓住不同文体写法、语言的特点来设计。
(五)知识与思维1.教材呈现的知识,远远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语法、语文教学类知识的范围,提供了不少文学、文化领域里的重要知识。
2.不仅提供固定、静态的知识,还提供策略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提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线索与路径。
(集中体现在活动探究单元中)3、呈现较多知识,固然有积累的意思,但更多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抓手和线索,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十、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的三个重要内容活动探究单元;口语交际专题;文言诗文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一)何为活动探究单元?1.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
2.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
3.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
任务单总览全局活动说明明确各任务具体内容课文提供学习的基础内容,无练习旁批提供基础知识、提示理解难点补白提供与文体相关的基础知识技巧点拨为学生的读与写提供双重支撑,特别是指导写作阅读是基础;活动是特征;整合是方向;实践是精神;自主是本质。
(二)为何要设置活动探究单元1.语文这个学科应当活动探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活动探究。
缓解教师在理智上认同“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在实践中却缺少相应教学内容和较大教学空间的矛盾。
3.学习内容本身适合活动探究。
忽视学习内容的“活动性”,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对相关文本做静态的理解、赏析,这样就很难把这些内容真正教到位。
4.一线教学一直在做活动探究。
单元活动过程的安排和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汲取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凝聚了他们的教学智慧。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比较复杂;活动探究单元的活动相对较单纯。
(2)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跨学科壁垒;活动探究单元主要是学科内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活动”与“探究”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活动和探究式教学的延伸与发展。
它们与“讲授”与“习得”是互为补充而非互相抵触的关系。
(三)基本的教学流程学生的学:阅读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多自主获取并构建知识;多自主阅读并借鉴课文;多自主分工合作去活动;多自主评价改进和提高。
教师的教:活动规划—集中指导—过程跟踪少灌输基础知识和结论;少不顾文体地解读课文;少过度关注学习的成果;少进行甄别分层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