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四五篇共28页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28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第一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流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将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新的商品(剩余价值在此阶段产生)。
第三阶段是资本家将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换回更多的货币。
有一些部门生产出来的并不是物质商品,比如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出售的东西就是流通本身,它的价值同样等于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生产要素价值与运输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之和。
如果运输是服务于商品生产过程的,这些价值则转移到所运输的商品中去继续流通,如果运输是服务于个人消费(比如旅游)的,则该价值就和消费一同消失。
资本的循环中,每一阶段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前提的,而每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前提。
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总资本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同时分别处在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的,这样就实现了社会总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社会性质。
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
资本的流通中会产生费用,这种费用分为两种。
一种是社会需要之外产生的费用,例如货物积压造成的储备费用,资本记账的会计费用等;另一种是产品本身性质决定的流通中必须支付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例如商品被运输到市场上售卖所产生的费用。
前一种是不计入商品价值的,后一种要计入商品的价值。
第二篇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是不断重复发生的,把循环看成是周期性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周转。
一部分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是一点一点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
在完全被消耗之前,它在参与产出产品的同时,它还以自身独立的形式保留了一部分价值。
(如机器)用于购买这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
另一部分生产资料,例如原材料、煤炭等,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是完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必须不断的更新才能维持生产。
《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劳动第一章:商品1.商品体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这种性质所耗费劳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因此,考察商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也就是在使用或消费中,总是以一定量为前提的。
2.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而且可以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化成一种共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共同的表现形式绝不是指商品的物体属性,而是从商品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考虑。
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比例关系适当,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的完全相等。
3.虽然商品有质的差别,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
如果把商品使用价值撇开来看,也就是把劳动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可以感觉到的商品属性都会消失掉,此时,作为劳动产品商品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随着劳动产品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劳动的有用性质也相继消失,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可以抽象为人类劳动。
当然,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考察这些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考察它们作为社会实体的价值,无须考虑人类劳动力的凝结形式。
4.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可以表现为同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
如果抽去使用价值的话,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可以称为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商品本身单纯凝结人类劳动的度量。
由此可见,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单个商品只不过是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而已。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第二章:劳动1.劳动总是和它的有用效果紧密联系的,而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
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不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生存条件,而且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应该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2.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论>>结构《资本论》结构《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 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基本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4)所谓原始积累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17世纪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分离亚当·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份并使之系统化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等产生影响奥地利学派(心理学派)采用抽象演绎法,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卡尔·门格尔 [奥]《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维塞尔[奥]《自然价值》1889年● 最早提出术语“边际效用”洛桑学派推进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洛桑学派的奠基人美国学派较心理学派与数理学派出现晚,以分配为中心的独特体系。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财富的分配》1899 年● 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魁奈[法]《经济表》1758年● “纯产品”理论亚当·斯密[英]《国富论》1776年● 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帕累托[意]《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年● 提出序数效应论和无差异曲线自由主义倡导对市场不加干预,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上半叶18世纪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19世纪下半叶数理学派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以折中主义手法糅合古典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建立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全新体系。
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1890年●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威廉·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年)● 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马克思[德]《资本论》1867年● 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威廉·罗雪尔[德]《国民经济学体系》1854—1894 年● 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德]《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1864 年● 以统计学进一步完善该学派研究方法卡尔·克尼斯[德]《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1853 年● 系统阐述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抨击私有制,宣扬以较高级的公平标准进行社会财富分配。
《资本论》第四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劳动过程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它以人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土地最初以食物、或现成的生活资料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从打猎、种植、采摘等劳动中获取生活资料。
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提高了打猎、种植、采摘等劳动技能。
任何劳动过程都包含三点要素:有目的性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凡是那些通过劳动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物体,都是天然的劳动对象。
如抓来的鱼、摘下来的苹果、收割的水稻等等。
但不是所有的劳动对象都是原料。
只有在开灯对象被人的劳动加工中才称之为原料。
如水里的鱼,树上的苹果,这些可以是劳动对象,但没经过人的劳动就不能被称之为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是处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把劳动者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和物的综合体。
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
说的直白点就是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工具,农民的锄头镰刀,工人的锤子钉子,程序员的鼠标电脑,这些都是劳动资料。
那些在劳动过程的进行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是广义的劳动资料。
包括土地、厂房、运河、道路等,这些东西劳动者一般拥有使用权,不一定拥有所有权。
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是人类为了需要而占有自然物,从而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一般条件,也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条件。
只要河里的鱼不自己游到餐桌上变成红烧鱼,那么人类永远都脱离不了劳动,永远都需要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
富士康生产出来的手机都是老板的,员工没有权利进行处置,哪怕他全程参制造过程也不行,一律按偷盗处理。
工人已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所以劳动就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而归资本家所有,老板让你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资本家把劳动者的劳动看作是和生产资料一样的生产要素。
《资本论》(4)第二章交换过程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
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占有者。
商品是物,所以不能反抗人。
如果它不乐意,人可以使用强力,换句话说,把它拿走。
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
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
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在这里,人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占有者而存在。
在研究进程中我们会看到,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是作为这种关系的承担者而彼此对立着的。
商品占有者与商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对商品来说,每个别的商品体只是它本身的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占有者的商品对他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
否则,他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
他的商品对别人有使用价值。
对他来说,他的商品直接有的只是这样的使用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
所以,他愿意让渡他的商品来换取那些使用价值为他所需要的商品。
一切商品对他们的占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占有者是使用价值。
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
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
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
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
但是,这种劳动对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
每一个商品占有者都只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别种具有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
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只是个人的过程。
第一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整个工作日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时间b。
a在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然通过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是续渐减少的,所以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b在续渐地增加。
以上后面的情况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然而它被剥削的程度更大了。
----读后感述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的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不是相反,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的延长。
----摘录P349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导致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而不是相反。
[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资料的价值。
]----读后感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
----摘录P350 对于由必要劳动变成剩余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只是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或者说现存形态的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它的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
----摘录P350 必须考察必要劳动向剩余劳动的这一转化所必具的前提。
----读后感述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
----摘录P350 劳动力价值随着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而降低,这种劳动时间的全部减少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劳动时间减少的总和。
----摘录P351 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
----摘录P352 只有了解了竞争的本质,才能对作为表面现象的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
不断地增殖着剩余价值率的资本运动导致了对剩余价值率的增殖的竞争,因为前者使后者成为可能。
----读后感述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
第四章第五章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萌芽:小商品经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暴力剥夺农民土地(圈地运动),暴力掠夺货币财富(殖民掠夺)2.商品经济:1。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3.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概念: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需要,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两者关系:对立统一对立:要获得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统一:商品同时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两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2。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上是统一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4.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简单劳动为尺度价值量: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正常平均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三者关系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生产率成反比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即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
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两者关系:形成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少量复杂劳动=多简单劳动5.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积极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生产力发展;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消极后果:垄断,阻碍技术进步;两极分化;社会资源分配比例失调6.价值发展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简单的偶然的;总和的扩大;一般的;货币货币:1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2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影响:商品世界划分为两极:具体商品和货币,解决交换困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商品社会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7.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的社会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劳动的私人性质8.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承前启后: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揭示商品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9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劳动,重新界定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2科技,管理人员,复杂劳动,脑力劳动,收入应与贡献对等3新的生产要素:科技知识信息4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10.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①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②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产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货币变成资本: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11.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中,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行为而获得收益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