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新旧七大手法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4
QC七大手法新旧对比老的七种工具(我的看法:老工具重点是确定问题所在,分问题的原因。
着眼于过去数据的分析。
)1.检查表:也有的叫查检表、检查单……。
用于现场收集数据。
内容应当考虑满足以下用具的使用。
也可以作防错工具,提醒操作者应当如何做。
2.层别法:将数据按照不同类别、层次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
以便查出问题。
为此,利用检查表收集数据时就要设计好类别、层次。
3.特性要因图:也叫因果图、鱼刺图。
通常结合层别法,针对不同类别和层次,把结果、现象问题作为鱼头,分析可能的原因作为鱼刺。
再查原因的原因,在鱼刺上列出分刺。
再查原因……,一直分析到根本原因为止。
4.排列图:也叫帕累图。
根据20:80规律,把鱼刺图得到的各种原因,根据某个类别、层次进行汇总统计,根据数据从大到小排列,确定关键的少数。
抓主要原因的主要方面。
根据这个原理也可以用于其他的分析工作,确定主要因素。
5.散布图:采用层别法做分析时,如果发现A和B两个因素可能相关,可加以利用。
譬如,只要控制A也就控制B了。
散布图两个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因素,把数据点上,很容易发现是否相关,以及如何相关的。
6.控制图:也叫管制图。
用来分析过程是否稳定。
过程稳定后可以用来控制过程,及时发现特殊原因。
也可以和前面的各种工具结合来改进过程,验证改进后的效果。
7.直方图:用来检查数据的分布状态,判别是否属于正常状态分布。
常常结合控制图使用。
新的七种工具(新的工具主要是从系统和过程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或者预防问题的发生。
着眼于未来)1.亲和图:也叫KJ法。
把大量的意见、资料、事实、构思、方案等利用这种方法,根据相关性,把相同、相近的归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认识。
2.关联图:把原因和结果、手段和目的等绞缠在一起的一些问题,用逻辑方法查明它们关系的一种方法。
3.矩阵决策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识别不同群体的原因。
分群排列出各个原因,在交叉的地方分析相关的强弱、大小。
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的方法。
新QC七大手法1. 关联图法--TQM推行, 方针管理, 品质管制改善, 生产方式,生产管理改善2.KJ法--开发, TQM推行, QCC推行, 品质改善3. 系统图法--开发, 品质保证, 品质改善4.矩阵图法--开发, 品质改善, 品质保证5.矩阵开数据解析法--企划, 开发, 工程解析6. PDPC法--企划, 品质保证, 安全管理, 试作评价, 生产量管理改善, 设备管理改善7. 箭法图解法--品质设计, 开发, 品质改善老七种工具:调查表、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分层法、直方图、控制图。
新七种工具:关联图、亲亲和图(KJ法、A型图解)、系统图(树图)、矩阵图、网络图、PDPC法、过程决策图法)、矩阵数据解析法。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
这里篇幅有限,我就简单说下鱼骨图吧。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实企业中发布会用的最多的就是鱼骨图(因果图)了,直观明了,我们公司常做发布会,用的都是这方法。
一般会结合5w2h分析方法使用。
这里不能贴上来图,其他的你就百度里就有一堆鱼骨图了。
鱼的几个刺一般都用来代表人、机、料、法、环。
之后从几个刺下面细分出来一些其他的原因,逐条分析、去掉非要因。
最终剩下来的就是影响问题的要因了。
其实做过一次后就会很简单了。
至于图嘛,这里不能粘上来。
给你个链接吧,里面PPT介绍的很详细。
图也很丰富。
最后我想说的是,哥们,俺说了很多很累。
请给分吧第一章概述一、起源新旧七种工具都是由日本人总结出来的。
日本人在提出旧七种工具推行并获得成功之后,1979年又提出新七种工具。
之所以称之为“七种工具”,是因为日本古代武士在出阵作战时,经常携带有七种武器,所谓七种工具就是沿用了七种武器。
有用的质量统计管理工具当然不止七种。
除了新旧七种工具以外,常用的工具还有实验设计、分布图、推移图等。
本次课程,主要讲的是QC七大手法,而SPC(管制图)是QC七大手法的核心部分,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
二、旧七种工具QC旧七大手法指的是:检查表、层别法、柏拉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
新旧七种质量管理常用七种工具对比新七大手法要紧应用在中高层管理上,而旧七手法要紧应用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
因此,新七大手法应用于一些管理体系比较严谨与管理水准比较高的公司QC旧七大手法:特性要因分析图、柏拉图、查检表、层别法、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
QC新七大手法:关系图、系统图法、KJ法、箭头图法、矩阵图法、PAPC法、矩阵数据解析法。
一、检查表检查表又称调查表,统计分析表等。
检查表是QC七大手法中最简单也是使用得最多的手法。
但或者许正由于其简单而不受重视,因此检查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使用检查表的目的:系统地收集资料、积存信息、确认事实并可对数据进行粗略的整理与分析。
也就是确认有与没有或者者该做的是否完成(检查是否有遗漏)。
二、排列图法排列图法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要紧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
制作排列图的步骤:1、收集数据,即在一定时期里收集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数据。
如,可收集1个月或者3个月或者半年等时期里的废品或者不合格品的数据。
2、进行分层,列成数据表,马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不一致的问题进行分层处理,每一层也可称之一个项目;然后统计一下各类问题(或者每一项目)反复出现的次数(即频数);按频数的大小次序,从大到小依次列成数据表,作为计算与作图时的基本根据。
3、进行计算,即根据第(3)栏的数据,相应地计算出每类问题在总问题中的百分比,计入第(4)栏,然后计算出累计百分数,计入第(5)栏。
4、作排列图。
即根据上表数据进行作图。
需要注意的是累计百分率应标在每一项目的右侧,然后从原点开始,点与点之间以直线连接,从而作出帕累托曲线。
三、因果图法因果图又叫特性要因图或者鱼骨图。
按其形状,有人又叫它为树枝图或者鱼刺图。
它是寻找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有效工具。
画因果分析图的注意事项:1、影响产品质量的大原因,通常从五个大方面去分析,即人、机器、原材料、加工方法与工作环境。
每个大原因再具体化成若干个中原因,中原因再具体化为小原因,越细越好,直到能够采取措施为止。
新旧QC七大手法新的七种质量控制工具1972年,日本科技联盟的纳谷嘉信教授,由许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体系的手法中,研究归纳出一套有效的品管手法,这个方法恰巧有七项,为有别于原有的QC七大手法,所以就称呼为新QC七大手法。
主要运用于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P(计划)阶段,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进行质量管理。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运用于生产过程质量的控制和预防,新的七种质量控制工具与其相互补充。
一、箭线图法(Arrow Diagram Method,ADM)箭线图法,又称矢线图法,是网络图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箭线图法是制定某项质量工作的最佳日程计划和有效地进行进度管理的一种方法,效率高,特别是运用于工序繁多、复杂、衔接紧密的一次性生产项目上。
二、关联图法(Inter-relationship diagraph)关联图法,是指用一系列的箭线来表示影响某一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连线图。
质量管理中运用关联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制定TQC活动计划;2、制定QC小组活动计划;3、制定质量管理方针;4、制定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5、制定全过程质量保证措施。
通常,在绘制关联图时,将问题与原因用“○”框起,其中,要达到的目标和重点项目用“”圈起,箭头表示因果关系,箭头指向结果,其基本图形如下图所示。
三、系统图(Tree diagrams)系统图,是指系统寻找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一种方法,它的具体做法是将把要达到的目的所需要的手段逐级深入,如下图所示。
系统法可以系统地掌握问题,寻找到实现目的的最佳手段,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中,如质量管理因果图的分析、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各种质量管理措施的开展等。
四、KJ法(Affinity diagrams)KJ法是日本专家川喜田二郎创造的,KJ是他的名字打头的英文字母缩写。
KJ法针对某一问题广泛收集资料,按照资料近似程度,内在联系进行分类整理,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结论性的解决办法。
杂志第375期-QC七大手法与新QC七大手法的对比QC七大手法A。
特性要因圖何謂特性要因圖? 表示結果(特性)與原因(要因)關係及原因影響結果情形,表示於一張圖,又稱『魚骨圖』或石川圖•特性要因圖畫法▪選擇預分析品質特性後,加上橫粗線▪選出大要因(4M),由箭頭大分枝加到橫粗線上▪各要因再加入中小要因▪圈選重要要因•繪圖時應注意事項▪集合全員知識與經驗▪應按特性別分別繪製特性要因圖▪把要因層別用途B。
查檢表記錄用查檢表•記錄用查檢表作法1。
決定分類項目並收集數據2.決定記錄形式3.數據記號記錄•記錄用查檢表用法1。
作為數據之記錄用紙2。
用作不良(缺點)發生狀況記錄或報告用3.作為調查不良(缺點)發生要因之用C。
柏拉圖數據以項目別分類,並按大小順序排列的圖•柏拉圖作法▪決定數據項目:依Q、C、D、S、M(結果別)或5M(原因別)▪決定收集數據期間並收集資訊▪按項目別統計數據▪圖表畫上直軸及橫軸▪將項目依數據大小次序劃成柱形圖▪數據累積以折線劃入▪記入數據期間、記錄者、目的等D. 直方圖為在某條件下,收集很多數據,藉以調查數據中心值及變異情形•直方圖作法▪計算數據總數,以N表示▪決定組數(K=1+3。
23logN)▪求最大值(L)與最小值(S)與全距(R)▪定組距(H):全距/組數▪定組界▪作次數分配表▪直方圖研判E. 散佈圖將相對應二組數據,分別依X及Y軸點入座標圖,觀測二組數據間是否相關及相關程度•散佈圖作法▪以橫軸表原因(要素),縱軸表結果(特性值)▪收集30組以上數據▪繪出橫軸及縱軸,將數據依X、Y坐標點出▪二點數據在同一點重覆時,點上二重圓;若三點數據在同一點重覆時,點上三重圓F。
層別法區別原料、機械或人員.。
等,分別收集數據,找出各層別差異, 針對差異加以改善方法。
主要功能:透過各種分類(分層),依各類收集數據以尋找不良所在或最佳條件以改善品質。
可能層別:作業條件、時間、原料、環境天候、設備、地區、人員、產品G。
新旧QC七大手法又称新旧QC七大工具(手法)。
旧QC七大手法偏重于统计分析,针对问题发生后的改善,新QC七大手法偏重于思考分析过程,主要是强调在问题发生前进行预防。
有用的质量统计管理工具当然不止七种。
除了新旧七种工具以外,常用的工具还有实验设计、分布图、推移图、趋势图等。
品管七大手法是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又称为初级统计管理方法。
它主要包括控制图、因果图、直方图、排列图、检查表、层别法、散布图等所谓的QC七工具。
其实,质量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之上的组织性的质量管理;二是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的质量控制。
组织性的质量管理方法是指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人员工作方式的角度进行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之上,主要内容有制定质量方针,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QC小组活动,各部门质量责任的分担,进行质量诊断等。
旧七大手法手法口诀1查检集数据2分层作解析3排列抓重点4直方显分布5因果追原因6散布看相关7管制找异常1、查检表(Check sheet)查检表是利用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初步原因分析的一种工具,其格式可多种多样,这种方法虽然较简单,但实用有效,主要作为记录或者点检所用。
2、数据分层法-层别法(Stratifcation)数据分层法又称为层别法就是将性质相同的,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质量变动的因素很多,如果不把这些因素区别开来,则难以得出变化的规律。
数据分层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多种方式进行。
例如,按不同时间,不同班次进行分层,按使用设备的种类进行分层,按原材料的进料时间,按原材料成分进行分层,按检查手段,按使用条件进行分层,按不同缺陷项目进行分层,等等。
数据分层法经常与上述的统计分析表结合使用。
数据分层法的应用,主要是一种系统概念,即在于要处理相当复杂的资料,就得懂得如何把这些资料有系统、有目的地加以分门别类的归纳及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