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风俗习惯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通⽤6篇)陕西民风民俗的作⽂(通⽤6篇) 在平时的学习、⼯作或⽣活中,⼤家⼀定都接触过作⽂吧,作⽂是从内部⾔语向外部⾔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能明⽩的语⾔,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所理解的外部语⾔形式的转化。
你写作⽂时总是⽆从下笔?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陕西民风民俗的作⽂(通⽤6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1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周、秦、汉、唐等⼗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建都,⼜是⾰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乡,横跨陕北⾼原、渭⽔盆地和秦巴⼭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争奇⽃艳,异彩纷呈。
⼀、陕西民俗⽂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千雍以东⾄河华,膏壤沃野千⾥,⾃虞夏之《贡》以为上⽥。
⽽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
”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尚⽓⼒,以射⽓⼒,以射猎为先。
”这⼀背景,与陕北腰⿎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农习射。
武都⽒叟多羌戎之民,其⼈半秦,多勇戆;⼟地险隘,其⼈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伐⽊,深有楚风。
陕西西安老人去世三年祭奠风俗习惯
陕西西安的老人去世三年祭奠的风俗习惯,是由古老的传统所形成。
传统上,在老人去世三年后,家庭成员会规定在老人去世后的第三个星期一,以纪念老人去世。
这个祭奠被称为“三年祭奠”,家里每天会做三次祭奠,每次祭奠前,家里会烧香拜祭,呼
唤外面的尸体。
烧香完了,大家会叩头表示敬意,这样家里和尸体之间就构建起了一种神圣的联系,以及一种令人尊敬的恭敬礼仪。
祭奠前,还要先请客,给老人一个恭敬的礼节,给客人送上传统的祭祀。
通常,祭献的东
西包括:酒、肉、鱼、果蔬、饼干等物品,还有几样祭品,比如烧香、摆放佛珠、烧麦子、糖果等。
而当这种礼仪结束之后,家里人有责任去上面扫墓,和完成一次尊重的拜祭,表达对已故
老人的哀思。
三年祭奠是西安一种古老、神圣的儒家思想文化表征,不仅是对老人的尊重,也是家人对
已故老人的哀思,更重要的是对家庭禁忌和整体文化的尊重。
它能够促进和谐,加强家庭
凝聚力,让人们回归到古老的传统中来。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陕西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0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篇1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
这八景分别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
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
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
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篇2提起陕南安康农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这一带的农村喜欢喝一种自家烧的酒,这种纯粮食或者纯果酒,喝起来酒劲儿柔和,不上头,不伤身,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来农村条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烧的酒来招待,后来招待贵客一定要用瓶装酒,显得气派有档次,现在随着人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无论走到那里,高度酒接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喜欢喝一口农村烧的酒,尤其是县城的人,有机会就去农家乐游玩,顺便来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农村人则以自家烧的酒拿出来招待贵客,一是珍贵和尊敬。
陕西的风俗作文六百字
标题:陕西的民俗风情——一份生动的文化画卷
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的风俗习惯犹如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与生活哲学。
每逢春节,陕西各地的风俗活动尤为热闹非凡。
在陕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灯笼,贴上寓意吉祥的对联,除夕夜一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年夜饭,饭后还有守岁、放鞭炮的习俗,象征辞旧迎新,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和睦。
而在关中平原,除了常规的春节习俗,更有独特的“耍社火”活动,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形式多样,热闹非凡,充分展现了陕西人民的热情奔放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陕西的饮食风俗也极具地方特色。
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等美食,不仅美味可口,更是陕西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
在婚嫁习俗上,陕西地区的婚礼过程严谨而庄重,从提亲、订婚到结婚,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尤其是陕北的“闹洞房”,既热闹又富有深意,展现了人们对新人生活的美好祝福和期许。
陕西的风俗习惯,如同一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既有对古老传统的坚守,又有对现代生活的创新融合,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了陕西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是陕西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无论是喜庆的节日庆祝,还是日常的生活点滴,都深深烙印着陕西特有的民俗风情,让人感叹不已,回味无穷。
一、陕西民俗文化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
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
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眉户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
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
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凤翔木板年画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西安的风土人情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下面是西安的一些风土人情:
陕西菜:陕西菜是西安的传统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而著名,如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等。
古城墙:西安的古城墙是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城墙中保存最完整的之一。
华清池:华清池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景观而著名。
西安旅游景点推荐
西安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地方,下面是西安的几个著名景点:
兵马俑:它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古代陵墓中的瑰宝之一,以其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和形态各异而著名。
大雁塔:它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而著名。
钟楼鼓楼:它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著名。
小雁塔:它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的砖雕和历史文化价值而著名。
西安旅游注意事项
西安的气候较为干燥,建议游客携带适当的保湿品和防晒用品;
在旅游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随意破坏文物古迹;
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
西安的美食口味独特,游客可以适当尝试,但要注意卫生和饮食安全;
西安是一个旅游城市,游客要注意防范旅游诈骗和其他安全问题。
【陕西风俗习惯】十大陕西风俗习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
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
肉要煮得又酥又烂。
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
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
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
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
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
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
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A生日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
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
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
做寿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
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
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
而后亲友前来祝寿。
B吃五豆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
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
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
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
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C做百日做百日是西安关中地区习俗,分为新生儿百日和亡人百日。
新生儿百日是为时满百天的婴儿举行庆贺祝福的礼仪,也叫庆百日。
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
在此之前,蒙丧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时间,每七日祭吊一次。
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
百日这天,死者的主要亲友和邻里都要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并将放在神位前的灵屋拿到坟前烧化。
蒙丧家这天要宴请宾客,以示谢忱。
做百日之后,死者家属即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D欢欢喜喜过腊八节中国人年年都要过“腊八节”,然而今年的“腊八”却有些特别——2009年1月3日,元旦假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腊八”不期而遇。
新年中多了几分旧俗的味道,令这个“节上加节”的假日格外增添了几分传统的喜庆。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E生子礼俗在人生礼仪中,生儿育女是家庭和家族中的一件大事。
陕西农村妇女怀孕叫“有喜”,生子叫“添喜”;关中一带把产妇叫“月婆”,把婴儿叫“月子娃”;陕南把产妇叫“月母子”。
产妇坐月子都有约定俗成的礼仪。
报喜:产妇分娩后,父母首先要记住婴儿诞生的时辰,一两天之内,丈夫首先娘家报喜。
旧日报喜时生男生女还有区别,如在渭南地区,报喜时带一壶,上拴红绳为男,拴红绸为生女。
女婿临走时娘家用红布包几个圆形烙饼,象征“给婴儿带奶粮”。
三朝礼:婴儿出生第三天,娘家人去探望坐月子的女儿,关中一带多是带红糖、鸡蛋、点心等食品,表示对女儿的祝福和关心。
陕南汉中一带流行送“四喜礼”,包括婴儿的衣、袜、鞋、帽和一对鸡、2斤红糖、3对猪蹄、40个鸡蛋。
三朝礼始于唐代,所谓“三朝与儿落脐炙囱”,指婆婆接生婆要检视婴儿脐带剪痕,为婴儿洗澡换衣,所以陕南等地叫“洗三”。
华县一带娘家是第10天会同亲友看女儿,这时带的传统礼品是婴儿穿的衣服和100个讬讬馍。
陕南汉中一带,娘家在第7天要送“月月水”,即一斗米和一些鲜菜,当地民谚说“添喜进口。
增粮满斗”,“月母子吃了娘家粮,孩子不把舅舅忘”。
此外,还有做20天的习俗,亲朋好友纷纷探望产妇,带有给婴儿的衣料和给产妇的食品。
产妇一家必设酒宴招待。
撞干爹:婴儿满月后要剃头、换衣,父母抱着婴儿出门去“撞喜”。
如遇到第一人是成年男子,就拜他为“干大”(关中称爹为“大”);碰到成年妇女,就拜为“干妈”;碰到老汉拜“干爷”;碰到老妇拜为“干婆”。
碰到的第一个人,不问生熟或穷富都拜认,并请到家里坐客。
3日后再备礼品,从此两家结为亲家,逢年过节礼尚往来。
拜干亲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祝愿和厚爱,民间相信“双爹双娘,福大命大,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礼仪更隆重,至亲好友纷纷登门祝贺、送礼。
渭南一带娘家要送虎形馍,希望婴儿健康成长;宝鸡一带娘家要送“曲连馍”,就是大小不一,中间空在圆开蒸馍,祝愿婴儿长大后生活美满。
舅家送的曲连馍特别大,扶着婴儿从中间通过,祝愿婴儿平安过难关,顺利面长。
过去,还兴送长命富贵和项圈。
办满月,主人要招待制有的来宾,除了烟、菜、酒等还有助兴活动,如唱戏、演皮影、看电影。
到了百日,行“百岁”礼。
产房禁忌:妇女分娩后,通常地产房门前挂一红布条,表示一月内忌讳生人入内。
特别是孕妇、寡妇、带孝的人,怕他们带来祥,使产妇断了奶水。
其次,忌讳带铜、铁金属器皿进入产房,忌讳把产房内的东西外借。
坐月子期间,产房忌阴、潮、冷、产妇忌吃生、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