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知识清单
- 格式:docx
- 大小:26.57 KB
- 文档页数:5
《我的叔叔于勒》 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 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一生创作了 350 多部中短篇小说,6 部长篇小说,3 部游记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曾参加过普法战争,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莫泊桑在小说创作上成就斐然,他擅长从平凡琐碎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风格朴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二、故事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 1883 年,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19 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小资产阶级和底层人民生活艰辛,贫富差距悬殊。
三、主要人物
1、 菲利普夫妇 菲利普是一个小公务员,虚荣、自私、势利、贪婪。他在生活中处处精打细算,对自己的家人也十分吝啬。当他得知于勒可能发财时,对他充满了期待和幻想;当发现于勒沦为穷光蛋时,立刻翻脸不认人。
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同样自私、虚荣、刻薄、泼辣。她比菲利普更加精明、泼辣,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她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比菲利普更加明显和决绝。
2、 于勒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把自己应得的遗产挥霍一空,还大大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于是被家人视为“坏蛋”“流氓”。
后来他去了美洲,据说发了财,于是成为菲利普夫妇盼望的“福星”。
但最后他却落魄归来,又成了菲利普夫妇眼中的“穷鬼”。
3、 “我”(若瑟夫)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善良、纯真、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我”目睹了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对他们的自私和势利感到不满和困惑。
四、故事情节
小说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情节跌宕起伏。
1、 开端
介绍了菲利普一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菲利普夫妇拮据的生活使得他们对金钱充满渴望,总盼望着能过上富裕的日子。 2、 发展
收到于勒的来信,说他在美洲发了财,即将回国。这封信让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他们开始幻想于勒回来后会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3、 高潮
菲利普一家在旅行途中偶遇卖牡蛎的于勒,发现他已经穷困潦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大转弯,从对他的热切盼望变成了避之不及,生怕被他认出。
4、 结局
一家人改乘另一艘船,躲开了于勒。“我”则对父母的行为感到不解和悲哀。
五、主题思想
1、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和虚荣。
2、 同时,通过“我”的视角和感受,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尊重和关爱的渴望。
六、艺术特色
1、 以小见大 作者通过菲利普一家的遭遇,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现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2、 情节曲折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从盼望于勒归来,到发现于勒落魄,再到躲避于勒,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
3、 人物形象鲜明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虚荣,于勒的命运多舛,“我”的善良纯真,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细节描写生动
例如对于勒外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贫困和潦倒。
5、 对比手法的运用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展现了他们的丑恶嘴脸;“我”和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对比,突出了“我”的善良和纯真。
七、重点语句赏析
1、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这句话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归来的急切盼望和对财富的渴望。
2、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通过对菲利普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在得知于勒落魄后的惊恐和失望。
3、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句话反映了“我”对于勒的同情和对父母行为的不满,表现了“我”的善良和纯真。
八、阅读启示
1、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能让金钱扭曲了人性和亲情。
2、 要保持善良和真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不要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影响。
3、 小说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总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