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分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民歌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各地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内容:1. 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各地民歌的代表作品3. 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教学重点:1. 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各地民歌的代表作品3. 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教学难点:1. 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学生对各地民歌风格的把握和表现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2. 民歌乐谱和教材3. 视频资料和图片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对民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关注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展示(15分钟)1. 通过课件和音响设备,向学生展示各地民歌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2. 分析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民歌的风格。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喜欢的民歌进行学习和演唱。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学习民歌的收获和感受,交流学习经验。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更多的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展示学生的音乐才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对各地民歌风格的把握和表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对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践中对各地民歌风格的把握和表现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民歌的风格,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学习并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4. 引导学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民歌的分类。
3. 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欣赏。
三、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初步认识,比如内容、表达方式等。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类,包括地域性、民族性、题材性等。
欣赏学习(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如《茉莉花》、《梁祝》、《采茶舞曲》等。
2. 欣赏过程中,教师介绍每首歌曲的背景故事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分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中国民歌。
2.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歌曲设计一段表演,可以是舞蹈、合唱或其他形式。
3. 小组表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并给出建议。
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自己在欣赏和表演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 学生可以用笔记、画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民歌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提问,对学习收获进行概括。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民歌创作,根据自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新的民歌曲目。
2. 学生可以选择乐器伴奏或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和创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本节课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回顾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概念与特点2. 中国民歌的分类3. 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4. 民歌的伴奏乐器5.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概念、特点、分类和演唱技巧等内容。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作品,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合唱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歌演唱。
4.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查找、分析、讨论民歌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民歌的特点、分类和演唱技巧。
3. 示范: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作品,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分组练习、合唱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歌演唱。
五、课后作业1. 自学一首中国民歌,了解其背景、演唱技巧等。
3. 练习民歌演唱,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4.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中国民歌的认识和喜爱程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民歌演唱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民歌相关教材或歌曲集。
2. 音响设备:播放民歌作品的音响或耳机。
3. 网络资源:民歌相关网站、视频、音频资料。
4. 乐器: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与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
3. 第三课时:学习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
4. 第四课时:介绍民歌的伴奏乐器。
5. 第五课时: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作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中国民歌。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各类民歌欣赏教案教案标题:各类民歌欣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民歌,包括传统民歌、现代民歌和民族民歌。
2. 学习欣赏各类民歌的音乐特点、歌词内容和文化背景。
3.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4.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音响设备。
2. 各类民歌音频或视频资源。
3. 民歌歌词和相关背景知识资料。
4. 学生练习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各类民歌欣赏。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对民歌的了解和感受。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别介绍传统民歌、现代民歌和民族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民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并解读其音乐特点和歌词内容。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各类民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三、欣赏与分析(20分钟)1. 播放一首传统民歌,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传统民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传统民歌的音乐特点、歌词内容和文化背景,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欣赏一首现代民歌和一首民族民歌,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讨论。
四、情感体验与表达(15分钟)1.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民歌,并用练习本记录下来。
2. 学生思考并写下对这首民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对歌词的理解或与自己生活经历的联系等。
3.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可以进行小组展示或全班交流。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民歌的意义。
2. 提供更多民歌资源和学习途径,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欣赏民歌。
3. 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民歌的文章或制作一份民歌欣赏推荐列表等。
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合理,结合了知识讲解、欣赏与分析以及情感体验与表达等环节,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对各类民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以及代表性民歌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民歌的分类及特点。
2. 典型民歌的欣赏与分析。
教学难点:1. 如何区分不同民歌的风格特点。
2. 深入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1. 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设备。
2. 黑板、粉笔。
3. 中国民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一首中国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称吗?它属于哪一种民歌类型?二、讲授新课1.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讲述古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 分析中国民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2. 中国民歌的分类- 按地域分类:南音、北曲、山歌、劳动号子等。
- 按体裁分类:抒情民歌、叙事民歌、劳动号子、儿歌等。
三、欣赏与分析1. 播放一首南音民歌,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
2. 播放一首北曲民歌,让学生感受其风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民歌有什么新的认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播放一首劳动号子,让学生回忆其特点。
二、深入探讨1. 分析不同民歌风格的特点,如:抒情民歌的优美、叙事民歌的生动等。
2. 讲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民歌与民间风俗、宗教信仰的关系。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欣赏与分析。
2. 各组展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民族音乐,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对民歌的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课后作业:1. 搜集一首自己喜爱的民歌,了解其背景故事。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民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民歌教学,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本文将针对中国民歌音乐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民歌创编和演唱,让他们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地区的民歌特点,如北方山歌、江南民歌等。
2. 民歌的演唱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气息控制技巧等。
3. 民歌的音乐元素:教授节拍、节奏和旋律等基本音乐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民歌。
4. 民歌的创编和改编:鼓励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民歌作品或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
5. 民歌的背景故事:向学生介绍民歌背后的文化故事,加深他们对民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唱模式教学法:以教师为范唱,学生进行模仿和跟唱,逐步掌握民歌的节奏、旋律和发声技巧。
2. 听辨法:通过听音辨唱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准确唱调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学习和演唱一首民歌,并进行小组合唱比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比赛和演出: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和演出活动,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
5. 创作和改编:鼓励学生进行民歌创作和改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进行中国民歌音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不仅让他们学会演唱民歌,更要通过民歌的学习,引导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
我们相信,在中国民歌音乐教育的指引下,学生们将会在音乐的海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成长。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2.学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3.加强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2.学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教学难点:1.加强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知能力。
教学准备:1.MP3播放器。
2.中国民歌的录音。
3.乐谱《茉莉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播放中国民歌的录音,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2.老师问学生对中国民歌有什么了解。
二、学习中国民歌(10分钟)1.介绍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中国民歌以真实、朴实、复杂的曲调、深情而含蓄的歌词、大自然和农田的生活为主要题材。
2.老师播放不同风格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中国民歌。
3.学生分组合唱中国民歌片段,体验民歌的曲调。
三、学唱《茉莉花》(30分钟)1.老师播放《茉莉花》的录音,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老师教唱《茉莉花》的前两个小节,学生跟唱。
3.再次播放《茉莉花》的录音,让学生模仿跟唱全曲。
4.学生分组合唱《茉莉花》的片段。
四、加强节奏感知能力(20分钟)1.老师给出不同的节奏,让学生跟着拍打节奏。
2.老师教唱《茉莉花》的歌曲,学生跟着歌曲进行节奏打击。
五、巩固与拓展(5分钟)1.学生分组互相演唱《茉莉花》。
2.学生分组创编新的民歌曲谱,展示给全班。
六、总结(5分钟)1.复习今天的内容。
2.让学生谈谈学习中国民歌的体会和感受。
板书设计:中国民歌-真实、朴实、复杂的曲调-深情而含蓄的歌词-大自然和农田的生活为主要题材茉莉花-学唱《茉莉花》的乐谱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学唱《茉莉花》提高了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
中国民歌教案360文库海量收录,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章《中国民歌》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了我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以及特点。
重点探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阿里郎》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感受不同地域、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到民歌的演唱和表演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歌及其特点。
难点: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茉莉花》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 讲解:介绍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让学生对民歌有全面的了解。
3. 实践:分组学习,每组学习一首代表性民歌,如《康定情歌》、《阿里郎》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地域、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茉莉花》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歌的构成要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起源与发展种类与特点汉族民歌:《茉莉花》少数民族民歌:《康定情歌》、《阿里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类型的民歌,如山歌、号子等,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民歌比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即分组学习代表性民歌的实践操作。
2. 例题讲解中《茉莉花》的分析,涉及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构成要素。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第一章:民歌简介1.1 了解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
1.2 探讨民歌的分类:根据地域、风格和内容,民歌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
1.3 分析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1.4 介绍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民歌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
第二章:地方民歌欣赏2.1 江苏民歌《茉莉花》:学习这首经典的江苏民歌,了解其歌词内涵和旋律特点。
2.2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欣赏这首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民歌,分析其音乐元素。
2.3 陕西民歌《信天游》:感受这首西北民歌的豪放与激情,探讨其歌词寓意。
2.4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学习这首具有四川特色的民歌,了解其音乐风格和历史背景。
第三章:民歌演唱技巧3.1 发声练习: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演唱民歌做好准备。
3.2 咬字清晰:掌握正确的咬字方法,使演唱更加清晰易懂。
3.3 情感表达:学会通过歌声传达歌曲的情感,使演唱更具感染力。
3.4 节奏把握:掌握民歌的节奏特点,准确演唱歌曲。
第四章:民歌伴奏乐器4.1 简介民歌伴奏乐器:了解民歌演唱中常用的乐器,如二胡、笛子、古筝等。
4.2 学习民乐演奏技巧:以二胡为例,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
4.3 分析民歌伴奏模式:探讨民歌伴奏的常见模式及其作用。
4.4 练习合奏:分组练习,模拟实际演唱场景,提高合作能力。
第五章:民歌活动实践5.1 举办民歌演唱会:组织学生进行民歌演唱,展示所学成果。
5.2 制作民歌海报:学习设计制作海报,为演唱会宣传活动做好准备。
5.3 开展民歌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形式,检验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民歌与文化背景6.1 探讨民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分析不同地域的民歌如何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
6.2 研究民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了解民歌如何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基本特点:民歌的定义、旋律、节奏、歌词等。
2. 民歌的分类: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歌曲等。
3. 精选中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放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学会欣赏民歌。
2. 难点:对民歌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和代表作品。
2. 示范法:播放优秀民歌,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歌的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民歌欣赏教材、音乐播放设备。
2. 课件:民歌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 课堂活动用品:如歌谱、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茉莉花》等广为人知的民歌,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2. 讲解:介绍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讲解各代表作品的特点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欣赏:播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民歌的音乐特点。
4. 实践:让学生学唱一首民歌,感受民歌的演唱魅力。
七、课后作业1. 学生自主学习一首民歌,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2. 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所选民歌在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演唱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音乐欣赏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九、教学拓展1. 组织民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2. 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民歌的魅力。
中国民歌的分类
教材理解: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小调、山歌和号子。
以“民歌”欣赏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民族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设计意图:
本课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欣赏教学,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同时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民歌的分类,学生从中感受民歌的不同分类和风格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在活动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预设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初步了解民歌,以及民歌中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分类及不同风格特征。
2、过程方法目标:创设劳动和对山歌的情境,学生在欣赏中培养了问题意识、参与表现意识,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内容:民歌——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
教学重难点:中国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在民族器乐曲《映山红》中安静有序地进入教室)
一、导入
1、欣赏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走进音乐殿堂,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春晚《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讨论
师: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是前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节目,歌曲的名字叫……《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演唱者分别是我国著名的青年歌唱家戴玉强、老一
代的歌唱家吴雁泽,和……(学生回答:阿宝)。
有谁知道他们的演唱分别
属于什么唱法?(学生自由回答)
3、演唱
师:说得真好。
这三位歌唱家用不同的唱法重新演绎了这首蒙古族的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听着美丽的旋律我也很想高歌一曲。
好!我们
一起来模唱一下这首歌曲的主旋律
3 12 | 3 . 6 | 3 21 |……用LU来哼唱。
师:这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
在我们的课本里,有没有学过民歌?打开课本看看?
唱一唱: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唱一首学过的民歌。
二、初步感受、了解民歌
1、讨论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民歌。
说起民歌,你知道什么叫民歌吗?(有谁知道,不妨和大家说说?也可以先讨论一下。
)
(学生自由说了解的关于民歌的知识)
师:说得真好。
颜老师也找了点关于民歌的资料。
民歌是人民群众的歌曲,民间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为了表达各种思想感情,而口头传唱,并不断加工而成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分类
师:民歌有很多种,你能说说民歌分成哪几类吗?
可以分成三类——号子、山歌和小调,
具体什么样的民歌属于号子,什么样的民歌是山歌,什么样的民歌又是小调
呢?你知道吗?你能区分吗?
3、讨论
师:这样吧,请大家讨论一下。
4、汇报
生:(汇报交流)……
三、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分类
1、欣赏
师:听了大家对什么叫山歌、劳动号子、小调的说法,我好像糊涂了。
这样吧我们一起来看看、来听听这几个音乐片段,来分析一下它们到底是属于哪一类民歌。
是属于民歌里的山歌、小调、还是劳动号子?
(出示视频《神农溪纤夫号子》)
(1)看
生:劳动号子……
(2)说
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视频在演唱和表演中有什么特点?
生: ……
师:(点出“一领众和”的形式,歌词字数少,吆喝声较多,和劳动节奏配合密切)……(3)唱
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劳动号子的魅力。
我这里也找了一首比较简单的劳动号子
(教师范唱一遍,给学生一个大概的印象)我想和大家合作一起来唱一唱。
能不能让颜老师来“一领”,请同学们来“众和”?
师生合作演唱《军民大生产》
师:有哪位同学也想来尝试一下“一领”,来领唱?
一学生领唱,其他学生合唱。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段视频:
(出示视频山歌《什么水面打跟斗》)
(1)看
生:山歌……
(2)说
师:这个视频在演唱和表演中有什么特点?
生:……
师:(点出“山歌多以对歌的形式出现”;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直接,集中地抒发情感)……
(3)我的创作
师:让学生用《刘三姐》中《什么水面打跟斗》的曲调,自己编上词并演唱。
生:学生分组讨论作词
师:根据学生作词,进行演唱。
(出示视频小调《沂蒙山小调》)
(1)看
师:分析完了劳动号子和山歌,剩下的就是小调了,我们先来欣赏这首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2)说
师:你能说说小调有什么特点吗?
生:……
师:节奏规整,表现上曲折、细致;抒情寓于叙事之中
四、巩固对民歌的认识
1、总结
总结民歌的分类及各类的特点
2、欣赏并区分民歌的类型
师:刚才我们以听觉和视觉的感受,了解了民歌的分类和特点,下面颜老师考考你们,欣赏几首民歌,你能区分它们吗?
山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小调——《茉莉花》
号子——《众人划桨开大船》
五、尾声
师:今天我们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初步接触了我们中国的民歌,并了解了它的分类。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4页,让我们来共同演唱这首彝族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
学生用整齐自然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六、课后延伸及作业
师:请大家回去收集一些我国比较有名,流传比较广的民歌,如果同学们赶兴趣的话,你可以在课后回家上网查查听听,把它们分分类。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法手段:
通过对民歌生动的讲解,学生学唱,欣赏观看、讨论,即兴创作、听辨等手段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听辨能力和问题意识的调动,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趣状态,课堂气氛较活跃,从而达到预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