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含义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14
1 社会创业
1.社会创业界定
随着传统社会福利国家的发展,公有资助的减少,贫富差距的扩大,国际社会对社会创业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大。然而界定“社会创业”的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术界对于“社会创业”还没有达成共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从社会创业的运作方式来定义。
里斯(Reis)认为“社会创业就是把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引入非营利性组织,从而让这些组织以更高的效率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包括非营利性组织从事一些小型的营利性商务活动,将其所得再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去。同时还包括非营利性组织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采取私营组织的管理模式。沃伦史(Wallace)、米锲(Mitchell)以及珀蒙胺梯(Pomerantz)也都认为,社会性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入创新的商业方法来提供社会服务,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在坚持社会性事业根本目的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营利性企业的运作方式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盈利。
(2)从社会创业的两重性来定义。
帕雷多(Peredo)和麦克考林(Mclean)认为,社会创业者也是创业者,他们必须采用商业化方式进行创业,并且注意创业方式的创新性。而从社会角度看,他们特别强调社会创业在采用商业化方式的同时,必须具有排他性的社会目标,并且还要创造社会价值;狄兹(J.
Gregory Dees)提出将社会创业和投资的经济回报分开来研究。他认为,社会创业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利用变革的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为全社会创造效益,二是引用商业经营模式产生经济效益,但是经营所得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将所得造福社会。因此,他从以下四个维度对社会创业进行定义:① 社会创业是一项持续产生社会价值的事业;② 通过不断发掘新机会来达到社会目的;③ 持续的创新、适应和学习过程;④ 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大胆行动。
(3)从社会创业的承担组织性质来界定。
约翰逊(Johnson. S)认为社会创业是一种混合模式,这种模式既包括营利组织的活动也包括了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以及与政府跨部门的合作。这一概念意味着社会创业有着多种承担主体和多种形式,既包括非营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完成社会使命进行商业运作,也包括营利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开展社会福利性质的商务活动,甚至包括营利企业基于提高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而开展的社会活动。
(社会创业含义)
综上所述,虽然各国学者对社会创业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仍然具有以下
2 共同特点:① 社会创业必须具有显著的社会目的和使命;② 社会创业应该是“解决问题”导向型的,因此社会创业的重点在于创造社会价值;③ 社会创业的创新性主要通过组织创新来体现。
本书认为社会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创业是指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社会主要问题,采用传统的商业手段创造社会价值而非个人价值。它既包括一些营利组织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也包括非营利组织支持个体去创立自己的小型公司或者企业。而狭义的社会创业主要是指非营利组织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营利。
2.社会创业特征
首先是社会性。社会创业的本质是为了创造社会价值,而经济价值只是社会创业的副产品。法勒(Fowler)认为社会创业的首要任务是创造社会价值。当然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可能会产生经济价值,但也可能不产生经济价值。因此,对于社会创业来说,经济价值相对于社会价值仅仅处于从属地位。
其次是创新性。社会创业应该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亨顿(Henton)认为,方式上的创新性从本质上定义了社会创业的概念。社会创业从根本上说是要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已经存在的组织或者活动。因此,需要将以传统方法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与那些更关注问题解决过程的创意和创新活动进行严格的区分。通过把传统意义上互不相关的做法进行有机结合,社会创业者能创造新的服务、新的产品和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一般的商业企业可能不需要“创新精神”就能取得成功,但是社会创业者一定要进行创新和变革。
最后是情景性。社会创业具有强烈的社会差异性。由于社会创业本身与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直接相关,而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包括不同的立法结构和框架、慈善事业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性质等,因此社会创业的方方面面都会因社会差异而大相径庭。社会创业往往最终通过制度变革来达到社会目的,但是各种社会政治的立法结构、方式和框架都不一样,因此从社会创业的过程、方式和影响因素来看,社会创业都因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而异。
3.社会创业组织
正如上文所说,社会创业的内涵体现在组织或个人进行的以创造社会价值为目的,通过创新方式识别和利用机会,合理利用各类发明或新颖的事务,利用稀缺资源并愿意承担超过一般的风险来创造或者分配社会价值。而从事社会创业活动的组织一般称之为社会企业。但对于社会企业的界定,欧洲和美国有很大的区别,除此之外,一些非营利组织(如基金会、
3 社会企业)及法律界等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企业进行了界定。下面就从这四个角度,分析一下社会企业的概念。
(1)欧洲对社会企业的界定
在欧洲,社会企业一词主要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15个会员国所发展出的新概念。它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而非以利润 >利润极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
2003年OECD出版了《变革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一书,对社会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除延续OECD在1999年所做的界定外,指出社会企业乃是介于公私部门间的组织,其主要形态为利用交易活动以达成目标及财政自主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除采取私营部门的企业技巧外,亦具有非营利组织强烈社会使命的特质,社会企业的主要形态包含员工拥有的企业、储蓄互助会、合作社、社会合作社、社会公司、中型劳工市场组织、小区企业及慈善的贸易部门,其主要活动包含两个领域:训练及整合劳动市场排除的员工,传送个人及福利服务。
而欧洲委员会认为社会企业是合作社(co-operatives)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的交叉组织(crossroad),其中合作社包含劳动者合作社(workers’
co-ops)和使用者合作社(users’co-ops),非营利组织包含生产型非营利组织(production
oriented NPOs)和倡议型非营利组织(advocacy oriented NPOs),而社会企业偏向劳动者合作社与生产型非营利组织的混合体。同时,欧洲委员会下的社会企业网络(EMES),也设定有关“社会企业”的社会指标:由一群公民首创;权力不是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牵涉到受活动影响的人们的参与;有限的利润分配;以及施惠于社区的清楚目标(EMES,1996)。这些指标实际上对社会企业的特征进行了清晰的描述。
安东尼奥·托马斯(Antonio Thomas)指出,社会企业乃是第三部门的要素之一,它是社会经济的另一种形式。社会企业发展出一种全新精神的企业形态,而社会企业的起源代表从传统福利系统转变为混合系统的过程。卡罗·波兹卡(Carol Borzaga)和桑特瑞(Alceste
Santuari)认为,社会企业是兼具社团与合作社两种法律地位,且经常超越法律允许下,从事组织活动,部分国家给予社会企业正式法律地位的认可,其未来应吸纳更多的商业盈收及企业活动。丹尼斯·杨(Dennis R. Young)认为社会企业基本上是一个私人组织,致力于达成某些社会产品。
无论是OECD提出的社会企业的定义和经济面,还是EMES所构建的“社会企业”的社会指标,都呈现出光谱连续体的概念,如图1-1所示。
社会公益创业
4 摘要:
社会公益创业是最近新兴的事业,是区别于商业创业的事业。商业创业,已经是妇幼皆知,简单说来也就是拿钱生钱。也就是用一定的启动资金去圈钱。它的目的性就是创造经济价值。而社会公益创业则不然,其是一些人基于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的要求,为谋取公众社会利益的创业行为。
社会公益创业
社会公益创业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利益的兼顾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创业。
公益创业的由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创业培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已经形成了模式,也拥有系统的教材。如曾于2002年获得美国教育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金灯奖”的《创业培训课程》。
社会公益创业的内容
具体说来,包括志愿公益活动、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和及产学研一体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开展志愿公益活动
这也是Johnson. S混合模式中所提到的营利企业开展社会福利性质的商务活动,还包括营利企业基于提高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而开展的社会活动。
我举大家熟悉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为例,它开展的“烛光行动”、“教师责任行活动”、“西部支教活动”、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等等都属于开展的公益活动这一类。这属于公益创业。
在高校里就体现为各种社团或者组织开展的活动。举湖南大学为例,学生会的诚信伞、经协的市场营销大赛、FLY的支教活动、英语协会的英语沙龙活动、以及各种有组织的志愿活动也属于公益创业。
(2)创办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nization)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些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典型的如红十字会,希望工程,中国慈善总会,李连杰壹基金等。
5
这应该是公益创业中比较好理解的一种类型。狭义的公益创业主要就是指这一类。但是即使是创办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营所得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将所得造福社会。这里我举壹基金为例。
壹基金的运作更像一个公司,整个管理、人事、公关、市场、业务、财务等,完全按照企业运营的方式来架构。为壹基金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关、审计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麦肯锡、贝恩、奥美、德勤等等。唯一差别是壹基金以公众效应、大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以挣了多少钱为考量。可以说壹基金用公司的运营模式,融入了公益的内涵。
举一个例子说明壹基金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2009年8月27日,壹基金携手汇源集团在北京宣布战略合作。汇源集团向壹基金一次性捐助100万元善款,今后消费者每购买一瓶汇源果汁,将会有一元钱以汇源代捐的形式捐赠给壹基金。所有善款将用于双方共同关注的儿童、教育等领域。
当然,壹基金的运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受一些误解,正如壹基金计划执行主席周惟彦所说“懂的人会说你是公益创投,不懂的人会说你是在洗钱。”公益组织以企业化行为发展在中国似乎没有前车之鉴。而国外的公益组织的基金95%的钱是可以拿去做其他产业投资的,只要拿5%就做公益,就已经是一个发展正常的公益组织。所以公益创业理念的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3)创建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社会企业模式)
企业强调营利利,但同时兼顾社会利益。尤努斯的乡村银行是一个典型代表。1976年,孟加拉大学教师尤努斯以27美元分别贷款给42个农妇。到了2009年,“格莱珉银行”已成为孟加拉国最大的农村银行,这家银行有着650万的借款者,为7万多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格莱珉银行的偿债率高达98%,足以让任何商业银行感到嫉妒。而且,每一位借贷者都拥有这家银行一份不可转让的股份,占据这家银行92%的股份(余额由政府持有)。
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借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