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的
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东周的历史分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二﹑春秋争霸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主要争霸战争
⑴ 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⑵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
⑶ 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3﹑争霸战争的影响
⑴给人民带来灾难。
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统一。
三﹑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主要兼并战争
⑴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
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
⑶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相关标签搜索:七年级期中复习。
中考战国时期知识点归纳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和
秦朝统一六国的开始。
以下是对战国时期知识点的归纳: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结束,历时约254年。
这一时期,中国分裂为多个诸侯国,它们相互争斗,争夺领土和资源,形成了一个多国并存的局面。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这些国家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它们之间的联盟和战
争构成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
军事改革: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它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奖励军功等
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国力。
文化发展:
战国时期也是思想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众多学派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学派的思想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成就:
在科技方面,战国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例如,铁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水利工程的建设,如都江堰,为农业灌溉提供
了保障。
外交策略:
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以“合纵连横”为代表,各国通过结盟或对抗来增强自己的势力。
秦国最终利用这些策略,逐一击败其他国家,实现了统一。
结束语: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它不仅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的复杂性。
初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全)
1. 古代史
- 远古时代: 人类起源、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农业社会的兴起、陶器制作、青铜器的发明
- 商朝: 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城彼此间的联系、商代王朝的衰落- 周朝: 封建制度的确立、分封制度、分封制导致的内乱、西周衰落与东周兴起
- 春秋战国: 分封制导致的诸侯割据和战争、思想家的崛起、齐国的吞并、秦国的统一
2. 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家
- 孔子: 礼治思想、儒家思想
- 老子: 道家思想
3. 秦汉时期
- 秦始皇统一六国: 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
- 汉朝: 统一的官僚制度、丝绸之路的开通、的传入
4. 隋唐五代
- 隋朝: 统一北方和南方、大运河的修建
- 唐朝: 经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的推行
- 五代十国: 军阀混战、北方和南方的政权更替
5. 宋辽金元
- 北宋: 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
- 宋辽金三国: 辽金战争和宋金战争、辽金灭亡、元朝的建立
6. 明清时期
- 明朝: 落后的农业生产、明朝与外族的战争、思想文化的繁荣、明末农民起义
- 清朝: 满族政权的建立、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引发的变革、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7. 近代史
- 鸦片战争: 强国入侵、中国的屈辱
- 辛亥革命: 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 抗日战争: 中日战争胜利、中国成为大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以上为初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中国远古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思想家。
请仔细学习并复习。
春秋与战国历史知识点总结一、春秋时期1. 春秋时期的时间范围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历时294年的中国历史时期。
2.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是商末周初的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物产丰富,人口增长,士族风头浪尖,在政治上虎视眈眈。
3.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宗周与公室的矛盾。
2)晋楚郑卫之间的争霸。
3)齐桓公和魏文侯的改革。
4)晋郤缺的变法措施。
5)楚大夫屈橐与周公旦的德政争论。
4.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制礼、齐民、夷狄、亲贤等。
5. 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有早期的诸子百家和连山老人、庄老等。
6. 春秋时期的地理变迁春秋时期的地理变迁主要有齐楚争霸和晋国崛起等。
7. 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春秋时期社会生活主要有生产形态、手工业、商业、宗法制、世袭制、富贵贫贱和仁爱等。
二、战国时期1. 战国时期的时间范围战国时期,指的是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182年的中国历史时期。
2.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孔子逝世后,楚国被灭,秦穆公开始扩张国土,整个中国处于“战国七雄并立”的历史局面。
3. 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春秋战国时期的理学和道家思想的興起。
2)战国七雄互相争夺霸权。
3)商鞅变法。
4.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有法家、儒家、道家、兵家、墨家、农家、杂家等。
5. 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有百家争鸣、历史、哲学和文学等。
6. 战国时期的地理变迁战国时期的地理变迁主要有秦统一中国和楚国的裂土等。
7. 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主要有生产、商业发展、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度的确立等。
综上所述,春秋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初中历史战国知识点梳理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时长254年。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争霸,战事频繁。
下面将对初中历史战国知识点进行梳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1. 战国时期的背景战国时期的背景是春秋时期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
春秋时期是东周时期的一个时期,各个诸侯国力争霸主,形成了七雄的格局。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这种格局开始瓦解,各国之间的争斗更为激烈。
2. 七雄的竞争战国时期的七个势力分别是:齐、楚、燕、赵、魏、秦、韩。
这七个势力在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其中,秦国最终击败了其他六个国家,统一了中国。
3. 各国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各不相同。
例如,齐国实行了分封制,将国家的土地划分给不同的贵族。
魏国和燕国则实行了世卿制,将国家的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
秦国则采用了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4. 各国的军事力量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通过军事改革和兵器的进步,诸侯国的军队逐渐从百姓军转变为专业军队。
同时,由于兵器的改良,如铁器的广泛使用和战车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幅提高。
5. 孟子与墨子战国时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分别是孟子和墨子。
孟子注重礼义道德,提倡仁爱和中庸之道,主张君主应该尊重百姓,实行仁政。
墨子则强调实用主义,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反对战争和杀戮。
6. 孙子兵法战国时期诞生了一部世界闻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对于战争策略和军队指挥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孙子兵法》强调智慧战争,主张用计谋和战术来取胜。
7. 秦国的崛起和统一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壮大起来,通过连续的战争征服了其他六个国家,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等各个方面。
8. 秦始皇的政治改革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法律等,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
考点3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前期东周时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东周后期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主要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背景(2)分制制开始瓦解,周王室势力衰微,地位下降,诸侯国势力崛起。
原因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间矛盾的发展②借口:尊王攘夷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竞相称霸,操捽政治。
先后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概况庄王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中原争霸。
春秋主要争史实霸(3)吴越争霸:②越王勾践攻克吴国的都城,兼并吴国,成为霸主(成语:卧薪尝胆)性质以奴隶主贵族争霸为主的非正义的战争(2)马陵之战:公元前敌),在马陵歼灭魏军主力。
魏国再也无力与强国抗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影响:积极:(1)西周传统的奴隶主贵族统治体制渐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统治秩序逐步确立(2)在群雄并起的乱局中,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竞相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3)加强了中原和周边地区的联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交融高潮(4)客观上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到来,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到破坏[易错警示]1.春秋霸主是先后相继,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
2.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国家是秦国、齐国和楚国。
【知识延伸】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表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考点4商鞅变法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扩展】商鞅变法对国家和个人的启示。
(1)(从改革的结果看)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春秋与战国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春秋与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它们分别标志着东周的早期和晚期。
这两个时期不仅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春秋时期(大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国并立的时代。
这一时期以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战争为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哲学、文化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1. 政治格局:春秋时期的中国由周天子统治,但实际上权力逐渐被诸侯国所分割。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是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诸侯国领袖。
2. 经济发展:春秋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逐渐繁荣。
同时,商业贸易也开始兴起,城市经济逐渐形成。
3. 文化繁荣: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极为活跃的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相继兴起。
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思想。
战国时期(大约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紧随春秋时期之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更为动荡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和残酷,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1. 政治变革: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都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政治改革。
2. 军事技术:战国时期,军事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如铁制兵器的广泛使用,战车和步兵的战术改进等。
同时,军事策略和兵法也得到了发展,如《孙子兵法》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3. 思想文化: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思想继续发展,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治国理念。
同时,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4. 统一进程:战国末期,秦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军事征服,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最终,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典大全)1. 中国古代历史-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和民族融合- 隋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统一和繁荣时期- 宋朝的开启封建社会和科技文化进步-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特点- 明朝和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封建社会特征2. 世界古代文明- 埃及文明的兴起、政治组织和建筑成就- 阿克巴玛王国的政治组织、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发展- 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成就- 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军事征服- 公元前221年前后世界历史的巅峰时期- 罗马封建社会的兴起和腓特烈二世的政治改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 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和殖民地体系的建立3. 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印度独立运动和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动荡和民主思潮的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 世界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意识形态对立- 当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4. 文化与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和科技发展-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思潮和艺术成就- 现代科学思想的兴起和人类自然科学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渊源及其特点- 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当代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的多样性5. 地理知识- 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世界经济地理和资源分布状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连接性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地理空间的影响以上是初中历史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该时期经历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两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时期。
本文将介绍初中历史会考中与春秋战国(东周)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 杂族商代灭亡: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末年,当时杂族孤立商朝的集团起兵反对。
商朝灭亡后,周公与商王家族的姬姓建立了西周。
2. 东西周分裂:西周时期,瑞姓周室渐渐衰弱,东周逐渐崛起。
周王权力渐渐弱化,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3. 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左右到公元前476年左右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以诸侯争霸为主要特点,大量国家相互征战。
4. 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是指从公元前475年左右到公元前221年左右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是春秋诸侯争霸的延续,诸侯国家基本形成,战争更加激烈。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1. 宋国的兴起:公元前7世纪后期,宋国逐渐崛起。
通过发展经济和加强军事力量,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势力之一。
2. 鲁国的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鲁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3. 战争频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齐桓公的护国战争和晋楚七国之战等。
4. 孙子兵法的出现: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撰写的兵书,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国所广泛研究。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提倡“仁爱”,追求个人道德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我解脱,反对社会规范与道德束缚,各取所需。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普遍的和平与公正。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1. 春秋战国文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呈现出多样性,其中以《诗经》、《楚辞》等著名作品为代表,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东周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
1.分封制的衰落与诸侯争霸:
-东周起始于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开启了东周时期。
此时,周天子权威下降,对诸侯国控制力减弱。
-分封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壮大,开始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和“战国七雄”(秦、魏、韩、赵、楚、燕、齐)的争霸局面。
2.社会制度变迁:
-礼乐制度受到冲击,随着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原有的等级秩序被挑战,出现了士阶层的活跃和人才流动。
-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井田制逐步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3.文化繁荣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多学术流派,史称“百家争鸣”。
4.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的弭兵之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标志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和诸侯国权力的重组。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改革、长平之战等,预示着统一的趋势加强以及新的军事变革。
5.科技与经济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铁器和牛耕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商业贸易活动更加活跃,货币经济初步兴起,城市规模扩大,手工业有了显著发展。
6.最终结局:
-经过长期兼并战争,秦国在秦始皇嬴政时期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秦朝,宣告了东周时代的结束。
七年级历史东周的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东周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前后约持续了400年之久,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今天我们将了解七年级历史东周的知识点,探究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一、东周的划分东周被划分为两个阶段:东周初期和东周后期。
东周初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为止,这一阶段被称为“西周”。
西周后期出现了多个国家,其中强国有齐、楚、晋、秦等称霸天下。
公元前476年,周幽王被楚国所灭,这也标志着东周后期的开始。
二、东周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东周是封建的代表时期,周王朝君主奉行血缘继承制度,使用“皇帝”称谓。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国王以封地掌握世袭和捐献的产业。
2. 分封制度:东周将天下分封给亲戚和功臣,国家权利逐渐分散到地方,使得周朝的中央集权受到限制。
这种制度虽然导致了国家分裂和战乱的局面,但也培养了一批有政治才干的贵族。
3. 三公九卿制度:东周在政府机构的分设上较完备,三公九卿制度把各种官职划分为三公和九卿,三公包括宰相、太师、太傅,九卿包括中书、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左右丞相等。
三、东周文化1. 诗经:《诗经》是东周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生动地表达了民间的生活感受和情感。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东周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孔子以其所提倡的仁爱、礼仪、忠信等思想为根据,成为许多历史人物的信仰和指导思想。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东周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阶段,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
四、东周的经济和社会1. 青铜器的发展:东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日常生活器物的代表,青铜器的使用也是东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农业的发展:东周时期,农业生产逐渐稳定,农业技术也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各地人口的迁移和交流。
3. 社会秩序的建立:随着封建制度的稳定和发展,东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秩序和规则,人们之间也建立起了一定的等级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提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九年级历史总: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下面老师来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
进行复习提纲的学习。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①东周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②几个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或者齐桓公、晋文公、楚
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提出“尊王攘夷”的
策略。
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作用: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4、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①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②齐是
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③顺应当时的政治,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
5、晋楚争霸-----①城濮之战(以少胜多):晋打败楚,成就晋文公霸业;②?之战:楚打败晋,成就楚庄王霸业。
楚庄王问鼎中原---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
6、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各国之间展开合纵、连横。
----著名
纵横家:秦国的张仪(破坏齐楚联合)和魏国的公孙衍。
7、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退避三啥;远交近攻;朝秦暮楚;纵横捭阖;战国时期的
成语典故:围魏救赵;图穷匕首见;完璧归赵;孙庞斗智。
以上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历史复习提纲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很好的掌握,希望同
学们的历史知识掌握的更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东周的知识点总结一、时代背景东周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东周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都发生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政治1. 都城迁移:东周晚期,周文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之后东周政权一直都在洛邑,这也标志着周朝政治重心的转移。
2. 诸侯国的削弱:在东周时期,诸侯国逐渐削弱,王权逐渐被加强,集权趋势明显。
3. 管仲变法:管仲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被称为“管仲变法”,这对东周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分封制度:东周时期,中国进入了分封制度时期,诸侯国开始逐渐形成,政治权力逐渐向地方政权分散。
三、经济1. 农业发展:在东周时期,农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这为东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 商业发展:东周时期,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内外贸易逐渐活跃起来,这对东周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 铁器的使用:东周时期,铁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对东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1. 史书编纂:东周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史书编纂,如《左传》、《国语》等,这些史书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艺术:东周时期,文学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 儒学的兴起:在东周时期,儒学开始兴起,孔子成为了儒学的代表人物,儒学对东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外交1. 战国七雄:东周时期,中国出现了战国七雄,即秦、楚、齐、魏、赵、韩、齐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相互之间进行了战争和外交,形成了“战国时期”的特有形态。
2. 对外征战:东周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战,扩张了国土,增强了国力,这对东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六、社会1. 礼乐制度:东周时期,礼乐制度得到了大力发展,礼仪规范和乐舞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春秋诸侯争霸
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春秋》而得名。
3.春秋农业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表现在金属货币更多的被使用。
4.王室衰微:原因①春秋时期社会动荡,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③分封制瓦解。
具体表现:①周王室控制力大减,②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势力衰弱,③地方诸侯崛起。
影响:王室地位衰弱,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5.诸侯争霸:⑴原因: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周王室控制力和实力衰弱;
⑵口号:尊王攘夷;⑶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
⑷影响:有利于局部地区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但也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和动荡。
鲁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
点
知识点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课后练习
1.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2.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
A.伊尹改革
B.姜尚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改革
3.“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
D.楚、魏、秦
4.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①齐②
燕③楚④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一历史知识点栏目了解详情。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
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
祝大家节日快乐!
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
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
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
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
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
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
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
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
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
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