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11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2.理解和掌握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
3.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1. 封建制度的兴起与演变1.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1.1.1 周朝的衰落及其原因 - 民族大迁徙和战争的影响 - 三家分晋,诸侯割据1.1.2 诸侯国的政治制度 - 封建制度 - 管仲变法 - 郑国兼并1.2 秦朝的建立及封建制度的演变1.2.1 秦朝的建立 -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 - 高祖政治和军事成就1.2.2 封建制度的演变 - 消灭封建 - 罢黜百家,唯法家 - 建立郡县制2. 官僚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2.1 汉朝的官僚制度2.1.1 刘邦创立汉朝 - 掌握了天下兵权 - 推崇“老氏、尚书旧章”2.1.2 官僚制度的形成 - 建立太学 - 责任与权利并重 - 考试选拔状元进士2.2 宋朝的官僚制度2.2.1 宋朝徽烈皇帝的改革 - 熙宁新政 - 开创科举制度2.2.2 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考试科目和标准的规定 - 考试地点和考试形式的统一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配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考核方式:课堂测试、作业评定以及期末考试等。
五、教学建议1.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教材,有重点地记笔记,尤其是重要概念等。
2.教师应该树立开放学术的态度,引导学生多搜集不同文献资料,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究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思维和创造性。
3.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现实的政治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的背景和历史进程,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实验,发现学生对政治制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秦汉政治教案人民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宏观概览制度及秦汉政治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纲明示:(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主干知识 理一理]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商政治形式⎩⎪⎨⎪⎧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首创王位世袭制。
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2.西周分封制⎩⎪⎪⎪⎨⎪⎪⎪⎧ 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②权利和义务:诸侯王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重要封国:齐、鲁、燕、卫、宋、晋。
评价⎩⎪⎨⎪⎧①进步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②局限性:为地方割据埋下了祸根;西周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削弱。
3.西周的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贵族之间的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带有政治性质的继承制度。
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治稳定。
主要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实质:按血统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影响⎩⎪⎨⎪⎧①对当时: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②对后世: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理念中。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背景⎩⎪⎨⎪⎧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统治者北击匈奴、统一岭南、征服“西南夷”,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主要内容(1)皇帝制度⎩⎪⎨⎪⎧①首创:秦始皇。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自主预习】1、西周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有哪些?(1)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2)特点:①从王室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来看:君主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但仍旧是明显的地方分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从统治方式来看:以血缘为纽带,用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控制力;③从政权的开放程度来看:贵族政治、封闭式政权。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有哪些?(1)政治基础:宗法制分封制崩溃;秦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
(2)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模式。
(3)阶级基础: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日益壮大(4)思想基础:战国时期的法家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
3、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对外政策、民族政策等。
4、到秦为止,我国主要实行过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你能比较出他们的主要异同点吗?项目分封制郡县制相同实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作用都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方面发挥过或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基础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周王室势力强大国家大一统不同基础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为基础传承制度权利诸侯王位世袭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命,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中央控制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封国是世袭的,世代相传。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不仅能聚族立宗,对下进行分封,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城池,建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哈尔滨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项错误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C、D三项错误。
4.(2016广州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解析由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故C项正确。
A项所述现象出现于西汉,故错误项出现在宋代,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错误;行省出现于元代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5.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
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B.唐代C.宋朝D.明代解析依题意可知,宰相参与军事事务的决策,但军权和财权受到限制,依据所学,宋朝为加强皇权增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因此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宋朝,故C项正确。
6.(2015吉林三模)宋朝设立台谏制度,当时的吕祖谦这样描述:“大臣权任太重,恐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纠正焉,有侍从以询访焉。
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这主要说明宋代( )A.皇权不再至高无上B.已经有了权力制衡机制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D.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解析宋朝通过对宰相职权的分化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项错误;从“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可知台谏制度可以监督制约皇帝和宰相,体现了权力制衡项正确;台谏制度只是对相权的监督,而不是分割削弱相权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与近代的三权分立有本质的区别项错误。
7.(2016长沙调研)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导致了地方割据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解析材料作者认为行省制“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能够“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可见作者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项正确。
8.(2016鞍山检测)有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宗法制原则B.九品中正制选官C.皇位世袭原则D.科举制创立完善解析宗法制体现的是贵族的世袭制度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不符合材料中“把文人奉为贵族”的信息项错误;皇位世袭体现的也是贵族政治项错误;材料中“把文人奉为贵族”的信息说明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科举制度体现对文人的重视项正确。
9.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秦至清皇权并非是“一直强化”,故A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权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故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故D项错误。
10.(2015沧州一模)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
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丞相解析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威胁到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因此出现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向宦官冯保送礼的现象,故C项正确。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不掌握决策大权,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意愿,与丞相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故A、B、D三项错误。
11.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解析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以密折形式奏闻,从而为自己进行决策提供信息来源,故B项正确。
A、C、D 三项材料均体现不出,排除。
12.(2016大理质检)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解析清朝的满族人具有政治特权,汉人与满人权力不会实现平衡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较多的汉人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大臣的构成项错误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二、非选择题13.(2016晋冀豫三省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
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
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材料二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
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
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第(1)问,“发展”可从监察的范围、监察机构和监察权限等角度归纳材料信息;“利弊”考查历史评价能力,需要一分为二考虑。
第(2)问,材料一主要讲述隋代和唐代监察制度,材料二主要讲述宋代监察制度。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制度以皇权为中心并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据材料一“中央设御史台”“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可知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
答案:(1)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
利: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
弊: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
(2)规律: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监察体制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管理邮驿事务的中央机构由兵部来掌管,具体过问邮驿的规约条令、人事调配、递马的配备等等。
同时管理邮驿的还有枢密院,它的管理范围是驿马的发放、颁布驿递的凭信符牌等等。
这两个机构互相制约,不得擅自专权。
材料二宋人王应麟说:“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王应麟《玉海》),仅仅作为来往官员和使者中途停留休息的地方。
而传递政府公文和书信的机构,另有名目,总称为“递”,又分“急脚递”“马递”和“步递”数种。
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就下令“诏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宋史·太祖纪》),其后遂为定制。
当时人王栐[yǒ永]曾就此措施评论说:“前代置邮,皆役民为之”,宋太祖“即革此弊”,开始“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其后更设置专门的驿卒(《燕翼诒谋录》)。
材料三宋太宗时特别恩准:官员在近系家属之间,可以随官方文书一起传带家信。
宋仁宗统治时候,1036年下诏令说:“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
明告中外,下进奏院依应施行”(《燕翼诒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