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125例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诗歌典故大全及解释摘要:1.诗歌典故的定义与作用2.诗歌典故的分类与举例3.如何运用诗歌典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4.诗歌典故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5.总结:诗歌典故对诗歌创作与鉴赏的重要性正文:诗歌典故大全及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赏中国古代诗歌。
诗歌典故是诗歌创作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它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
下面,我们将从诗歌典故的定义、分类、运用以及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典故的定义与作用诗歌典故,指的是在诗歌创作中,作者运用历史、神话、民间故事等素材,以隐喻、象征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语句或意境。
诗歌典故的作用在于,它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诗歌典故,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二、诗歌典故的分类与举例根据典故的来源,可以将诗歌典故分为历史典故、神话典故、民间典故等。
1.历史典故:如《史记·司马迁》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描绘了恋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神话典故:如李白的《庐山谣》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用了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借用了传说中的古原草,寓意生命的无常。
3.民间典故: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借用了民间闹元宵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如何运用诗歌典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要鉴赏诗歌典故,首先要了解诗歌典故的来源和寓意。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典故。
此外,要善于把握诗歌典故在诗中的作用,如渲染气氛、表现主旨、衬托人物形象等。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诗歌典故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诗歌典故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诗中的典故
摘要:
一、诗歌中典故的概述
1.典故的定义
2.诗歌中典故的作用
二、诗歌中典故的分类
1.历史典故
2.神话传说典故
3.文学作品典故
三、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1.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
2.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3.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法
四、诗歌中典故的鉴赏
1.对典故的理解
2.对典故在诗歌中的运用
3.对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文:
诗歌中的典故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引用历史上、神话传说中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人物、事件等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典故大致可分为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典故和文学作品典故。
历史典故是诗人在诗歌中引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神话传说典故则是诗人在诗歌中运用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文学作品典故则是诗人在诗歌中引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来进行类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
典故的引用,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历史、神话、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典故的运用也可以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通过典故的引用,诗人可以表达出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中典故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典故本身有所了解,理解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其次,需要理解典故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典故如何与诗歌的主题、情感、形式等结合。
诗词里的文学典故50例1.斑竹:湘妃竹。
舜死后他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边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3.采薇: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商朝灭亡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采薇”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5.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尺素”后为书信的代称。
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6.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8.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9.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被烧死之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0.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竹简被烘时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
1、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神器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3、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4、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臵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5、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
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6、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7、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8、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9、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诗歌鉴赏部分——典故1、《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入胡天。
“雁足传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乡愁。
2、《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玉龙”: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5、《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铜雀”:表达了诗人对周瑜的不屑与嘲讽,以及胸怀大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6、《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青鸟”:表达了相互关切之情。
7、《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含蓄的表达了词人的思想之情。
8、《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勒石”:表现了词人既渴望杀敌报国又思亲念乡的感情。
9、《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
“看孙郎亲射虎”:表现词人打猎时英勇形象和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10、《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遣冯唐”:哲理作者以魏尚自许,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1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
“八百里”描写出战前的给养准备。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
“的卢”:抒发了词人决心杀敌卫国的决心。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子规”:传递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被贬而悲伤的情感。
14、《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5、《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诗歌38个重要典故诗歌38个重要典故1.【哀鸿】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看到使者,皆倾诉悲苦,如鸿雁哀鸣之声。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2.【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国军营里有马的叫声,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多用在送别诗中抒发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比翼鸟】传说比翼鸟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用来比喻夫妻生活和谐美满。
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首阳采薇】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商亡之后,二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后以此比喻人坚守气节。
5.【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6.【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
7.【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
后以"东山高卧"泛指隐居。
如唐代李白的《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8.【杜康】相传杜康是周朝时酿酒术的发明者,被称作酒祖。
后以"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9.【高山流水】相传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2009-11-26 20:50:20)
转载▼
标签:
杂谈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杜牧
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
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
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行路难
李白
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
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
但最终成
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表现
出了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书愤
陆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或谁堪伯仲间。
这儿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
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是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引发联想。
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如: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睁相应湘江阔,普竹丛深日向西。
面对“雨昏”“花落”这眼前之景,游子本已感到凄迷与伤感;但诗人又用了“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典故,不由让人勾起了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这样。
在时空的穿梭交错中,闻鹧鸪之啼,不觉更感哀怨凄
恻。
又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
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
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
内涵丰富
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准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律诗。
诗中多处用典:颔联化用“新亭对泣”的典故。
原典有云:“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后人以“新亭对泣”表示怆怀故国之意。
在这里用来写山河未改,风景依旧;颈联第一句引用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的“故垒萧萧芦荻秋”中的“芦荻秋”。
在刘诗中,芦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
在这里,作者写自己像秋天飘落的芦花一样,随风而去,实表将为国殉难。
全句抒发国家沦丧之感和悲痛哀伤之情。
颈联第二句“旧家燕”是引用刘诗《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旧家燕现飞往何处?飞落到侵入者天下的人家里。
诗人化用此典故,感慨亡国被俘之悲痛。
尾联化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示诗人虽被迫离开故乡,决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
丰富的典故,把诗人的耿耿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情渲
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美。
当然,许多时候,诗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
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
平时,我们可以采取分类的方式整理一些常见典故.如送别的典故、归隐的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