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蓄水渗膜造林试验初报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活动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成活率低的问题,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土壤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选种、种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浅谈,探讨如何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选种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土壤贫瘠,因此在选种时应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
对于干旱条件较为严酷的地区,应选择具有抗旱性强的树种,如沙柳、柳杉等。
而对于半干旱地区,可以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杨树、柞树等树种。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种,可以提高树木对干旱的抵抗力,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种植技术也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源稀缺,种植时应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
在树木栽植前,可以将苗木进行浸水处理,增加其吸水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可以采用追肥、覆盖等方法,降低蒸发,减少水分损失。
还可以采取适当的修剪措施,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抵抗干旱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成活率。
管理措施也是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在栽植后,需要及时对树木进行管理,包括浇水、除草、防治病虫害等。
对于干旱地区的造林活动来说,浇水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在幼苗生长期,要保证土壤湿润,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
要及时清除杂草,防止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避免树木受到病害侵袭而导致死亡。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成活率。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通过选种适应性强的树种,运用节水技术和合理种植技术,以及加强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进一步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发展。
林业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分析丁治国(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宁武036700)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重要性,然后从科学选择树种、确定造林时间、整合土地资源、树苗处理与栽培、树苗灌溉与后期处理、抗旱造林综合管理等方面重点研究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同时提出了抗旱造林技术要点,以有效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质量。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抗旱造林;技术要点中图分类号:S7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10-0213-021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可耕种的土地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接近是13%,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比达到了50%以上。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其地表植物覆盖率相对较低,大部分地表处于裸露状态,同时由于土地干旱而引发的土壤沙漠化现象尤为严重,而且沙漠化范围持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叫所以就需要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优化当地的自然气候,加强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水流。
通过抗旱造林不但能够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也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应用2.1科学选择树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更新造林技术理念,高度重视并科学选择树木品种。
通过综合分析地区水土条件、自然气候等要素,然后选择与之相适的树木品种。
首先造林工作人员需要考察不同品种树木的生长特性,尽可能选择适应性、抗旱性较强的树种,同时注意树种生长特点和造林地区现场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严格贯彻“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12]。
总而言之,在进行树种选择时必须从下述几个方面考量:①确保选择的树木品种能够与造林区干旱半干旱自然条件相适应;②选择的树木品种可以实现抗旱造林基本目标和生态建设基本要求;③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必须拥有干旱半干旱地区树木栽植实践工作经验。
2.2确定造林时间应根据选择的树种类型确定最佳的起苗与造林时间,以提升苗木种植成活率,从而减少抗旱造林成本。
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蓄水渗膜造林试验初报
摘要在互助县选择4种树种进行使用蓄水渗膜和未使用蓄水渗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蓄水渗膜的树种的成活率、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均有所提高,且成本低、易于实施。
关键词蓄水渗膜;造林;成活率;苗高;地径;干旱、半干旱地区
1材料与方法
1.1项目来源
防沙治沙,遏制沙化扩展,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恢复植被则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而水分条件是恢复植被的关键,也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
针对以往造林方法成本高、成活率低以及水资源缺乏等问题,中国矿业大学生态功能材料研究所开发了专门用于干旱、半干旱、荒山、渗漏流沙地区植树造林的新材料——蓄水渗膜,该项目是国家“863”计划研究的抗旱造林新产品。
由中国林学会指定,配合国家林业工程项目,该产品在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甘肃、陕西、青海等7省(自治区)确立了5种造林成活率极低的典型荒漠化地带,包括干旱区、沙化区、荒山区、渗漏区和风蚀农牧交错带,设立规模化现场试验区25个。
我县作为青海省东部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被青海省林业技术推广站作为指定试验示范地区。
1.2试验地自然地理等基本情况
互助县地处青海省湟水河流域,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承担着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近年来成功组织推广了汇集径流整地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山地农田林网营造技术、封山育林技术、GGR 高效植物绿色生长调节剂及吸水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推广项目,具有很好的工作基础。
东山乡位于互助县的中南部,海拔在2 400~2 800m,年均气温2.4~5.0℃,年降雨量380~550mm,无霜期为85~120d,全乡共有劳力5 472人,现有耕地2 270hm2,人均0.35hm2,有林地面积为2 004hm2,疏林地51.2hm2,灌木林地84.7hm2,未成林造林地为998.3hm2,2001~2004年退耕累计面积达547.6hm2。
该乡属低位浅山区,山大沟深,气候干旱,自然条件较差。
下李家村位于东山乡西南部,全村共计4个社,133户农户、504人。
总耕地面积124hm2,退耕还林面积88.3hm2,有林地面积为112.6hm2,疏林地面积为1.5hm2,灌木林地面积为3.9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51.3hm2。
1.3试验方法、树种
项目试验地点选择在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试验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树种选择了我省造林普遍采用的树种,分别是青杨、山杏、油松和榆树。
所选苗木均达到省级Ⅰ级苗标准,其中山杏平均地径0.6cm、苗高90cm,榆树平均地径0.5cm、苗高90cm,油松平均地径1cm、苗高35cm,青杨平均地径2.4cm、苗高260cm。
1.4项目组织及开展情况
2005年根据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安排,在我县进行蓄水渗膜抗旱造林试验,4月初经过项目领导小组和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的审查,确定项目实施地点设在我县东山乡下李家村实施,项目结合国家级干旱、半干旱抗旱造林示范项目进行。
4月8日开始组织造林专业队进行高标准整地,整地方式采用水平沟整地,整地规格长100m、宽80m、深40cm。
4月15日中国矿业大学及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来造林整地现场进行现场指导,造林时严格按产品使用说明进行,做到了当天起苗当天造林,共完成应用蓄水渗膜造林600株,其中油松100株、榆树200株、山杏200株、青杨100株,建立相同树种对照区600株,其中油松100株、榆树200株、山杏200株、青杨100株。
在造林时青杨根部放置蓄水渗膜水袋4个、油松2个、榆树2个、山杏2个。
造林结束后随机抽取各树种20株(其中对照10株),用红漆作明显标志,作为生长指标观测。
4月20日至8月20日期间每隔15d进行1次观测并作记录。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原始观测数据的分析,使用蓄水渗膜的青杨、山杏、榆树和油松成活率、高生长及胸径高于对照区(见表1)。
根椐表1数据综合分析,平均成活率相对提高7个百分点,平均苗高相对提高8cm,平均地径相对提高0.225cm。
可见蓄水渗膜的应用对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及生长量方面作用显著。
3结论
(1)蓄水渗膜能够根据苗木在当地土壤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最低需水量要求,实现人为设计膜材渗水速度。
与此同时,渗水速度可实现自我调节的功能,土壤越干旱,渗水速度越快;土壤温度愈高,渗水速度愈快,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树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成活和存活。
(2)蓄水渗膜能够有效地利用水资源,能够根据土壤湿度合理释放水分,保证树苗根部土壤湿度合理,膜材料能够降解,对环境无影响,实现了一次供水,达到水资源的最有效利用,造林成本降低50%~80%。
与传统技术相比,它的蓄水时间长,能保证植物扎根存活;成本低,可在植树现场直接包装,生产效率高,易大面积推广。
(3)该产品成本低,易于实施,可协同土壤改良剂、抗生素、生长素等材料进行综合整治。
造林用水仅为传统浇水的1/40~1/2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西部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蓄水渗膜由于封口技术采用塑封机进行,如果温度掌握不够恰当,容易造成蓄水渗膜袋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