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组织主体角度来研究山西扶贫移民搬迁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309.85 KB
- 文档页数:5
254现代交际·2019年13期作者简介:樊洁,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浅析新时代易地扶贫搬迁执行困境——以山西省M 乡为例樊洁(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8)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关键举措,是精准扶贫中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专项扶贫工程。
截至目前,我国的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但新时代易地扶贫搬迁依然面临安置成本变高、自筹能力不足、目标搬迁农户认识不到位、意识落后、干群协调困难等问题。
关键词:易地搬迁 扶贫 困境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254-02长期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脆弱下的贫困人口生计问题,并为此作出多项尝试。
1996年在全国较早进行扶贫移民的试点探索。
之后“十二五”期间在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资金资源、社会动员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卓有成效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山西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道路,深受贫困群众赞誉。
20年来,山西省组织11市58个贫困县、39个非贫困县,搬迁1.25万个山庄窝棚,集中安置点4379个;扶持26.6万户、95.5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
“十三五”时期,山西全省继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省规划完成建档立卡45万贫困人口和需同步搬迁的农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保2020年所有搬迁对象入住新居。
一、M 乡基本情况M 乡是山西省S 县的一个小乡镇,位于S 县东南部,全乡12个行政村,1943户,5915人,共156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500亩。
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6892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2016年贫困户调查数据显示,M 乡有贫困户488户1257人,贫困人口占全乡人口的21.2%。
“十二五”期间,M 乡先后实施了两次搬迁,合计41户163人。
龙源期刊网
山西:做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作者:王飞航
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23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我这个大棚西红柿五六天就摘一茬,一茬能卖三四百公斤,一个棚能收入近2万元。
除了大棚西红柿,我还有辣椒、豆角等4个蔬菜大棚,靠这几个蔬菜大棚,我家顺利脱了贫。
”山西省夏县南大里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胡丽丽说。
据了解,近几年,南大里乡利用扶贫资金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后续产业园,为搬迁贫困户建成67栋设施大棚。
现在,产业园已带动68名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每栋大棚的收益在2万元左右。
南大里乡帮助贫困户就地就业防返贫,是山西省近年来筑牢返贫防线,巩固脱贫成果的一个缩影。
在石楼县灵泉镇龙山水岸移民安置点,一个红枣核桃加工扶贫车间近日正式投入运营,28名搬迁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孩子一直在家上网课,需要俺照顾。
如今家门口就有了好工作,一个月下来不仅有1000多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孩子,打理家务。
”从石楼县龙交乡贾家垣村搬迁到龙山水岸移民安置点的贫困户辛利云说。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关键,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
近年來,山西省在各移民安置点积极引进企业,增设扶贫车间,真正让移民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根据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个省今后将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强化就业帮扶、完善公共服务等一揽子帮扶政策,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原平市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作者:温建军来源:《中国扶贫》2014年第21期扶贫移民搬迁是一个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宏大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原平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位于忻定盆地北支,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少雪,春干多风,东西部地区山势陡峭,极易产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部分农户生活在偏远山村,生存环境差,土地贫瘠,虽然农作物能生长,但产量低、效益差,很多农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加上上学、就业、医疗、交通等条件限制,农户致富没有保障,急需搬出贫困山村。
为更好地落实扶贫移民搬迁政策,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平市按照忻市发【2011】19号《关于加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于2011年开始移民搬迁工作的前期摸底工作,2012年开始承担省市移民搬迁任务,这对于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原平移民搬迁工作主要情况1、调查摸底。
原平市辖7镇、11乡、3个街道办事处,520个行政村,总人口49.5万人。
三年来,原平对在册人口200人以下的村庄进行了多次摸底调查,结果符合移民搬迁条件的涉及14个乡镇、100个村,4834户、10944人。
在册人口50人以下的村庄有19个,这些村常住人口都在10人以下,而且是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比如轩岗镇糜子洼村有13户17人,瓜草沟村11户14人,段家堡乡槭榆沟村8户8人,大牛店镇第四沟村14户26人,人均纯收入都在2300元以下或者根本没有收入,全部靠外出打工的子女养活。
2、审核程序。
以上范围内的搬迁对象都通过自愿申请、村组初核、乡镇初审、市级审定,对于确定的移民对象建档立卡,并通过“三级公示”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确保搬迁者都是真正需要搬迁的人。
3、规划选址。
我们把规划工作放在首位,着眼长远,本着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开发式扶贫中的移民搬迁问题思考——以山西省左权县为个
案
张建国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6)004
【摘要】中国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我国13亿多人口中有8亿多就住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进行的开发式扶贫搬迁正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文章以山西左权县为背景,分析了当前左权县开发式移民搬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移民搬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实现其预期的目的.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张建国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5
【相关文献】
1.移民搬迁中传统风俗的重塑及其例行化——三峡库区GZ镇丧葬仪式个案研究[J], 张大维;安真真;吴渊
2.新疆塔吉克族开发性生态移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基于对塔吉克阿巴提镇生态
移民搬迁的调研 [J], 吴琼
3.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中的农民权益与政府责任——以山西省岢岚县甘沟村为例 [J], 杜娟娟;薛龙义;张爱国;王耀麟
4.农村教育中对生命关怀缺失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山西省左权县为个案 [J], 刘昍
5.库区搬迁移民所涉信贷管理问题的三点思考 [J], 李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山西省兴县精准扶贫中异地搬迁的思考作者:贾璟琪丁雪瑞李富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3期[摘要]异地搬迁是解决生态脆弱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
要使异地搬迁更好地发挥扶贫的作用,需要在通观全局的基础上区分地域不同特性,从而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解决。
兴县是山西省精准扶贫中异地搬迁项目的主要示范点,做好异地搬迁工作意义重大。
分析了兴县异地搬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山西省兴县[中图分类号]D632.4;F323.8 [文献标识码]A1 兴县精准扶贫异地搬迁现状1.1 兴县概况兴县地处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北端,东接岢岚县,南邻方山县,西与陕西省神木县隔黄河而划,北邻保德县。
在地理位置上可称之为“秦晋交界、黄河之滨”。
全县国土总面积为3168km2,居山西省各县、市(区)之首,这也为异地搬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全县现辖7镇10乡,372个行政村,822个自然村,总人口30万人。
受于自然环境及历史因素影响,兴县是资源大县、生态脆弱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和发展新区。
兴县整体地形起伏较大,地下水富集区少且地表水内含沙量较大,且当地降水量较少水资源也匮乏,农业发展受土质及气候干旱影响较大,很难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发展。
而与其贫困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目前,县域内已经探明的矿种有煤炭、铝土矿、煤气层等23类矿产资源,且大多数矿种品质优良,方便开采。
其中煤炭、铝土矿属于优势矿种。
兴县煤田是河东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储煤分布面积约为2000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0%以上,总储量461.54亿t,已探明储量93.99亿t。
而铝土矿则是山西省五大铝土矿区之一,分布面积约为183km2,已经探明储量2.79亿t,据专家预测其远景储量大于5亿t。
1.2 兴县异地扶贫实施情况兴县将异地搬迁扶贫工程作为精准扶贫中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通过把移民搬迁同产业扶贫、综合服务配套起来,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让移民搬迁户不仅能够搬得出,而且稳得住,能致富。
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现阶段的重中之重,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便是这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主要对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进行简要阐述,旨在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理解,为贫困地区抚平贫困户的苦难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一、实现扶贫搬迁的目的和意义1、实现发展和扶贫的良性循环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主要是通过将贫困地区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人口移往经济较发达地区,实现就业机会增多、生活条件改善等效应,从而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扶贫与发展的良性联动。
2、破除贫困地区发展障碍贫困地区往往存在人口稠密、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得当地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能够有效破除贫困地区的发展障碍,铺平道路,优化经济结构,助推该地区的稳定发展。
3、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将贫困地区人口逐步移往城市,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能够带动当地的城市经济发展。
这样,就基本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并消解了集中居住、压力过大、环境恶化等问题。
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推进扶贫工程的一个关键措施,因此,为了确保工程的实施规范,相关政府部门也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实施方案。
1、细化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计划应以乡镇为单位,统计贫困户家庭数量、人口数量、收入情况等数据,制定1层、2层、3层搬迁方案。
然后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学校教育条件、卫生保健等配套设施,制定不同的搬迁标准。
2、确保搬迁户基本生活需求在搬迁过程中,需要对搬迁户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行多方位保障,保证食品、安全、燃气、通讯、交通、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并将其纳入统一的安置区。
同时,为实现职业技能提高和创业拓展的目标,应设立培训机构和小微型企业。
3、严格把控选址和规划为确保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质量,要在选址和规划方面严格把控。
应从集中居住、环境、生态修复等角度考虑,持续追踪监测,确保工程质量的稳步提升。
贫困地区扶贫移民搬迁现状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千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手段,在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扶贫移民搬迁的实施,贫困地区的主要矛盾由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转变,使扶贫政策的思路和重点发生了变化,为建立区域性开发和到户开发相结合的扶持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期,我们在对我县扶贫移民搬迁典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移民搬迁的现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分析,也对下一步贫困地区扶贫移民搬迁的思路和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一、基本情况我们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
全县辖6镇5乡,98个行政村,5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
境内川窄塬小,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一个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山区农业贫困县。
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核定贫困村64个,贫困人口7万人(低收入人口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3万人)。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扶贫移民搬迁为支撑,以扶贫重点村为重点,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方式,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不断加大贫困地区扶贫搬迁力度,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2亿元,其中移民搬迁补助资金3126万元,实施移民搬迁1485户5680人,贫困户建房5940间,新建扶贫移民搬迁点68个。
全县64个扶贫重点村移民搬迁覆盖52个,使贫困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扶贫移民搬迁在区域性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状“十一五”扶贫规划的实施,使我县贫困地区的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扶贫移民搬迁在推进贫困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位于北部深山区和山塬结合部的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条件较差,居住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是贫困人口分布的聚集区,成为今后区域性扶贫开发的重点。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8.09•【字号】晋政办发〔2017〕92号•【施行日期】2017.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7〕9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若干意见》(晋发〔2017〕37号),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到2019年全省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的工作任务,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我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吕梁山、太行山两大片区,包括天镇、广灵、偏关、静乐、宁武、临县、兴县、石楼、大宁、永和等10个深度贫困县在内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县,尚有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需要通过整体搬迁才能摆脱贫困。
这些贫困自然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社会文明程度低,实施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
加快推进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目前极为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决打赢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这场硬仗。
二、总体要求(一)主要目标。
全省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分三批实施易地搬迁,要求2019年底前全部入住新居,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规划布局。
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等7个问题,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多渠道筹措搬迁资金,科学确定安置点,合理确定拆迁补偿,加强生态建设,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做好搬迁人口后续产业就业,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