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材解说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Tears are salty and sweat is salty, but I prefer sweat.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鸿门宴说课稿(通用3篇)鸿门宴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鸿门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均为古代叙事散文,这些文章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历史事件的发展。
《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它所叙述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精炼,是一篇极具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智慧,还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对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翻译,理解文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矛盾斗争的复杂性,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2)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谋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鸿门宴讲解在《鸿门宴》一文中,作者巧妙地将各种矛盾置于宴会前后,或宴会之上,让各色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登台表演,成功地再现了历史上一次暗藏杀机与阴谋的盛会。
因此说,鸿门宴不仅是楚汉之争的分水岭,也是两大政治集团智慧与忠诚的较量,更是一场矛盾与冲突交错的盛会!从全文来看,鸿门宴的始作俑者不是项羽而是刘邦,因为,在入秦之前,他是左右不定,内心充满矛盾的,毕竟当时项羽有军四十万,而他只有区区十万,但鲰生的劝说,“拒关,不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迎合了他暗藏的心思,于是,他毅然选择入秦,为后面登上金銮殿铺平了道路。
随之而来,他的帝王野心也就昭然若揭,不但被人告密,而且引起了项羽的愤怒,所以在范增的怂恿下,项羽准备设下鸿门宴除之而后快。
接踵而来,另一个矛盾也随之产生,那就是信与不信。
项伯出于私情把项羽欲设鸿门宴除去刘邦的消息密告了张良,张良知道这事非同小可,便“具告沛公”,沛公于是大惊。
但生性多疑的刘邦将信将疑,几经盘问和思想斗争后,他信奉了一句古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最终,他孤注一掷,选择了相信。
这无疑为后来刘邦参加鸿门宴增添了筹码,降低了风险。
刘邦本非等闲之辈,不但具有化解矛盾和冲突的超强本领,而且能屈能伸的,所以,在他参加鸿门宴时,不但有备而来,而且巧如簧舌,临危不乱,三言两语就把早已被项伯灌了迷魂汤的项羽说得忘乎所以,解除了戒心,放下了屠刀。
所以当“范增数目项王”时,在杀与不杀的问题上,项羽开始举棋不定,最后采取了“默然不应”的搪塞态度,让刘邦又侥幸逃过一劫。
见项羽有妇人之仁,情急之下,范增便召来了项庄,想趁机先下手为强,杀之而后快,这也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典故的由来。
然而,范增的心思早被项伯识破,为报儿女亲家之恩,常以身翼蔽沛公,从而刘邦再次与死神失之交臂。
所以,尽管刘邦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又一遭,但终归化险为夷,进而变被动为主动,借如厕之机逃之夭夭,保住了卿卿性命,建立了大汉江山!。
2024鸿门宴说课稿范文下面我将针对《2024鸿门宴说课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鸿门宴》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事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斗争和外交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鸿门宴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比较、评价等。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鸿门宴,让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教法:情景再现法、讨论互动法等。
学法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设备,以直观呈现鸿门宴的背景、地点、人物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我还将准备一些课堂活动和讨论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四、说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和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2. 鸿门宴的过程和意义通过讲解和讨论,详细介绍鸿门宴的经过和结果,让学生了解鸿门宴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外交关系的重要影响。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不同历史观点和解释,评价鸿门宴对于中国历史的作用。
3. 学生讨论和演练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就鸿门宴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和互动。
同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练鸿门宴的场景,加深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体验。
4. 总结和展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演练,引导学生总结鸿门宴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展望它对于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著作,深入研究鸿门宴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五、板书设计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记忆性,我的板书设计将重点突出关键词和短语,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如“鸿门宴”、“中国历史”、“政治斗争”等。
高中语文必修一《鴻門宴》教材分析教学博苑10-10 1018高中语文必修一《鴻門宴》教材分析課文研討一、整體把握「鴻門宴」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06年(即陳涉起義後的第四年),地點在現在陝西省臨潼市新豐鎮附近的「項王營」,當時叫「鴻門」。
這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果實而展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
當時劉弱項強,在雙方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劉邦冒險到項營,騙取項羽的信任,經過種種鬥智鬥勇的艱難曲折的鬥爭,終於脫險逃歸營地。
文章描述了劉邦從被動中爭取主動,變劣勢為優勢,化險為夷的過程。
故事情節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語言精當,文字傳神。
本文按情節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文章先交代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主要寫了五件事:一是曹無傷的告密,這是矛盾的「導火線」。
二是范增分析劉邦的前後情況,說他有「欲王關中」的野心,再加上當時頗能蠱惑人心的「望氣」說法,說劉邦有「天子氣」,勸項羽急擊勿失,這是「火上澆油」,使矛盾進一步激化。
三是項伯夜訪張良,緊張的形勢開始有了轉機。
四是張良與劉邦商量對策,拉攏項伯。
劉邦先「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再用一番謊言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項伯被拉過去了,為下文替劉邦說情及項莊舞劍時「以身翼蔽沛公」張本。
五是項伯勸說項羽勿擊劉邦。
第二部分(3~4段),寫鴻門宴上的鬥爭。
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高潮所在。
名為宴會,實為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
宴會上的情節可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
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於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為嚴峻,這是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並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统编版语文《鸿门宴》课件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统编版语文《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与分析,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具体章节包括:文章背景介绍、人物分析、情节解读、文言文语言特点、以及课后练习。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文本,掌握文中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学生能够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对《鸿门宴》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文本,掌握文中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难点: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通过对《鸿门宴》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历史情景剧《鸿门宴》的片段引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3. 情节解读:带领学生梳理课文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4. 文言文语言特点: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人物关系图、情节发展脉络和文言文语言特点三个方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鸿门宴》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对《鸿门宴》的教学,教师需要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文章背景介绍:详细介绍《史记》及《项羽本纪》的作者司马迁,以及《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刘邦、项羽之间的斗争,西楚霸王的崛起等。
《鸿门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
据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教法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引导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说学法1、圈点、勾画、批注法2、自主合作加探究总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提高课堂效率四、说课时安排《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计划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鸿门宴》高一语文说课稿《鸿门宴》高一语文说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鸿门宴》高一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开场白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
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
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鸿门宴》教材解说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高一文言文的学习现状:二、初高中学习要求的变化: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
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一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高一上期,是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
在必修一的文言文有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
主要是古代记叙散文。
这些文章故事强,人物个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其中的任务的嘉言懿行、才华品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这三篇文章篇幅逐渐增长,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课文中体现的文言现象稳定中有变化,容量渐渐变大,不断强化学生的认识;故事情节越来越曲折,描写手法越来越细腻,人物形象越来越丰富,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情节带动语言,逐渐消除文言文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枯燥感,积累知识,强化理解,提高素养。
在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辨识文言现象,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初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四、《鸿门宴》在教材中的位置:《鸿门宴》必修一文言文单元的第三课。
通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并且初步学会了文言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增长了很多,文言现象丰富,但是并不生涩,学生在阅读上障碍不大,可是文言知识积累的任务很大。
从疏通文意的角度出发,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积累文言现象也许会更容易一些。
因此,这一课可以看成是文言现象的逐渐熟悉和巩固的过程。
从高一写作教学的角度看,必须一主要训练学生的记叙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选好角度,写人突出个性,写事有点波澜。
而鸿门宴在记叙描写方面可以说很有代表性。
因此这一课可以看成是记叙文写作的很好的典范。
五、《鸿门宴》的教学处理: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文言常识和文言现象。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情节设置上的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中体分析并体会文中的个性化描写。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我想把本课的教学做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以导学案的方式,落实基础知识,包括:作者及《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整理,重点语句的翻译,最后落脚于课文大意的梳理,为第二课时的情节整理扫清语言障碍。
第二课时:以复述故事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曲折有致的特点,体会“文思看山不喜平”的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以朗读为主体,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记叙文中人物个性鲜明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结合,围绕导学案完成文意疏通。
【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时代背景】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
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
终于脱险逃归营地。
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异体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二)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三)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固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
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1、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2、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 )上。
(六)成语凝集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七)句子翻译: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3、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