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一轮复习学案21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 格式:doc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选择题1.已知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
A与X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均已略去,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X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了X的强氧化性B.若A为铁,则足量A与X在室温下即可完全反应C.工业上,B转化为D的反应条件为高温、常压、使用催化剂D.若A为碳单质,则将C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一定可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答案】C【详解】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则X是硫酸,D和水反应生成硫酸,则D 是三氧化硫,B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则B是二氧化硫。
A.X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了X的脱水性,A错误;B.若A是铁,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所以足量铁与浓硫酸在室温下不能完全溶解,B错误;C.工业上,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反应条件为450℃、常压、使用催化剂,C正确;D.若A是碳,浓硫酸和碳在加热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不能产生白色沉淀,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2.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CO2B.N2C.SO2D.NH3【答案】D【详解】A. 浓硫酸不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可以干燥,A不符合题意,A不选;B. 浓硫酸不和氮气反应,因此可以干燥,B不符合题意,B不选;C.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可以干燥室温下能和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气体例如硫化氢、碘化氢等,但二氧化硫和浓硫酸不能反应,故浓硫酸能干燥二氧化硫,C不选;D. 浓硫酸具有酸性,不可以干燥碱性气体氨气,D符合题意,D选;答案选D。
3.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B.铜与HNO3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金属与HNO3反应一般不产生氢气D.可用铁或铝制的容器盛装浓硝酸【答案】B【详解】A. 浓硝酸和稀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可以表现出都具有强氧化性,A正确;B. 铜与HNO3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和水,不属于分解反应,B不正确;C. 金属与HNO3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生成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等含氮化合物,一般不产生氢气,C正确;D. 铁或铝在冷的浓硝酸中钝化,可用铁或铝制的容器盛装浓硝酸,D正确;答案选B。
氮及其化合物〖复习目标〗1.认识氮氧化物之间的转化规律,知道氮氧化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生物固氮的原理;3.知道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基本原理,了解硝酸的特性和应用。
〖知识清单〗 一、氮气1.分子结构:电子式 ,结构式 。
2.化学性质:常温下氮气性质稳定的原因 。
30223N H N N O -+←−−−−−−−−→氧化性还原性①②⑴与氢气反应 ,⑵与氧气反应 , ⑶与镁反应 。
3.应用:液氮可以做制冷剂;用作保护气;工业上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二、氮氧化物 1.“雷雨发庄稼”的反应原理 ,雨水中HNO 3进入土壤与矿物质作用生成 ,其中 被植物根系吸收。
2.光化学烟雾⑴产生:氮肥的生产、金属的冶炼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
⑵危害:形成 和 。
⑶防治:使用新能源,减少氮氧化物排放;为汽车安装 装置,反应方程式为 ; 对生产化肥、硝酸工厂进行 等。
三、氨气与铵盐 1.NH 3的生产德国化学家 首次合成出了氨,反应方程式为 。
2.NH 3的分子结构:电子式 ,结构式 ,空间构型 ,分子极性 ,N 原子杂化方式 。
3.NH 3的化学性质⑴与H 2O 反应⑵与酸反应(HCl 、H 2SO 4、HNO 3)⑶与氧气反应: 4.铵盐 ⑴常见铵盐碳铵,氯铵,硫铵(肥田粉) ,硝铵。
⑵化学性质①受热分解:②与碱反应:⑶铵根离子的检验5.自然界氮的循环四、硝酸1.物理性质纯硝酸是色,有气味的液体,具有挥发性,工业硝酸常因溶有少量而略带黄色。
工业硝酸的质量分数约为69%,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硝酸称为。
2.化学性质HNO3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三性”:⑴强酸性:具有酸的通性稀HNO3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
⑵不稳定性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其反应方程式:。
因此,浓硝酸应盛放在色细口试剂瓶中,且放在黑暗、温度低的地方,⑶强氧化性①与金属(除Pt、Au外)的反应Cu与浓、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一. 教学内容: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二. 教学目标: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把握氨的化学性质;了解铵盐的性质;把握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把握NO、NO2的重要性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氮的固定,把握氮气的性质。
认识硝酸的重要性质;明白得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点。
三. 教学重点、难点:氨及铵盐、氮的氧化物和硝酸的性质四. 教学过程:(一)氨及铵盐的性质:1、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氨极易溶于水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氨,氨专门容易液化,液氨气化时要吸取热量,故液氨常用作致冷剂。
2、氨分子中氮的化合价为-3价,分子中含有极性键,键角为105.5℃,分子构型为三角锥形,属于极性分子。
3、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NH3•H2O。
NH3•H2O能够部分电离生成NH4+和OH-,NH3+H2O NH3•H2O N H4++OH-因此氨水显碱性,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4、氨具有还原性:能被Cl2、O2等物质氧化:2NH3+3Cl2=6HCl+N2(当NH3过量时,也可生成NH4Cl);4NH3+5O2=4NO+6H2O5、铵盐:常见的铵盐有:NH4HCO3、(NH4)2CO3、NH4NO3、NH4 Cl等。
铵盐均为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都能与碱反应,NH4++OH-=N H3•H2O,受热时产生NH3;铵盐受热均易分解。
6、NH3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一样用生石灰或Ca(OH)2与NH4Cl 混合加热来制取氨气,Ca(OH)2+2NH4Cl=CaCl2+2NH3↑+2H2O;反应属于“固+固”反应,故装置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但氨气必须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并用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所是否收集满。
7、化学氮肥:化学氮肥要紧包括铵态氮肥(要紧成分为NH4+)、硝态氮肥(要紧成分为NO3-)和有机态氮肥——尿素(CO(NH2)2)。
[说明]1、喷泉形成的原理: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考纲和考情分析《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位于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第四节,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内容,也是高考的常考点与考试内容的载体。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①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②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根据平时练习和考试情况,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较多问题:1、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不清楚2、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有遗忘3、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不够系统三、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特性、周期律表、反应原理来认识物质性质的模型。
(2)通过对近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高考题分析,突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归纳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必备核心知识,提升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评价目标(1)通过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的讨论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近几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高考题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认识物质的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四、教与学方式1、通过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填写学案、观看实验视频,自主复习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实验,让学生课前绘制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思维导图。
2、通过梳理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听写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反应方程式,梳理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3、通过对近几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高考题分析,突破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归纳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必备核心知识。
4、平板实时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使课堂评价更及时、直观。
五、教·学·评过程【学习任务1】梳理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学习任务2】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突破【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认识物质结构的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学习任务3】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突破【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
氮及其化合物(二)【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铵盐、硝酸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 灵活运用守恒法进行计算。
【使用说明】利用一节课,认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下课收齐。
下节课修改10 分钟后结合错题统计讨论10分钟,师生探究、学生展示20分钟,巩固落实5分钟。
标有★★的B层可不做,标有★或★★的C层可不做。
【基础自学】一、铵盐:1、结构:含有键,键。
2、物理性质:均溶于水。
3、化学性质(完成化学方程式)①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碱反应:稀溶液:NH4+ +OH——— ________;加热条件:NH4+ +OH——— ____③受热分解:NH4HCO3——NH4Cl——4、检验铵盐固体中含有NH4+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1. 铵态氮肥能否与碱性物质草木灰等混合使用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NH4Cl溶液加入石蕊试液,现象原因,加入Mg粉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练习1.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含有离子键,都是离子化合物 B . 都易溶于水C.受热都能分解放出氨气D. 都可以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二、硝酸:1、物理性质:纯硝酸是色_味易液体。
第4讲氮及其化合物[考纲要求]1.掌握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掌握氮元素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考点一氮气和氮的氧化物1.氮气的性质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2O、____、____、____、N2O3、N2O5等。
NO与NO2性质的比较性质NO NO2颜色状态气味____气体____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溶解性难溶于水与水反应毒性有毒(跟血红蛋白结合) 有毒与水反应不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氧气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反应(1)光化学烟雾:NO x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有毒的烟雾。
(2)酸雨:NO x排入大气中后,与水反应生成______和______,随雨雪降到地面。
课题名称:氮及其重要化合物课程模块及章节:高三复习第四章第四节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课标描述: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水平,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综合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局限和科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
(二)教材分析: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世纪金榜》,教材主干回顾、考点研析梯级演练三个内容安排,在复习的时候还需结合《必修1》教材相对应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复习资料实行学习。
在主干知识回顾中已将所有知识点以填空形式和图示表现,基础梳理部分对氮元素的单质、氧化物和酸的知识实行梳理,考点研析主要分析了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硝酸的强氧化性及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所有内容融合分为两课时实行梳理,第一课时梳理氮气、氧化物和硝酸,第二课时梳理氨和铵盐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三)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对于高一学习的本节内容早已遗忘怠尽,特别是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更是困难重重,所以,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本节内容无论是性质还是应用均需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现,引导学生从氮单质转化为氧化物继而转化为酸及盐的过程,理解氮元素在各步转化中的条件及产物。
其次,本节内容中涉及的应用和现象解释的识记知识,须协助学生整理出知识点并以问题形式学习与识记。
教学目标1.知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2.能说出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3.能准确书写由氮气转化为硝酸中的三步反应方程式,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碳与浓硝酸、实验室制备氨气、氨的催化氧化、铵根离子的检验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能分析实验室制氨气的原理、各装置作用及注意事项;5.能说出检验铵根离子的方法和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能准确书写氮气转化为硝酸中的三步反应方程式,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碳与浓硝酸、实验室制备氨气、氨的催化氧化、铵根离子的检验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氨的实验室制法。
化学第一轮复习学案21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一、单项选择题( )1.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NO 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下列关于NO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NO 分子中有极性共价键B .NO 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因素之一C .NO 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D .NO 分子所含电子总数为偶数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白磷和红磷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发生的是物理变化B .干冰汽化时,需要破坏化学键C .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D .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3.在体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NO 和b mol O 2。
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 A .a /b B .a /2b C .a /(a +2b ) D .a /2(a +b )( )4.只用一种试剂,将NH 4Cl 、(NH 4)2SO 4、NaCl 、Na 2SO 4四瓶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A .NaOH 溶液B .AgNO 3溶液C .BaCl 2溶液D .Ba(OH)2溶液( )5.将含有等体积NH 3、CO 2、NO 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浓H 2SO 4、Na 2O 2和Na 2CO 3溶液的装置,充分作用后,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A .CO 2和NO B .CO 2 C .NO D .NO 2( )6.在pH =1的溶液中,经分析含有大量阳离子Fe 2+、Ba 2+,下列各阴离子能在其中大量共存的是A .NO -3B .Cl -C .SO 42-D .CO 2-3( )7.从经济利益和环保角度考虑,大量制取硝酸铜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A .Cu +HNO 3(浓)―→Cu(NO 3)2B .Cu +HNO 3(稀)―→Cu(NO 3)2C .Cu ――→O 2空气CuO ――→浓硝酸Cu(NO 3)2 D .Cu +AgNO 3―→Cu(NO 3)2( )8.砷为第四周期第ⅤA 族元素,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砷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①砷原子比磷原子原子核外多一个电子层,共多8个电子 ②砷酸H 3AsO 4是一种氧化性强酸 ③砷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 ④砷难与H 2化合,砷化氢极不稳定 ⑤砷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 ⑥可以有-3、+3、+5等多种化合价 ⑦As 2O 5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H 3PO 4弱 A .①③④B .①②C .⑥⑦D .②④⑥( )9.鉴别NO 2和溴蒸气不可用的是 A .湿润的淀粉KI 试纸 B .AgNO 3溶液 C .水D .CCl 4( )10.某金属单质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A .NO 2 B .NO C .N 2O D .NH 3( )11.如下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 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 充分反应,打开夹子,可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了,则液体A 和气体B 的组合不可能是下列的A .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B .水、氨气C .氢氧化钠溶液、一氧化氮D .水、二氧化氮( )12.奥运会上使用的发令枪,所用的“火药”成分是氯酸钾和红磷,经撞击发出响声,同时产生白色烟雾。
撞击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KClO 3+6P===3P 2O 5+5KCl ,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上述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6B .产生白色烟雾的原因是生成的P 2O 5白色固体小颗粒(烟)吸水性很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磷酸小液滴(雾)C .上述反应中消耗3 mol P 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 molD .因红磷和白磷互为同素异形体,所以上述火药中的红磷可以用白磷代替 二、双项选择题( )13.不能用加热法分离的一组物质是A .氯化铵和消石灰B .碳酸氢铵和过氧化钠C .氯化铵和氯化钠D .碘和氧化钙 ( )14.下列各项性质的递变规律错误的是A .沸点:NH 3<PH 3<AsH 3B .非金属性:N>P>AsC .还原性:AsH 3>PH 3>NH 3D .酸性:HNO 3<H 3PO 4<H 3AsO 4( )15.在容积为672 mL 的烧瓶里充满NO 、NO 2的混合气体,将其倒立在水槽里,去塞后再通入280 mL 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水充满烧瓶(气体体积都折合成标准状况下)。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总反应为NO +NO 2+O 2+H 2O===2HNO 3B .总反应为4NO +8NO 2+5O 2+6H 2O===12HNO 3C .生成HNO 3的物质的量浓度接近0.03 mol·L -1D .生成HNO 3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045 mol·L -1 二、非选择题16.短周期的三种元素X 、Y 、Z ,原子序数依次减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5。
X 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Y 和Z 两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之和,Y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X 和Z 可形成XZ 3的化合物,X 的一种氧化物是红棕色气体。
请完成下列问题:(1)三种元素X 、Y 、Z 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Z 3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工业上制该化合物的常用方法是(用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用XZ 3制取X 的含氧酸,主要的反应过程有3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铜放入X 的含氧酸的钠盐溶液中不反应,在加入硫酸溶液有气体生成,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中的NO而设计了一个实验。
其装置如下图(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
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有防倒吸能力)。
请回答有关问题:(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达此目的,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 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装置E和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为实现此作用,其操作方法是____18.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
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装置A的烧瓶中可装试剂。
(3)B装置的名称是;E装置的作用。
(4)通入C装置的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目的是。
(5)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可用于检查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当有a mol氯气参加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为b个,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用含ɑ、b的代数式表示)。
(6)将装置C中反应生成的固体溶于水,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装置C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如何处理?16、答案:(1)氮 碳 氢(2)H ··N ····H ··HN 2+3H 2 催化剂高温、高压2NH 3(3)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2NO +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4)3Cu +8H ++2NO -3===3Cu 2++4H 2O +2NO ↑17.答案:(1)利用生成的CO 2将整套装置内的空气赶尽,以排除对Cu 与稀HNO 3反应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打开K ,当装置C 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关闭K CaCO 3+2HNO 3===Ca(NO 3)2+CO 2↑+H 2O(2)铜丝上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溶液变为蓝色 3Cu +8H ++2NO -3===3Cu 2++2NO ↑+4H 2O(3)验证无色气体为NO 将注射器F 中的空气推入E 中18、答案:(1)MnO 2+4H ++2Cl -=====△Mn 2++Cl 2↑+2H 2O(2)NaOH 具有吸水性并且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热,都有利于氨气的生成 (3)3Cl 2+8NH 3===6NH 4Cl +N 2(4)c (Cl -)>c (NH +4)>c (H +)>c (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