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50 KB
- 文档页数:44
九年级历史上教案【篇一: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1—3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文明古人类基本情况[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6课时[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开国大典相关多媒体、图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人类的出现:(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
“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
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出现1.1 教案内容:重点:了解古代文明的出现及其特点难点:分析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明,文明是如何产生的。
2. 新课导入:介绍古代文明的出现背景。
3. 课堂讲解:讲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现实生活中古代文明的影响。
第二章:古代埃及2.1 教案内容:重点:了解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和成就难点:分析古代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2.2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
2. 新课导入:介绍古代埃及的历史背景。
3. 课堂讲解:讲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代埃及的认识。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古代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古代巴比伦3.1 教案内容:重点:了解古代巴比伦的历史、文化和成就难点:分析古代巴比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3.2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就。
2. 新课导入:介绍古代巴比伦的历史背景。
3. 课堂讲解:讲解古代巴比伦的文化、宗教、法律等方面。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代巴比伦的认识。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古代巴比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古印度4.1 教案内容:重点:了解古印度的历史、文化和成就难点:分析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4.2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2. 新课导入:介绍古印度的历史背景。
3. 课堂讲解:讲解古印度的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印度的认识。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古中国5.1 教案内容:重点:了解古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成就难点:分析古中国文明对后世的影响5.2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中国的文明成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初中历史九上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掌握不同的人类起源学说;
3. 培养学生健康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2. 掌握不同的人类起源学说;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资源、图片资料、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研究背景,激发学生对人类进化的兴趣。
二、学习人类起源的历史(15分钟)
1. 人类起源的概念和意义;
2. 达尔文的进化论;
3. 北非猿人的发现;
4. 霍比特人的发现。
三、探究不同的人类起源学说(20分钟)
1. 简述各种人类起源学说的主要内容;
2. 运用图片资料或案例分析不同学说的优缺点。
四、讨论人类的起源(10分钟)
1.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人类起源的看法;
2. 分组探讨不同的观点和理由。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起源的研究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文章,整理人类起源的主要学说;
2. 思考并回答:你认为哪种人类起源学说更有说服力,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人类起源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深入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和科学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是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新编教材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兴起过程,以及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法兰克王国与基督教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宗教和封建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法兰克王国与基督教的关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宗教和制度的尊重,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基督教的兴起过程及其在罗马帝国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和基督教对法兰克王国的影响。
3.宗教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在中世纪欧洲的体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3.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基督教在现代世界的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罗马帝国的兴衰。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宗教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重点讲解耶稣基督的教义、使徒的传播以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兴起。
初中九上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发展。
3.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
2. 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3. 分析封建社会的优缺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过程。
2. 介绍古代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结构。
3. 分析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
三、讨论(20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并汇报给全班。
2. 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思考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完成与封建社会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反思(5分钟)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难点,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新认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封建社会的优缺点的文章。
七、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感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通过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封建社会的优缺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1.展示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3.教师提问:(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
提示: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 . (2)第1课人类的形成 ....................................................................................................... . (2)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5)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9)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13)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3)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 (16)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19)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19)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2)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25)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28)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 (32)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32)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6)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39)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42)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45)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47)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47)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50)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52)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2)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 55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58)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61)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 61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 ....................................................................................................... . (68)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68)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
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开端1.1 课程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2. 掌握古代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1.3 教学过程1.4 课堂练习1.5 教学评价第二章:古代埃及文明2.1 课程目标2. 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
3. 掌握古埃及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2.3 教学过程2.4 课堂练习2.5 教学评价第三章:古代希腊文明3.1 课程目标1. 了解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掌握古希腊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3.3 教学过程3.4 课堂练习3.5 教学评价第四章:古代罗马文明4.1 课程目标1. 了解古代罗马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
2. 掌握古罗马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4.3 教学过程4.4 课堂练习4.5 教学评价第五章:中世纪的欧洲5.1 课程目标1.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 掌握中世纪欧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5.2 教学内容5.3 教学过程5.4 课堂练习5.5 教学评价第六章:亚洲的古代文明6.1 课程目标1. 了解亚洲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2. 掌握亚洲古代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6.2 教学内容6.3 教学过程6.4 课堂练习6.5 教学评价第七章:非洲的历史7.1 课程目标1. 了解非洲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2. 掌握非洲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7.2 教学内容7.3 教学过程7.4 课堂练习7.5 教学评价第八章:美洲的历史8.1 课程目标1. 了解美洲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最新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最新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一.课程标准: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升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升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2.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XX月结果:-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 革命准备方针:《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策略:先明确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4. 十月革命起义:1917年XX月7日;彼得格勒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5. 巩固政权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6. 历史意义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最新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目标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第一单元人类起源与上古文明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课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讲授新课】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
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一、人类的出现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
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
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
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
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
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
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
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
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
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
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
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
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
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
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
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
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推荐作业: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
附:板书设计一、人类的出现二、氏族社会: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教后记: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汉漠拉比法典。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要求:(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
(2)通过新月地带的古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金字塔汉漠拉比法典希伯来国家重印度种姓制度难点: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
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一、金字塔的国度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
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
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
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
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
现在,在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多座金字塔。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法国埃菲尔铁塔修建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金字塔全是用石块砌成的。
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
塔旁还有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
希腊人称“斯芬克斯”。
狮身人面像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
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
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
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合。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当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辛勤耕种的同时,在西亚这块新月形的土地上也出现了人类文明。
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
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
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
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
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
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
这里先后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
那么谁最早在这里建立了国家?什么时间?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2.古巴比伦王国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
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
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
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国力最强大,经过战争,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
此外汉谟拉比还用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奴隶主。
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内容全部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
这部法典维护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它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2.雅利安人入侵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
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