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国初期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史摘要: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早在清朝末年,开始传入中国,至今为止钢琴在中国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年间,中国的钢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
中国的钢琴作曲家,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钢琴展现出了我国传统的乐曲。
对中国钢琴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钢琴艺术,更好地促进我国钢琴的发辰。
接下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前言在清末民国初期,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钢琴艺术传人中国民间,那时候只有留洋归来的留学生,以及王公贵族才能享受钢琴这一艺术。
后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钢琴这一音乐艺术,在中国流传范围越来越广。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钢琴流入中国开始,将钢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30年代以前,30年代到70年代以及70年代后。
旨在更好的促进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钢琴。
1、钢琴的萌芽和发展我国最早开始出现钢琴,是在19世纪初期,中国第一首钢琴曲是由语言大师赵元任发表的,赵元任是我国优秀的语言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作曲家。
1915年,赵元任创造了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是中国第一首发表的钢琴曲。
《和平进行曲》乐曲完整,曲调流畅,以g调和弦为主,主要体现了欧洲的钢琴特色,但是缺少中国风情。
中国第一首钢琴曲的出现,很好的促进了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
在早期音乐探索中,具有极大的价值。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的萌芽阶段,中国的钢琴曲还处于实验时期,钢琴曲不够成熟,但是对我国今后的钢琴作品的创新具有极大的启示。
《和平进行曲》参杂了中外音乐元素,其中赵元任在创造过程中采取了中国古典式的创作手法,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
但是《和平进行曲》采用钢琴进行演奏,很好得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给了中国的钢琴学家一些启示。
鼓励他们将目光放到生活中去,旨在创造更为真实、更具有生活气息的音乐,这样才能增添音乐的活力,也能让音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浅析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作者:唐冰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摘要:我国的音乐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大量的青铜乐器就已经在我国出现了,甚至到了西周时期,我国所使用的乐器已经有了七十种之多,起初是古琴、琵琶、萧笛等本土乐器,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乐器的种类和样式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关键词:钢琴;艺术;历史;发展[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1在1404年的欧洲,钢琴的前身,也就是拨弦古钢琴就出现了,当时的钢琴结构非常简单,音律也比较单一。
后来,大约在1710年前后,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里的意大利人在佛罗伦萨制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钢琴,并取名“弱与强”(pianoforte),翻译成中文为“钢琴”。
在1811年时,伦敦的一位牛津大学的钢琴制造商,将原本是水平式的和弦跟敲弦改变成了竖式的,由此第一架立式钢琴问世了,从那以后,也有不少人对钢琴进行改进,促使钢琴在品种和形制上发展迅速。
由于钢琴具有优良且全面的性能、音响独特,在音乐演绎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88个琴键的全音域在各种音乐形式中都能广泛应用,深得音乐人士的喜爱。
我想,当克里斯托弗里自己在制造那架钢琴的时候,一定想不到钢琴会跟中国建立关系。
当莫扎特、巴赫、肖邦和贝多芬等等作曲家在创作钢琴曲时也一定只是想到了欧洲的听众,不会想到这听众中也会有中国人。
可就是这么神奇,在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历史中,钢琴和中国的音乐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只增不减。
在中国人的音乐生活中绽放出了美妙的火花。
在明朝末期清朝初期的时候,随着美洲新大陆被发现,中方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进入了新的历史篇章。
此时,西方传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由此,欧洲古钢琴也随之进入中国。
据记载,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把一架被称为“西洋铁丝琴”的乐器当作贡品献给明神宗,这是首架在中国出现的古钢琴。
浅谈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钢琴艺术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钢琴文化也是其中的元素之一。
同时钢琴文化在中国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钢琴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文章结合中国钢琴艺发展过程,梳理不同时期钢琴艺术的变化特点,探讨钢琴在中国的发展。
标签:钢琴艺术;发展过程;探讨在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钢琴演奏呈现音乐的方式之一。
相应地,在某种角度上来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出现是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下的产物。
随后,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融入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
我国的钢琴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但是在新时代下,中国的钢琴艺术呈现的是一片繁荣的景象,甚至在国际上一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虽然说钢琴文化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但是它也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钢琴在中国的起源若想要深入研究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就需要先充分掌握它在中国的起源。
根据相关记载,钢琴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61年。
当时,是通过以一名叫利玛窦的传教士在来到中国之后,把一台击弦古钢琴送给了当时的皇帝。
而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中国还没有钢琴这个乐器的出现。
利玛窦在献出钢琴之后,引起了当时万历皇帝的注意和兴趣。
并且他把钢琴技术教给宫里的四位太监,《西琴曲意》是当时四位太监在利玛窦的教学下学会的第一首乐曲。
理所当然当时的四位太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钢琴学生。
这是钢琴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载,也是钢琴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起源。
但是,钢琴在中国的历史上真正取得历史性的发展是在二十世纪初。
当时在中国掀起了从未有过的音乐浪潮,主要的导火线是在学堂上对音乐的学习。
而在此时的阶段,中国的钢琴艺术开始发生了转折,有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人们对钢琴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也不断增加。
期间,国外很多知名的钢琴大师的作品在中国的广泛被熟知和传播。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钢琴作为一种西方音乐器乐,被引入中国,并逐渐受到了一些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学习。
最早期的中国钢琴艺术家主要是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留学生,他们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带回到中国,并开始教授和演奏钢琴。
这些艺术家的出现为中国的钢琴艺术提供了一个起点,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培养自己的钢琴家。
一些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如李斯特、杨洪基、郎朗等开始在中国执教和演奏,并为中国的钢琴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钢琴艺术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一些钢琴家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钢琴演奏和教学,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保持了一定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钢琴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钢琴教材和教学方法,为钢琴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同时,中国的钢琴家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赢得了许多国际比赛的奖项,并与世界著名的乐团和指挥家合作演出。
近年来,中国的钢琴艺术家数量和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钢琴,并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表演活动。
中国
的钢琴音乐会和音乐节也日益丰富多样,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和音乐爱好者。
总的来说,中国钢琴艺术在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钢琴家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的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普及,相信中国的钢琴艺术将会继续蓬勃发展。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和西方音乐的引进,中国作曲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钢琴曲目中。
从那时起,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作曲家着重研究和整理民间音乐,将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元素融入到钢琴作品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包括聂耳,在其著名的《二泉映月》中融入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特色,使得钢琴音乐呈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风采。
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这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转型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作曲家开始更加注重探索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创作出更加独具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有郭沫若和聂耳,他们的作品包括《黄河钢琴协奏曲》和《夜访花灯路》,都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魅力。
第三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期,钢琴音乐创作受到了影响,创作风格变得更加单一和简约。
在这个时期仍然有些作曲家保持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并继续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有于良杰和秦郁春,他们的作品包括《黄土高坡》和《黄河颂》,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独具中国风格的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简析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及其重要特点张丽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该文对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脉络做了简明的介绍,分析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钢琴作品;发展;教学;作用关键词:近年来无论从“悠悠中国情——周广仁师生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还是从“郭志鸿教授从事钢琴作品创作50周年音乐会”,赵晓生先生“以史带论带曲”的讲授中,我们均能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形成与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
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脉络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和在教学中的地位进行简要的概述,借以表达对老一辈钢琴家的无限敬仰之情。
1.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脉络1.1萌芽阶段: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
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1],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这首G大调钢琴小品。
虽在创作上略带模仿欧洲传统技法的痕迹,但这种探索在早期音乐创作中是很有价值的。
1.2成熟阶段:到了30年代,音乐家对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做了多种成功的探索,先后出现了一批较有创作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贺绿汀《牧童短笛》,它的问世标志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
1.3繁荣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交流增多,我国钢琴文化发展充满了生机。
在此形势下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新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如陈培勋《买杂货》(1952年)、汪立三《兰花花》(1953年)、廖胜京《火把节之夜》(1953年)、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组曲《新疆舞曲第一号》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至今被人们喜爱并演奏着,而且成为优秀的教材。
此间我国钢琴教学由过去只弹外国经典作品变为在广泛学习外国钢琴文献的同时,重视中国作品在教学和演奏中的运用。
论述中国钢琴发展简史中国钢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钢琴这一西方键盘乐器也逐渐进入了中国。
然而,中国钢琴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一、清朝末年的传入与起步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钢琴开始进入中国。
最早的钢琴传入主要是通过外国基督教的传教士,他们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就寓教于乐,从上海、广州等口岸城市将钢琴等西洋乐器传入中国。
此后,在一些口岸城市,人们开始学习弹奏钢琴,这也标志着中国钢琴的起步。
二、民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民国时期,中国的钢琴开始得到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钢琴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一些音乐学校和音乐社团纷纷开设钢琴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同时,中国的作曲家也开始尝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钢琴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家开始重视音乐教育,钢琴教育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许多音乐学院纷纷设立钢琴专业,培养了大量的钢琴演奏人才。
同时,中国作曲家也开始更加积极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创作道路,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殷承宗的《黄河协奏曲》等。
四、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钢琴事业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孩子的音乐教育,学习钢琴的人数也大幅增加。
同时,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也开始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吸收世界各地的音乐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作品。
此外,中国的钢琴演奏家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现代的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钢琴事业继续蓬勃发展。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文化需求的增加,钢琴教育在中国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
同时,中国的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创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钢琴也逐渐得到了国际认可,许多中国的钢琴家开始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为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赢得了荣誉。
浅谈建国初期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作者:吉川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
【摘要】钢琴是最为重要和流行的乐器之一,钢琴在我国的流传时间较短,但是却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钢琴艺术作为重要的音乐门类,受到艺术工作者和文化部门的重视。
在建国初期的钢琴艺术发展过程中,發展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多种音乐形式进行的钢琴曲改编和钢琴曲的民族化发展。
【关键词】建国初期;钢琴;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处于特别落后的局面,如何有效提高我国的艺术水平,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钢琴艺术属于舶来品,并不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想要推动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进行我国钢琴曲的编创和民族化的钢琴曲发展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进步和钢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手段。
一、建国初期我国钢琴曲的改编
钢琴曲的改编,主要是指对我国本土化的音乐艺术,根据钢琴的演奏技巧和基本构造进行适应于钢琴演奏的改编。
这种改编可以直接取材于现有的音乐形式,使钢琴艺术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民族化、本土化的特征,也有利于建国初期我国钢琴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总体而言,建国初期钢琴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我国民间歌曲、民族乐曲、爱国歌曲和歌舞剧等的改编。
(一)对我国民间歌曲的改编
据统计,根据民间歌曲改编的钢琴曲是建国初期最主要的钢琴曲改编类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民间歌曲的类型丰富,而且其旋律特征适合钢琴的演奏特点。
在建国之前,我国已经开始了民间歌曲的钢琴曲改编工作,为建国初期的改编工作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在建国初期的民歌改编过程中,作曲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民歌的移植,而是更加注重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的演奏特点和作曲方法,通过对民间歌曲的曲调组织和安排,并结合钢琴艺术的表现力,这一时期的民歌改编钢琴曲充满了民族特色。
由此,我国也学到了把我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方的乐器进行调节配合的方法,给以后我国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改编钢琴曲有汪立三的《兰花花》、尚德义的《喜丰年》等。
(二)对民族器乐的改编
我国的民族乐器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古代乐曲更是体现了我国的文化精髓和民族性格。
我国民族器乐曲,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体现,也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儒家文化特点。
此外,我国的古典乐曲与古典乐器相结合,具有悠远、柔美等显著的特点。
建国初期的艺术家们在进行民族器乐曲的改编过程中,为了保持我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体
现我国传统音乐的意境,通常是保留原曲的旋律,同时根据钢琴的特点加入各种技巧模仿我国古典乐器比如筝、箫等的音色,从而丰富我国古典乐曲的艺术表现力,使我国古典的乐曲通过西洋的钢琴,也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这段时期,比较有名的民族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有江文也根据北魏同名筝曲创作改编的《典乐》和根据琵琶古曲《蜻蜓点水》改编的《初夏夜曲》等。
(三)对爱国歌曲和歌剧、舞剧的改编
爱国歌曲是自清末、特别是抗日战争以来我国歌曲创作的一个主流,也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
爱国歌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激励着千万爱国志士流血牺牲,同时也反映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时代变化,是最具时代精神的音乐形式之一。
对爱国歌曲进行的钢琴曲改编,可以丰富这些歌曲的表现形式,激励建国初期的工农兵队伍为建设一个强大富有的祖国而奋斗。
歌剧、舞剧的创作是自建国之后就开始进行的既能体现我国民族音乐特征又兼具表达时代发展需要的音乐创作活动,对这些剧目进行钢琴曲的改编,是当时的艺术家们体现时代的自觉艺术追求,也是反映时代的客观需求。
1965年孙以强将《唱支山歌给党听》改编为同名钢琴曲,改编后的作品仍为三段式结构,不仅在音乐中表达了对党的热爱,还体现了新旧社会的对比,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对党的热爱之情和对党的成就的感激。
由吴祖强、杜鸣心作曲的芭蕾舞剧《鱼美人》于1959年在北京首演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60年吴祖强、杜鸣心合作改编的《舞剧“鱼美人”选曲》是我国第一部神话题材的钢琴曲,二人以出色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手法,以自己对剧中人物深刻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激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建国初期我国钢琴曲的民族化
我国的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统,给我国的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养料。
钢琴曲的民族化,既是我国丰富深厚文化内涵发展延续的自觉需求,也是我国爱国文艺工作者对祖国热爱熟悉的自觉体现。
建国之前,我国早期的钢琴曲的创作,就特别注重从民族乐曲的创作方法和韵律特征中寻求借鉴,这种借鉴给后来我国的钢琴曲改编也提供了一定的传统思路和方法。
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的旋律是经过悠久的历史延续并受到广大民众喜爱的。
因此,建国初期的钢琴曲改编,多数延续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旋律特征,只是在音乐的表现技法上,借鉴和融合钢琴独特的风格特征。
由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通过清新、流畅的旋律线条和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把我国传统水墨画和诗歌中经常出现的“牧童短笛”意象生动地展示给了听众,这种良好的艺术效果,正是通过民族化的旋律来呈现的。
除了民族化的旋律,我国建国初期的钢琴改编曲也很注重借鉴西洋和声创作技法为我国民族调式和声而编配织体,巧妙地形成传统和声、民族调式相互交织的创作特点。
这些都使得建国初期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民族化和时代精神,避免了对西洋乐曲的生硬编创。
回顾建国初期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钢琴曲的创作和改编是当时钢琴发展的主要表现,也正是当时的钢琴曲改编和创作,为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在建国初期的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丰富和扩展了我国的音乐表现形式,提高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家协会编.钢琴曲选(一九四九——九七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郭立红.从中国钢琴作品看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