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DNA疫苗
- 格式:dps
- 大小:851.00 KB
- 文档页数:31
生物技术制药名词解释生物技术制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通过改变细胞或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以生产药物或医疗产品的过程。
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医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以下是一些与生物技术制药相关的名词解释。
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细胞或其组分进行实验室操作的一系列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蛋白质纯化等,可用于生产药物、治疗疾病、改良农作物等领域。
2.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产生特定的性状或产物。
这一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中被广泛应用,用于生产重组蛋白、激素、疫苗等药物。
3. 重组蛋白。
重组蛋白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使其产生特定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常被用作药物,如重组人胰岛素、重组干扰素等。
4. 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药物。
与传统化学合成药物相比,生物制药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生物相容性,通常用于治疗癌症、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5. 生物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是指在原研药品专利到期后,其他公司生产的与原研药相似的生物制药产品。
生物仿制药的研发需要严格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以确保其与原研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的一致性。
6.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患者体内,以治疗遗传性疾病或其他疾病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虽然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基因治疗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7.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是将动植物细胞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增殖、传代的过程。
这一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中被广泛应用,用于生产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药产品。
8.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等领域。
9. 疫苗。
疫苗是一种预防性的生物制品,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定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应答,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生物技术制药中的疫苗包括重组疫苗、DNA疫苗等。
DNA疫苗的发展现状及前景DNA疫苗(DNA vaccine),又称“裸”DNA疫苗(naked DNA vaccine)、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是将编码特异性抗原多肽或蛋白的基因构建在表达性DNA 质粒中,经一定途径进入机体内,被宿主细胞摄取后转录和翻译表达出目的抗原多肽或蛋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目的蛋白的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1]。
它既具有亚单位疫苗或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同时具有如减毒疫苗或重组疫苗等,可诱导持久而特异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广谱、简便、廉价等特点,因此是未来新型疫苗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在病毒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的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
1 DNA疫苗的组成DNA疫苗由病原抗原编码基因及质粒载体两部分组成。
抗原基因可以是单个基因或完整的一组基因,也可以是编码抗原决定簇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DNA 疫苗一般以质粒载体为基本骨架。
常用的质粒载体有pSV2、pRSV、pcDNA3.1、pCI和pV AX1等。
这些源于大肠埃希菌的质粒载体可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
抗原编码基因的选择、质粒的构建、各种佐剂的应用等因素可影响DNA疫苗的免疫效果。
2 DNA疫苗在体内主要的转导方式DNA疫苗接种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提高和改变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反应类型。
它在体内主要的转导方式有肌内注射[3]、尾静脉高压注射[4]、基因枪注射[5]、超声转导和DNA电转5种。
其中肌内注射的方法简单、直接,但免疫效果差,且个体差异大。
尾静脉高压注射的方法对小鼠损伤大,且操作困难。
基因枪注射的方法免疫效果好,需要的DNA用量亦少,但基因枪装置昂贵,包被金颗粒费时费力。
超声转导方法发展刚起步,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DNA电转方法至1998年以来已被成功应用于多项研究,其操作简单,诱导免疫应答的效果好,正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使用,逐渐成为最为新型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之一。
3 DNA疫苗的优点3.1 易操作性和稳定性:由于不需要在体外对抗原进行表达和纯化,提纯质粒DNA的工艺比较简单,且干燥的DNA分子在室温下相对稳定,可制成DNA 疫苗冻干苗,使用时在盐溶液中可恢复原有活性,便于运输和保存。
生物制药技术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与优势近年来,随着全球不断爆发新型传染病和疫情的威胁,疫苗的开发和研究变得越发重要。
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疫苗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物制药技术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与优势。
首先,生物制药技术在疫苗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疫苗开发主要依赖于病毒培养和毒性灭活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效率低、副作用大等问题。
而生物制药技术则采用了生物工程的手段,通过基因工程、DNA重组等技术,能够高效地生产出疫苗的关键成分。
例如,利用重组蛋白技术,可以生产出含有病毒表面抗原的次单位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生产出含有目标基因的重组病毒疫苗;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生产出含有病毒粒子的峰口减毒活疫苗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疫苗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且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需要不同抗原的病毒。
其次,生物制药技术在疫苗开发中的优势不可忽视。
首先,生物制药技术可以快速响应新型传染病的威胁。
传统疫苗开发需要从病毒中分离出病毒株,通过培养和繁殖才能得到足够的疫苗,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而生物制药技术则可以通过基因序列的获取,直接进行基因工程并利用表达系统来生产疫苗,大大缩短了疫苗的研发时间。
其次,生物制药技术生产的疫苗具有更高的纯度和活性。
传统疫苗的制备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的提纯和灭活处理,这可能导致一部分抗原的损失,从而影响疫苗的效果。
而生物制药技术生产的疫苗无需对病原体进行培养和提纯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纯净的抗原,从而保证了疫苗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生物制药技术在疫苗开发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应用领域。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培养系统,可以生产出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是采用重组DNA技术将目标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通过表达目标抗原蛋白来诱导免疫反应。
相比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具有抗原种类多、免疫效果好、耐储存等优点。
此外,生物制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如利用乳酸菌、枯草杆菌等微生物作为生物载体,表达目标抗原,以此开发口服或黏膜免疫途径的疫苗。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引起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以下将详细介绍疫苗的发展过程。
1. 疫苗的起源疫苗的发展起源于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他从一个牛牧场工人身上采集到牛痘样本,将其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手臂上,这个男孩随后暴露于天花患者,但并未感染天花。
这一发现被称为疫苗(vaccine)的起源。
2. 疫苗的早期发展在19世纪初,疫苗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在1885年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拯救了一名被狂犬咬伤的男孩。
此后,疫苗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其他传染病,如破伤风、百日咳等。
3. 疫苗的工业化生产20世纪初,疫苗的工业化生产开始兴起。
1914年,美国制药公司埃利·杜邦(Eli Lilly)成为首家大规模生产白喉疫苗的公司。
此后,疫苗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制造过程更加标准化和规模化,使得疫苗的供应量大幅增加。
4. 疫苗的新突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20世纪中叶,疫苗的研究重点转向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等疾病。
1954年,美国医学家乔纳斯·索尔克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为儿童麻痹症的预防做出了贡献。
5. 基因工程疫苗的诞生20世纪末,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将病原体的基因片段插入载体中,通过表达这些基因来诱导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具有高效、安全、规模化生产等优势。
1996年,世界上首个基因工程疫苗——乙肝疫苗上市,对乙肝的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6. 新一代疫苗的研究近年来,新一代疫苗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疫苗研究日益深入,如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流感疫苗、HPV疫苗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新型疫苗的途径,如纳米颗粒疫苗、DNA疫苗等,这些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和更高的安全性。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疫苗制备与检测方法疫苗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伟大发明之一,因为它可以预防和控制许多严重疾病的传播。
生物制药技术在疫苗制备与检测方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制药技术在疫苗制备与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疫苗制备是疫苗研究与开发的首要步骤。
传统的疫苗制备方法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灭活疫苗通过杀死病原体以减少其毒性,然后将其注射给人体,触发免疫反应。
减毒疫苗则是将病原体培养在非致病状态下,使其减弱病原性,再注射给人体。
亚单位疫苗则是利用病原体的特定部分,如蛋白质或多糖体,来刺激免疫反应。
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疫苗制备带来了新的突破。
重组DNA技术使得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中大量生产病原体的抗原蛋白,从而替代传统制备疫苗所需要的大量活病原体。
这种基因工程制备的疫苗被称为基因工程疫苗,它由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使其产生特定抗原蛋白,然后将这种蛋白进行提纯和精制,最终制备成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利用基因克隆技术获得目标基因的DNA序列;然后,将该DNA序列导入表达宿主细胞中,使其具备表达该抗原蛋白的能力;接着,将表达的蛋白进行分离与纯化,通常采用蛋白质层析技术;最后,将纯化的蛋白进行疫苗制剂的制备,常常与适当的佐剂混合以提高免疫效果。
疫苗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是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
针对基因工程疫苗,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活性测定、纯度分析和功效评价。
活性测定是判断疫苗是否具有活性的重要手段。
其实验方法多种多样,如ELISA、细胞活力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通过监测疫苗样品与目标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增殖活性等指标来评估疫苗的活性水平。
纯度分析则是检测疫苗制剂中有无杂质的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SDS-PAGE、Western blot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判断疫苗样品中是否有异常蛋白、杂质存在。
最后,功效评价则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通过给动物注射疫苗,并观察其产生的免疫反应来评估疫苗的功效。
生物制药中的新型疫苗研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制药成为了新型疫苗研发的重要方向。
生物制药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生产药物,其制备工艺比传统制药更为复杂,但所生产的产品更为精准且效果更佳,使得生物制药因其高效、低毒、高效价和低副作用等优势成为了当今新型疫苗研发的热门方向之一。
一、新型细胞载体质粒疫苗新型细胞载体质粒疫苗是一种利用质粒作为疫苗成分,利用表达目标抗原的表达载体质粒转染到细胞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较长时间的保护性免疫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的细胞载体简单、便捷、安全、经济,能够承载多种抗原基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适应性,可广泛应用于各类传染病的防治。
近年来,新型细胞载体质粒疫苗已成功应用于SARS、HIV-1、HIV-2、肺结核、乙型肝炎、HPV、流感等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核酸疫苗核酸疫苗是把目标抗原的DNA或RNA序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注入机体,诱导机体产生会与此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以达到免疫效果的一种新型疫苗。
该疫苗具有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易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对很多病原体都可建立核酸疫苗模型,如HIV,CMV、乙肝、结核等。
随着相关科技的发展,核酸疫苗制备技术已经逐渐日臻完善,其大规模生产及稳定性也逐渐得到提高,其在疾病预防和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新型疫苗,其原理是首先从病原体中分离特异性抗原基因,经过基因克隆技术引入到无害载体体系,构建出基因工程融合蛋白质表达系统,最后通过分离纯化的方式制备疫苗。
该疫苗具有抗原性稳定性好,无RNA病毒遗传材料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谷草转氨酶、乙肝病毒疫苗、HPV等的治疗中。
四、微生物载体疫苗微生物载体疫苗是指利用微生物作为疫苗载体,将目标病原体的抗原融合于微生物中,经大规模培养和纯化后获得的一种新型疫苗。
该疫苗的制备步骤相对简单,而且强度和时间的自然疫苗比较接近,因此具有溶解度和稳定性高、制备成本低等优点。
新一代疫苗的突破DNA疫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新一代疫苗的突破:DNA疫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的提高,疫苗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近年来,DNA疫苗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DNA疫苗技术的发展背景、原理和应用前景。
一、DNA疫苗技术的发展背景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传统疫苗主要采用病毒或细菌的灭活或减毒株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然而,这种传统的制备方式存在诸多限制,如反应迟钝、副作用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为了克服传统疫苗的种种不足,科研人员开始探索新的疫苗技术。
二、DNA疫苗技术的原理DNA疫苗是指将目标抗原的编码基因经过合适的载体导入宿主细胞后表达的免疫接种方式。
其原理是通过将目标抗原的DNA序列转化成可表达的外源载体DNA,然后将其注射到宿主体内。
宿主细胞接受到DNA疫苗后,通过转录和翻译的方式可将目标抗原表达出来,从而诱导机体免疫应答。
三、DNA疫苗技术的优势DNA疫苗技术相较传统疫苗具有如下优势:1. 高效性:DNA疫苗可以经过适当的制备处理,提高其表达效率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免疫应答的效果。
2. 安全性:DNA疫苗不含活性病毒或细菌,减少了传统疫苗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3. 灵活性:DNA疫苗可以快速设计、制备和生产,适应不同病原体的变异和突变,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4. 交叉保护性:DNA疫苗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广谱的免疫应答,能够诱导多种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性。
5. 经济性:DNA疫苗的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有望解决传统疫苗的供应问题。
四、DNA疫苗技术的应用前景DNA疫苗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以下几个领域:1. 传染病预防:DNA疫苗可以用于预防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2. 癌症治疗:DNA疫苗可以用于癌症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DNA疫苗
一、DNA疫苗简介
二、DNA疫苗的发现
三、DNA疫苗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四、DNA疫苗研制路线
五、DNA疫苗的特点与优点
六、DNA疫苗的免疫途径
七、DNA疫苗的安全性
八、DNA疫苗的发展前景
一、DNA疫苗简介
(一)、概念
DNA疫苗(DNA vaccines)常被称作“裸”DNA疫苗,又被称作基因疫苗,即把外源抗原基因克隆的质粒或病毒DNA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二)、结构
DNA疫苗主要是由保护性抗原基因和质粒载体两部分组成
•编码抗原蛋白的基因
可以是单个基因,也可以是具有协同保护功能的一组基因,也可以是编码抗原决定簇的一段核酸序列
•质粒表达载体
DNA疫苗目前主要采用质粒作表达载体,而且大多以pUC系列质粒为基本骨架。
质粒表达载体必须包括以下几个组成原件:1)、可在细菌中复制的复制起点
2)、细菌的抗性基因
3)、可在哺乳动物中表达的强启动子
4)、用于保持
mRNA分子稳定性的
polyA加尾信号序列
和一些特殊的未甲基
化的CpG寡核苷酸序列
质粒表达载体
二、DNA疫苗的发现
自英国乡村医生Jenner用牛痘疫苗预防天花取得成公以来,疫苗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防剂在临床应用已有200多年历史。
20世纪九十年代,
Wolf等偶然发现给小鼠
肌注射编码基因的重组
质粒(细菌染色体以外
的环状双链DNA)后,可
在体内检测到编码蛋白,
同时诱导机体产生了特异
性免疫应答,DNA疫苗由
此而出现。
DNA疫苗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三、DNA疫苗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990年Wolf等注意到给小鼠直接肌肉注射纯化的DNA重组表达载体,可使载体上的基因在小鼠骨骼肌中表达,并在接种60天后,编码的酶仍具有活性
•1991年Williams等发现,外源基因在体内的蛋白表达产物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1992年Tang等将含人生长激素基因的质粒通过基因枪转移技术转入到小鼠体内,发现产生了特异性的原初免疫抗体应答,并在随后的免疫过程中得到加强
•1993年,Liu等进一步发展了将DNA疫苗原进行肌肉注射的方法
•1993年Ulmer等证实小鼠肌肉注射含有编码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RNP)基因的重组质粒后,可有效保护小鼠抗不同亚型、分离时间相隔34年的流感病毒的攻击
•随后的大量动物实验都
说明在合适的条件下,
DNA接种后既能产生细胞
免疫又能引起体液免疫
•至此,DNA疫苗的概念深
入人心,其作为第三代疫
苗的地位逐步得到确认
DNA疫苗
•迄今为止,已有大量报道DNA疫苗被用于艾滋、流感、甲型肝炎、巨细胞病、乙型肝
炎等病毒性疾病,结核等细菌性疾病,疟
疾等寄生虫的防治研究,以及抗肿瘤、抗自身免疫病的实验性治疗
白血病DNA疫苗进入Ⅱ期临床
基因疫苗可用于治
疗慢性丙型肝炎
基因疫苗可
以抑制肺癌
四、DNA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
DNA疫苗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选择目的基因选择表达载体
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转入哺乳动物细胞
检测目的基因
是否表达
确定免疫方式、剂量
和接种部位
选择动物模型
和免疫周期
选择免疫佐剂
检测免疫保
护效果
五、DNA疫苗的特点与优点
(一)、DNA疫苗的特点
•DNA疫苗能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消除导入可能与“减毒”疫苗相关的强毒力病毒的危险性
•使用一次,即能产生长期免疫力,无须增加剂量,并可提高依从性
•多个病原体的基因可装在一个质粒上•DNA可以以干粉的形式保存数年,且仍保持活性
(二)、DNA疫苗的作用机理•DNA疫苗进入动物机体后外源基因在肌纤维细胞内表达,所表达的外源蛋白在细胞内加工成多肽抗原,然后与宿主的MHC-Ⅰ类或MHC-Ⅱ分子结合,再将其递呈给ICC,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虽然DNA疫苗只能产生非常微量的抗原蛋白质,但它可以诱发有效的免疫反应,其原因可能在于作为载体的质粒DNA上带有一定数量的CpG寡核苷酸序列,它们起到了免疫激活的作用
DNA疫苗在体内能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载体上的CpG岛起免疫激活的作用
(三)DNA疫苗的优点•DNA疫苗接种后,可诱导动物既产生细胞免疫又产生体液免疫
•免疫应答持久,外源基因可以在体内存在较长时间,并不断表达外源蛋白,持续持续刺激免疫系统
•DNA疫苗具有共同的理化特性,可以将含有不同病原体质粒合起来进行联合免疫,或是将不同病原的保护性Ag位点组装入一个质粒,构建多价疫苗
•质粒载体不存在免疫原性,可以反复使用,避免了重组活疫苗的弊病
•质粒DNA性质稳定,保存和运输方便,可避免因保存和运输不当而造成的免疫失败•直接接种目的基因DNA,避免了疫苗制备所需要的繁琐过程
•作为一种重组质粒DNA疫苗,能在工程菌内快速增殖且提纯方法简便,可大大降低疫苗的成本
•DNA疫苗没有常规疫苗和灭活疫苗可能因病毒力返祖或残留强毒颗粒而引发疾病的危险
•……………
六、DNA疫苗的免疫途径•注射是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将DNA疫苗溶解在无菌水、生理盐水、葡萄糖等溶液里,再注射到肌肉、皮下、腹腔、静脉及各种粘膜
实验表明,注射
一次DNA疫苗就能诱
导产生CTL和抗体反应,
但如果追加注射一至两
次,那么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的水平都会有所
提高
•除了注射方法以外,还有人在研究利用包含DNA疫苗的气雾剂,通过鼻腔粘膜,气管粘膜等进入体内,或制成口服疫苗通过肠道直接吸收,或制成DNA贴布,直接贴在皮肤上即可
DNA贴布
以上方法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注入体内的DNA疫苗大部分都会被胞外的核酸酶降解
因此,使DNA疫苗直接进入靶细胞或在DNA疫苗外加上一些保护物质,将有可能使其免受核酸酶的降解作用,从而有利于细胞对DNA疫苗的摄入,现在应用较多有以下几种载体介导的转化方法
•脂质体法
将DNA疫苗包藏在脂质体中,便可通过融合或吞噬过程被转运到细胞质中或细胞
核内
有观察指出,用脂质体包裹的编码乙
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质粒DNA诱导产生的抗体,与用“裸露”DNA直接注射相比效价提高了100倍
•减毒有机体法
减毒细菌转运系统能把DNA疫苗定
向输入到特定的免疫细胞、有效地诱导相
应的免疫反应
七、DNA疫苗的安全性DNA疫苗安全吗??
不少学者认为DNA疫苗不安全,其主要的安全性问题有二:
1)、质粒DNA是否会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基因组
2)、DNA疫苗免疫是否会诱导自身免疫
Parker等用疟疾环子孢子DNA疫苗对小鼠和兔子进行连续行的大剂量肌肉注射,
经过与未注射的小鼠比较,发现两者在动
物的体重、组织器官的重量、临床生化指标、血液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改变均
没有显著的差异
Martin等进一步对注射了大量DNA疫苗的肌肉组织的细胞染色体DNA进行整合分析,发现由质粒诱发的基因突变的概率远低于
染色体自发性突变概率(低2700倍)
所以,DNA疫苗即便有可能和细胞染色体组的DNA发生随即的整合,其安全性也不足为虑
志愿者接种DNA疫苗
超剂量的DNA疫苗小鼠和兔子实验表明,虽然DNA疫苗的局部组织中长期存在质粒DNA,但在动物的肌肉、关节、心、肝、肾脏等组织或器官中并未发现自身免疫病变
进一步研究还证实,即使在易患系统
性红斑狼疮小鼠中,重复或大量注射DNA疫苗也不会引起和诱导自身免疫疾病
八、DNA疫苗的发展前景
今后几年中DNA疫苗将存在以下领域中有长足发展
1)、DNA疫苗的分子设计
2)、免疫途径和方法
3)、评估系统的建立
4)、应用范围及对象
•参考文献
【1】张儒莲,彭朝华,钱怀庐. 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实用临床医学,2005
【2】颜凯,张倩,赵宝华.DNA疫苗的作用机制及新型疫苗的策略的研究进展.中国兽药杂志,2007
【3】王乐义.DNA疫苗的研究进展.兽药市场指南,2005
【4】欧阳鸿.DNA疫苗的研究进展.实用临床医学,2004
【5】熊思东,徐薇.DNA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处方药,2003
【6】周世力.DNA疫苗的研究进展.江汉大学学报,2002
【7】图片均来自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