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济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基于主动城市化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238.29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将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融合,促进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城市相对于农村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城乡差距持续扩大。
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A. 政策层面1.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的完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相结合,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需求,促进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
2. 建立跨地区协同发展机制政府应当建立跨地区的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合作。
通过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供给。
B. 经济层面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水电等方面的建设。
优化农村交通网络,提高农村居民的出行便利性,同时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
2. 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政府应当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C. 社会层面1. 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消除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和医疗差距,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2.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提高基层组织和社区自治能力,促使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
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治理体系,解决农村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维护农民权益,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总结: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努力。
山东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情况研究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与意义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全面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主要包括:一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增长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三是城乡间资源禀余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较大,需要通过城乡一体化来协调城乡发展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的意义主要有:一是促进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二是推动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更为均衡;三是加强城乡的互补与合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程度;四是促进城乡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山东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城市方面,山东省鼓励大城市打通城市化转型发展瓶颈,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城市品质化建设。
在农村方面,山东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水利工程建设、道路修建和家庭电气化推进农村现代化,同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生产能力和素质。
此外,山东省还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扶持农民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同时,山东省也在加强城乡协同发展,通过跨区域产业转移和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山东省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推进城乡发展的同步性和协调性。
其次,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高,需要不断加强城乡合作机制和社区自治体系建设。
最后,城乡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加强环保工作,推进城乡生态平衡的建设。
山东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情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大省,城乡发展一体化一直是其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等问题,山东省开始积极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背景下,山东省提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力求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山东省还通过打造一批城乡一体化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城乡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山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制约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深入研究山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政策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山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山东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及政策措施,探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示范案例,挖掘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研究可总结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展望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为提高山东省城乡发展水平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参考和支持。
【字数要求已达成】1.3 研究意义山东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情况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深远的影响。
山东省作为我国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城乡居民的融合程度。
通过研究山东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与战略研究作者:施鑫高智玲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08期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趋缓,中国宏观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过去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已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理应进行修正与调整。
因此,通过整理今年来我国学者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新常态的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通过SWOT-PEST分析方法对城乡一体化当前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归纳总结,导出新常态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路径;SWOT-PEST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019041引言城乡互动与融合发展是融洽城乡关系,提升城乡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乡差距日渐缩小、城乡融合渐趋一体之势已不可阻挡。
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间,城市的区域规模和质量均有了质的提高,而占据国土面积90%以上的乡村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
而这种落后的趋势,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部分地区呈现出越来越大的鸿沟,使得城乡之前在公共设施、收入、教育等各方面均存在巨大的落差。
近年来,广大学者对于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思路、动力、路径均有不少的探索。
周江燕、白永秀(2014)通过各类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指数,指出目前国内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增长态势明显,但是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前存在较大差异。
汪宇明、刘高(2012)等人测度了2012年中国各省区城乡发展水平也得出相似结论,国内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上差异明显,只有京、沪、津、浙、苏等五个地区发展水平较高。
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上,王碧峰(2004)认为应该从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城乡规划、体制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资源整合等方面积极实施各项举措,从而促进城乡自上而下,由内而外进行全方位融合发展,这种思路站在政府的角度,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的工作。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8卷第6期摘要:新型城市化是基于对传统城市化的反思,对城市化理念和道路选择的重新界定。
济南市目前已将新型城市化战略列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首位战略。
本文认为,济南推动新型城市化关键是把握三个战略要点:(1)协调空间拓展与人的城市化的关系,推动以人为本的城市化;(2)协调城市本体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推动区域一体的城市化;(3)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化。
关键词: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战略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40(2011)-06-0039-03作者简介:石兆宏(1961-),女,山东肥城人,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一、新型城市化的提出1、从城市的要素构成特征看城市化的一般属性城市是与乡村相对应的概念,与乡村不同,城市通常以发展要素的高度集聚和生活环境的高度组织化为特征。
进一步来看,这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特征:一是在人口构成上,表现出人口的高度集聚和人口分层的多元化特征;二是在经济结构上,表现出经济要素的高度集聚以及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的高级化特征;三是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工作模式的职业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特征;四是在文化模式上,城市文化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创新性特征,因而是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系统。
城市的这些要素构成特征,同时也就决定了城市化的一般属性和趋势要求,主要包括:①城市化必然以人口的转移和集聚为前提,人口集聚是城市化的基础性特征;②城市化通常以要素资源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为主线,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要素资源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和集聚的过程,这种生产集聚过程还将伴有交换活动和消费活动的集聚,从而形成整个经济活动向城市的集聚;③城市化以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核心,这里的经济社会结构,首先是指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升级,工业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都将是城市化的伴生物;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还包括科技、文化、教育、娱乐等功能要素的集聚和升级,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以及生活方式和文化选择的进一步转型;④城市化应该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终极目的,只有打破了城乡分割,实现了城乡之间在空间构架、产业布局、社会分工、人口流动等方面的一体化运行,城市化才是一个可持续、并且真正具有远景意义的历史过程。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作者:蔚广森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7期[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仍未改变,成为影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障碍。
本文以山东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例,探索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律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路径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4年1月12日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协调的制度安排,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市场体系、经济主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及生活方式的一体化的战略。
一、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大。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据统计,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966元,而且主要用于吃穿住行,恩格尔系数较高,而城镇居民该项支出则为16,254元,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发展和享受,恩格尔系数相比农村较低,也就是说,城镇居民一个人的生活消费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并且这种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的状态,直接原因是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
(表1)2、农业和非农业的差距较大。
农业发展见效慢,时间长,以目前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平来看,利润空间小,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好,利润空间大,所以人们逐渐导向现代服务业,农业和非农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3、现有城镇化水平低。
大力发展城镇企业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是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滞后,城镇企业发展前景不好,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吸纳就业的优势,削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