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脊上的伤痕——藏地边陲县错那:“麦克马洪线”东段的秘密档案
- 格式:pdf
- 大小:3.68 MB
- 文档页数:14
18世界屋脊的资源宝库文图/李光明 张林奎 焦彦杰第一作者简介 李光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国土资源部“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地质调查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不到喜马拉雅不谈山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我国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南部边缘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接壤的边境地带,横亘着一条十分宏伟的高大山链,这就是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
山脉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克什米尔地区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寻宝喜马拉雅东至雅鲁藏布江大转弯处的南迦巴瓦峰,东西向延伸,长度大于2 000多千米,南北宽度介于200~350千米之间。
整个山脉气势恢宏,构成了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至北而南可> 喜马拉雅山峡谷风光与民居(错那县洞嘎村)19以进一步分为北部的拉轨岗日低分山岭、中部的大喜马拉雅和南部的小喜马拉雅等次级山链。
在梵语和藏语中,喜马拉雅为“雪域”或“雪的故乡”之意,珠穆朗玛意为大地之母,在我国台湾一般称之为“圣母峰”。
在中部大喜马拉雅主脊一带,雪山连绵,冰峰林立,平均海拔高度达6 000米以上,其中7 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余座,在目前世界上总共14座海拔达到8 000米以上的山峰中,即有11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主脊地区。
其中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耸立着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5座8 000米以上雪峰,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巅,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在西藏历史神话故事中,珠穆朗玛峰位居第三,所以珠穆朗玛峰又有“第三女神”的称谓。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雄伟举世瞩目,名气大,地位高,所以在爱好旅行和登山运动的旅友中,有“不到喜马拉雅不谈山”的说法。
喜马拉雅山脉耸立于青藏高原南部边缘,构成了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造成喜马拉雅山北坡及青藏高原内部相对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
军事理论答案1.国防的含义是什么?P1分哪几种类型?P2其地位和作用?P3答:国防: 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类型: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
地位和作用:1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 国防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3 国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2.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14答:国防建设通常包括常备军建设、后备力量建设、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国防科技建设、国防设施建设以及国防教育、国防外交等3.公民的国防义务有哪五个方面?P19答:①兵役义务②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③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④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⑤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的义务4.国防动员的定义及内容?P26答:(1)国防动员也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对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动的紧急措施。
(2)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国防交通动员政治动员。
5.高校开设军事课的意义?P22答:高校开设军事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体现了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6.开设国防教育应贯彻什么方针?P22答:我国国防教育的方针是: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
7.我国的兵役制度是什么?P20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8.我国的武装力量由哪几个部分组成?P28答:中国武装力量是由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构成9.我国的武装力量任务是什么?P29答: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10.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几大军种组成 , 分别成立的时间?P30答:陆1927年8月月1日、海1949年4月月23日、空1949年11月11日、第二炮兵1966年7月1日11.什么是中国三位一体的的战略核力量?答:三位一体核力量就是陆基空基海基核力量12.中国解放军有哪三大条令?P185答:《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13.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P37答: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被遗忘的中印中段边界争议区 1954年中印西藏协定暗藏玄机中印边界争议众所周知存在东中西三段,东段即藏南,西段即阿克赛钦,那么中段在哪儿?相对于东西两段的地区热点,举世瞩目,中段似乎被遗忘了。
对于中印边界中段争议区在哪儿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在锡金,甚至认为在不丹,因为这样才符合中印边界中段中的“中”的含义。
事实上,中印边界中段争议区位于中国尼泊尔边界以西,与中印西段边界争议区一样都位于西部,只不过位于西段争议区以南,因而称之为“中段”以示区别。
中印边界中段争议区,由4块互不相连的争议区组成,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度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之间。
由北向南分别是:面积332平方公里的巨哇、曲惹地区,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西南;面积35平方公里的什布奇山口地区,属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面积1,451平方公里的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位于札达县城西偏南;面积855平方公里的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属札达县达巴乡。
如果说,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源于英国一手策划的“麦克马洪线”,西段也有英国“地图开疆”的因素,都可以说是英国遗留问题。
那么中印边界中段争议区除桑、葱莎早为英国占领外,其他地区与英国毫无关系,是印度独立后一手制造出来的,是印度1950年代前进政策下对中国领土蚕食的结果。
早在1919年英属印度当局就侵入桑、葱莎地区,到1925年英印已经完成了对桑、葱莎地区的侵占。
1950年中国军队进驻西藏阿里地区前夕,印度军队进驻葱莎地区,1954年印度将桑、葱莎划入版图。
临近桑、葱莎地区的波林三多,英印时期始终由西藏控制没有争议。
1954年中印签署有名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时,波林三多位列中国同意对印开放的十大边境贸易市场之一,并且这些市场是中国应印度要求开放的,协定也规定“印度政府在平等互惠基础上准备在印度方面靠近中国西藏地方阿里地区的相应地区考虑指定贸易市场”。
基本简介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
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
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历史背景1913年10月13日,西藏、英国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北洋军统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
西藏饿立场是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全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则坚持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权利,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了一个三方协议,但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单方面将部分西藏领土划归印度。
结果这次会议并没有任何成效,而中国亦一直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直至1947年印度独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边境问题一直都是悬而未决。
现状介绍时至今日,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华民国政府都坚持要恢复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原来边界。
结果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
今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
其他看法:有观点认为,中国与缅甸的边界线北段,属于麦克马洪线向东的延伸,其论据是这段边界与麦克马洪线同属于英国殖民当局单方面制订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划定的边界,传统的中国领土包括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区。
中印冲突“麦克马洪线”(以下简称麦线)是英国殖民者与印度政府单方面对中、印边界的非法划线,遭到了国民党政府、西藏地方部门和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强烈反对。
对于中缅边境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稍后我会对这些说法做一个解释。
既然我们前面说了这些边境的划法缘于英国人,那我们就有必要先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边境划成现在这样。
这时有一个熟悉的名词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了,他就是——麦克马洪线附:麦克马洪线示意图有一个误会,即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境(包括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释的)。
实际上那只是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
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奇怪,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
因此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土与缅甸地区的交通线。
在分析藏南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
抛开政治因素,将边境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容易为双方所接受的。
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
在古典时期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
当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
因此很多的边境线都伴随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而诞生的,当殖民势力退出之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
既然麦线的中印边境是基本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划定的,那么同样的原则也就适用于中缅边境了。
当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境时已基本走完,因此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合适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平衡的边境线。
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眺望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
这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
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可以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因此英国人希望将边境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炮制者竟不敢承认其存在导语:1914年,中国政府认为西藏的局势已经非常危急,提议在伦敦召开西藏问题会议。
由于英国殖民势力已经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英国要求西藏政府也1914年,中国政府认为西藏的局势已经非常危急,提议在伦敦召开西藏问题会议。
由于英国殖民势力已经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英国要求西藏政府也派代表与会,地点后来定在印度的西姆拉,这就是所谓的中英藏会议。
英方代表是亨利·麦克马洪。
此人认为创造和标定边界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手杖一挥,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多少种奇迹!他正是以这种态度出席了西姆拉会议,并大手一挥,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划出一条边界线。
这条边界线把中国一块面积大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
会上,英国要求中国承认将西藏分成内藏和外藏,中国在外藏将不再享有任何行政权力,实际上外藏将从中国分裂出去。
这个举动遭到中国代表陈贻范的反对,但在英国的外交和军事高压下,陈贻范还是在麦克马洪拟定的条约和地图上草签了字。
但是,草签和正式签字在国际法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不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这种草签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这一点,陈贻范清楚,麦克马洪也清楚。
果然,中国政府在获悉条约的内容后,立即予以否认,并严厉训斥了陈贻范擅作主张、屈从英国压力的行为。
麦克马洪注意到,自此之后,陈贻范的信心就动摇了,麦克马洪被迫在这个已经草签的条约草案上进行修改。
如果说陈贻范的草签本来就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话,那么,经麦克马洪修改后的条约草案就更加一钱不值。
但是,后来印度政府就是根据这个一钱不值的条约草案,向中国政府提出领土要求的。
麦克马洪这时已经非常清楚,不管他如何施加压力,陈贻范是再也生活常识分享。
走进喜马拉雅,揭开西藏“四大名沟”的神秘面纱!谁不向往喜马拉雅连绵雪山?但有多少人知道,喜马拉雅深处还有这样4处秘境——吉隆沟、樟木沟、嘎玛沟和亚东沟这四条沟的共同特点是:发源于雪山,海拔从5000多米一路下降到3000米以下,河水在低处流到尼泊尔或印度。
独特的地貌造就了奇特的风光:雪山相伴,景色多变,人迹罕至,恍若世外桃源。
今天,小编为大家揭秘”四大名沟”人间仙境般的神圣之美。
西藏最后的秘境——吉隆沟吉隆沟在日喀则最西面,接壤尼泊尔,当年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走的就是这里。
此地有"一山呈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誉。
吉隆沟全长近百里,最佳风景在吉隆镇-乃村这一段,往返6小时左右,该地区气候湿润,可看到壮观的吉隆藏布江,同时此地区海拔较低,适合对高反敏感的驴友。
乃村:神灵开光过的圣地"乃"在藏语中意为"座位",又指"神灵开光过的圣地",乃村位于吉隆镇正北方高耸的山顶上,非常原生态,周围青稞田地围绕,远方雪山相映,是观赏晨雾、欣赏落日的最佳地点。
乃村在2008年才通了公路,在此之前,物资、货物都是靠人力背负进山的,从吉隆镇徒步到乃村基本也是走这些已经逐渐废弃掉的山道,上山约2-3小时,下山会快一些。
帕巴寺:松赞干布用于迎亲的寺庙帕巴寺是吉隆镇的千年古寺,据说创建于松赞干布年代,为迎请尺尊公主而建,寺庙呈尼泊尔风格,主体建筑为楼阁式石木塔,共四层,每层均设有壶门、小窗,塔中心有楼梯可盘旋至顶。
寺内壁画大多保存完好,有莲花生像、释迦牟尼像,寺中壁画最精美的部分在外环廊,兼具早期和晚期壁画风格。
岗彭庆峰学喜马拉雅之佩枯岗日山脉西北最高的山峰,是吉隆县的地理座标,海拔7292米。
岗彭庆峰下是一片平坦的坡地,牧羊青青,岗彭庆峰是吉隆县人们的保护神。
岗彭庆并不是孤立的美丽,还有300平方公里的佩枯错与之相伴,湖岸、高峰、广袤的大草原结合成了一幅大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