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12.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二通用地理会考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经纬度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地球表面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地理经纬度作为测量地球表面位置的基本系统。
二、自然地理环境1.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量、湿度等。
气象是研究气候的科学。
2. 植被与土壤植被是指一定地区生长的植物总体。
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和剥蚀形成的上地壳固体颗粒堆积体。
三、人文地理环境1.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指某一地区居住的人的总数。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 区域分化与城市群区域分化指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化。
城市群是多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构成的连片区域。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 能源与非能源矿产资源能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能量资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非能源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等。
2. 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水体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
水环境问题涉及水污染、水资源缺乏等方面。
五、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自然灾害与减灾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力量引发的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减灾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是指各国之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包括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六、地理调查与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理调查方法地理调查是指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采集等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的过程。
2.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以上是高二通用地理会考的主要知识点,掌握并理解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保持对地理科目的兴趣,并注重实践与应用,相信你能在地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高二学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在高二学考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经纬度与时区的关系-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2.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气候与气候区划- 植被与土壤- 水资源和水循环3.地理区域与人口分布- 世界自然地理区划-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4.地理灾害与防灾减灾- 地震、火山与台风- 洪涝与干旱- 防灾减灾措施与救援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经济地理- 经济发展与产业分布- 交通与通信- 区域合作与全球化2.城市与乡村- 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3.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与农业生产方式- 工业类型与工业布局- 农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4.文化与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 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三、地理技能及方法1.地图阅读与制作- 读懂地图上的符号与比例尺- 制作地理专题图2.野外实地考察与实验- 了解地理现象的实际情况- 学习使用地理仪器与测量方法3.数据收集与处理- 收集与分析地理相关数据- 利用统计图表展现地理信息4.地理论述与论证-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给出合理的地理论证四、高考复习技巧1.重点复习与筛选- 根据题目分析过去几年高考重点- 确定学习和复习的重点内容2.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听讲座和听录音- 做习题和模拟考试- 参加讨论和学习小组3.整理笔记与制作复习资料- 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制作复习卡片和思维导图4.培养时间管理与备考技巧-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分配时间用于复习各科通过本文对高二学考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希望大家能够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记忆,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知识点:1. 地球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等。
2. 自然地理:包括天气与气候、地表水资源、土地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
3.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交通与通讯、工业与经济地理、农业与农村、文化与发展等。
4. 区域地理:包括国际关系、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地理教材插图解读等。
5.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具体的知识点如下:1. 地球基本知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直径约为12742公里。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公转轨道为椭圆形。
-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网格系统,用于定位地球上的位置。
2. 自然地理:- 天气与气候: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状态的变化,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地区的天气情况。
- 地表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
- 土地利用:包括城市建设、农田、森林、草原等。
- 自然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防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环境污染。
3.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分布、人口变化和城市化等。
- 交通与通讯:包括陆路交通、航空、水路交通和通讯网络等。
- 工业与经济地理:包括工业发展和产业布局。
- 农业与农村:包括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和农村经济等。
- 文化与发展:包括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等。
4. 区域地理:- 国际关系: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合作等。
- 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地理区划、地势地貌、气候特点、人口分布等。
-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包括各国的地理位置、地理特点和主要城市等。
- 地理教材插图解读:对地图、图表和示意图等进行解读和分析。
5.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高二地理知识点会考总结归纳
高二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自然地理:
- 地球基本性质与结构: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与地壳的运动。
- 气象与气候:大气层和大气环流、气象要素与天气现象、气候类型与分布、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
- 水文与水资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河流和湖泊的特征、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生物地理:生物的界、门、纲的分类、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
2. 人文地理:
-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人口问题、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 农业与农村:农业类型及其特征、农业区位与布局、农业发展与农业问题。
- 工业与工业区:工业发展与工业区划、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工业问题与环境保护。
- 交通与通信:交通方式及其特点、交通网络与区域联系、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3. 地理实践:
- 实地考察和地理实验:实地考察的方法、实地考察的内容、地理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的制作和解析、地图的使用与地图阅读技巧、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在备考高二地理时,建议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 将重点知识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笔记或思维导图,以方便自己复习和回顾。
- 高二地理考试以理论知识和实地考察为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考试成绩。
- 注意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 积极参与实地考察活动,了解地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 多做真题和模拟试卷,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到地球各个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作为高中生,地理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了解地理高二的会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全面介绍地理高二的会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组成。
-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地貌的形成、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2. 地球的运动与自然环境- 地球自转与公转:导致地球的昼夜变化、四季交替等自然现象。
- 地球倾斜角度与季节变化:介绍地球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大自然环境1. 气候与气象- 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风和气压等,介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
- 气候区划:根据气候类型划分不同气候带,了解各气候带的特点。
2. 植被与土壤- 植被分布: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植物群落,根据气候和地形划分不同植被带。
- 土壤类型和特征: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和特征,对植物生长和农业产出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介绍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的目的和原则。
2. 经济地理-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介绍各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差异,分析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城乡发展与农业问题:关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 水资源与水污染:介绍全球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 空气污染与大气环境: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控制措施,介绍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
2.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性,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型:介绍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利用,探讨能源转型的必要性和挑战。
结语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包括地球与地球运动、大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以及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和创造,发挥和创造并不是违背基本原理,违背科学的臆造。
学以致用讲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善于思考,锻炼思维,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1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20°经线:穿过的点:伦敦、直布罗陀海峡东侧、几内亚湾。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0°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穿过的点:摩尔曼斯克港、土耳其海峡东侧、开罗(尼罗河)。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东侧)、莫斯科(30°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
东经60°:穿过的点:乌拉尔山脉、咸海、霍尔木兹海峡东侧。
高二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地理学科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在高二地理考试中,有一些必考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掌握。
下面将对高二地理合格考必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地球与地图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呈近似于椭球体的球形,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地球的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经度是指通过地球两极的大圆线,纬度是指从地球中心到地球表面某一点之间所张的弧长。
4. 制图基本知识:比例尺、图例、方位角等。
二、天气与气候知识点1. 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组成主要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等。
2. 天气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等。
3. 大气环流:赤道气旋、副热带高压、震荡行星环流等。
4.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5. 气候变化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三、地球的水资源知识点1. 水的循环:蒸发、降水、蓄水等。
2. 湖泊和河流:地球上的湖泊和河流分布及其形成与发展。
3.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及利用。
四、人口与城市1. 人口问题:人口的增长与分布、人口迁移等。
2.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的影响、发展和对策。
3.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制定目标、内容和布局。
五、环境问题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影响、危害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方式、措施和内涵。
3. 预防自然灾害:预防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和方法。
六、农业与工业地理1. 农业地理:农业发展的区域特点、农业方式、农业问题和农业区划。
2. 工业地理:工业的分类、分布、发展和特色。
以上就是高二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同学们在备考时要注意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亲自动手做题、查漏补缺、多加练习是提高地理成绩的有效方法,祝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必考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相互作用。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是必考的,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将能有效提升考试成绩。
下面将介绍高二地理会考的必考点。
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地球的形状与地球仪的使用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通过地球仪可以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经纬度以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
1.2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的科学,了解大地构造理论和板块运动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地壳变动以及地理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1.3 地球的水资源与气象要素地球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以及气象要素的组成与变化规律,有助于理解天气的形成和气候的变化。
1.4 地球的地貌与地理环境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了解地球的地貌和地理环境对于理解地理过程和地球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2. 人文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人口的分布、变化以及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助于理解人口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工业则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产业。
了解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现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有助于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3 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是连接地理空间的纽带,了解交通与通信的发展状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与通信技术的创新,有助于理解地理空间的联系与交流。
2.4 区域经济与全球化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经济活动,而全球化则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相互联系和依存。
了解区域经济与全球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对地理格局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
以上所提到的知识点是高二地理会考中必考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将能在考试中有所依据和把握。
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知识面。
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地球与地图、人口与城市、资源与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说明。
一、地理基本概念1.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特征、人类社会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 地理位置: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坐标。
3. 地理区域:按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进行划分而成的一定范围的地域。
4. 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完全的球体,而是略呈椭球体。
二、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3. 地图的制图要素:包括比例尺、方位、图例和纬经网。
4. 地图投影:将地球上的曲面投影到平面上的方法。
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地理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结构等特征。
2. 人口迁移:人口由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3. 城市化: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规模和数量增加的过程。
4. 城市发展模式: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资源与环境1.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2.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 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4. 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内部差异:指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
2. 区域发展模式: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模式有所差异。
3. 区域合作: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共同发展而进行的合作。
4.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规划,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以上就是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地理学科的核心是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关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探索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
地理高二水平考知识点高中地理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初教三第一.二单元)中国位置(纬度.海陆)国土构成(面积.四至.邻海.邻国)行政区划(识记中国行政区形状.位置.简称)民族分布特点及少数民族集中区中国人口增长特点问题.分布特点,人口政策中国地形(初教三第三单元)地形总体特征中国主要山脉(走向和位置.分界线)几大地形特征和分布(识图).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中国地震.火山分布中国气候(初教三第四单元)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成因(六大温度带范围)年降水分布特点和成因(200.400.800mm等降水线)锋面对气候的影响(初教三P46)气候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梅雨.伏旱.台风.春旱.洪涝.寒潮等)及其对生产生活影响中国河湖(初教三第五单元)1.几大农业地域的比较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类型农业生产特点水稻种植业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气候精耕细作种植园农业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大牧场放牧混合农业(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耕种.放牧.休耕进行轮作乳畜业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轮转放牧高中地理水平考知识点总结21.大气受热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3.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风向:高压低压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高中地理水平考知识点总结3(一)自然灾害的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我国10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专业救援队.(二)自然灾害的灾中应急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3.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4. 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5.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三)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1.灾后恢复的目的: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2.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3.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 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救灾工作方针: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高中地理水平考知识点总结4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_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_0°E为西半球.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_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_.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_.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_.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_.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高中地理水平考知识点总结5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1)太阳辐射: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2)下垫面: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3)大气环流: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_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_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地理高二水平考知识点精选。
考试内容和要求1.宇宙中的地球(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①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
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原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原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液态水。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是来源于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
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
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P166,25~26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书P69,P167,28-30,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最主要的形式。
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产生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沉运动。
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和向斜。
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
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
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背斜因为顶部受张力被侵蚀长发育成山谷,向斜因为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1.内外力作用的关系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侵蚀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2.河谷的演变过程河谷地貌河谷发育时期分布河段主要侵蚀类型“V”字形初期上游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长江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湾中期中游以侧蚀为主槽形河谷成熟期下游侧蚀、堆积溯源侵蚀:向源头方向的侵蚀。
下蚀:垂直于地面方向的侵蚀,使谷加深。
侧蚀:垂直于两岸方向的侵蚀,使谷变宽。
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其划分:地球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例: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交界处;日本群岛、台湾岛——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的交界处。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海陆间循环:降水——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2)海上内循环:降水——水汽输送3)内陆循环:蒸发,蒸腾——降水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洋流及其分类1.洋流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__ __作______运动的现象。
2.洋流的形成因素:________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________及________力能改变洋流的方向。
3.洋流的分类(1)按水温状况寒流:从______的海区流向______的海区的洋流。
暖流:从______的海区流向______的海区的洋流。
(2)按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分为____流、____流和____流三种类型;考点二、洋流的分布规律1、洋流的形成模式⑴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⑵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在________半球存在。
⑶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_______漂流,⑷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呈________流动,夏季呈_________流动。
考点三、洋流的地理意义低纬度间的____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________。
2.对气候影响(1)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__、____的作用。
(2)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__、____的作用。
3.对海洋生物影响(1)__________及有上升流分布的海区,多形成著名的渔场。
(2)世界主要渔场:______渔场、______渔场、____渔场、秘鲁渔场。
4.对航海影响:顺洋流航行,____快;逆洋流航行相反。
5.对海洋环境影响:加快____速度,扩大了污染范围。
【规律总结】图表解析洋流分布规律环流系统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季风环流西风漂流海域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北印度洋海域南半球40°S~60°S的海域流向北半球顺时针逆时针夏顺冬逆自西向东南半球顺时针无模式北半球南半球无性质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寒流成因类型东西向洋流多为风海流(赤道逆流为补偿流),中高纬度地区寒流为风海流;南北向寒暖流多为补偿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组成:世界洋流的分布:气候专题判读气候类型( 十六字方针: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第一步:以“温”定“球.”先确定南北半球最高气温月出现在7月或8月(或最低气温月出现在1月或2月)是在北半球。
”读图回答:甲在___半球,乙在 ______半球第二步:以“温”定“带”——“温”指最低月均温,“带”指温度带。
即 :依据最低月均温确定该种气候类型所在温度带 a) 最低月均温在15°C 以上,则为热带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b) 最低月均温在0°C 以上,则为亚热带的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另有:温带海洋性气候c) 最低月均温低于0°C 的为温带或寒带的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第三步: 以“水”定“型”——“水”指降水, “型”指降水类型 即 :依据年降水总量及季节变化判断降水类型。
从降水来看,可以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四种:第四步:根据前面三步骤,综合分析判断出气候类型。
简易坐标法判断气候类型注意:① 区分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还要根据降水作进一步分析: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总量更大(≥1500毫米)降水更集中;而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
② 由于深受海洋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0℃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探究点1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1.6CO 2+12H 2OC6H 12O 6+6H 2O +6O 2↑光能 叶绿素影响与制约。
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2.地理要素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下面以生物循环为例,看物质和能量如何在该循环中进行传递: (1)生物循环概念: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①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②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传递:(2)生物循环中的能量传递:太阳(光)能→植物体内有机物(主要是糖类)的化学能→动物体内化学能。
(3)生物循环中的物质传递:土壤中无机盐类、腐殖质、水分、植物叶绿素→有机物、氧气→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等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回归到周围环境中。
[例题1]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 A.彼此是孤立存在的 B.相互影响、相互排斥的 C.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 D.彼此间杂乱无章的解析 本题考查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均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存在的。
答案:C[例题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的五个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现代地理环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使自然环境中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造了圈、圈和岩石圈。
解析本题给出了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氮气及其他气体送到大气中,把无机物等送到水体和土壤中。
答案:(1)从上到下,由左到右依次是CO2 O2N2H2O N(P、K) (2)化学元素大气水拓展延伸列表比较自然界中的三大循环(2)距离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