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魂 中国心手抄报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17.19 KB
- 文档页数:2
传承中华武术手抄报传承中华武术手抄报:中国武术的介绍中华武术,泛指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特点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
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
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中华武术,是一种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搏击为辅的一种锻炼方式,没有固有的练习形态,注重内外兼修其精髓就是:”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起源,使之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功夫也就是在我们生活当中,在我们平时生活的每个动作当中。
中国功夫是一种学识,一种防守,不为战争,只为和平,真正的去理解中华武术的内涵,则要抛开一切门派理念,用心去感悟,因为武术没有任何形式,但同时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因此武术没有任何强弱长短之分,而中国武术的练习,也正是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中华武术不分高低,而去讲究体会武者的精神,由外转化之内,从而感悟武学的真意。
拳法中华武术主要拳法有: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五手拳、应手拳、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通天捶、回马捶、顺步捶、拗势捶、剪捶、罩掌、杀手掌、反臂掌、穿云拨回掌、穿臂掌、荷叶掌、滚龙掌、五手快掌、洪拳二十四掌、掖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剑手、短手、四门重手、小五手、分手苗、分手八快、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回回十八肘、虎抱头肘、三晃膀等。
弘扬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精神宣传标语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和优秀品质。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训练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修养。
弘扬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下面是一些与此相关的宣传标语参考内容:1. 武术,传递中华文化的千年智慧。
2. 弘扬武术,强健身体,塑造品格。
3. 以武术之道,树立自信之美。
4. 武术精神,健康与力量的结晶。
5. 身体力行,感悟武术精华。
6. 传承武术传统,强化肢体和心灵。
7. 用武术砥砺品格,成就人生巅峰。
8. 武术之道,塑造强者养成之路。
9.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武术精神永恒不变。
10. 弘扬武术,传播友善与和平之力。
11. 武术,让身体与灵魂获得和谐。
12. 以武术之道,磨炼自我,超越自我。
13. 武术,激发无限潜能和勇气。
14. 传承武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5. 平凡中的非凡,武术精神不可忽视。
16. 弘扬武术,强身健体与敬畏自然共生。
17. 武术磨砺品质,培养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18. 用武术拓展视野,探索未知和突破自我。
19. 传承武术传统,唤醒人们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20. 武术精神,凝聚力量与希望。
21. 弘扬武术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22. 用武术锻造意志,成就人生辉煌。
23. 武术之道,开启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24. 传承武术精神,塑造坚韧不拔的品质。
25. 强身健体,感受武术的力量与美。
26. 武术,培养和谐社会的基石。
27. 传承武术,传递中华文化的血脉。
28. 武术精神,追求自我卓越的不竭动力。
29. 弘扬武术文化,树立民族自信的象征。
30. 武术,分享健康与快乐,让人生更加充实。
31. 传承武术传统,弘扬文化自信的力量。
32. 武术精神,塑造刚毅坚韧的人格魅力。
33. 弘扬武术,成就人生华章的精神智慧。
34. 用武术见证成长,开启未来的可能性。
35. 传承武术精神,培养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决心。
36. 武术,培养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
武术宣传口号摘抄武术宣传口号摘抄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口号吧,口号在句式上,除了简短,容易记忆之外,还要容易念,容易传。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口号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武术宣传口号摘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中华武术,渊远流长。
3、中华武术,威震八方。
4、中华武术,世界第一。
5、振兴中华武学,强健自身体魄6、彰显活力,内塑高雅。
7、站如松,坐如钟,不动不摇,气吞山河。
8、勇士千古秀,英雄百世芳。
9、勇士千古,英雄百世。
10、艺心艺意,中华武艺。
11、以武会友,以德服人。
12、以武会友,习武健身,强我中华,健我国体。
13、以武会友,传承武德。
14、养我中华武魂,展我武术新风。
15、扬中华武术神威,铸民族精神丰碑。
16、扬我中华武魂,展我武术新风。
17、习练武术,强健体魄,一人一拳,健康生活。
18、武艺,武德,武动青春;协作,协调,协和共进。
19、武可替代,艺鸣惊人。
20、武动青春,德艺双馨。
21、文武双修,德才兼备。
22、推广中华武术,弘扬奥运精神。
23、推动全民健身,科学习练武术。
24、团结努力拼搏,树我中华雄风。
25、师生连心,共浴光芒。
26、尚武崇德,健康快乐。
27、热爱武术,锻炼体魄。
28、强身健体,从已做起。
29、魅力校园,你我齐创。
30、聆听武艺,艺心一意。
31、驾小少年,英姿飒爽。
32、继承武术传统,倡导全民健身。
33、活美教育,培育芬芳。
34、挥洒汗水,绽放书香。
35、挥动武术激情,追梦扬威奋进。
36、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传播中华武术文化。
37、弘扬武术文化,共建和谐世界。
38、弘扬武术精神,增强健康体魄。
39、弘扬武术,爱我中华。
40、弘扬传统武术,传承人中华文明。
41、古有白鹤展翅,今有少年翩翩。
42、非凡武艺,无限魅力。
43、非凡武艺,无限魅力。
44、发展武术运动,振奋民族精神。
45、发展武术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弘扬武术精神手抄报文字
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健身、技击、艺术欣赏等作用兼备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吸引了国外的武术爱好者。
论打斗技击,在国外不乏拳击、空手道等技艺,但这些过于野蛮,缺乏美感,比起内涵丰富的中国功夫来,真是相去甚远。
武,首先是切切实实解决个人的人身安全问题、的技术。
在这个“个人安全”的范畴内,强身健体只是顺带的、必然的结果,而不是习武的主要目的。
而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身体显然是由大脑控制的。
身体控制不良,显然是“脑子不良”。
所以修习传统武术,我们首先强调是修习我们头脑的思维方式与能力,以及相应的应变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招式为表现方式的“武”,才具备目标性、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符合现代人所追求的“实用性”。
更进一步,我们明白,我们的心性能控制我们的头脑,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的“道”:个人修为。
中国武术,是以武入道的,是最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的方式。
传统“穷文富武”,对于上层阶层的人士来说,“武术本领”绝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技术”,而是一种文化修养和社会背景的标志。
修习“武道”,简便易行、精气神完好、身体健康,对人思维和心理、行为,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价值,能够轻松应对社会乃至人生过程中的万般变化,柔润矫美、精进卓越。
中国武术手抄报范文武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习武可以强身健体,二来可以防御敌人进攻。
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武术代表:迷踪拳。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
学会了一些根本的搏斗和搏杀技能。
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
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开展。
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根底,还创造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
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
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那么天开武举,不少武术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
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
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
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
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早在秦汉时期,崆峒山即为僧道聚集之地,秦皇汉武皆曾登临崆峒。
唐宋明清各代,山上均建有道观禅院,开辟丛林。
明代时规模甚大,有8台、9宫、12院、42座建筑群,共4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犹存,其中以崆峒宝塔最为着名。
崆峒山林木葱茏,峰险石奇,拥有大小山峰数十座。
其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犹如巨浪排空,奇峰、异洞怪石、流云,苍翠清秀而雄伟。
前峡泾水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二河交汇于望驾山脚下,形成虎踞龙蟠之势。
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国山色之秀,古迹胜景中既有气势磅礴的马鬃山,奇特的香山胜景,幽雅别致的五台风光,神秘的玄鹤洞,引人入胜的弹筝峡、月石峡等自然景观。
又有极具道教建筑特色的隍城建筑群、雄险惊心的上天梯、蔚为壮观的五台寺观、“丝绸之路”的通道“鸡头山”等大批古文化遗址及人文景观。
武术小报内容摘抄武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说起武术,那门派可真是多种多样。
少林武术,那可是威名远扬。
就像少林寺的和尚们,一个个虎虎生风。
少林拳刚健迅猛,动作简洁明了。
每一招每一式,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我曾听闻一个故事,说有个小和尚,年纪轻轻,练少林拳却已有数年。
有一天,寺庙里来了几个不速之客,想要挑衅。
小和尚不慌不忙,一套少林拳打下来,那几个挑衅者根本近不了身,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这少林武术啊,讲究的就是根基扎实,一步一个脚印,从基本功的扎马步开始,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稳了,房子才能建得高。
再看看太极拳,那可和少林拳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太极拳如行云流水般轻柔舒缓,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打太极拳的人,就像在空气中作画一般。
我见过公园里的老爷爷老奶奶打太极拳,那神态安详,动作连贯。
他们看似轻轻抬手,轻轻落脚,可这其中的劲道啊,就像平静湖水下的暗流。
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这就好比两个人在推一个球,一个人使蛮劲,另一个人顺着球的滚动方向轻轻一推,反而能让那个使蛮劲的人失去平衡。
而且太极拳还有养生的功效呢,长期打太极拳的人,身体都倍儿棒,精神头也足。
八卦掌也是很有特色的武术。
练习八卦掌的人啊,在场地里走转起来,就像一阵旋风。
八卦掌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步伐灵活多变。
这就像一只机灵的小鹿,在树林里穿梭自如。
我有个朋友,对八卦掌特别着迷。
他说每次练八卦掌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八卦图里探索天地间的奥秘。
八卦掌的掌法千变万化,让人捉摸不透,对手还没反应过来呢,掌法已经变了,就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让人眼花缭乱。
还有咏春拳,这可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武术。
叶问大师把咏春拳带到了全世界人的眼前。
咏春拳短桥窄马,讲究贴身近战。
这就像是两个人在近距离的博弈,容不得半点马虎。
它的动作快速敏捷,出拳就像闪电一样。
我想象着当年叶问大师在面对那些来挑战的人时,那镇定自若的样子,用咏春拳一次次化解危机。
弘扬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精神宣传标语1. 弘扬武术文化,传承中华精神。
2. 武术传承千年,精神永流传。
3. 挥洒武术之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4. 传统武术,传承精神,继往开来。
5. 弘扬武术文化,展现中华力量。
6. 传承武术精神,强健国体民族魂。
7. 传统武术,中华精神的继承与传承。
8. 武术传承,文化精粹,弘扬国粹之美。
9. 弘扬武术,传承文化,继往开来。
10. 武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瑰宝。
11. 传承武术,重拾国粹,传扬中华文化。
12. 弘扬武术文化,传承中华武林精神。
13. 传承武术,弘扬中华武学之美。
14. 武术传承,国之瑰宝,荣耀中华。
15. 弘扬武术,传承国粹,振兴中华。
16. 传承武术,继承中华民族宝贵遗产。
17. 武术传承,中华之魂,民族之光。
18. 弘扬武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9. 传承武术,弘扬国粹,展示民族儿女风采。
20. 武术传承,炼我中华之魂。
21. 弘扬武术,传承家国之气节。
22. 传统武术,弘扬国家和民族的艰23. 传承武术,振兴中华文明之魂。
24. 武术传承,传统与时尚并重。
25. 弘扬武术,传承华夏文化之美。
26. 传承武术,传播中华之道,传扬民族力量。
27. 武术传承,传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8. 弘扬武术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29. 传承武术,恪守国粹,保卫中华荣光。
30. 武术传承,传统与创新并行。
31. 弘扬武术,传承中华典籍。
32. 传承武术,弘扬国家的文化使命。
33. 武术传承,激扬中华之气魄。
34. 弘扬武术,传承中华武术之魂。
35. 传承武术,唤醒中华民族的软力量。
36. 武术传承,文化自信的传播者。
37. 弘扬武术文化,传承中华之美。
38. 传承武术,弘扬中华民族的骨气。
39. 武术传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40. 弘扬武术,传承民族的聪慧。
41. 传承武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品质。
42. 武术传承,继往开来,展示中华武林风采。
43. 弘扬武术,传承国之精神,传播国之力量。
中华武术精神经典语句
中华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些体现中华武术精神的经典语句:
1. 习武不武,功夫不到家。
2. 学武先学德,学艺先学心。
3.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4. 内外兼修,全面发展。
5. 技近乎道,道近乎艺。
6. 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7. 技战术兼备,以敌为师。
8. 安全第一,艺高不惧挑战。
9. 健身怡神,锤炼品德。
10. 武术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除了上述经典语句外,中华武术精神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如尊重对手、精益求精、团结合作、自强不息等。
这些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在中华武术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所在。
拓展:
中华武术精神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中华武术精神不仅适用于武术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修养。
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武术来锤炼品德、提升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提高生活品质。
中华武术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艺,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
通过练习中华武术,我们可以获得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和文化修养,也能够为我们的人生增添光彩和意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武术手抄报内容篇一:武术手抄报篇二:武术手抄报河头中心小学传承中华武术刀枪剑戟(ji)斧钺(yue)钩叉鞭锏锤挝(zhua) 201X.9.(第1期)弘扬民族精神镗(tang)棍槊(shuo)棒拐流星()年级姓名篇三:武术手抄报的制作武术手抄报的制作教学目标:1、学会制作武术手抄报的过程。
2、能对自己的武术手抄报进行版面修饰。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制作武术手抄报,课前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资料,请把搜集到的资料准备好。
二、准备前工作三、确定主题(根据课前资料准备)师:主题手抄报只有小小一张纸,能够容纳的文章并不多。
如果把一个话题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堆上去,那给读者的感觉可不好。
我们学校武术的主题是“体验武术、体验武术”这可是为我们的小读者们“量身身定做”的题目。
可如果你把武术里的套路、剑术、散打、擒拿等,或者把你喜欢的武术英雄的事迹等??统统写上去,就像把苦辣酸甜各种味道的菜搅在一起,味道可好不到哪儿去。
最好的办法是,从主题中选一个小主题,围绕这个小主题做好文章,你可以想一想:武术里你最感兴趣的话题,如武术的人物介绍、武术的种类等来展开创作。
选出印象最深的———这就是你的手抄报的主题!四、设计报头。
1、明确要求。
“报头”是读者对报纸的第一印象。
报纸的名称一般来说,可以从四个角度来选取。
第一,表明该报的出版地域和出版周期。
如《武术晚报》、《武术日报》等。
第二,表明该报的读者对象,如《武术小学生报》、《武术高年级报》等。
第三,表明该报的办报方向。
如《武术与健身报》、《发扬民族精神报》等。
第四,表明该报的办报方向或该报的主旨。
如《怀念英雄报》、《希望报》、《武术未来报》等。
我们根据该报的主旨来确定报名。
2、问:一个好报头,最主要的要注意什么?(报头要一目了然,字体要大)你准备给你的报纸取个什么名?能说说你定名的意图吗?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比比谁的报头设计符合要求。
武术手抄报简单又漂亮手抄报一:武术来源传统武术军事技术。
南朝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
其中有的已列入竞技运动项目。
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
中国武术,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国武术,延衍流长,流传迄今可考证史实有4200年的中华文明史,文武相承相传。
然当今武门外人对中国武术的理解,大部分局限在将武术定义为观赏性与竞技性范围内,而忽略武术对修习者带来“消停侵袭”所达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价值,导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误解,不利于真正中国武术的修习和传播。
武术表演来源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
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是自元代开始、才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的。
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
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还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加上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致使中国戏曲(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迅速成为中国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组成)。
其结果是,从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地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而补足了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比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杂剧,广泛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而其中,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是问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呢?再傻蛋也不会!),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其“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看、好乐便是。
武术⼿抄报内容 现如今,⼤家⼀定没少看到经典的⼿抄报吧,每⼀份⼿抄报的后⾯都包含着编者的⾟勤劳动和聪颖的智慧。
那什么样的⼿抄报才是好的⼿抄报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武术⼿抄报内容,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术拳种知多少? (⼀)内家拳类: 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卦拳等。
(⼆)长拳类: 查拳、华拳、炮拳、洪拳、花拳、少林拳、戳脚、翻⼦等。
(三)短拳类: 绵张短打、绵张拳等。
(四)南拳类: 洪家拳、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侠家拳、咏春拳、五祖拳、太祖拳、鹤拳、罗汉拳、武林脱铐拳等。
(五)像形拳类: 醉拳、鹰⽖拳、猴拳、蛇拳、螳螂拳、鸭拳、地躺拳等。
⼆、⼗⼋般武艺指的`是什么? 少年⼉童们常常会在武侠⼩说或武打影视中听到⽤⼗⼋般武艺样样齐全来形容武林⾼⼿。
那么,⼗⼋般武艺指的是什么呢? ⼤家知道,武术发展源远流长。
武术器械也是经历了⼀个长久的衍变过程,由笨重到灵巧,由简单到复杂,再经过实⽤、美观、⽅便三⽅⾯的滤选,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器械,⼈们称之为“⼗⼋般兵器”,并将使⽤这些兵器的能⼒称为“⼗⼋般武艺”。
各个朝代对⼗⼋般兵器说法不⼀,互有出⼊。
现今较为流⾏的说法是:“⼑、枪、剑、戟、斧、钺、钩、叉、镋、锶、槊、棒、鞭、锏、锤、釽、拐⼦、流星”。
事实上,中国武术器械绝不⽌“⼗⼋般”,仅少林拳谱上所载兵器就有五⼗种以上,因此,武术发展到今天,“⼗⼋般武艺”只是被⽤来形容习武之⼈的能⼒,⽽“⼗⼋般”兵器也只是被作为武术器械的总称。
三、武术简介 中华武术因儒法防民的关系,形成“传统军械武术”“传统徒⼿武术”两⼤类。
传统军武是指⼑剑(击剑)、摔跤(柔道)、⼸弩(射箭)、⽯锁(举重)、马术(赛马)等武举考试项⽬。
传统军械武术跟传统徒⼿武术⽆关,跟现代奥运会相接近。
⽽现在被称为“传统武术”的各种徒⼿武术流派在古代属于五花⼋门的“江湖⼤师”和农民⽃术。
空⼿道的前⾝“⾸⾥⼿”和“那霸⼿”就是琉球农民对付⽇本⼈的⽃殴技术。
中华武术魂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
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
南
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
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岁月一
本的正史翻了一页又一页,遥想当年“东亚病夫”的帽子在炎黄子孙
的头上戴了好多年。
可在今日,精神我们长存却把中华武术精神弘扬
到了世界各地。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傅山杯’全国武术邀请赛”。
在这场高手云集的大赛中会,我受益颇深,感触颇深。
坐在比赛的看
台上,我心里的激动难以抗拒。
赛场上,参赛者跃跃欲试。
有的压一
字马,有的倒立,有的舞刀弄剑,有的耍猴拳,有的耍醉拳……目光
一转,咦,那不是老外吗,他们怎么也对中华中国武术这么感兴趣?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老外有的来自格鲁吉亚,有的来自智利,有的来
自新加坡。
可见中华武术精神对他们的有多么深啊!师父常常对我们说:“习武不辍!”我也铭记在心。
我努力钻研武术,领会其用意,
努力把中华武术精神阐扬。
然而,在这样一个信息与开端科技的黄金
时代,要做到这样很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钻研,一
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浆果。
一天,师父和我们聊起说起了师爷的事,师
父说:“师爷练武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师叔们都望尘莫及,而我
是望也望不见。
武术里的东西马萨省,需要你们好好参透。
”很有幸,在这次比赛足球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里,我真心地说一句:“师父,谢谢您的教导。
”中华武术是文化名城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须更多的人去传承它,保护它。
我爱武术,我爱中华散打精神,我
更爱继承它的人们!。
武术励志标语武术励志标语11、武动永春风,白鹤健康情。
2、意魄形魂,永春白鹤。
3、以武会友,以德服人。
4、白鹤连四海,世界是一家。
5、弘扬武术精神,增强健康体魄。
6、拳和天下,鹤武雄姿。
7、鹤舞永春桃源处,傲翔乾坤震神州。
8、弘扬永春文化,构建和谐社会!9、鹤舞有仙姿,拳起现矫影,强吾华夏体魄。
10、生命不止,运动不息,身强体健,松鹤延年。
11、神州白鹤,功盖华夏。
12、扬中华武术神威,铸民族精神丰碑。
13、传程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14、白鹤咏春形意拳,刚柔并济代代传。
15、挥动武术激情,追梦扬威奋进。
16、白鹤化永春,刚柔济乾坤。
17、非凡武艺,无限魅力。
18、白鹤创永春,拳术赤子心。
19、聆听武艺,艺心一意。
20、传承武术精神,弘扬民族英雄。
21、热爱武术,锻炼体魄。
22、永春出白鹤,白鹤扬国威。
23、以武会友,传承武德。
24、法自白鹤以强身,拳出永春遍世界。
25、永春耀神州,鹤舞九天齐。
26、武可替代,艺鸣惊人。
27、发扬武术,传承武德。
28、传承千年,融会贯通。
29、白鹤亮翅,谁与争锋。
30、继承武术传统,倡导全民健身。
31、七娘戏白鹤创绝技传世,桃源呈永春扬华夏声威。
32、养我中华武魂,展我武术新风。
3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34、武艺,武德,武动青春;协作,协调,协和共进。
35、白鹤舞翼似刚似柔,永春迸发非刚非柔!36、永春白鹤飞,东方少年强。
37、发扬武术,振兴中华;以武会友,共同进步。
38、永春白鹤拳,武德精神世代永相传。
39、桃源春永在,白鹤舞中华。
40、永春之名扬四方,白鹤拳法震八方。
41、传承民族文化,强健民族体魄。
42、鹤舞白沙,形意永春。
43、推广中华武术,弘扬奥运精神。
44、中华武术,威震八方。
45、中华武术,世界第一。
46、弘扬武术文化,共建和谐世界。
47、永春拳众天地,白鹤中华奇葩。
48、永春白鹤拳,天下永流传。
49、永春名天下,白鹤跃九州。
50、活美教育,培育芬芳。
关于武术的手抄报推荐文章超强街斗自卫武术热度:纪念建党95周年手抄报资料及图片热度:建党节手抄报96周年图画精美热度:五年级七一建党节手抄报热度:小学生七一建党节手抄报热度:“手抄报”的纸张底色要求是白色,但在制作手抄报过程中,也可以按版面实际要求为内文、图片、标题铺上深浅不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术的手抄报。
欢迎阅读!武术的手抄报展示武术练习跳跃的方法1、腾空飞脚经助跑后,右脚上步起跳,左脚向前上直腿预摆后屈膝回收小腿,制动。
右脚起跳后迅速向前上弹击,脚面绷直。
起跳时双手头上击响,右脚弹击时左臂侧举成勾,右手掌拍击右脚面。
可单脚下落,也可双脚同时下落。
腾空飞脚主要用于攻击对方头、面、胸等部位。
练习时应注意起跳时右脚要制动,跳起来要高、飘,落地要轻、稳,击拍要响亮。
2、旋风脚左脚向左侧上步,两臂上举,右脚在左脚前上步,同时左转180度,重心移至右脚。
双臂从上向下向左向上轮摆,同时右脚蹬地,左腿屈膝上提向左后旋转180度。
右脚蹬离地面后迅速向左里合腿,在面前用左后击拍右脚掌,继续转体90度,然后落地。
旋风脚,主要用腿脚借转体之劲从上向下抡击对方。
练习时应注意①右脚上步踏跳时右移重心,双臂抡摆与起跳时同时用力。
②右脚里合抽击要快速。
③击拍要响亮。
④初学者注意运动路线和方向的准确性。
3、健弹右脚上步起跳,向上腾空时左腿迅速弹击,同时冲右掌,弹冲完毕后,屈收左腿和右掌,弹冲完毕后,屈收左腿和右拳,同时右脚迅速向前上弹击,左拳向前平冲,左脚向落地。
健弹主要用于正面进攻对方头、上身等处。
练习时应注意:①起跳要高。
②交换弹击冲拳要快速。
③落地要轻、稳。
4、腾空双飞脚双脚起跳,然后两腿迅速同时向前上方弹击,双手先上举,然后拍击脚背。
腾空双飞脚主要用于攻击对方胸与头部位。
5、腾空侧踹经助跑后,右脚上步起跳,左腿屈膝上提,右脚起跳后迅速屈膝上收,当身体达最高点时左脚向前侧踹击,落地后侧向站立,也可成侧跌落地。
可爱的武术文案
1、要想身体好,练武很重要;要想心健康,练武需坚强。
2、传承武术精粹,培养阳光体育。
3、弘扬中华武魂,习武修身养性。
4、强身健体方能志存高远,修身养性必定人生非凡。
5、学文习武,益智强身。
6、以武为尚,而臻寿域。
7、武术,没有门派,没有界限。
8、以文睿智,以武修身,以德养性,以艺怡情。
9、给自己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的生活。
10、武术是一种品质,好品质从小做起。
11、自古英雄出少年,练功习武不怕难。
12、积精健体,顽强奋进,学武习德,德才兼备。
13、未曾学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14、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来自生命。
15、少年强国家强,少林盛民族盛。
16、尚德习武少年,强身健体报国。
17、拥有健康体魄,促进强身健体。
18、以武强体,以德服人。
19、文以睿智,武以强身。
2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1、白鹤随云舞,永春古今传。
22、永春舞白鹤,拳法振中华。
23、永春白鹤拳,四海美名传!
24、逍遥白鹤,飘逸永春。
25、白鹤翔九穹,永春冠天下!
26、鹤赫有名,永驻青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指:“徒搏”赤手空拳,徒手搏击)。
”朴刀朴刀是大刀的一种,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
使用时,两手握者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
就其长度而论,不是长兵器,而属于短兵器一类。
朴刀全长约60-150cm,刀刃长度在45-70cm之间。
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
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又有“双手带”之称。
这里的“朴刀”只是个刀头,安把之处有螺口,杆棒的一端有螺丝,而且是“三个丫儿”,安装好了,十分结实。
《水浒传》中许多地方写到朴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它很长,平时不用,便象长枪一样靠在墙根或枪架上。
“杆棒”《辞源》解作用作武器的粗木棒。
《汉语大词典》解作用作兵器的木棒。
武经总要《武经总要》虽有记载,介绍极简单,言“长细而坚重者”为杆棒。
它更简陋,据宋人记载:建炎二年(1128 )五月十三日京东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程昌弼言:“今州县之间军器乏少。
乞令诸州县择本土坚韧之木,广置棍棒,其长等身,径可及握,不劳远求,指日可办。
比弓弩,则无挽拽之能否;比刀剑,则无锻炼之工程。
用之以御铁骑则出其右,盖铁骑非箭凿锋刃可害。
”从之。
(见《宋会要辑稿》185册)这是在北宋刚刚灭亡时无可奈何的选择。
因为州县兵器库中没有了储存,才不得已而用杆棒(文中称“棍棒”)。
它“其长等身,径可及握”,取之极易。
这种质地很粗糙的兵器,制作简单,原料价值也很低廉,所以平时只流行于民间,不为兵家所重视。
从这些记载可见宋代朝廷对于兵器管制得特别严格的是那些精巧锋利和杀伤力较大的。
而朴刀杆棒,一来比较粗陋,人们日常生活中又不可少;二来它们不是骑在马上作战的兵器,而是步行打斗用的,杀伤力小,《武经》所不载,因此对百姓拥有这些兵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时禁时放,缺少一贯之制。
《宋史·兵志十一》记载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皇帝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
武术魂中国心手抄报内容
武术魂中国心手抄报内容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术、欣赏、音乐、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发展史。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它从一开始,就被中国人赋予灵魂,注定有中国心。
中华武术的魂是显明的,丰润的,它在和平年代,是养生的,儒雅的,而在风雨年代它又是奋起的,抗争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中,它保证了中国人一次又一次的启蒙的进步,它富有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挽救中国于屈辱中,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在不断地胜利,从来就没有缺少国中华武术的身影。
一首《中国功夫》不仅唱出了中华武术最为核心的功夫名,还唱出了中国人心中对中华武术最真切的体会,跟唱出了中华武术最朴质的内涵。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入钟,走路一阵风,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
时间在流逝,历史在向前,传承了中华武术魂的中国人,把“中国功夫”这一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载体,带到国际舞台上,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彩。
中华武术大放异彩。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华武术会永生固存,也没有理由不去呐喊,中华民族酱永远年轻——因为:武术魂,中国心,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