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摩擦力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17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认识摩擦力1.1 实验目的(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3)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2 实验原理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1.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滑轮组、细线、铁架台。
1.4 实验步骤(1)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将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将木块放在滑轮组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4)分析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1.5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保持拉动物体的速度恒定;(2)确保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准确;(3)避免实验过程中物体与桌面发生滑动。
第二章: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2.1 实验目的(1)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2)学习使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验现象;(3)掌握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2.2 实验原理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
2.3 实验器材铁球、木架台、尺子、海绵。
2.4 实验步骤(1)将铁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落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2)记录铁球下落的高度和海绵的形变量;(3)分析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2.5 实验注意事项(1)确保铁球从同一位置释放;(2)测量海绵形变量时,要保持尺子垂直于海绵;(3)避免实验过程中铁球与地面发生碰撞。
第三章:制作简易指南针3.1 实验目的(1)了解地磁场的分布;(2)学习制作简易指南针;(3)掌握指南针的原理。
3.2 实验原理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磁力作用,使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磁南极。
3.3 实验器材铁针、磁铁、棉线、透明胶带。
3.4 实验步骤(1)将铁针放在磁铁上,使铁针磁化;(2)用棉线将磁化的铁针吊起,保持自由旋转;(3)观察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4)制作简易指南针。
摩擦力宁波博智教育(海曙区银亿时代广场)为您提供帮助!一、内容全解1.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即摩擦力发生在物体的接触面上;②两物体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③两物体之间要有相对挤压作用,即要有压力;④两物体接触面要粗糙,表面光滑的物体可以近似认为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即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2.摩擦力的分类(1)滑动摩擦力:物体在滑动过程中,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物体在将要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物体在滚动过程中,接触面阻碍物体滚动的力叫滚动摩擦力。
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力较小.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滑动摩擦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就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4.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使接触面粗糙些;②增大压力.(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使接触面光滑;②减小压力;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利用气垫等)。
二、精题例析例1 请判断下列各种摩擦是属于滚动摩擦还是滑动摩擦.穿着冰鞋滑冰时,冰刀和冰面之间的摩擦是________;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________ ;骑自行车前进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________.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滑动与滚动摩擦的概念.冰刀在冰面上滑动,所以是滑动摩擦;行驶的汽车车轮在地面上滚动,但紧急刹车时,车轮是不转动的,所以此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自行车前进时,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所以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擦.答案:滑动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例2 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 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产生形状、状态或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或天平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
力的作用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但通常以物体接触面的方向作为力的方向。
3.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推、拉、支撑力等。
•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二、力的效果1. 力的效果力的效果可以分为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
•平衡: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不会发生形状、状态或运动的变化。
根据平衡条件,力的合力为零,即力的合成为零。
•不平衡: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将发生形状、状态或运动的变化。
根据不平衡条件,力的合力不为零,即力的合成不为零。
2. 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力的平衡条件包括:•合力为零: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合成为零。
•力的合成为零:根据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力的合成。
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换句话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发生变化。
三、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由于两物体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一种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
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以下因素有关:•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间的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物体间的物质种类:不同物质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3.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摩擦力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物体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预习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实践应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预习本学期的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力和运动力和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石,它们解释了我们周围大自然发生的许多现象。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牛顿三定律、摩擦力、滑动和静止等。
牛顿三定律是力和运动的重要定理之一。
它们包括: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的状态被称为惯性。
当一个物体受到一定的力时,它会产生一个加速度,这个加速度的大小与施加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的力大小和方向相等,但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摩擦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阻止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移动的力,而动摩擦力则是防止物体在移动时降低速度。
滑动和静止涉及到物体与表面的接触力。
如果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将保持静止。
如果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将开始滑动。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在本章中,我们将了解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如何使用运动图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我们还将学习一些基本的运动规律,如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参数。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速度和加速度可以是正的、负的或零。
我们可以使用运动图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图表可以显示物体的加速度、位移和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中,位移可以表示为一个直线的斜率,而速度可以表示为位移与时间的比率。
第三章:光在本章中,我们将研究关于光的基本知识,包括光线、镜面反射、折射和光线成像。
我们还将了解如何应用这些原理来构建简单的光学仪器。
光线是从光源发出的一密集光束。
镜面反射和折射是描述光如何被物体反射或屈折的两个原理。
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物体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以及如何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和反射光线。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
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
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
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通用11篇)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
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力学1. 摩擦力(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物体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及物体所受的垂直压力有关,满足不等式f≤μN,其中f为静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物体所受的垂直压力。
(2)动摩擦力:动摩擦力的大小跟静摩擦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当物体受到的外力大于动摩擦力时,物体开始运动。
2. 力的合成(1)几何法:将各个力的方向、大小用图形表示出来,在图形上用合成的方法得到合力的方向与大小。
(2)分解法:将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力分解为垂直于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再将这两个力合成得到合力。
3.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静止,会保持静止;如果在运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4. 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时,它所受到的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6.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是其质量与速度平方的乘积,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合力沿着它自身运动方向所做的功等于该物体的动能的增量。
7. 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是其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动量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合力造成的动量变化率等于该物体所受的合力的大小。
二、热学1. 温度: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
2. 热量: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能量。
3. 热的传递方式:(1)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传递。
(2)热对流: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流体的传递。
(3)热辐射:热量通过无介质空间热传递。
4. 热平衡:两个物体之间不存在温度差异。
5. 热容: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量与温度变化量的比值。
6. 热参数:(1)热导率:物体单位面积的厚度之间传递热量的数量。
(2)比热:物体每单位质量吸收或释放的热量量与温度变化量的比值。
(3)比热容:物体单位质量吸收或释放的热量量与温度变化量的比值。
7.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既不能从自己流入,也不能到自己流出,只有热量出入不平衡时,物体温度才会发生变化。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3、学科:物理4、课时:2课时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摩擦力》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二节《摩擦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木块、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学具:物理教材、笔记本、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开车等,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介绍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3. 方向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方向,让学生知道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 大小讲解: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让学生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5.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巩固所学知识。
6. 例题讲解:讲解与摩擦力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
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为什么滑板运动员在比赛中要用力刷板?(2)为什么汽车的轮胎上有花纹?2. 下面哪种方法可以增大摩擦力?A.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B.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 增大压力D. 减小压力答案:A、C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0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活动目标1、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幼儿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2、发展幼儿思维,能尝试用多种办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活动准备1、课件:图片—陀螺2、玻璃球、干枣、斜面、轮胎、麻绳、带拉链的衣服、蜡烛、饮料瓶、毛巾。
活动过程一、导入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部分幼儿演示拔河比赛2、请小朋友说一说,手抓住绳子后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会感觉到一种阻碍我们的手和绳子摩擦的力,这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2、实验: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让陀螺在光滑的木板和铺有绒布的木板上转动,比较那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
提问:哪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为什么?小结:铺有绒布的木板上的陀螺会最先停下来,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光滑的木板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陀螺转动的时间长。
(2)夹玻璃球和夹枣比赛。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装在瓶子里的玻璃球和装在瓶子里的枣夹出放在盘子里,看看哪一组最先夹完。
提问:这次你有什么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小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候会帮助我们,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制造麻烦,现在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摩擦力帮助我们做好事。
(1)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让幼儿尝试用蜡烛减少摩擦力解决问题。
)(2)饮料瓶的瓶盖打不开真么办?(让幼儿尝试用毛巾包住瓶盖增大摩擦力解决问题。
)4、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增大:鞋子和轮胎的花纹、跑道、钉子鞋等。
摩擦力2一.选择题(共7小题)1.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此可知,关于A、B间摩擦力F1和B、C间摩擦力F2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F1=0,F2=0B.F1=0,F2≠0C.F1≠0,F2=0D.F1≠0,F2≠02.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
小明在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门被风吹开是因为门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B.门没被吹开是因为风吹门的力小于摩擦力C.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D.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3.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力F1和F2的作用下,以共同的速度v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F1=10N,F2=6N,那么问题A、B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A.A受到摩擦力为4N,向左B.A对B的摩擦力为10N,向右C.B对地面的摩擦力为4N,向左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6N,向左4.如图,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地面上,重30牛的物块在AB段受F=10牛的水平拉力作用,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到B点时撤去水平拉力,物块仍继续运动,到C处静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B段物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为10牛B.在AB段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20牛C.在BC段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10牛D.在C点物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为30牛5.校运动会爬杆比赛,小明第一个爬到杆顶。
如图所示,小明紧紧握住杆子保持静止,此时他受到的摩擦力为f1;片刻后,小明适度减小握杆子的力量使自己匀速滑下,此时他受到摩擦力为f2,则()A.f1、f2均竖直向上,且f1>f2B.f1、f2均竖直向上,且f1=f2C.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下,且f1>f2D.f1竖直向上,f2竖直向下,且f1=f26.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相同材料制成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的木块间用不可伸长的水平轻绳相连,下面两个木块质量分别为2m和3m。
八年级物理教案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分类及特点。
2.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大小及测量。
难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装置、测力计、滑块、木块、砝码、小车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滑块、木块、砝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及作用。
2. 教学内容讲解(1)摩擦力的定义及分类。
(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摩擦力的测量。
(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计算的相关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摩擦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2. 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分类(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3)摩擦力的测量(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2)摩擦力可以分为哪几类?(3)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请举例说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答案:(1)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压力、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有关。
(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接触面的压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大小及测量掌握情况良好,但部分学生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