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护理【最新版】
- 格式:pptx
- 大小:5.94 MB
- 文档页数:17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选题: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消化道器官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如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肠道感染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需要专业的护理来提供支持和照顾。
本文将探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对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仔细记录患者的病情、症状和治疗方案,并与医生、家属及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及时沟通。
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对他们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照料是非常关键的。
二、合理安排饮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饮食安排至关重要。
根据医嘱,合理控制食物的种类和分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酸性食物的摄入。
饮食应以易消化、高营养和少量多餐为原则,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并防止营养不良引发其他并发症。
三、协助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药物的辅助,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
在给予药物前,应核对药物的名称、规格和剂量,确认无误后再进行给药。
四、定期观察和评估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病情的进展和疾病的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是否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五、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患者在患病期间常常会遇到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困扰。
护理人员应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通过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和药物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六、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卫生环境的保持对其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病区清洁整齐,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定期清洁患者的病床、床单、被褥等,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七、注意并发症和生活方式在护理疾病患者时,一定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如消化系统出血、穿孔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并报告医生。
内科护理学第4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首先,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对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护士需要了解消化道的结构,包括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器官,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结和作用。
此外,护士还需要掌握消化道的功能,包括食物咀嚼、消化、吸收和排泄的过程。
其次,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胆囊疾病、胰腺炎、肝病等。
针对这些疾病,护士需要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例如,对于胃溃疡病人,护士需要给予规律的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及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对于胆囊疾病病人,护士需要提供健康的饮食建议,避免高脂肪和油腻的食物,并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
疾病和营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护士需要了解消化系统疾病对营养的影响,以便为病人提供适当的食物和饮食指导。
例如,对于胃溃疡病人,护士需要制定低酸性的饮食方案,包括避免辛辣和油腻的食物,以及限制咖啡因的摄入。
对于胆囊疾病病人,护士需要鼓励病人采取低脂肪和高纤维的饮食,以促进胆汁的排泄。
在护理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护士们特别关注。
首先,护士需要监测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于有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和胆囊疾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护士需要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进食时间、充足的饮水和适当的休息。
此外,护士还需要提供情绪支持,帮助病人应对消化系统疾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总之,内科护理学第4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容十分重要,涵盖了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常见疾病的护理、疾病与营养的关系以及护理注意事项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护士可以为消化系统疾病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护理和支持,提高病人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内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消化道大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的病人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过度劳累,以防止疾病复发。
腹痛剧烈时,注意安全防护。
3.饮食护理: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急性胰腺炎、消化道梗阻病人应禁食、禁水。
其他病人应根据病情,遵医嘱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饮食规律,忌生冷、粗糙、油腻、刺激性食物,禁烟、限酒。
4.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神志、生命体征以及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黑粪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做好相应处理。
5.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合理安排用药,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做出相应的调整。
指导并协助病人正确采集各种标本,并及时送检。
6.准确落实各项特殊检查前后的护理,检查前常规禁食,
肠道检查前按要求行肠道准备,以保证检查效果,并做好检查洽疗后的观察及护理工作,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7.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护理中的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要点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功能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胃肠道炎症、溃疡、肠梗阻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护士和医护人员进行细致入微的护理。
本文将介绍在护理中应注意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各个方面。
1. 病情观察和评估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疼痛程度、食欲、排便习惯等。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饮食护理在处理消化系统疾病时,饮食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医嘱,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所摄入的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
在饮食中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推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以维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
3. 规律的喂食和限制摄入量为了减轻患者的消化负担,护理人员应制定规律的喂食计划,将食物分成几个小份,每次食用。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控制食物摄入量。
对于一些需要限制摄入的病例,如胃溃疡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限制食物的种类和用量。
4. 辅助饮食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有些人可能无法通过正常进食摄取足够的营养。
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辅助饮食,如高能量、高蛋白液体饮食或鼻饲。
5. 规律的排便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规律的排便对于维持消化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排便情况,如频率、质量和已排除的量。
如果患者有排便困难,可以给予轻柔的腹部按摩或使用轻柔的缓泻药物。
6.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往往会面临口腔问题,如口腔溃疡、干燥等。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如定期刷牙、使用口腔清洁剂等。
这有助于预防感染和促进患者的舒适感。
7. 心理护理消化系统疾病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如忧虑、抑郁等。
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建议患者参加心理疏导活动,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以减轻病情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总结:护理中的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要点涵盖了病情观察和评估、饮食护理、规律的喂食和限制摄入量、辅助饮食、规律的排便、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心理护理等方面。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1. 食管分为颈、胸、腹三部,食管有三处较为狭窄:一处在食管上端,有环咽肌围绕食管的入口;另一处在主动脉弓水平,有主动脉和左支气管横跨食管;最后一处在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的裂孔处。
2. 鹅口疮患儿涂制霉菌素;疱疹性口炎可涂碘苷或喷洒西瓜霜、冰硼散等;控制或预防感染用金霉素鱼肝油。
应用棉签在溃疡面上滚动式涂药,不可涂擦。
3. 胃溃疡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
(1) 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十二指肠溃疡(DU)比胃溃疡(GU)易发生,可表现为呕血与黑便。
(2) 溃疡疼痛持久,节律消失,便潜血持续阳性,经内科治疗无效者,考虑癌变。
(3) 急性穿孔最常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腹部剧痛和急性腹膜炎的体征。
(4) 幽门梗阻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频繁呕吐宿食,大量呕吐后疼痛可暂缓解; 严重频繁呕吐可致失水和低氯低钾性碱中毒;空腹时胃内有振水音、抽出胃液量>200ml,是幽门梗阻的特征性表现。
4. 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精神不振、全身乏力、腹胀、肠鸣音减弱,严重者出现肠麻痹,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心率增快、心音低钝,重者出现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
5. 几种常见肠炎的大便特点:(1)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含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2)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和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蛋花汤样或水样、混有黏液。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黏液脓血便,有腥臭味。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由黄色水样便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
(5)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典型大便为暗绿色似海水样,含黏液和伪膜,少数为血便。
(6) 真菌性肠炎:大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
6. 右下腹压痛是阑尾炎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体征。
压痛点常位于麦氏点。
7. 可复性疝是指疝内容物在病人站立或者腹内压增加时产生,在平卧、休息或者用手推送疝块时容易回纳腹腔者。
难复性疝是指疝内容物不能或者不能完全回入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根据病情合理安排饮食,一般给予易消化、少刺激、营养丰富、少渣饮食。
3.一般患者应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危重患者或行特殊治疗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期间,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室息。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呕血、黑便、黄疸、吞咽困难等症状;重点评估呕血和黑粪的量及性状,皮肤的色泽、温度、弹性和静脉充盈等情况;肝硬化患者应观察有无肝掌和蜘蛛痣。
5.保证抢救器械、药品及用物处于完好状态。
6.正确执行医嘱,及时采集各项检查标本。
7.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及时做好专科各项检查、治疗、护理工作。
8.转外科行急诊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及转科工作。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一、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按内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消化道大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的病人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过度劳累,以防止疾病复发。
腹痛剧烈时,注意安全防护。
3.饮食护理: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急性胰腺炎、消化道梗阻病人应禁食、禁水。
其他病人应根据病情,遵医嘱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饮食规律,忌生冷、粗糙、油腻、刺激性食物,禁烟、限酒。
4.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神志、生命体征以及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黑粪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做好相应处理。
5.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合理安排用药,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做出相应的调整。
指导并协助病人正确采集各种标本,并及时送检。
6.准确落实各项特殊检查前后的护理,检查前常规禁食,肠道检查前按要求行肠道准备,以保证检查效果,并做好检查洽疗后的观察及护理工作,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7.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二、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一)恶心与呕吐【护理评估】1、询问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性质、量、呕吐伴随的症状。
2、评估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水失表现,腹部情况。
3、必要时作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护理措施】1、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直至稳定。
血容量不足时可发生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
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呼吸可浅、慢。
2、准确测量记录每日的出入量、尿比重、体重。
观察病人有无软弱无力、口渴、皮肤粘膜干燥、弹性降低,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并可有烦躁、神志不清以至昏迷等表现。
3、观察呕吐情况。
观察病人呕吐的特点,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性质和量、颜色、气味。
4、积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时,主要通过静脉输液给予纠正。
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征、神志、皮肤、甲床颜色、肢体温度、周围静脉充盈等情况。
2、观察有无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
3、观察呕吐物、大便等。
4、观察各种引流管、引流液。
【护理措施】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危重患者或行特殊治疗与检查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3、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饮食,治疗饮食通知营养科,指导患者进餐定时定量,必要时少量多餐,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
戒烟酒。
4、应给予口腔护理,大便次数过多病人应保持肛周皮肤干燥、清洁,以防湿疹及褥疮。
黑便及呕血时必须正确评估出血量并记录。
保持床铺及病人身体的清洁。
5、备好专科抢救物品,如三腔二囊管、静脉留置针等。
危重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监测其生命征并记录。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6、遇到有HBSAg阳性者做好床边隔离,其用物、引流液及排泄物按乙类传染病消毒处理。
7、转外科急诊手术做好手术中转工作。
【健康教育】
1、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和诱因、预防、治疗、保健知识。
2、指导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的规律,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的食物,或过冷、过热、产气多的食物、饮料等。
3、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保证身心休息。
戒烟酒,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特殊检查前做好宣教工作,消除紧张情绪。
对于出血、纳差、腹痛的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