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言运用题复习之概括语段内容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22
专题五逻辑推断式仿写——逻辑思维,精准摹写仿写题在全国卷中消失多年,在2017年复出。
不过,它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考生面前,不再强调仿写与修辞的结合,而是强调与逻辑推断的结合。
从逻辑角度考语用,很具人性化色彩,比较贴合实际。
有的考生不明白这种题型是把仿写与逻辑结合起来的特点,不明白推断问题出在哪儿,知道后去写又没有照顾到仿写的要求,导致答题思路不佳,答案不准。
看来,尚需加深对这种新题型的认识,找到答题的精准路径。
1.(2017·全国卷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③。
解析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一定能很好适应社会需要”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
仿照①的方式把问题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示例)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2.(2017·全国卷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生活知识和经验推断问题的能力。
我们知道火灾的发生因素很多,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材料中的“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推断不当;另外,我们知道环境污染的因素也很多,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材料中的“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推断也不恰当。
语言得体总结复习一、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
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二、下面是小秦写给小郑的书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您借给我的书,不慎搞破了封面,昨日上门还书,当面负荆请罪;但您不在家。
改日再专程拜谢奉还,顺便就几个问题问下您。
届时,敬请您不吝斧正。
三、下面一则通告,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指出并修改。
要求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通告2018年10月1日-8日,我市将举办首届丝绸之路文化节。
为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决定对城区部分路段实施临时管制,现宣布如下:10月1日从17:00-23:00对会场附近的天山路实施交通管制,无通行证的车辆切莫通行。
所有车辆务必有序停放在指定地点。
因实施临时管制给市民出行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恳请市民给予配合与谅解。
四、下面五句应用文稿的片段,在语体方面都有不妥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
(1)鄙人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现随寄文章一篇,盼望能得到文学院的垂青。
(自荐信)(2)3月18日上午8点将在文化馆举行新书签售活动,特邀请您和夫人光临,届时将惠赠新书一本。
(邀请函)(3)兹介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赵敏同学前往你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以接洽为荷。
(介绍信)(4)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物业管理委员会通告)(5)敬请广大文艺爱好者不吝赐稿。
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评选,择优发表。
(征稿启事)五、下面是某广播电台实习记者撰写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广播稿的要求,请指出并作修改。
10月28日上午10时许,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桥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致罹难者达十五人之多。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1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江苏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3.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4.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全国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考点扫描“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句简明的话扼要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它需要运用题面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的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我们写文章总会有一个目的,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中心,都会有一个写作的目的。
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感情……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选材、组材、构思、行文个个都要围绕着它进行。
同时作者为了将这个中心意思表达得充分全面深刻,往往不只是从单一层面来表达,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来将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深刻全面。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我们不但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内容,还要能够知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中心内容的。
这一“知道”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
复习方略对这一考点,命题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正确理解全文内容,并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按顺序概括段意或全文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二是理解重要句子或作者的观点、判断、结论等产生的原因、条件,所涉及的材料或各种角度,然后分条概括出来。
三是分析文中叙述、说明、议论等不同表达的有关部分,并进行归纳。
四是对内涵丰富,语言精彩的语段或某项材料进行浓缩,突出要点。
因此,为应对这一考点,我们有如下的注意点。
1、注意段落构成,切分意义层次,准确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你知道文章一个意义中心的内容,它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的。
专题二|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 专题导读 |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观简答题近年来常考常新,变动不居,先后有语句补写、表达得体、图文转换、句式仿写、新闻概括等题型交叉出现。
2019年三套课标卷集中考查的是语句补写和新闻概括。
从备考的角度看,一轮复习要全方位掌握原考纲规定的语言文字运用各知识点和题型,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确保万无一失。
考点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的“简明”,主要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简,就是简要,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词句;明,就是明白,清楚易懂,没有费解的词句,不产生歧义。
语言表达连贯除客观题外,还有以语句的补写为考查形式的主观题。
语言表达的得体一般要分清两种语境,一是内部语境,即文章或话语的上下文,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一是外部语境,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恰当等。
设题角度一语言表达的简明“简明”,就是简要、明白,即用语简洁,表达清晰。
首先考虑“简”:句子里不要有表意作用完全相同的成分;能省略的虚词,就尽量省略;可以指代的内容尽量用指代性词语。
其次要考虑“明”:句子的意思不要晦涩难懂,让人听不明白;句子的意思要确定,不要有歧义。
考查形式一般为文段的修改等。
语言表达简明要做到如下四点: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抓住要点,不要节外生枝。
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如:将下列句群中的两个“离群句”剔除掉。
(只写被剔除句子的序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①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②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
③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过荔枝。
④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的都有记载。
⑤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
专题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遵意发挥,提纲点睛2019年、2020年全国卷出现了考查“压缩语段”考点的题目,压缩语段题与新闻报道、应用类文本结合,具体考查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结合地方省市对此考点考查情况来看,扩展语句题主要考查选词扩展。
这两个考点也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结合起来考查,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
本专题两大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正好是两种相反的思维。
本专题先熟悉考情,然后分考点突破。
每一考点都采用分题型的形式突破,每一题型都是先讲解方法再即练即悟,以此掌握本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扩展语句1.(2017·浙江卷)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
(6分)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
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根据诗句,描写一个场景,且要求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不少于100字。
其次,研读文本材料。
文本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需要转换成第三人称,诗句简练,需要适当补充心理描写,如坐在台阶上他想到了什么,看见蚂蚁之后他又有哪些心理活动。
最后,结合原有叙述语句,形成答案。
答案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2.(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一次,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
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只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
”“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造,意思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
问她跌了多远,滚下多少级楼梯,她也说不清。
专题六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1.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一句话多余,请指出来。
(只填序号)①几天前,收到挪威使馆的一张请柬,是用再生纸做的一张卡片,朴素精致,显示着主人的情谊。
②对比我们平时收到的一些请柬,不免心生感叹。
③不少单位的请柬,一张比一张豪华精美:加厚铜版纸、烫金大字、色彩艳丽,更甚者还要绒面、磨砂、带上音响。
④只是构图稍差,美中不足。
⑤请柬的功能很简单,没有必要那么奢华。
⑥挪威是个富裕国家,尚且如此节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是更应该节约吗?答:解析:③④句主要说明的是中国贺卡奢华,④“只是构图稍差,美中不足”脱离了中心,而且“美中不足”带有惋惜意味,不符合作者对中国贺卡批评的情感态度.答案:④2.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你把营长的话修改成一条简洁明确的命令。
(不超过40个字)据说在本世纪初,美国有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
这种情形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
命令所有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
如果下雨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电影。
”这道命令由传令兵传达给连长,然后连长传达给班长,当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
”答:解析:营长的命令通过多次转达竟完全“变了样”,是因为传达的内容不够简明,出现了偏差.根据实际需要,本着简明的原则,命令内容只要包括“时间”“地点”“对象”和意外情况即可。
答案:明晚8点,全体士兵穿野战服到操场集合;如下雨,到礼堂集合。
3.阅读下面一段话,本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把序号填入画线处)深圳南方公司,①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②为了避免对来深圳南方公司应聘的人以是否名牌大学毕业而选择录用的先入为主的弊端,聚集人才,③今年招聘大学毕业生,不再问毕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