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汇总学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整本预习资料全汇总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社戏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
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学写游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作指导课文。
游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通过记录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写作文体的知识,对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游记这种文体较为特殊,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观察和体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同时,学生可能对如何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表达存在一定的困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掌握游记的基本结构,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力,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将旅行中的感受和思考生动地表达出来。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旅行照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游记的写作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旅行照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旅行经历,激发学生对游记写作的兴趣。
2.讲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基本结构,讲解如何观察生活,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表达。
3.实例分析:分析一篇优秀的游记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并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实践:学生根据自身的旅行经历,尝试写作一篇游记,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
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简介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
他的作品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出色的艺术才华。
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等。
中心意旨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丽江的情感。
结构图示拓展链接丽江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域,地形地貌复杂、民族多、历史久、旅游资源丰富,具代表性的有: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
一城,即丽江古城。
一湖,即泸沽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
一江,即金沙江,沿线景观独特,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和宝山石城。
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
一风情,即泸沽湖“女儿国”摩梭人风情。
经典名言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2.一个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
——卢梭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
我还顺着人们远tiào()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chù()立在蓝天下面。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玄神迷啊。
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
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濒濒出现:丽江,丽江。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阁.( ) 堤.(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远tiào() chù()立(3)选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2.下列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以水的方式终于走过了丽江。
(语序不当,应为“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B.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语意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的”。
)C.通过阳光体育锻炼,使同学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第五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
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写的是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各拉丹冬峰周围的自然景观奇特壮观。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1869),记叙了作者旅游欧陆时的种种趣闻逸事。
从这篇文章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
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的丽江图,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7.壶口瀑布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sǎng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chí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之意。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霎,短时间;一会儿。
寒噤:寒战。
雾wù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现在,我就今天早上所授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课进行说课,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的课文,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表达了作者观瞻美景由衷涌出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态度。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对山水风光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利用学生的心理及已有的记叙文的知识,了解游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抓住游踪有序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欣赏自然之美时领会其蕴含的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目标1是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目标2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目标3是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中我力争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以文本为主线、校本活动研学旅行征文为辅线,两条线并行推进,相辅相成。
即将文本所学知识运用到活动实践中,将学生最喜欢的户外研学活动穿插到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和情感体验,以游记学习和游学经历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作文技巧、做人思想境界同步提高。
教学方法主要有:1.自主学习法。
2.品读点拨法。
3.比较法。
4.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共分七个环节:环节一,情境导入。
播放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视频,让学生就视频中景物特点做描述,尽快的进入文本角色。
环节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环节三,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
环节四,积累字词。
环节五,感受旅行之美,让学生速读,理清“所至”;感受原始之美,让学生跳读,关注“所见”;体悟永恒之美,让学生析读,品味语言;理解苦痛之美,让学生悟读,体会“所感”。
环节六,拓展延伸,成果升华。
《壶口瀑布》【音形】推搡.(sǎng)霎时(shà)驰骋(chěng)潺潺(chán)雾霭(ǎi)漩涡(xuán wō)寒噤(jìn)迂回(yū)汩汩(gǔ)铸成告诫【词义】1.霎时:极短的时间。
2.驰骋: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3.迂回:回旋、环绕。
4.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5.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
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6.怒不可遏:愤怒地难以抑制。
形容十分愤怒。
遏,止。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音形】1.棱角léng jiǎo2.骤然zhòu rán3.虔诚qián chéng4.恭顺gōng shùn5.蠕动rúdòng6.凄凉qīliáng7.懈怠xièdài8.敦实dūn shí9.蜿蜒wān yán10.消长xiāo zhǎng11.衰竭shuāi jié12.漫溢màn yì13.演绎yǎn yì14.安营扎寨ān yíng zhāzhài15.风云变幻fēng yún biàn huàn16.接踵而至jiēzhǒngér zhì17.历历在目lìlìzài mù18.川流不息chuān liúbùxī19.漫不经心màn bùjīng xīn【词义】棱角:1.棱和角。
2.比喻显露出来的锋芒。
骤然:突然,忽然。
虔诚: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恭顺:恭敬顺从。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运动。
凄凉:1.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2.凄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粗短而结实消长:减少或增长。
国庆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一、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单元的几位作家,积累有关的文体常识。
2.识记本单元出现的生字生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记。
3.品味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和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阅读提示仔细品读课文,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并学习课文所涉及到的
表达技巧。
2.通过练习课后练习题以及《同步练习册》,深度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
说明:
1.学习层次四个★,就是四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达标过关。
一个★,就是
A层学生必须达标过关。
2.练习册的阅读理解重点,也是课文学习要点,也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3.学习目标与知识汇总基本呈对应关系。
课文学习目标及知识汇总
17.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时所出现的生字词、成语和文学常识,做到理解、运用。
(★★
★★)
2.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并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点。
(★★)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
【知识汇总】:
1.文学常识:
作者:梁衡,当代著名学者、记者,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
(★★★★)
2. 文体知识:
山水游记: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或有议论、说理、抒情的文学作品。
(★★★)
3.生字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需要理解的词语:
推搡:推来推去。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哟呵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
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4.课文学习要点:(★★★)
①含义丰富的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
点,碎成雾”在这里运用一连串的“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一段着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感受本篇课文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③文章重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说明。
5.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5题:文章第五、六自然段仅仅写的是黄河之水吗?还写了什么?
②阅读理解第6题: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来到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③表达应用第(2)题:请表达你对设立“世界读书日”这一举措的看法。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和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句子,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
3.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
【知识汇总】:
1.文学常识识记:(★★★★)
作者:马丽华,当代作家,散文集《追你到高原》《西藏之旅》
2.需要理解的生词:(★★★)
黧黑:形容颜色很黑。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毛线、布料等。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者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课文学习要点:(★★)
①含义丰富的句子:
(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对于这一段,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3)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除了描写各拉丹冬的景色,还想要表达别的什么呢?说一说你的看法。
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3小题:本文记述了什么内容?
②阅读理解第5小题:在作者的眼中,冰塔林是什么样子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19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以及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
★★)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
(★★)
3.体会本文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
【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
作者:马克吐温,美国著名小说家,作家,演说家。
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乞丐王子》等。
2.需要理解、识记的生词:(★★★)
翌日:第二天。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
巍峨:形容山或者建筑物高大。
缭绕:回环旋转。
巉峻:险峻陡峭。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歌曼舞:轻快柔美的音乐和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而快。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民生和名义与实际相符。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2.课文学习要点:(★★★)
①课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1)“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
”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2)第五段写“彩霞满天,白云缭绕”的斑斓景象,其视角是怎样的?
(3)“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
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是一种怎样的的旅行感受?
(4)通读全文,感受作者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3.练习册要点:(★★)
①知识理解第二小题;
②阅读理解第6小题;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和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理解“水”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与感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
【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
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尘埃落定》《大地的阶梯》。
2.需要理解、识记的生词:
轻盈:形容身形苗条轻快。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矗立:高耸地立着。
翡翠:一种玉石,一般为绿色、蓝绿色,质地较硬。
硕大:高大,肥大,巨大。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形容所见到的情景让人讶异。
2.课文学习要点:(★★★)
①雪——水——冰的蜕变历程说明了什么?
②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古镇。
为什么单单要选取四方街来浓墨重彩地描绘呢?
③作者将自己比作水,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4题: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阅读理解第5题:那“一滴水”都到过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③表达应用第11题。
作文
【学写游记】(★★)
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篇游记,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