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古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四年级上册古诗必背12首
1.《静夜思》李白。
2.《登鹳雀楼》王之涣。
3.《春晓》孟浩然。
4.《将进酒》李白。
5.《望庐山瀑布》李白。
6.《江雪》柳宗元。
7.《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8.《早发白帝城》李白。
9.《登高》杜甫。
10.《夜泊牛渚怀古》杜甫。
11.《悯农》李绅。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这些古诗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人生感悟、历史故事等。
通过背诵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风采和智慧,同时也能够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背诵古诗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背诵这些古诗,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背后的典故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些古诗的内涵。
希望学生们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诗歌的美丽和力量,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更多的文化底蕴。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这首古诗。
(重点)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古人送别的方式:第一是设宴饮酒;第二是唱歌、赋诗;第三是折柳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鹤 孟 唯 陵 hèmènɡwéi línɡ自由朗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遇到不懂的字或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
说一说这首古诗描绘了什么场景?描绘了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场景。
结构:上下组词:孟子 姓孟造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姓孟的新同学。
音序:M 部首:皿书写指导:“皿”略扁,底部托住上面。
孟mè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氵”略呈弧形,右部第二横稍长。
结构:左右组词:浩大 浩荡造句: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只用了一年就完工了。
音序:H 部首:氵浩hào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攵”中的捺为斜捺。
结构:左右组词:丘陵 陵墓造句:考古队发现了一座帝王陵墓。
音序:L 部首:阝陵línɡ孟浩然(mènɡ mèn) 唯一(wéi wēi )广陵(línɡ lín) 告辞 (cí chí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辞:告辞,辞别。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
出使。
【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
早晨下的雨。
【浥】
湿。
【客舍】
旅店。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四年级上学期背诵篇目【古诗词必背篇目】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四年级上《同步阅读》3.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主题丛书《守卫精神家园》5.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四年级上主题丛书《守卫精神家园》(第3页)2.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诗词》4.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四年级《传统文化》6.横江词【唐】李白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四年级《语文教参》(第9页)7.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传统文化》9.卜算子【宋】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传统文化》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传统文化》10.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必背内容】人之初(节选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第五课古诗两首1苏轼,远近高低各不同。
,。
2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疑无路,。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李白故人西辞,。
,唯见长际流。
2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下册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
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
,春来江水绿如蓝。
?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声里雨如烟。
闲人少,才了又插田。
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西塞山前,肥。
,绿,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上册: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明月何时照我还?《》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册 [](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下册: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
宋·一叶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茅檐低小,溪上。
醉里,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
《》唐·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上册(节选),。
今我来思,。
唐·杜甫,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
宋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元孤村落日残霞,轻烟,一点影下。
青山绿水,红叶黄花。
唐大漠沙如雪,。
何当,快走踏清秋。
下册原文煮豆持作羹(g e n g),漉菽以为汁。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七步诗【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时:两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6)背诵优秀诗文50篇。
2、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3、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把古诗读正确,背诵古诗对学生来说没任何难度,理解诗意,体会道理,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难度,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学习目标: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中通过指名读诗的方式落实,认识3个生字。
通过课堂中分析认识字形、指导书写、默写等,正确读写“莫、腊、浑”等词语。
2、通过课堂中的师范读、指名朗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在品味诗句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学习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评价任务:任务一:学生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正确默写生字词。
任务二: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读出诗人的心境,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三: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从中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背诵古诗,引入课文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江西庐山),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
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环节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自由读诗三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到字正腔圆。
(落实目标1)2、指名读诗、正音。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感知到庐山之美,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
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重点评价朗读是否正确、通顺(评价目标一、二)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环节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
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落实目标2)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朗读做到字正腔圆、停顿得当。
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道理(评价目标三)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环节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
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
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
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
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
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
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
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 中。
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引领反复吟唱。
(落实目标3)重点看学生换词是否恰当。
(评价目标三)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导入介绍诗人1、上一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环节二初读诗文,指导写字1、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
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
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3、学习"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重点评价朗读是否正确、通顺生字书写要正确、美观(评价目标一)环节三学习前两句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
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2)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环节四学习后两句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
重点评价诗意表达的是否完整、通顺,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评价目标三)环节五朗读悟情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背诵不但要正确、还要熟练。
(评价目标二)板书设计:情意真、游山西村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教后反思:作业设计:1.《游山西村》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
2.《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
3.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4、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