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 格式:ppt
- 大小:596.50 KB
- 文档页数:32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2006安徽)提问:这个君王到底圣明不圣明?文言: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翻译:圣明的君王在位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冻挨饿的原因,并不是国君自己能耕种而吃老百姓,国君自己能织布而穿老百姓的衣服,关键是能为他们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
1.考纲要求: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应用重点:实词推断文言文翻译识记: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名词用作意动;()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
()2难点:区别判断:(1)使动VS意动——看翻译:“使”vs“认为”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舞幽壑之潜蛟舞:且庸人尚羞之羞:2名做状VS名做动——看动词:有动词,往往修饰动词做状语。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东: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东:练习一:回顾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1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急: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舍: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怀:5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庭:6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刃: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军: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从:5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练习二:解释词语1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
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辇:2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妻之。
奇:妻:3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
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夜:4众皆大笑。
高考语文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鸿门宴》)(2)副词做状语+名词江水又东。
(向东流)(《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渡水)(《劝学》)(4)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驻扎)(《鸿门宴》)(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恭敬对待)(《赤壁之战》)(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做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开花)(《采草药》)(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来之所敢知。
(做)(《答司马谏议书》)(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权衡)(《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短处)(《屈原列传》)②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
疏远)(《出师表》)③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鸿门宴》)④峨大冠、拖长绅者。
(高戴)(《卖柑者言》)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看重。
轻视)(《论贵粟疏》)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敬)(《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
收入的东西)(《捕蛇者说》③惧有伏焉。
(埋伏的军队)(《曹刿论战》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拥有的东西)(《捕蛇者说》)(2)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问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子,“之”字或数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2023年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1、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文言学问积累(一)古今异义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个方面。
5.面刺寡人之过着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6.能谤讥于市朝古义:公开批判、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二)一词多义1.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皆朝于齐(朝见)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孰视之(认真)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美丽)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门庭若市(像,犹如)5.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6.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燕、赵、韩、魏闻之(听说)(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3.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四)特别句式1.推断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也,表示推断)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也,表示推断)2.倒装句①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②能谤讥于市朝。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③皆朝于齐。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3.省略句①朝服衣冠。
(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邹忌朝服衣冠”)②皆以美于徐公。
(省略“美于徐公”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五)成语积累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许多,特别喧闹。
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导入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现实中,我们是要感谢给我们提意见的人,由于他们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我们的问题指出我们的问题,便利我们自身解决问题,这使得我们得以成进步步。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于一般的动词⑴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⑵沐猴而冠.⑶凡吏.于土者⑷但二月草已芽.⑸非能水.也⑹花而不实.⑺公将鼓.之⑻范增数目.项王⑼而此独以钟名.⑽病树前头万木春.2.名词的意动用法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⑵.祸.国殃.民⑶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3.名词作状语(或称:名词活用为副词)⑴一狼犬.坐于前⑵星.罗棋.布⑶猱.进鸷.击,或能免乎?⑷吾得兄.事之⑸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⑹卒廷.见相如⑺操军破,必北.还⑻日.再食⑼不可理.喻4.名词的意动用法⑴友.风而子.雨⑵师.心自用⑶则席.地倚墙而坐⑷稍稍宾客..其父⑸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⑴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⑵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⑶惧有伏.焉2.动词的使动用法⑴乘犊车,从.吏卒⑵外连衡而斗.诸侯⑶中军置酒饮.归客⑷项伯杀人,臣活.之⑸可烧而走.也⑹毕礼而归.之⑺是助王息.其民者也3.动词的意动用法⑴于其身,则耻.师焉⑵且庸人尚羞.之⑶不耻.下问4.动词的为动用法⑴等死,死.国可乎⑵泣.之三日⑶殉.情,殉.国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于名词⑴将军身披坚.执锐.⑵驾轻.就熟.⑶义不杀少.而杀众.⑷四美.具,二难.并⑸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⑹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2.形容词用于动词⑴素善.留侯张良⑵山多.石少.土⑶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⑴曲.突徙薪亡恩泽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⑶春风又绿.江南岸⑷大王必欲急.臣⑸富.国强.兵⑹足以荣.汝身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⑻可以为富安..天下⑼寂寥无人,凄.神寒.骨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⑵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⑶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⑷父利.其然也⑸其家甚智.其子⑹是.古非.今四、数词的活用数词有的可以活用为动词⑴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焉⑵二三..其德⑶六王毕,四海一.⑷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总结。
古今异义: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边远的地方;今义:鄙视)2.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古义:雇船;今义:购买)3. 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距离;今义:前往,到某地去)4. 僧富者不能至 (古义:穷;今义:贫穷)5. 顾言语于富者 (古义:告诉,对…说;今义:用言语表示或表达)6. 吾欲之南海 (古义:往,到;今义:的)7. 越明年 (古义:及,至;今义:越过)8. 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贫穷的人;今义:物质上缺乏的人)9. 若为佣耕 (古义:你;今义:若,假如)10. 子何恃而往 (古义:凭什么;今义:依赖,依靠)一词多义:1. 之a. 吾欲之南海(往,到)b. 富者语于贫者曰(告诉,对…说)c. 子何恃而往(凭什么)d. 蜀之鄙有二僧(的)2. 欲a. 吾欲之南海(想)b. 富者欲归母(想要)3. 若a. 若为佣耕(你)b. 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类似“至于”的词语)c.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假如)d. 不若与先也(比得上)4. 自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c. 西蜀之去南海(从)d. 吾欲之南海(前往)5. 得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能够)b. 得无异乎(肯定)c. 不得而知也(能够)d.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最终)6. 因a. 因往晓之(于是)b. 因问日:“汝何所恃而往?” (于是)c. 因以为号焉(因此)d.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此)7. 于a. 于昼夜何?而告日:“奚若?” (对)b.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对于)c. 日中如探汤,沸鼎不足形容也(到)d.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之守圉有余焉(在)8. 顾a.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怎么,难道)c. 顾玩其辞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仔细)9. 志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向)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c.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志向)d.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7。
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
飨土卒(飨;犒劳)2。
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
从沛公(从:跟从)5。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
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
具言 (具:详细,完备)11。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
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
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
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
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
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王允市肆博览王充I少孤2,乡里3称孝【1】O后到京师,,受业3太学6,师事7班彪8,好博览而°不守章句【2】。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3言【2】。
后归口乡里,屏居I'教授库【1】。
1、王充:东汉人,公元27-约公元97年。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与“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斗争中,王充建立了一个反正统的思想体系,著有《论衡》,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三国演义》中的王允不是同一个人。
2、孤:古今异义。
古:少年丧父;今:单独。
3、乡里:家乡,所居之乡。
[1]:王允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里的人说他对他母亲很孝顺。
4、京师:国都,京城。
5、受业:从师学习。
此句为省略句“受业(于)太学”。
6、太学:古时候设在京城里的最高的学府。
韩愈《石鼓歌》“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7、师事:拜...... 为师;以师礼相待。
8、班彪:人名,东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9、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却”。
10、章句: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
[2]:后来来到京城,在京城最高的学府学习,拜师于著名的文学家班彪,涉猎广泛却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
11、市肆:泛指店铺集中的市区。
12、辄:<副>表示快捷。
立刻。
13、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
“的”。
[3]:家里贫穷买不起书读,经常去游览洛阳市街道上的店铺,去阅读所卖的书籍,看一遍立即就能背过,日积月累,于是能够广泛地精通于众多流派的学说。
14、归:<动>返回。
15、屏居:隐居。
16、教授:教书授业。
[4]:后来回到家乡,隐居在家里教书授业。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类型】一、名词活用:【一】一般动词【二】名词作状语【三】活用为使动【四】活用为意动二、动词活用:【一】活用为名词【二】作使动【三】作为动三、形容词活用:【一】活用为名词【二】活用为动词【三】活用为使动【四】活用为意动【一】名词活用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名+名)例如:(1)愿为市鞍马(2)妇抚儿乳(3)大楚兴,陈胜王【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名+代(之))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2)“女幸而偶我”【3】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所+名)例如:(1)(陈胜)置人所罾鱼腹中(2)于园于五所园也【4】名词放在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副+名)或(否定副词+名词)例如:(1)不蔓不枝(2)皆指目陈胜(3)尉果笞广【5】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名+介词结构)例如:一狼洞(于)其中【7】名词用“而、以、且”等与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1)名词 + 而 + 动词(2)动词+ 而 + 名词例如; (1)清旦衣冠而之市(2)顺流而东(3)不耕而食。
【8】名词后面带数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1】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如:“陈胜王”的“王”译为“称王”“;【2】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蹄之”的“蹄”译为“用蹄踢”;【3】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一、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1.名词作状语训练1.试标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翻译句子。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序》)雾、星译文:地大物博的洪州城中英俊的人才像浓雾密布一样到处都是,像流星飞奔一样(为国家的政事而奔波)。
(2)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函译文:用匣子装好封上。
(3)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译文: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4)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译文: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5)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上译文: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日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对自己检查反省。
[规律总结]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如1句的“雾、星”),译时加“像”;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法(如2句的“函”),译时加“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3句的“廷”),译时加“在”或“从”;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如4句的“兄”),译时加“像对待……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如5句的“上”),译时加“向”或“对”“到”;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如6句的“日”),译时加“每”或“一……比……”。
2.名词作动词训练2.试标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
(1)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第二个“师”③君子不齿(《师说》)齿[规律总结]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②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③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雨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京口北固亭怀古》)饭[规律总结]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神弗福也()3、齐人三鼓()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朝服衣冠()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7、闻寡人之耳者()8、面山而居。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吾与汝毕力平险()11、失期,法.皆斩()12、天下苦.秦久矣()1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14、置人所罾鱼腹中()15、固以怪之矣。
()16、将军身被坚.执锐.()()17、夜篝火()18、狐鸣呼曰()19、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20、忿恚..尉()21、轻.寡人与()22、请广.于君()23、伏.尸百万()24、天下缟素..()25、灭.韩亡.魏()26、荆州北.据汉、沔()27、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29、以光.先帝遗德()30、恢弘..志士之气()31、亲.贤臣,远.小人()32、不宜妄自菲薄..()33、此皆良实..( )34、优劣..得所。
( ) 35..、.北.定中原( )36、攘除奸凶..( )37、吾义.固不杀人。
()3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9、必先苦.其心志()40..、.劳.其筋骨()41..、.饿.其体肤()42..、.空乏..其身()43、所以动.心忍.性()44..、.入.则无法家拂士()4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6、惠子相.梁()47、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48、从流飘荡,任意东西.)..(49、横柯上.蔽( )50、负势竞.上( )51、风烟俱净.( )52、猛浪若奔.( )53、望峰息.心( )54、负势竞上.( )..54..、.互相轩邈...(55、亦不详.其姓字()56、亲旧..( ) 知其如此56、以乐.( )其志57..、.一食或尽.粟一石()58策之不以其道()..)行62、其岸势犬牙..()..()差互63..、.凄.()神寒.()骨64、北通巫峡,南极潇湘()6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6、或异二者之为()67、山行六七里()68、名之者谁()69、朝而往,暮而归()()7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71、泉.而茗.者()()72、罍.而歌者()73、红装..而蹇.者()74、乘奔.御风()75、回清.倒影()7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77、夕日欲颓.()7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9、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80、皆披发文.身 ( )81、上下一白.()82.客.此。
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文言文词类活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文言文词类活用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比如”雨”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词类的活用汉语的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名词、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常见的类型有: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
数词的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作形容词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③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①籍吏民,封府库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与妻书》③驴不胜怒,蹄之。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②晋师军庐柳。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①狼不敢前。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