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先秦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43
先秦历史散文教案大全及答案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演变历程。
因此,对于先秦历史的探究和研究,既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教育工作中,先秦历史也是重点学习内容之一,因此本篇文档就是介绍先秦历史散文教案大全及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先秦历史,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历史的基本事件、人物及其主要文化表现。
2、通过先秦历史文献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探究能力及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4、发掘和挖掘先秦历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文化特征。
二、教学内容1、《左传》《左传》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代齐国、晋国、楚国、宋国、秦国等13个国家自770年到453年的历史,是反映春秋时期上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因其良好的文学性和历史概括性,是中国古典文献中的精品之一。
【教案答案】①《左传》起源于春秋时期,所以它主要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收录的内容大约涉及770年到453年,是一个连贯的历史时期。
②《左传》主要记载的是各国的建国与消亡、君臣间的争权夺利等。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春秋时期的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涵。
③《左传》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文献,其价值在于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城邦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人物的思想,文化的传承等众多的历史特点,增强我们对于前人世界的认知,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的时代舞台。
2、《管子》《管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政治、哲学、文化综合性儒家经典,全书共分为六十卷,其内涵丰富,涉及法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其中包括了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和人物的思想形态,具有深刻的历史思想和人文内涵。
【教案答案】①《管子》共分为六十卷,主要是政治、哲学、文化综合性儒家经典,收录了众多的知名内容,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法律、文艺和文化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启示。
翻译为“他”;代词“我”;代词翻译为“这样的”;语气助词;动词“到”。
2、“焉”:怎么;副词词缀,表示状态;句末语气词。
3、“以……为”翻译为:“认为……”;“所……者”翻译为假如……的话”。
4、“乎尔”介宾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于师”介宾结构后置;“乎沂”“乎舞雩”介宾结构后置;“何以”宾语前置
六、搜集尊师名言: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2、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4、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1、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广潜书》
教学反思: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吴堡中学杨选民。
课程目标:1. 了解先秦散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2. 理解先秦散文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阅读先秦散文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先秦散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2. 《庄子》、《孟子》、《韩非子》等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先秦散文中复杂的思想内容和哲学观点。
2. 分析先秦散文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先秦散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散文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1. 先秦散文的历史背景:- 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 分析先秦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2. 先秦散文的文学特点:- 阐述先秦散文的体裁特点,如议论文、叙事文、抒情文等。
- 分析先秦散文的语言风格,如朴素、典雅、含蓄等。
3. 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 介绍《庄子》、《孟子》、《韩非子》等代表作品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篇先秦散文作品进行鉴赏。
2. 各组代表分享鉴赏心得,教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1. 深入阅读《庄子》、《孟子》、《韩非子》等先秦散文作品。
2. 写一篇关于先秦散文的读书笔记,总结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先秦散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讲授新课1. 分析先秦散文中的主要思想内容:- 阐述先秦散文中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 分析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分析先秦散文的艺术手法:- 讲解比喻、象征、寓言等修辞手法在先秦散文中的应用。
- 分析先秦散文的结构布局和语言风格。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先秦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先秦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
初中先秦散文专题教学教案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先秦散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代表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先秦散文的魅力,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先秦散文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分析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如《孟子》、《庄子》等。
教学难点:1. 先秦散文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2.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文本、注释、讲解视频等。
2. 学生预习相关的文本,了解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散文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先秦散文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先秦散文的魅力在哪里?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或《庄子》中的一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先秦散文作品,讨论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讨论的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篇先秦散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 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先秦散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自主阅读的经验,选择一篇先秦散文进行深入研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2. 学生整理课堂讨论的笔记,总结先秦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先秦散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代表作品。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篇一: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教案第一章先秦散文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战国策选注》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二、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兼有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它“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李耆卿《文章精义》)。
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在春秋时期严酷的现实斗争中,不仅神权衰落,君权也大受冲击。
“民”的力量得到充分显示,地位大大提高。
一些比较明智的政治家逐渐认识到了“民”在取得和维护政权中的举足轻重作用。
在《左传》的记述中,对此有较为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如邾文公就认为“利于民”比“利于君”更重要,并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文公十三年)又如师旷论卫人出其君乃是君之过,他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
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这样的清醒认识,分明是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并吸取现实斗争的深刻教训。
其次,《左传》非常强调重视民心的向背。
春秋时期激烈的斗争现实和无数血的教训,使当时一些具有明见达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悟出了得民则兴、失民则亡这一真理。
《左传》通过大量史实的记叙,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证明。
据《左传》所记,民心的向背不仅是统治者个人成败的决定因素,而且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亡。
先秦散文教案第一篇:先秦散文教案先秦散文[写作背景] 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生在春秋末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他大力宣扬“仁”的学说,以“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在政治上提倡文教德化。
孟子生在战国中期,面对当时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大力倡导“仁政”和“王道”,以修身养“善”为“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形成政治上的“民本”思想。
应当说,孔孟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有许多可以批判继承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五四以来,“孔孟之道”遭到猛烈批判,实际上当时批判的锋芒主要不是指向孔孟的仁学,而是汉儒和宋代理学家借助儒家思想所生发出来的封建专制道统。
汉儒通过独尊儒术,宣扬君权天授,把“绝对君权”天意化;宋代理学家则高举“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把人性钉死在一系列“吃人”的纲常之上。
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对孔盂仁学的阉割,而不是孔孟仁学的罪过。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孟子》之中。
这里所节选的十二则语录,侧重点是人格修养,贯穿思想是“仁”,不仅是孔孟思想的精华,而且有现实意义。
[层次结构] 这篇课文由十二则语录组成,其中孔子语录、孟子语录各六则。
孔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第一则:不因富贵或贫贱违仁。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
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
“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是“师”,故而“人人可师”。
第三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为喻,彰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无论运用到哪里,都有积极的认识和激励意义。
第四则:松柏后凋。
当从“真金不怕火炼”方面去理解。
第五则:身正令行。
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篇一: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2、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五、小结:略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前三小节、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教学过程】(一)翻译第一小节【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初中先秦散文专题教学设计引言:先秦散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先秦散文的专题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本文将围绕初中先秦散文专题教学设计展开讨论。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散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掌握先秦散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文化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和创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散文的起源及流派a. 先秦散文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b. 先秦散文的流派与代表作品。
2. 先秦散文的主题与艺术特点a. 先秦散文的主题、情感和思想内涵。
b. 先秦散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先秦散文名篇赏析a. 选取几篇代表性的先秦散文名篇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b. 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4. 先秦散文的创作与写作a. 学习先秦散文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方法。
b. 鼓励学生进行先秦散文的模仿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散文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艺术手法,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先秦散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和解读散文作品,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创作实践法:通过模仿和创新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先秦散文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第一课时:先秦散文的起源与流派a. 教师讲解先秦散文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介绍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
b. 学生课后阅读并做相关阅读笔记。
2. 第二课时:先秦散文的主题与艺术特点a. 教师讲解先秦散文的主题、情感和思想内涵,以及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先秦说理散文教案教案标题:先秦说理散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时期的说理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背景;2. 掌握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背景;2. 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技巧;3. 先秦说理散文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对说理散文的影响;2. 运用先秦说理散文的技巧进行文学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先秦说理散文的相关文本材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作品和范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先秦说理散文的片段,引起学生对该题材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先秦说理散文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思考。
二、讲解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背景(15分钟)1. 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解释为什么说理散文在这个时期兴盛;2. 分析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如以议论为主、追求真理、注重论证等。
三、分析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技巧(20分钟)1. 介绍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结构,如引子、论证、总结等;2. 解释先秦说理散文的表达技巧,如用典、比喻、对比等;3. 分析先秦说理散文的语言特点,如简练、明确、富有感染力等。
四、学生实践与展示(25分钟)1. 分发先秦说理散文的文本材料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中的技巧和特点;2.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先秦说理散文作品;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点评。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收获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分析更多的先秦说理散文作品;2. 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说理散文的技巧进行写作实践;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写作比赛或活动,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背景有清晰的认识;2. 学生能够分析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技巧和语言特点;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先秦说理散文作品;4.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纪晓建教学重点: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价值教学难点:先秦诸子散文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教学过程:一、诸子散文的兴起(一)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作。
诸子散文一般都是论说性散文。
这种文体,萌芽于商周而蓬勃发展,趋于成熟,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
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发生。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逮至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遭受蚕食鲸吞,最终灭亡。
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竞相图强争雄,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
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一时养士之风盛行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若颜浊邹之流,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开创了儒家学派。
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
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
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
需要和可能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先秦历史散文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散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文体,是平实易懂、形式自由的文体之一。
因此,散文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先秦历史散文更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教学对象:本教案针对初中生,尤其是初二年级的学生。
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先秦时期大量流传下来的优秀散文。
3.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
4.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1.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通过漫画、图片、诗歌、歌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先秦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
2)概念解释讲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不同于其他文体,散文的形式十分自由,语言也相对平实,主要指的是以叙述或描写为主,不按照诗歌的体制来写作的文体。
先秦历史散文十分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评价,成为了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3)例文阅读选择一些优秀的先秦历史散文,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其中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4)文本分析针对所选的散文进行分析,探究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5)篇章写作通过引导,让学生仿写散文,独创作品,能够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6)语文素养提升通过阅读,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能够更好地欣赏优秀古文,从中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
2.教学手段设计:1)黑板可以画出散文的结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形式和特点。
2)多媒体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3)教材使用历史散文选读教材,选择好的散文进行阅读、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方法设计1.因材施教法针对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取得进步。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发问,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本质和内涵,提升学习者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互相帮助,分享思考和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