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公园分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81 MB
- 文档页数:28
成都浣花溪公园园林艺术原理分析园林史景观分析要求:园林艺术原理分析包括:景观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点立意、景观设计、文化内涵、造园手法要搞好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必须贯彻实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原则。
继承与创新也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成都浣花溪公园属于公共园林中的森林公园,也是一座文化公园,而且作为被评为成都市唯一的五星级公园,在设计上是符合以上三个要求的。
从文化内涵上讲,浣花溪公园是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公顷,建设总投资1.2亿元,是成都市迄今为止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
浣花溪公园以杜甫草堂为中心,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民俗空间和时代氛围有机结合,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园林有四要素: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
浣花溪公园以一座人造万树山,一个人工湖——沧浪湖、一处湿地——白鹭湖、两幢景观建筑、四个大型休闲广场,表现公园特色,是完全符合园林四要素的,而且皆贯彻实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原则。
从总体上看,浣花溪公园由万树园、梅园、白鹭园三园组成。
万树山、沧浪湖、阳光草坪、白鹭洲、川西文化观演广场等景区星罗棋布于三园之中。
所谓绿化,泛指除天然植被以外的,改善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广义绿化园林范畴。
浣花溪公园的绿化以乡土树种,大规格苗木配置,形成公园景观,园内绿化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百年古桂、香樟、银杏、芙蓉竹枝繁叶茂,还有各种五彩缤纷的鲜花,绿茵茵的草坪带着泥土的清香,具有乡土气息,对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疲乏的人们有缓解压力的作用。
公园对环境的改善效果颇为明显,可谓复古了杜甫诗歌之意境,当你身处其中,自然有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而诗情画意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由此可见,浣花溪公园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佳作也不是无的放矢。
成都浣花溪公园调研报告一、公园简介浣花溪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于2002年建。
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公顷;以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运用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文化醇厚的历史底蕴,是一座集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公园。
由万树山、沧浪湖和白鹭洲三大景点组成,浣花溪和干河两条河流穿园而过,是成都市迄今为止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被评为成都市唯一的五星级公园。
二、文化背景从文化内涵上讲,浣花溪公园是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浣花溪公园以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运用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文化醇厚的历史底蕴,是一座集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公园。
是成都最大的开放式城市森林公园,形象演绎了杜甫的诗意韵味。
三、基地概况浣花溪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公顷,是浣花溪和干河的交汇处,是最佳观赏点。
建设总投资1.2亿元,是成都市迄今为止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
四、现状分析(一)、公园场地周边临近浣花溪风景区,环抱传承文化遗产——杜甫草堂。
整个公园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地理环境。
同时,公园由西南向东北展开,依次为留园、万树山、白鹭洲。
(二)、公园周边交通便利。
临近青羊宫、锦里等文化故地,地铁、公交、出租车交通路线多样。
在公园四周还有相关居住小区,如浣花小区等。
(三)、公园内部含有著名的历史文化纪念性博物馆——杜甫草堂。
其中,公园的留园和万树山为杜甫草堂的入口景观重要组成部分。
(四)、相较于同期调查的其他几个公园,浣花溪公园的布局略有不同,空间组织更有开合变化,更能满足人们休闲时对于空间变化的要求。
(五)、公园内植被覆盖面积广,植物种类丰富,乔灌草种类多样,不乏古树、名木、珍稀树种。
成都浣花溪公园植物群落特征及观赏特性研究成都浣花溪公园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区,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传统的园林式山水景观的大型市容绿化公园。
公园植被丰富,凤凰木、松杉、紫荆、榕树、枫香花等造型艳丽的植物逐渐成为浣花溪公园最具特色的观赏园林植物群落。
一、植物群落特征1、凤凰木种群凤凰木作为浣花溪公园的最大特色植物,在公园内有着积极的数量增长,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公园的东部景区,金叶型凤凰木和红斑棕凤凰木均有不少株数,金叶型凤凰木一直是浣花溪公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有别于一般常见的红叶植物,它们茂密的数量也构成了浣花溪公园的一种特殊灯光,这里也可以看到南怀瑾故居旁围植着大量金叶型凤凰木,犹如一组组“金缕梅”,景色秀丽清新。
2、松杉种群浣花溪公园的松杉种群分布于公园的东、西半部分,数量较多。
其中紫薇松植株自然分布最为丰富,在浣花溪公园的西半部分,有着大片的“青草冰轮”,植株枝叶深绿,鳞片返披,枝挺而立,夏季其顶端会长出美丽紫蓝色的果实,清新淡雅,犹如“青花六瓣”,引人入画。
此外,浣花溪公园还有小量的山杉、秋海棠杉以及异型杉,构成着浣花溪公园的独具特色的种群。
3、紫荆种群紫荆为成都本土树种,由于其紫色的花朵,在公园内有了大量的分布,使得紫荆植株成为浣花溪公园的一个主要的色彩元素。
在公园西半部分,可以看到大片整齐的紫荆群,为游客提供了一派靓丽的景色。
事实上,紫荆树能够吸引苍蝇、蜜蜂等嗜花益虫队伍,同时,它还是典型的阳光植物,夏日可以为周边环境投射出大片的清新淡雅的紫色芬芳,极富观赏性。
二、观赏特性浣花溪公园以其丰富的植被群落,构成了独特的观赏风景。
其中凤凰木、松杉等植物极具特色,构成了浣花溪公园独有的金叶凤凰林、青草冰轮、紫花禁园等景观,游客可以在金叶林中散步,感受林木之间轻柔异般的清新气息;可以在草坪上尽情玩耍,感受和自然的亲密融合;可以通过大小湖泊间若隐若现的桥梁,且行且赏,更能领略到大片的紫色禁园的春季奇妙景致,完整的观赏带有清新芬芳的浣花溪公园。
** 成都概况成都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富饶美丽,人文荟萃。
素有“天府之都”的美誉。
在成都,流传着与山川河流有关的神话传说,位于杜甫草堂边的浣花溪便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个。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行进,成都市作为西部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迅速地崛起,但其还年轻,我们希望通过城市开发,城市和景观设计上去激发其尚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1.2 项目概论本基地设计范围环绕着“浣花溪”展开,应设计的需要,我们将其分为四块区域。
其一为白鹭洲生态湿地区;其二为民俗休闲步行街区;其三为万湖梅园区;其四为万树园区。
公共绿地和公共交通枢纽贯穿于“浣花溪”内部,作为“浣花溪”前沿主题的延续,本项目设计主题定为——“鹤舞浣花溪”。
总体设计主题将充分表现成都市的人文特质,规划的目标是发扬当地具有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致特征,并将保留的商贸群能借助于环境的开发,得以成为焦点。
1.3 报告结构这份报告详细阐述基地开发的框架和深化后的总体规划,提供公共绿地设计与未来开发的指导性方针。
组织分各章节提列如下:CHAPTER 1 报告综述设计的要求与基地文脉。
CHAPTER 2 设计的总体设想与总体规划的具体目标。
CHAPTER 3 基于总体设想的设计原则。
CHAPTER 4 这一章节明确有助与绿地规划的设计元素,并确保设计同时符合基地环境要求与未来使用者的使用功能要求。
CHAPTER 5 包含总体规划。
指导性的总体规划重点突出主要元素,而区域性总体规划将明确各区域功能并在第六章节中详细阐述一系列鸟瞰图提供绿地的俯视景观效果。
CHAPTER 6 区域环境描述,这一章节详细论述每一区域之总体概述,包括平面图、剖面图、表达设计主题与特征的图例。
CHAPTER 7 细部设计元素,这一章节明确不同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包括灯光、家具、绿化植栽等)。
2.1 项目设想与目标对项目的广义的总体设想是表现“鹤舞浣花溪“的概念。
绿野锦城西情系浣花溪——成都市浣花溪公园管理新模式九尺之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
浣花溪公园一切巨细,皆是汗水、智慧、关怀的凝聚体现。
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一个城市自有它的精神所在,浣花溪公园树立的,即是一座城市的人文丰碑。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为浣花溪的美景所陶醉,留下了这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生动地描绘出了浣花溪曾有的盛景。
浣花溪,成都府河的一条分支,在历史上就以“浣花女濯涟洗纱”传名。
浣花溪公园,位于浣花溪畔,成都市著名的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成都市首家“五星级”公园,首家由专业管理公司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开放型城市生态公园。
公园占地444.8亩,分为三大主题园区:白鹭洲、沧浪湖、万树山,园区景观主要包括:一座人造山,一个人工湖,一处城市湿地景观和“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的八个主题景点。
白鹭洲位于公园北侧,杜甫草堂与四川省博物馆之间,园区以“日落看归鸟,澄澄羡跃鱼”为造园意境,是一处城市人工湿地景观。
以杜甫先生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取意命名。
在建设中除注意景观设置外,还特意营造适合白鹭栖息的生态环境,以吸引鸟类到此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空间。
沧浪湖位于公园中心地带,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为造园意境,以水景为主体。
水面面积约4.3万平方米,根据“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意境命名。
万树山位于公园西南端,该景区以“绿竹通幽境,轻萝抚行衣”为造园意境。
该区域以山林为主,以锦水绕行其间,山体形态变化丰富,水体以上游河景为主题,植物以高大乔木为主,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
“中国诗歌文化中心”是由成都市政府投资兴建,于2005年12月28日竣工落成。
该中心共建有九个主题景点:一、标志性视觉符号,二、诗歌大道,三、“诗之韵”诗歌典故,四、“诗之韵”诗歌意境,五、新诗小径,六、浣花流韵,七、游客诗墙,八、诗圣长廊,九、革命诗墙。
** 成都概况成都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富饶美丽,人文荟萃。
素有“天府之都”的美誉。
在成都,流传着与山川河流有关的神话传说,位于杜甫草堂边的浣花溪便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个。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行进,成都市作为西部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迅速地崛起,但其还年轻,我们希望通过城市开发,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上去激发其尚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1.2 项目概论本基地设计范围环绕着“浣花溪”展开,应设计的需要,我们将其分为四块区域。
其一为白鹭洲生态湿地区;其二为民俗休闲步行街区;其三为万湖梅园区;其四为万树园区。
浣花溪贯穿于公园内部的公共绿地和公共交通,作为浣花溪的主题,本项目设计主题概念定为——“自然、文化与未来”。
总体设计主题将充分表现成都市的人文特质、巴蜀的自然生态以及未来的城市生活体验,规划的目标是发扬当地具有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观特征,并将保留的民俗休闲步行街区和整个公园的旅游经济结合,成为成都市旅游又一新的亮点。
1.3 报告结构这份报告详细阐述基地开发的框架和深化后的总体规划,提供公共绿地设计与未来开发的指导性方针。
组织分各章节提列如下:CHAPTER 1 报告综述设计的要求与基地文脉。
CHAPTER 2 设计的总体设想与总体规划的具体目标。
CHAPTER 3 基于总体设想的设计原则。
CHAPTER 4 包含总体规划。
指导性的总体规划重点突出主要元素,而区域性总体规划将明确各区域功能并在第六章节中详细阐述一系列鸟瞰图提供绿地的景观效果。
CHAPTER 5 这一章节明确有助与绿地规划的设计元素,并确保设计同时符合基地环境要求与未来使用者的使用功能要求。
CHAPTER 6 区域环境描述,这一章节详细论述每一区域之总体概述,包括平面图、剖面图、表达设计主题与特征的图例。
CHAPTER 7 细部设计元素,这一章节明确不同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包括灯光、家具、绿化植栽等)。
成都浣花溪公园简介
成都浣花溪公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是一座综合性的城市公园。
公园内山峦叠嶂、林荫错落,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莲花池、海棠湾、堤畔小洋楼等。
公园内的浣花溪风景优美,沿溪而建的步行道、景观桥等设施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美景。
此外,公园还设有游乐设施、运动场地、儿童乐园等,适合各年龄段的游客前来游览和娱乐。
成都浣花溪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活动而备受市民和游客喜爱。
浣花溪公园规划设计千年更迭,城市以文明的姿态演进,而在不经觉间,历史的渊源却在文明的喧嚣中悄然湮没。
历史的传承、现状的维系、未来的发展,如何在三者之间保持平衡?得解,这个时代定会留下城市历史上最蓬勃的景象。
浣花风景区包括成都西区二环路以内,南河上游段,东起琴台路,西至二环路,北以青华路为界,南抵大石西路,面积253hm2。
区域内拥有杜甫草堂、青羊宫、浣花祠、文化公园、百花潭公园等文化古迹及公园,有浣花溪、干河、南河等河流。
依托城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底蕴,区域内现建有春天花园、浣花溪山庄等众多高品质房地产项目。
由于历史原因,浣花溪风景区内“脏、乱、差”现象突出。
绿地、水体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了该区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
2002年9月3日,浣花溪公园设计开标,选标工作正式启动。
参加竞标的7种方案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保留现有东西、南北穿越改用地的城市支路。
整个用地被城市支路和河道氛围独立的三块,浣花溪流经其间。
在草堂寺将恢复重建玩佛楼,并作为整个景区的标志,其中的优秀方面有评标专家组遴选后向政府部门推荐。
一、前期分析(一)区位浣花溪公园(以下简称公园)位于成都市西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浣花溪风景区内,占地36.92hm^2.公园是浣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联系了杜甫草堂与四川博物馆,它的建设似的这风景区得到彻底治理。
( 二) 地域特征公园北侧为杜甫草堂,整个用地文化特征明确,规划要求以蜀文化为主体风格,并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时代范围有机结合起来( 三) 基地特征用地呈不规则S型,东北侧与青华路相接,南侧直达河干,西南侧延伸至二环路清水河大桥,地势平坦,但基地有大量弃土及建筑垃圾,在基地有大量弃土及建筑垃圾。
在基地北侧杜甫草堂入口处有大量香樟林,其他无重要植被,浣花溪呈S形穿过用地,干河在用地南侧穿过。
( 四) 视线走廊根据规划要求设四条视线走廊,万佛楼为视觉制高点。
东北:送仙桥至万佛楼东:浣花南路西侧20m道路至万佛楼南:干河风雨廊桥至万佛楼西南: 二环路彩虹桥至万佛楼(五)交通现状用地北中部草堂路为机动车道,穿过用地,今后改为园内道路以步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