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
- 格式:wps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民间年画发端于汉魏(晋),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到了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便形成了多个别树一帜的画种,并出现了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等地为代表的年画产地中心。
全国各地也涌现出许多各有特色的年画作坊和店铺。
杨柳青地处天津商业发达的水陆交通要地附近,靠近古都北京。
明代弘治、嘉靖年间,年画发展渐兴,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繁盛。
过去的杨柳青有“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之说。
北方年画皆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可见其重要。
人物画是杨柳青年画的“重头戏”,其中的仕女和娃娃画倍受人们喜爱。
由于人物造型的手部和脸部均采用手工晕染的方法制作,加上当时又用以进贡京城,所以画作在造型和色彩上都有着宫廷画的审美趣味。
此外,杨柳青年画还采用很多文人画家画稿,故显得富有文人画的恬淡和宁静,其特点是用色柔和,色彩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位处江苏省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代。
其绘画风格影响了上海、苏杭、扬州等多个地区。
桃花坞年画雕刻细腻,做工精美,以戏曲故事、古典小说和本地生活习俗为主要题材。
在色彩上喜用苏木红、槐黄等植物色,既具鲜明对比的效果,又令人感觉柔和典雅。
到了清代晚期,桃花坞年画在技法上,更吸收了西洋画的明暗结构和一点透视画法,使年画更具写实效果。
山东年画早期以聊城东昌府和杨家埠的版画为代表,题材以神佛类作品居多,风格粗犷,在明代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后来,山东年画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题材不断扩大,但在画风上又具有自身的淳朴、生动的特点,形成了独特风格。
山东年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色彩运用也相当夸张、大胆和浓烈,反差很大;而线条则显得狂放、不拘小节,很有农民画的特殊风味。
四川绵竹盛产绵纸,为年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上好材料。
明末清初年间,绵竹年画开始兴旺,到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了兴盛局面。
绵竹是中国西南地区年画艺术的最大产地。
它充分吸收了建筑彩绘的用色风格,色彩简单明朗,又不失笔墨点染的手工效果。
杨柳青年画(yáng liǔqīng nián huà) 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When talking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people usually think of artworks created eitherby imperial court painters or by so-called literati painters. But there is another quite distinctiveform of painting: the New Year paintings, produced mostly by folk artisans. Like few others, the"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 exemplifies this genre. New Year paintings first started almost 2,000 years ago in China. Some say they originated fromthe "Door God" paintings, which were placed on doors to fend off evil spirits and to protectpeople's homes. Later, however, it became a tradition for people to put colorful paintings ontheir doors, walls, windows or even stoves right before the arrival of the Spring Festival or theChinese New Year as a means to say goodbye to the old year and usher in the new one.Still popular in China today, particularly in rural areas, NewYear paintings are a combination ofblock printing and hand pain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creating such a painting includesdrawing, tracing, block engraving, printing, coloring, painting and finally mounting.Most of these paintings feature rich and bright colors with sharp contrasts. Figures and othersubjects in such paintings are usually exaggerated.Despite the fact that New Year painting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hemes, they all seem to bring themessage of good luck, festive atmosphere, prai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and worship ofgods, especially those of fortune, prosperity and longevity.But most of all, New Year paintings are always full of symbolism.One of the most favorite subjects of New Year paintings is the cherubic baby, usually holding alotus flower in one hand, with a big fish clutched under the other arm.For centuries, Chinese people have believed that more children will bring more blessings andthus greater happiness, so babies are a popular theme in these paintings. The fish and lotus, ofcourse, also have a meaning. In Chinese, the word"lotus" sounds similar to "consecutive" andfish is a homophone of "surplus", so this painting implies a wish for "prosperity in consecutiveyears."Other symbolic subjects include cranes, pines and peaches for longevity; peonies for wealth andsocial status; plum blossoms for perseverance, loyalty and grace; lotus flowers and crabs forharmony; oxen and roosters for diligence; tigers for valor; elephants for peace; a monkey riding ahorse for immediate promotion to a higher position; and dragons and phoenixes for extremelygood fortune.New Year paintings have a history of nearly 2,000 years in China. Some say they originated from the "DoorGod"paintings which were put on front doors to fend off evil spirits and protect homes.There are a number of famed New Year painting production towns and villages across thecountry. They include the town of Yangliuqing, which is located close to northern China's Tianjinmetropolis, Zhuxian Town in Kaifeng in central China's Henan Province, T aohuawu in Suzhou in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Yangjiabu Village, also located in east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as well as Mianzhu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Despite being produced across the country, Yangliuqing is the one place generally consideredthe leading producer due to its well-preserved tradition and long history.Yangliuqing's tradition of producing New Year paintings dates back more than 600 years to thelate Yuan Dynasty(1206-1368).Located about 20 kilometers to the west of Tianjin today, Yangliuqing Town witnessed its primeyears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1644-1911).Back then, more than 30 villages there engag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ew Year paintings whichwere sold all aroundthe country.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s are known for their vivid colors, dramatic designs, radiant festivevibe, greatly varied themes and exquisite block printings.One of the most favorite subjects of New Year paintings is cherubic baby, usually holding a lotus flower inone hand and clutching a big fish in the other.Over centuries, Yangliuqing has seen many ups and downs in its New Year painting business anddevelopmen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in order to protect traditionalChinese folk art,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offered great support for the towntocontinue production of New Year paintings.In 2006,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Cabinet, listed 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 as an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rare gen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杨柳青版画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参观了杨柳青年画博物馆。
从进去到出来,我的心情变化很大,进去满是期待,出来后心情变得很沉重。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始建于2008年,建筑面积三千五百三十五平方米,设馆目的定位于以收藏、研究、展示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题的公益性博物馆。
博物馆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起源、繁荣、濒危、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馆内珍藏自明代以来杨柳青木版年画万余张,画版六千四百余块。
它的建立对研究天津以及中国北方地区的民俗民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重要的作用。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
它始于明末,因源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流传至今已历四百余年。
它遗存丰富,表达了民间百姓的精神天地和文化的连续性,因此有“民间大百科全书”之称,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观后,我清楚的了解了我国的文化发展,以及对当今部分文化的反思,或许过去的我们无法理解过去人们的思想,但现在,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去书写前辈们的文化,夯实他们的成果,促进文化的发展。
中国五大年画,护佑你开心过大年!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美好愿望。
年画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29年始见“年画”一词,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
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
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
1、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天津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2、苏州桃花坞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
桃花坞年画的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描写年画的作文
今天,我和妈妈高兴地去古文化街玩。
这里有许多的民间工艺,例如:陶瓷、剪纸、布艺、章艺杨柳青年画…还有许多民间艺术,例如:国画、书画等。
其中我最喜欢颜色鲜艳的杨柳青年画。
我和妈妈走进了挂有杨柳青年画的店铺,我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就问:“老爷爷,杨柳青年画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老爷爷亲切地告诉我:“它产生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老爷爷还兴致勃勃地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起源发生在天津杨柳青镇。
当时有一名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每逢过年的时候都会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都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了发展。
老爷爷还向我介绍了许多题材内容的杨柳青年画,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奇;有的是戏曲人物;有的是世俗风情;还有的是山水花鸟等等。
通过老爷爷的介绍,使我更加喜欢杨柳青年画了,它的作品鲜明、活泼、喜气吉祥,有些画还非常感人。
我非常喜欢《连年有余》这幅画,这幅画里有一个胖娃娃,一只手拿着莲花,怀里抱着一条大大的鲤鱼。
非常惹人喜爱!我们刚刚想出门,突然,有个外国叔叔进来了,他看了这些画,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
我真没有想到,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不但中国人喜欢,而且连外国人也非常的喜欢,作为天津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著名年画产地中国著名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北方年画中心。
杨柳青因富产杨柳而得名,该地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人称北方的小“苏杭”。
“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道出了杨柳青年画的盛况。
杨柳青年画制作精细,在中国民间年画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并对河北武强、山东潍县、高密及陕西凤翔等地年画都产生一定影响。
其年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仕女娃娃等;其特点是受北方版画和院体画影响,构图饱满,工精细腻,有画、刻、印、描、开脸等多种工序,即以木版套印后,再加以手工开脸染衣,艺人们在人物的头脸衣饰等重要部位敷粉施金,融版印的遒劲与工笔重彩的典雅于一体,别具风貌。
苏州桃花坞年画苏州自古工商业繁荣、人文荟萃,据说明弘治时(公元1488年),画家唐寅(伯虎),曾在这里营建桃花庵,自此扬名。
明代即为全国雕版中心,画工和雕工结合,出现了精美的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始自明万历年间,在明末已形成完整独特的风格,清雍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为江南木版年画艺术中心。
其艺术风格继承了明代金陵(今南京)和徽派版画的优良传统,以版刻套印者为精,画面精细、秀美、和谐,受西画影响较大;色彩上画善用粉红、粉绿等色,鲜明中含有雅致;题材包括历史故事、娃娃美人、风俗世事、建筑风景及小说戏文等,清代后期又流行了时装美女图和时事新闻画。
四川绵竹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约起于明末清初,以门神、门童形式最富有变化。
制作上以画工勾染为主,即只用墨线版印出人物轮廓,再以笔蘸颜料手工填染衣物及开相。
画工有细活、粗活之分:工细者彩绘精细富丽,并采用勾金、花金、印金等技法对画面加以装饰;粗活者如“填水脚”,画工利用颜料碗中余色,粗笔填色,一气呵成,奔放洗练,颇有大写意之神韵,为绵竹年画之独特一种。
绵竹因过去交通不便,故年画风格受外地影响不大,保存了古代蜀中绘画特色,画面构图饱满,色彩单纯明艳,造型变形夸张,具有活泼诙谐的效果。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自白我是一幅有故事的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我——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年货中的灵魂元素走进了千家万户,与人们共庆佳节。
春节期间处处充满的欢乐祥和的气氛,可少不了我的功劳。
也许大家提起我便只会想起憨态可掬的胖娃娃,其实你们没有真正了解我,我的题材非常丰富,不仅是年味浓重的民俗艺术,还是天津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正,我是非常厉害的,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我,一定会为我点赞!我今年六百岁我来自年画大家族,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間工艺品。
关于年画的起源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唐太宗的大臣魏征斩杀了泾河龙王,龙王的魂魄每天晚上都去找唐太宗报复,唐太宗不堪其扰,便让秦琼和尉迟恭把守宫门,不让龙王的魂魄进宫骚扰,后来宫里的人把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挂在了宫门上,民间的百姓也开始相继效仿,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起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春节张贴年画的习俗,以此祈求平安富足。
我们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程度各异有着不同称谓:整张巨幅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细致的叫“画宫尖”或“画三才”,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明代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镇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
据说当时有位擅长雕刻木版的民间艺人流落到杨柳青镇,便开始制作门神、灶王年画出售,而杨柳青镇外盛产的杜梨木非常适宜雕版,有了这种工艺材料,我慢慢诞生了。
到了明代中期,因杨柳青镇靠近运河码头,工匠能够方便地购买产自南方的纸张和颜料,使得我的制作工艺更为精良,由原来的双色印刷变成了套色印刷,并出现了全镇及周边村庄“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此后,我的制作工艺日益走向兴盛,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达到巅峰并一直延续到清代光绪年间。
到了民国初年,上海的十里洋场开始兴起,国外的石印技术引进之后,我的风头大减。
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2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如今,“玉城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木版年画 - 简介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杨柳青木版年画 - 历史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文革”期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木版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知识文库 第14期22 浅析天津杨柳青“年画娃娃”图形设计陈晶一天津杨柳青年画作为我国传统年画艺术的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题材丰富、源远流长,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但是传统的年画在当今社会是否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能让广大群众更广泛的应用,这样作为设计者就要推陈出新,在有所借鉴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创造出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图形。
图形也是人类最直观,最通用,最无声的视觉艺术传播语言,它在世界中应用十分广泛。
设计者用图形设计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信息,不论是在嘈杂的街头,还是各大车站机场,或者是拥挤的商场,都会有图形设计的出现,使信息更直观、迅速、有效的传递给我们。
不论在包装外观、海报招贴还是书籍装帧等,都离不开图形设计。
如今,如何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杨柳青年画创造性的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和图形设计中,在设计中传统年画元素的应用为地域文化视觉宣传的推广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任务。
回顾日本与德国的设计发展,可以看出日本和德国的设计不仅充分吸收了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而且还充分挖掘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把民族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现代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深受大家的喜爱。
由此我们也要在现代设计发展的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的、历史的图案纹样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出一批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产品。
天津杨柳青年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喜闻乐见都受到人们的喜爱,而现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年画自身功能性的缺失,这种传统元素的应用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比如当今对年画的艺术创作,艺术家们大多是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罗列,却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表现形式把年画娃娃形象更好的展现出来。
由于天津杨柳青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国外人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不过随着近几年中国与外国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家对中国传统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来到中国进行研究和考察。
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保存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木版印绘制品,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但是,随着市场对年画需求量的上升,年画的制作技术更多地打上了机器工业的烙印。
有关专家尖锐地指出,如今的天津民间工艺留下的仅仅是传统的“外壳”,“芯”早已是“现代”的了。
年画虽然都还保留着传统工艺的“外壳”。
然而,这些民间工艺品的选料、制作工艺和成品方式等引入了大量现代技法,传统技法保留的很少。
由此可见,杨柳青年画这个民间工艺亟待抢救。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系列民间艺术宣传片,利用媒体进
行宣传,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关于杨柳青年画的展示活动。
我们还可以和天师大的美院联合,给同学开设一些关于杨柳青年画的讲座,让同学们可以深入的了解这一民间艺术。
在此基础上,开设课程,教授学生年画制作知识,让大家学习年画的制作。
当同学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制作年画。
制作出的合格的年画可以去卖(销售形式:网上卖画或者去书画市场,也可以联系一些经营书画的店由他们代卖)。
杨柳青年画Yangliuqing New Year Posters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天津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一种富于民间独特艺术风格和强烈地方特色的木版彩绘艺术珍品,与中国传统的过年密切相关。
过年既含有庆祝丰收之意,又充满欢乐、希冀、神秘的色彩。
元顺帝时,战乱四起,一个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霍玉堂避难来到杨柳青,他一眼就看到了那成片的枣树林,一下就想起了他的看家本领--雕刻,枣木是最好的刻版印刷的材料。
于是,逢年过节就刻印些门神,灶王,钟馗,来卖,以此来维持生活,杨柳青的人们也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杨柳青年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
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杨柳青年画在清中叶先出现了两大派,即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的齐家和以表现小说戏曲为主的戴家,到清末,又出现了集两者之长的霍家,至此,杨柳青年画三大派形成鼎足。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一步步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
为了杨柳青年画的复兴,他利用业余时间,到民间收集有关资料及老版,老画。
还添补创作了杨柳青年画从没有的佛学类等,使杨柳青年画的品种达到六大类上千种。
如今,他把自己练就成唯一的一个能勾,刻,刷,画,裱五大工艺全能的杨柳青年画画家,这在年画史上也是少有的。
他和全家人把自己的家宅扩建成"杨柳青年画家庭博物馆"恢复了杨柳青古镇画乡的老字号"玉成号画庄"。
为继承、发展、弘扬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霍庆有先生现任天津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鄂南国际华人艺术家作品收藏展览馆名誉馆长,艺术开发委员会特约常委等。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
如
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其他题材包括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携壹南村访旧识》、《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有些年画是帖在大门上的,因此又称门画。
画的内容包括:门神、财神、门童。
门神又有几种,有捉鬼驱邪的钟馗,挂在门背后有手持兵器的古代武将。
在两扇门上,一边是关公,一边是张飞;或是秦叔宝、尉迟慕;或是程咬金、罗成。
财神也分文财神、武财神,一边是手展"招财进宝"条幅的比干,一边是手展"双喜临门"条幅的赵公明。
门童有胖娃娃或鲤鱼跳龙门等。
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
一幅杨柳青年画,要经过勾、刻、印、画、裱五大工序。
勾,即勾勒轮廓;刻,即将勾成的轮廓刻成版样;印,即将版样印在纸上;画,即在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裱,即将成形的图画装裱起来。
每一幅画都要画师艺人亲自动手,画每一幅画都是一次独立的创作。
奇异的是,通常人们画画都是坐在凳子上伏在桌子上,单杨柳青年画却是要站立在地上往"门板"上画,画室里安了一排可以随意开合的门板,人们叫它"画门子",印上了轮廓的宣纸贴在上面,作画的人就站在画门子前面一边画一边端详,一边端详一边画,啥时端详的感觉完美了,啥时收笔,一幅话下来,少则三天五天,多则十天半月,这叫一个工夫,杨柳青人心性细腻有耐力,不怕推敲反复,也不怕推倒重来,敬艺术如敬神圣,一丝不苟虔诚有佳,这也是杨柳青年画活儿绝的原因。
制作杨柳青年画,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
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资料显示,杨柳青画社现存古版6508块,其中:完整可印制的画版1305种,计5643块;散版865块。
保存自明代以来的彩色年画700种,计4056件;线描坯子2018种,6808件;完整保留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勾、刻、印、绘、裱的传统工艺,以潘忠义、张兴泽为代表的大批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在年画的传承与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与此同时,天津杨柳青画社还培养了近200名专业艺术工人和创作人员,使杨柳青年画独特的风格得到发展。
在现存的年画艺术中,杨柳青木版年画以藏品丰富、技艺精湛,被公推为"中国年画之首"。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全部停业,损失最为惨重。
1949年后,经过人民政府的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杨柳青年画又获得了新生。
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
它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