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也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或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这种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出血、充血和低血压休克,以及肾脏损害。
此病毒为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流行范围广泛,病情危急,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全球有大量出血热病例发生,其中大部分在中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对于具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完成。
如果对出血热有疑问或者有症状,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
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汉坦病毒属(Hanta virus,HV)病毒。
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包括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以及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Belgrade-Dobrava virus,BDOV)等型。
中国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所引起。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
中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携带EHF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证明有多宿主性。
这些动物多属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中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中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中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至于其它携带本病毒的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⒈呼吸道。
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呈世界性流行,我国疫情严重,全国除青海外均有疫情发生。
一、病原学本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 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纤突。
其基因组包括L、M、S 3个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衣壳蛋白。
由于抗原结构的不同,汉坦病毒至少有20个以上血清型。
不同鼠类携带不同血清型,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也不一致。
其中能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有:Ⅰ型汉滩病毒(Hantavirus,HTNV,野鼠型、较重)、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家鼠型、次之)、Ⅲ型普马拿病毒(Puumala virus,PUUV,芬兰棕背鼪、轻型)、多布拉伐病毒(Dobrava,DOBV,类似Ⅰ型)。
汉坦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敏感,不耐热和不耐酸,高于37℃及PH 5.0以下易被灭活,56℃30分钟或100℃1分钟可被灭活。
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他动物包括猫、犬、猪和兔。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可有以下几种:1.接触感染: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可导致感染。
2.呼吸道传播:鼠类的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等形成的气溶胶通过呼吸道传播。
3.消化道感染: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传染。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经胎盘传染给胎儿。
5.虫媒传播:从恙螨等虫媒分离到汉坦病毒,但传播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流行性出血热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edu/200904/113304.shtml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科)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因其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其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一,复杂多变,典型病例具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易感者以成年人居多,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次发病罕见。
本病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国家和地区。
我国为重灾区,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以10-12月为大流行季节,3-7月为小流行高峰。
男性发病率高。
农民及野外工作人员居多。
在我国该病流行有两型,即以黑线姬鼠为传染源的野鼠型和以褐家鼠为传染源的家鼠型。
两者临床症状和病程基本相同,但前者流行时重症较多,后者轻症较多。
症状表现:
1.发病急,畏寒、发热,伴有头痛、腰痛、全身酸痛或眼眶痛等,可有烦渴、视力模糊、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发热持续3-7
天,退热时可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
退热后病情加重。
2.充血、出血及渗出体征:病程早期颜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重者呈醉洒貌,结合膜、咽部及软腭充血,有多数细小出血点,腋下及胸背部等处可见散在、条索状及簇状出血点;重者出现大片淤斑或内脏出血。
眼球结合膜水肿,面部及眼睑浮肿,肾区有叩痛。
3.肾损害:自第2-3病日开始尿中出现蛋白,且逐日增多。
少尿期开始于第5-8日,尿蛋白明显增多,且出现红、白细胞、管型,部分患者尿中出现膜状物,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亳升);血尿素氮及肌酐逐渐增高,血压升高,且伴有高血容量综合症。
少尿持续1至数日后尿量增加,每日数千毫升,尿中蛋白、细胞及管型消失,但比重低。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料:全年均可发病,在流行季节(3-7月及10月至翌年1月),病前5-45天曾在疫区旅居,有与鼠、J接触或食用鼠类接触过的食物史。
2.临床特征:畏寒、发热,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症)等;食欲不振、呕吐、腹胀、乏力、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
颜面、颈、
上胸部充血潮红(即“三红”征),眼结合膜、咽部及软腭有细小出血点,腋下及胸背部等处可见散在、条索状及簇状出血点;重者可见大片淤斑或内脏出血。
眼球结合膜水肿等血浆外渗表现;重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病初几日多数有肾脏受损的表现,甚至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及肌酐逐渐增高,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数患者常有典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流行区可发生数期重叠或出现越期现象。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有尿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膜状物;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查患者双份血清,恢复期IgG荧光抗体效价增加4倍以上者,或早期IgM荧光抗体阳性均可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
1.发热期治疗:卧床休息,抗病毒,调整免疫功能;减轻病毒血症与血管损害;补充消耗的体液,预防休克,保护肾功能。
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抗休克分秒必争,尽快稳定血压,减轻肾缺血,保护心、脑等主要脏器功能,预防多系统脏器衰竭。
3.少尿期治疗:主要是防治肾衰及其并发症,重点应针对少尿型肾衰及其移行阶段的治疗。
严格限制入量,稳定内环境。
全身支援疗法、促进肾功能恢复。
加强排泄,改善尿毒症状,积极防治并发症。
4.多尿期治疗:加强营养,递增高蛋白与高热量饮食,注意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性休克与低血钠、低血钾。
5.恢复期治疗:继续加强营养,检测尿常规和比重以及其他血、尿生化指标,及时评价肾功能,并用补肾中药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高热期病人:以病毒唑、α干扰素和免疫治疗为主,掌握好液体疗法,葡萄糖、维生素电解质等补充。
2.低血压休克期:病人平卧、吸氧和保暖,迅速扩容,纠正酸中毒,及时用强心剂及血管活性药物如西地兰、能量合剂等,必要时用激素及抗凝血治疗。
3.少尿期:严格控制入量,加强利尿或导泄,改善尿毒症状。
必要时用透析疗法,紧急时放血,积极治疗并发症,同时选用敏感的对肾脏无毒或低毒的抗菌药物。
4.多尿期:加强营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务必提高警惕,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
5.恢复期:及时监测尿常规和比重及血、尿生化指标,及时予以纠正,促进康复。
预防常识: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人通过接触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品、气体均可感染该病。
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灭鼠,值得医患注意的是:在疫区或潜伏期内到过疫区者,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临床上有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等症状时应高度提高警惕。
近年来,由于治疗措施的不断改进,抓好“三早一就”,本病的病死率已普遍下降,绝大多数的病人(95%)均可治愈出院,病后无明显后遗症,可完全恢复健康,参加劳动。
极个别病人由于病情重,治疗不及时,有肾血流量低及脑垂体功能低下,严重者导致死亡。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edu/200904/1133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