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18
体现复分解反应的古诗词一、引言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与化学反应相关的描述。
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它涉及到两种化合物交换离子或分子,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在古诗词中,这种反应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一些古诗词来展示复分解反应在诗词中的表现。
二、复分解反应在古诗词中的体现1.“投泥泼水愈光明,拨雪披云见青天。
”(出自《李太白全集·初出巴山》)这句诗描述了氧化铁与硫酸的反应,硫酸将氧化铁溶解,生成硫酸铁和水,体现了复分解反应。
2.“石中火,水中日,虽抱水,终归火。
”(出自《楚辞·九歌》)这句诗描述了燃烧和反射的现象,其中石头中的火与水中的日互换成分,生成新的物质,体现了复分解反应。
3.“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出自《鹧鸪天·小院碧桃春意浓》)这句诗描述了蜜蜂采集花蜜的过程,花蜜中的糖与蜜蜂的消化液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体现了复分解反应。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这句诗描述了梅花的开放过程,梅花的香气来自于梅子酸碱中和后生成的酯类物质,体现了复分解反应。
三、总结通过以上古诗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复分解反应在诗词中的生动表现。
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化学反应的奇妙,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
无论是通过物质交换生成新物质,还是通过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产生美妙的视觉或嗅觉效果,都展现了诗词与化学的紧密联系。
四、延伸思考1.除了上述例子,你还能想到哪些诗词中体现了复分解反应?请举例说明。
2.诗词中的化学反应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或寓意,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3.在现代化学教育或研究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古诗词来启发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和兴趣?五、参考文献在撰写此文时,参考了以下文献:1.《李太白全集》2.《楚辞》3.《鹧鸪天·小院碧桃春意浓》4.王安石《梅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化学变化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化学变化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化学变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化学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化学变化火树银花不夜天化学变化
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
化学变化
粉身碎骨浑不怕,化学变化
要留清白在人间。
化学变化
月落乌啼霜满天,物理变化
江枫渔火对愁眠。
化学变化
夜来风雨声,花落只多少。
物理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物理变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物理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物理变化
玉不琢不成器物理变化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物理变化
白玉为床,金作马。
物理变化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物理变化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物理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物理变化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
碳酸钙的高温分解
粉骨碎身浑不怕,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要留清白在人间。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炬成灰燃烧是化学变化
蜡由固体变成液体是物理变化
蜡炬成灰泪始干化学
野火烧不尽化学
水滴石穿物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化学
冰冻三尺物理
只想到这么多,参考一下吧
海枯石烂
海枯:是水的蒸发物理变化
石烂:是海水对石头的腐蚀化学变化。
《⽯灰吟》中蕴含的化学知识-《⽯灰吟》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全诗讲述的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中开采出来的⽯头,对烈⽕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的清⽩留在世界上,粉⾝碎⾻也不怕。
表现了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道路上清清⽩⽩做⼈的⾼尚情操。
“千锤万凿出深⼭”:这⼀句是指通过劳动⼈民的努⼒,千锤万凿把深⼭中的巨⽯砸成烧制⽯灰的⽯料。
从深⼭中将⽯灰⽯开采出来,只是改变了⽯灰⽯的⼤⼩,并没有⽣成新物质,所以此过程发⽣的是物理变化。
制⽯料的主要成分是⽯灰⽯(或⼤理⽯),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烈⽕焚烧若等闲”: 这⼀句是指把制⽯灰的⽯料放在⽯灰窑中,烧制⽣⽯灰的场景。
在⾼温下煅烧⽯灰⽯⽣成⽣⽯灰和⽔是化学变化,其反应化学⽅程式为:CaCO3 CaO+CO2↑。
⽣⽯灰是⼀种⽩⾊固体,化学名称叫氧化钙(CaO)。
“粉⾝碎⾻浑不怕”:这⼀句是指把块状的⽣⽯灰制成供⼈们使⽤的粉末状的熟⽯灰。
⽣⽯灰与⽔反应⽣成氢氧化钙,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可以将鸡蛋煮熟。
该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程式为CaO+H2O==Ca(OH)2。
氢氧化钙[Ca(OH)2],俗名熟⽯灰或消⽯灰,⽩⾊固体,微溶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降低,是⼀种常见的碱,有腐蚀性。
“要留清⽩在⼈间”:这⼀句是指⼈们使⽤了粉末状的熟⽯灰砌砖抹墙后,墙壁变得更坚硬,更洁⽩。
氢氧化钙和⼆氧化碳反应⽣成不溶于⽔的⽩⾊固体碳酸钙,此过程发⽣化学变化,其化学⽅程式为:Ca(OH)2+ CO2===CaCO3↓+H2O 。
“⽯灰吟”⽤了⼀个物理变化和三个化学变化赞美了⽯灰⽯的⼀⽣。
现将“⽯灰吟”中发⽣的四个变化讲述如下:千锤百练出深⼭:CaCO3 ⽩⾊难溶于⽔的沉淀、能溶于稀酸;做补钙剂或建筑材料烈⽕焚烧只等闲:CaCO3CaO+CO2↑分解反应粉⾝碎⾻全不怕:CaO+H2O===Ca(OH)2 化合反应要留清⽩在⼈间:Ca(OH)2+ CO2=== CaCO3↓+H2O 检验CO2⽓体在化学教学中,我们适当引⼊古诗词,引导学⽣领会其中所寄寓的化学知识,不仅能培养学⽣对化学的兴趣,提⾼审美能⼒,还能提⾼综合分析问题能⼒,培养积极健康的⼈⽂精神。
《⽯灰吟》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灰吟》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古诗是我国⽂学史上的⼀颗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直为⼈们传诵不衰。
以其意境优美,⾳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给⼈以美的享受。
其中不乏包含丰富化学知识的诗作。
例如:明代于谦的《⽯灰吟》中写的“千锤万凿出深⼭,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
”就涉及了⼏个化学反应⽅程式。
“千锤万凿出深⼭”这⼀句是说通过劳动⼈民的努⼒,千锤万凿把深⼭中的巨⽯砸成烧制⽯灰的⽯料。
涉及的化学知识是:此过程发⽣的是物理变化,制⽯灰的⽯料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烈⽕焚烧若等闲” 这⼀句是说把制⽯灰的⽯料放在⽯灰窑中烧制⽣⽯灰的场景。
涉及的化学知识是:此过程发⽣的是化学变化,化学⽅程式是:CaCO3 CaO+CO2↑
“粉⾝碎⾻浑不怕” 这⼀句是说把块状的⽣⽯灰制成供⼈们使⽤的粉末状的熟⽯灰。
涉及的化学知识是:此过程发⽣的是化学变化,化学⽅程式是:CaO+H2O= Ca(OH)2
“要留清⽩在⼈间” 这⼀句是说⼈们使⽤了粉末状的熟⽯灰砌砖抹墙后,墙壁变得更坚硬,更洁⽩。
涉及的化学知识是:此过程发⽣的是化学变化,化学⽅程式是:
Ca(OH)2+ CO2= CaCO3↓+H2O
此例只是其中的⼀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不仅能培养学⽣对化学的兴趣,提⾼审美能⼒,还能提⾼综合分析问题能⼒,培养积极健康的⼈⽂精神。
让学⽣得到全⾯发展。
泊秦淮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解析:本题利用古诗词考查化学中“烟”和“雾”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烟”、“雾”混为一谈,实际上固体小颗粒飘浮在空气中称为烟,而小液滴分散于空气中则称为雾。
硝烟、炊烟、尘土飞扬均为名副其实的烟,白磷燃烧时看到的现象是产生浓厚的白烟。
清晨雾气腾腾、水壶烧开后直冒白气都是雾的作用,打开浓盐酸、浓硝酸的试剂瓶塞时即会产生白雾。
本题选项A中的“烟”是由沙土随风卷起形成,B中的“烟”系炊烟,C、D选项中的“烟”均为雨雾。
答案:A、B 例3、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四句诗所描写的物质依次是()A.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碳酸钙B.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C.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D.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碳酸钙解析:本题利用古诗词考查化学反应及化学物质。
《石灰吟》中所描述的反应共有三个:(1)CaCO3=高温O+CaCO2↑(2)H2O=Ca(OH)2 (3)Ca(OH)2+CO2=CaCO3↓+H2O,要确定各物质的顺序,还必须熟悉碳酸钙的性质。
答案:B。
例4、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
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解析:本题巧用成语考查化学反应的本质。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
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过程,只是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答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是由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
例5、下列两个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
被数理化玩坏的古诗词一、化学版古诗词。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句诗原本描绘的是庐山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升起紫色烟雾,瀑布如银河般挂在山川之前的壮美景色。
可被化学一玩坏,就有了新的解释。
有人说,“紫烟”其实是香炉中的石头(可能含有金属离子)在加热的情况下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
例如,可能是铜离子在高温下发生焰色反应产生了紫色,于是就调侃说李白原来是个隐藏的化学爱好者,不经意间就记录了一个化学现象。
还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化学角度看,这描述的不就是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开采出来后,经过高温煅烧(烈火焚烧)变成生石灰(氧化钙),生石灰遇到水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而氢氧化钙又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重新生成碳酸钙,保持自身的“清白”嘛。
这种解读虽然有点恶搞的成分,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古诗词与化学知识的奇妙联系。
二、物理版古诗词。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按照物理知识来理解,这速度可不得了。
从白帝城到江陵,距离千里(这里是夸张手法,但距离确实不近),一天就到达了。
如果计算一下平均速度,那可是相当快的。
这就涉及到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速度 = 路程÷时间)。
也许李白乘坐的船顺流而下,水流速度加上船本身的速度,才让他有如此快的行程。
而且“彩云间”可以想象成白帝城的地势高,从高处往低处走,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也有助于加快船行的速度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上分析,瀑布飞流直下,水的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
三千尺是夸张的高度,说明瀑布的落差很大,那么水在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这一诗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瀑布的壮观,也能从中挖掘出物理中的能量转化知识。
三、数学版古诗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里就有简单的数学概念,“两个”和“一行”就是数量词。
有人就打趣说,这是杜甫在给小朋友们做数学启蒙呢。
而且从几何的角度看,黄鹂和翠柳可以看作是点和线的关系,白鹭在青天飞翔,又像是一条直线上的动点。
科普的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含有科普知识的古诗词:
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这首诗描绘了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化学过程,体现了科普知识。
2.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这里用水滴石穿比喻持之以恒,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把困难的事情做好。
其中的化学知识包括石灰石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石灰乳的过程。
以上古诗词中都蕴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科普的古诗词,建议查阅古诗书籍。
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题赏析2OO7年第6期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题赏析吴忠金(湖北省洪湖市汉河镇前进中学,433211)近几年来,化学中考命题开始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例如,在一些地方的中考试题中就出现了以初中学生熟知的或通俗易懂的古诗词句子来作为化学试题,要求学生先对句子本身有所理解,再进一步作出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正确判断.举例如下.例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004,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分析:梅花的香味物质分子通过不断地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所以诗人在远处也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故应选(D).例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004,江西省中考题)分析:选项(C)仅仅是铁的形状发生改变而本质没有变化,其他三个选项分别涉及野火,蜡烛及爆竹火药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应选(c).例3下列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白玉为床金作马(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日照香炉生紫烟(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2005,广东省中考题(课改实验区))分析:白玉(主要成分为大理石)做成床,金做成马等都只是外形变化;风和雨将花打落没有新物质生成;阳光将水变成水蒸气,且在水雾上产生折射也都没有新物质生成.以上三项皆为物理变化.需注意决不能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是"香炉燃烧产生紫烟"之意, 误认为其是化学变化.石灰的煅烧过程涉及化学反应,故应选(D).例4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四句诗中描写的物质按其在诗句中出现的先后,依次是().(A)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碳酸钙(B)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c)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D)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碳酸钙分析:本题考查了石灰石开采和应用的具体过程.《石灰吟》第一句是指开采石灰石; 第二句是将采来的石灰石高温煅烧而生成石灰;第三句是将烧成的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石灰浆);第四句是将石灰浆抹在墙壁上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坚硬的白色"碳酸钙".其变化的过程为CaC03——CaO+C02十CaO+H20——Ca(OH)2ca(OH)2+c02——cac03+H20故应选(B).。
古诗词中绽放的化学魅力采用的说明方法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七言绝句。
诗歌描写了新春之际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民俗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充分展现了喜庆热闹的年节气氛,抒发了作者除旧布新、革新朝政的思想感情。
在这首诗中,不仅寄托着作者的政治理想。
也蕴含了化学的神奇原理:爆竹之所以能发出的清脆响亮的爆炸声,正是由于黑火药的作用。
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当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就会发生剧烈反应。
在化学方程式中通常表述为:S +2KNO3 +3C=3CO2↑ +K2S +N2↑(点燃)硝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使木炭和硫磺剧烈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由于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产生了爆炸,并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竹声。
烟火诗宋·赵孟頫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街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本诗作者是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诗人赵孟頫。
诗中描写了烟花燃放时如桃红柳絮飘扬,似流星划落夜空的绚丽景象。
而这五光十色的美景其实就是我们化学中所说的“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也称作焰色测试及焰色试验,是某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的化学现象。
如钠盐发黄光,锂盐显红光,钡盐是绿光,而镁、锌等金属粉末则会发出耀眼闪亮的白光等。
古人正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在制作烟花时往火药中按一定配比加入各种金属盐和金属粉末,从而营造出了这“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街红”的绚丽画面。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首妇孺皆知的《石灰吟》,相传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于谦幼年所写。
全诗笔法凝练、语言质朴,托物言志、以物喻人,通过对石灰的吟颂,表达了自己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高洁志向。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3、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
”“暗香来”“花气袭人”都是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4、陆游《村居山喜》“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花气袭人”是因“骤暖”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说明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5、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露水的结果。
6、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体)因温度下降凝华为霜(固体)的结果。
7、郦道元《三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8、“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水底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潭底变浅了。
9、晚唐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浓阴”是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光沿直线传播”。
“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二、诗词中的化学知识1、《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其中包含的化学知识就是石灰石(成分为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也就是生石灰的过程,化学反应方程为CaCO3==CaO+CO2↑。
生石灰正是白色的,洁白无瑕的,清清白白的,作者仔细观察到了这个经典的化学现象,才悟出了“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作者高洁情操的体现。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物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共饮酒,加上我的影子正好三人。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才有了影子。
2.古诗词: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物理原理:光的反射。
湖面波光粼粼,秋月流瓦,它们和和气气的。
潭面犹如一面镜子,而光会因镜面而发生折射。
3.古诗词: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
桥下湖水碧绿如镜子,我从中看见了你的影子。
平面镜成像。
4.古诗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山色空濛,只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人。
声音会通过气体传播。
5.古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物理原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6.古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瀑布飞流直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古诗词: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九月初秋,霜化为露水。
8.古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物体的相对运动性。
两岸的青山相对,孤帆像从天边漂流而来。
9.古诗词: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陆游《村居书喜》物理原理: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花的香气扑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古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物理原理:机械运动。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11、古诗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物理原理: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2、古诗词: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原理: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古诗词竟然藏了物理化学知识一、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光学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光的反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的反射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光的反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光的折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光的折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光的直线传播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光的直线传播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光的直线传播2.声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声音的音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声音的传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声音的传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的传播、音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的回声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声音的回声3.力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4.热学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凝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凝固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液化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液化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液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凝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融化二、诗词中的化学知识1.诗词中的化学物质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铁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石油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铜黄金万缕风牵细。
寒食初头春有味。
--黄金2.诗词中的化学现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燃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燃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炸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分子的扩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的扩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分子的扩散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自燃。
化学与古诗词的美丽“邂逅”说起化学,大家很难立刻把它与古诗词联系起来。
然而,你以前是否留意过,其实在某些诗句中就暗藏一些化学现象!今天大家就跟随苯苯一起戴上“化学的眼镜”来看看这些有意思的经典诗句吧。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人之所以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的香味,是因为分子的运动,才有了“暗香来”。
王安石的《元丰行示德逢》里有“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在电闪雷鸣时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呢?N₂+O₂=2NO,2NO+O₂=2NO₂,3NO₂+H₂O=2HNO₃+NO,HNO₃随雨水进入土壤形成硝酸盐,氮元素被植物吸收,所以民间有“雷雨发庄稼”的说法。
明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是大家熟知的一首诗。
全诗包含的化学物质丰富多彩: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等及其变化过程。
千锤万凿出深山———原料来源。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将石灰石敲碎,然后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的生石灰(氧化钙),即Ca(OH)₂分解。
粉身碎骨浑不怕———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熟石灰。
CaO+H₂O=Ca(OH)₂。
要留清白在人间———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Ca(OH)₂+CO2=CaCO3↓+H₂O。
黄庭坚的《念奴娇·断雨霁虹》里有“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李重元的《忆王孙·夏词》里有“过雨荷花满院香”。
为什么雷雨过后,人心旷神怡?这是因为,雨水涤荡了空气中的灰尘,打雷时又有下列反应发生:3O₂=2O₃,O₃=O₂+O,分解出的氧原子有消毒、杀菌作用。
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其中既有物理变化中的熔化过程,也有化学变化中的燃烧现象,蜡烛的成分是石蜡,属于饱和烃,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可使固态石蜡熔化成液态的蜡油。
化学是严谨的,诗歌是浪漫的。
两者似乎格格不入,组合起来却很完美!。
化学变化的古诗词
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不就是碳酸钙变成氧化钙的化学变化吗?就像石头经过千辛万苦的锤炼和烈火的洗礼,发生了神奇的转变呀!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大火燃烧不就是一场剧烈的化学变化嘛!小草顽强重生,多让人惊叹呀!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燃烧变成灰烬,这可是典型的化学变化呢,就如同我们的努力,最终总会留下痕迹。
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那可是剧烈的化学变化呀,多热闹,多有年味!
5.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食物的腐烂也是一种化学变化呢,哎,这世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不就像是旧事物的消逝和新事物的产生,是化学变化的一种体现吗?真是充满希望啊!
7.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场景的变化难道不是像一场奇妙的化学变化吗?多神奇呀!
8.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的烧制不就是化学变化嘛,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呀!
9.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质的变化带来了不同的性质,就
像化学变化一样神奇,不是吗?
10.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里的变化也是化学变化呀,这景色多美呀,让人陶醉!
我觉得古诗词真的是太奇妙了,用简洁的语言就把这些化学变化描述得如此生动,让人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化学的奥秘。
古诗词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一、衍生注释:“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烈火焚烧”是指烧炼石灰石,使之变成生石灰。
“粉骨碎身”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二、赏析:这首诗以石灰自喻,通过描绘石灰从开采到烧制,再到使用的全过程,表达了诗人不怕艰难、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全诗笔法凝炼,句句如金石,掷地有声。
诗人借石灰之口,难道不正是在抒发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性吗?三、作者介绍: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他为官清廉,忧国忘身,在抵御外侮、保卫国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诗文也展现出他的忠诚和正直。
四、运用片段:在科学课上,老师讲解化学变化时,说道:“就像于谦在《石灰吟》中描述的那样,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从石灰石变成生石灰,这不正是典型的化学变化吗?”原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衍生注释:“野火”指荒草燃烧的火。
“尽”是完的意思。
“生”指重新生长。
二、赏析:这两句诗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熊熊野火无法将其烧尽,春风一吹,它又蓬勃生长。
这不正如同那不灭的希望之火吗?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四、运用片段:物理老师在讲解能量转化时举例说:“大家想想白居易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而春风吹又生则是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这多神奇啊!”原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一、衍生注释:“丝”与“思”谐音,以蚕丝象征情思。
“泪”指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
二、赏析:这句诗用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来比喻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春蚕直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成灰才停止流泪。
这是何等的深情与执着!三、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描述的是化学变化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中国古诗词中经典的一句,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经历或受到能量作用而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形式如下:物质一或多种发生变化,另一些物质也相应发生变化,而其中一种反应物质被其他反应物质所消耗。
化学变化在古代就开始被发现了,先知们有观察到聚合物石油结晶发生变化,据说中国古人也有发现火烧煤会发生反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能量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能量可以使物质由低能状态升至高能状态,从而发生反应和变化。
常见的化学反应中需要的能量种类有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电能等。
其中热能是最常见的化学变化的能量来源,它可以使物质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发生反应。
例如熔化金属或固体物质,只有加热才能使其发生状态变化。
由于化学变化受到能量的影响,通常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是,在反应过程中可以逆转,而不可逆反应则是一次性的反应,反应产物不能复原,如烫压塑料反应、劈裂反应等。
除了能量因素,化学变化受到时间因素也有影响,一些变化可能需要短暂的时间,而一些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这时,我们就需要耐心等待,例如需要几年才能观察到树木成长的过程等。
另外,环境也会影响化学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例如温度和pH值的变化,会使原有的反应发生变化。
总之,化学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研究化学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从而推动人类的进步。
像《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句所描述的,在自然界中物质之间的变化也是一种化学变化,只是变化速度比较慢,所以更容易被忽视。
综上所述,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经历或受到能量作用而发生变化,它受到能量、时间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可逆和不可逆反应。
未来,将会通过科学技术来探索更多有趣的化学变化现象,从而有助于人类的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