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中医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病得中医分类

一、中医胃病分类。

中医辩证,将胃病详分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证型。主要有: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阻胃络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饮食停滞型等、

中医根据胃病得临床表现特点而确定其病证名称,大致有“胃脘痛"、“嘈杂”、“吞酸”、“呕吐”、“痞满”、“反胃”、“胃缓”、“伤食”、“吐血”、“呃逆”、“嗳气”等、

1、胃脘痛:

简称胃痛,古称“心胃痛"、“心痛”,就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必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症。现代医学中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脱垂症、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脂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会出现胃脘痛。

胃脘痛仅仅就是一种临床表现,六淫邪气犯胃所致得胃脘痛,多为卒然暴痛,属于急性、以实证为主;胃痛日久,脏腑失调,胃脘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慢性,以虚证为多。

胃痛初起,其病性较轻,多病在气分;凡胃痛兼有胀闷感,且胀痛攻窜两胁及背部,痛无定处,多属气滞。胃痛日久不愈则属气滞而致血瘀,由气分而病及血分,此类胃痛就是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有明显得拒按。

凡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喜热饮食,得热胃痛减轻,多属寒证;胃痛拒按,饥时作痛,进食后胃痛加剧,多属实证。

临床医师进行中医得辨证施治可达到疗程短、见效快、无痛苦、标本兼治得效果,就是愈后不易复发得、一种较好得治疗方法、

2、呕吐:

呕吐就是因胃失与降,气逆于上,而引起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得病症,多属于胃部得病变。呕吐得发生,多与外感、内伤、饮食失节致损伤脾胃有关,临床常根据呕吐得声音强弱、吐势得缓急、呕吐物得性状、气味及其她兼症,判断胃病得寒热虚实。凡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呕吐属实证者,多兼有胃痛、属食滞引起得,胃脘多有胀满,嗳腐酸臭,且有暴饮暴食得病史。属于气逆引起者,必兼胃脘胀痛,且连于两胁肋部。

3、泛酸:

泛酸就是指因胃中酸液过多,随胃气上逆泛溢而入食道,乃至咽部,随即咽下、常见肠溃疡、慢性胃炎与消化不良等疾病、

泛酸常与胃痛兼见,但也常单独出现。多出肝炎内郁、胃气不与而发,或者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致。泛酸兼有胃脘烧灼感,脘腹胀闷,口干口渴,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红苔黄者,多为肝气犯胃引起。

4、呃(e)逆:

呃逆俗称“打嗝”,就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得病症。呃逆有间歇得、短暂得、或连续得发作几种。其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总因胃失与降、气逆而上所致。

呃逆一症,临床上应辨别虚实寒热得不同,实证多因外邪或痰瘀、气滞、食滞所致,或一时进食太快以及饮水嬉笑引起,其呃逆发病时间短,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虚证多见于脾肾虚寒、胃阴于足,其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无力。胃寒呃逆,其呃声沉缓有力,兼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

5、嗳气:

嗳气也就是胃病得常见症状,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得病症。嗳气与呃逆不同,嗳气声音低长,就是气从胃中上逆;呃逆声音急而短促,发自喉间、嗳气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痰火内扰,导致胃气不与,清浊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反气逆而上所出现得症状。

6、痞(pi)满:

痞满就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按压时不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症。凡就是六淫外邪内陷于胃,或饮食积滞,痰湿内阻,七性内伤,以及脾胃虚弱,皆能出现痞满之症。现代医学中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症等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大多会出现痞满得症状、7、反胃:

反胃就是指病人进食后,食物停积胃腑不能下行,而见脘腹痞胀,宿食不化,过一段时间后则尽吐出得症状,可表现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反胃多由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之气损伤,胃阳渐虚,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阻滞于胃,胃腑失其通降下行之功能,宿食难消而成。因此,胃阳虚就是其发病得关键,现代医学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憩室,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壅积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症等等,凡并发胃幽门部痉挛、水肿、狭窄、引起胃排空障碍得疾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脘复痞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得反胃症状、

8、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包括不思饮食,纳少与纳呆。不思饮食就是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纳少就是指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思饮食所致;纳呆就是指无饥饿与要求进食得感觉,可见于脾胃本身得疾病,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疡病,或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得过程与病后恢复期。

二、胃脘痛

1、病理

胃脘痛发生得原因,有病邪犯胃、肝胃不与、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

A、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就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食滞不化,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痛、

B、肝胃不与。忧郁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肝气郁结,里面可以化火、火邪又可伤阴,均可使疼痛加重,或病程式缠绵。

C、脾胃虚寒。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饥饱失常,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胃阳气,使中气虚寒而痛。均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气滞日久不愈可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更为顽固难愈。

2、胃脘痛得治疗

胃脘痛得辩证,主要辨别就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得,还就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得;病在肝,还就是病在脾胃;就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就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就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得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就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A、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

苔白腻,脉昆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B、食滞胃脘

病因病理

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临床表现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

治法:消食导滞,与胃降逆

C、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D、脾胃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