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细胞膜
- 格式:ppt
- 大小:29.32 MB
- 文档页数:126
二.填空题33.人体和其它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细胞。
34.机体的每个细胞都被一层薄膜所包被,称为细胞膜(质膜)。
35. 细胞膜主要有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等组成;从重量上看:膜中蛋白质与脂质在膜内的比例大约在4:1~1:4之间;功能活跃的膜,膜中蛋白质比例较高。
36. 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以液态脂质的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37. 脂质双分子层在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和它的流动性,使细胞膜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不致破裂,而且即使膜结构有时发生一些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而修复。
38. 体内靠单纯扩散,进出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进出的量主要受该气体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分压差)影响。
39.根据参与的膜蛋白的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由通道和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40.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是原发性主动转运,;在其物质转运过程中,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41. 钠泵能分解A 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 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了不均衡离子分布。
42. 继发性主动转运可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交换)两种形式;与其相应的转运体,称之为同向转运体和反向转运体(交换体)。
43. G蛋白的共同特点是其中的α亚单位同时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和GTP酶活性。
44. 膜学说认为生物电现象的各种表现,主要是由于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和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45.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Na+快速内流形成的,峰电位的上升支是形成的。
46. 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也就是能够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
47.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 浓度差,当用河豚毒阻断Na+通道后,则动作电位不能产生。
生理学重点笔记生理学是对生命体系的组织和功能的科学研究。
它关注生命现象的各个层面,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到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
下面是生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1.细胞膜: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分隔细胞内外环境、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形态和细胞运动等。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媒介,包括离子通道、转运蛋白和受体等。
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内稳态的重要系统。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包括大脑、脊髓、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等。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息,包括感觉信息、运动信息和自主神经信息等。
3.肌肉系统:肌肉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由肌纤维(肌肉细胞)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和运动。
肌肉的收缩是由钙离子的释放和肌原纤维的滑动相互作用驱动的。
肌肉收缩后,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废物和代谢产物带走,以维持健康。
4.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心脏是一种中空的肌肉器官,通过不断的跳动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血液是一种复杂的液体,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具有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清除废物和代谢产物的功能。
5.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人体获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肺泡内,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然后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6.消化系统: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消化成小分子物质,以供能量和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肝胆系统等。
消化过程是由消化酶和胃酸等物质催化的,它们将食物分解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小分子物质,然后通过肠壁吸收,进入循环系统。
7.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通过体液分泌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系统。
它的主要部分是内分泌腺和神经内分泌细胞。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脂质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2、脂质的组成成分:磷脂、胆固醇、少量糖脂。
3、磷脂中含量最高的是:磷脂乙酰胆碱,其次是磷酯酰丝氨酸和磷脂酰乙醇胺,最低的是磷脂酰肌醇。
4、脂质的双嗜特性使脂质在质膜中以脂质双层存在。
5、脂质的膜受温度的改变而呈凝胶或溶胶状态,人体中呈溶胶状态,具有一定流动性。
6、脂质双分子层在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使细胞能承受大的张力和变形而不破裂。
7、胆固醇是不易变形的环体分子,所以胆固醇含量越高,膜的流动性就越低,饱和脂肪酸越多,流动性越低。
膜蛋白含量越多,流动性越低。
细胞膜的蛋白质1、细胞膜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膜蛋白实现的,根据存在形式分为两种: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
2、表面蛋白占20%~30%,主要附着于细胞膜的表面。
通过静电引力与亲水部结合或通过离子键与整合蛋白弱结合,高盐溶液可使离子键断裂,可用于洗脱表面蛋白。
3、整合蛋白,特征是以肽链一次或多次穿过膜脂质双层。
与脂质双分子层结合紧密,可用两性洗剂使之与纸质分子分离细胞膜的糖类1、细胞膜中的糖类一般是寡糖和多糖链,以共价键形式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
2、结合膜蛋白或糖脂的糖链一般伸向细胞膜外侧,被称为细胞的天线,作为分子标记抗原抗体。
3、细胞膜中的一些糖类还带有负电荷,可以影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跨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单纯扩散1、单纯扩散是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2、不消耗能量,也称简单扩散。
3、经过单纯扩散的物质都是脂溶型物质或少数不带电的极性小分子。
4、水是不带电的极性小分子,但是脂质双层对于水的通透性很低,但是存在着对水分子通透度极高的水通道(水通道属于易化扩散),所以细胞对水分子的转运速率极高。
5、物质经单纯扩散的转运效率取决于浓度差和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还有物质所在溶液的温度易化扩散1、易化扩散是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细胞膜的运动和形态变化细胞膜是细胞内部和外界之间的屏障,是一种复杂的膜状结构,由磷脂双层和相关蛋白质、糖类等组成。
它不仅能够维持细胞的结构完整性,还能够实现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信号传递等功能。
细胞膜的运动和形态变化在这些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细胞膜的扩散细胞膜的扩散是指膜状结构中的分子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在膜面上移动。
磷脂双层是同质性最高的结构,因此其中的分子普遍具有高度的自由度。
这些分子在温和的环境下具有足够的热运动能量,可以在膜面上扩散。
细胞膜扩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温度、膜面面积、膜质和分子大小等。
一般来说,越高的温度和越大的分子基团可导致更快的扩散速率。
二、细胞膜的流动细胞膜的流动是指膜上分子扩散的同时伴随着整个膜的外形变化。
这种流动通常发生在细胞活动和细胞分裂等过程中,它的本质是膜上分子受到外部或内部力的作用而引起整个膜的形状调整。
细胞膜的流动通常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膜褶皱,即膜平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凹陷;另一种是膜伸展,即膜弯曲意味着面向外的凸起,即进行胞吐或内吞等活动。
三、细胞膜的收缩细胞膜的收缩是细胞膜上分子被主动结构所束缚而动态变化的过程,即细胞在活动中将膜处于收缩状态。
因为细胞膜收缩时,所包容的细胞内容物会被压缩,所以它应该叫“细胞质浓缩”才对。
细胞膜的收缩可以由以下动力因素推动:一是膜上分子向某特定方向的聚集引发的收缩;二是膜上分子对外界化学物质或机械刺激时,由于细胞同原聚集生理结构而动态收缩的过程。
细胞膜的许多疾病可通过调节膜量、膜性质及膜突起的变化进行调节。
而且,细胞膜的扩散、流动和收缩常常与组织器官及分子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理解组织器官及分子活动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细胞膜的形态变化细胞膜的形态变化指的是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变化。
细胞膜有很大的变异性,形态上可以得到反射式的弯曲、平滑上晃的变化,会因为膜表面分子聚集导致凸出的而慢慢变得像水波一样。
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是由膜上分子受到外界或内部环境的力学作用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