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程异常统计分析表
- 格式:xls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制订日期2020-4-13文件名称数据分析管理程序文件类别程序文件1.目的:为适当验证物料,制程及成品之允收性,及提供各阶段之质量状况,做为相关单位参考,并及时矫正异常状况。
2.范围:物料验收、制程管制及成品检验等质量活动均适用。
3.权责:品质课:负责建立及实施数据分析管理。
4.定义:(无)5.作业内容:5.1抽样计划(标准)5.1.1本工厂抽样统计运用于物料及成品之质量检验。
5.1.2抽样统计表“MIL-STD-105E”表II级检验水准单次抽样计划执行正常检验按各产品《检验规范》执行。
5.2进料检验统计5.2.1进料检验以批数为数据,统计各个供应商进料的不良批率,以显示该月进料质量状况,并做成《供应商质量月统计表》,交采购对各供应商进行考核。
5.3制程检验统计5.3.1品质课依据《制程首件巡检日报表》对制程不良率及不良状况进行统计,做成《统计分析表》。
若不良率超过质量目标时,则用柏拉图进行分析,柏拉图的运作见《QC七大手法》。
5.3.2根据柏拉图显示状况,由品管课对前1-2项之问题发出《品质异常联络单》要求责任单位依《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对潜在之问题进行分析并改善。
5.4成品检验统计5.4.1每月根据品管课《成品检验记录表》做成《统计分析表》,显示生产线的退货批数及退货制订日期2020-4-13文件名称数据分析管理程序文件类别程序文件原因。
5.4.2每月以生产部成品检验批及总批量为依据,统计该月制造部成品检验的退货率及抽样不良率。
若超出质量目标时,则品管课利用柏拉图分析,与5.3.2做法相同。
5.5客户抱怨及制程异常统计5.5.1每月由品质课统计客户抱怨及制程异常发生次数,并做成《客诉月统计表》。
5.5.2每季由品质课对制程异常利用柏拉图分析,并依《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采取相应改善与预防措施。
5.6进料、制程、成品等质量月报表需于次月8日前完成,并经品质课主管审查,管理代表核准后分发相关单位作为质量改善活动的参考。
1. 目的为规范本公司制程品质异常的处理流程,明确质量异常及时处理、报告内容的填写与发行,提高质量异常的处理时效,确保制程中的产品品质得到有效控制.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所有质量异常问题的提出、处理、执行、验证等.3. 定义3.1 一般异常的定义:3.1.1 产品在制程生产时一小时出现功能不良、尺寸不良、装配不良,不良率超过3%;3.1.2 产品在制程生产时一小时出现外观不良,生产300pcs及以上总不良率超过5%;300pcs以下总不良率超过7%3.1.3 产品在制程中出现安全性隐患;3.1.4 制程中出现物料来料不良超过5%(特采物料除外);3.1.5 工序漏做、做错或混料.3.2 严重异常的定义:3.2.1 制程同一时间段,不良超过10%且无有效改善措施,不良有明显上升趋势;3.2.2 产品出现有安全隐患且不能有效筛选;3.2.3 物料不良且无法加工或挑选使用;3.2. 4 重大质量问题(安全测试不通过、客户端有相关投诉且该产品在线生产且无明确的纠正预防措施)不能在产线得到相关的筛选.3.2.5 批量性不良(不良超过20%).4. 职责4.1 生产部: 负责制程异常的发现、反馈,不良品的区分、处理及制程失控造成的异常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和执行;4.2 研发部:4.2.1负责制程异常因工艺、作业标准、包装技术问题造成的不良的产品处理、原因分析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拟订和执行以及有效措施标准化文件的建立.4.2.3对生产员工操作进行指导,对异常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工艺问题进行改善.4.3 工程部4.3.1负责品质异常中牵涉到的设备异常的设备维修、原因分析、原因改善,以及相关措施的执行.4.4 品质部:4.4.1 IPQC: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将车间发生的异常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对不良品进行标识和隔离,对改善行动进行跟踪、监督以及改善后数据的收集、反馈4.4.2 品质工程师:参与对异常进行分析,对最终执行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并保证本管理办法有效执行4.4.3 品质文员:负责品质单的收集、分发、归类和存档以及通报4.5 PMC: 负责异常物料的退货、补发以及产品的入库处理4.6 财务部:负责异常工时的统计,异常财产损失的计算、通报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分摊5. 作业内容5.1 发现异常5.1.1 IPQC根据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首件、巡检以及转序产品的抽检,当发现有品质异常时,初步统计不良数量、不良项目等信息.判定异常属于一般异常还是其他异常.5.1.2 当其他人员发现异常时,应立即通知组长和IPQC.5.2 判定异常5.2.1 IPQC对异常现象进行了解并统计后,应确认是否需要发出《品质异常处理单》.如果没有达到异常标准则只需反馈给操作员或组长进行改善,并填写《制程稽查记录表》同时跟进改善结果是否有效,如果达到异常标准3.1则开出《品质异常处理单》;如达到3.2时,除开出《品质异常处理单》外还要开出《品质异常事件单》.5.2.2 IPQC确认并发出《品质异常处理单》,并将异常单中得内容填写清楚,异常单必须具备以下几点:a) 产品批次、型号;b)发生异常的时间和地点;c)已生产数量;d)已发现(抽检)的不良数量;e)不良率;f)异常现象的详细描述;填写完成后交给生产组长或生产主管确认异常.生产部门确认后,需要交给品质组长及以上进行审核.5.2.3 异常单会签完成后,IPQC组长将异常单交给文员进行编号登记.编号原则:QA+年份+月份+日+三位序列号.5.2.4 异常达到严重异常且暂时没有有效措施改善时,需要停机、停拉的,需各部门经理会签评审(夜班可根据情况电话通知,事后补签),经过副总经理批准.生产部立即将异常信息通知给PMC.5.3采取应急措施5.3.1 由生产组长主导对已生产的产品进行隔离、标识,待研发、品质现场工程师给出解决方案.5.3.2 IPQC将异常单交给研发部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接到异常单后,在现场对不良现象及不良率进行确认.必要时可向销售部了解交期,然后与生产主管、品质工程师共同分析确认,研发、品质现场工程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措施(严重异常时,可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会议进行讨论).5.3.3 如应急措施需要返工,则由研发部现场工程师制定返工方案后,生产部按照公司《返工返修管理规定》进行返工.研发部现场工程师现场指导,IPQC对返工后的产品进行确认.5.3.4 研发、品质现场工程师提出临时解决方案一定对现场具有指导性、可行性等,不可用“加强”、“建议”等字眼. 提出临时处理措施时,应具备以下两点:a 对已经生产的产品给出处理措施,如:报废、返工、返修、挑选使用、区分下转等.b 对后续的生产过程给出纠正措施,提升产品合格率.5.3.5 研发部主管或经理负责对临时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确认.5.4 临时处理措施验证5.4.1现场品质人员、以及现场负责人对于研发、品质现场工程师给出的临时处理措施的实施效果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验证,确保临时处理措施可提升产品合格率或能准确区分、拦截不良品.5.4.2现场品质人员应对已生产产品的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对已按临时处理措施处理过的产品进行复检、标识和区分,并统计出准确数量记录在《品质异常处理单》上(含合格数量、不良数量或报废数量).5.4.3 对处理措施涉及到的报废、降级等方案,现场品质人员需复印异常单副本交于PMC和财务部,由PMC评估是否需要补料;由财务部统计异常损失(待追查到责任部门后,将异常损失转嫁到责任部门).5.5 原因分析5.5.1 研发、品质现场工程师对不良现象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记录在《品质异常处理单》中.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议讨论或进行试验验证.5.5.2 研发、品质现场工程师找出异常造成的责任部门并记录在异常单中(异常责任部门明确到车间工序),异常单经部门负责人核准,核准后的异常单传递给责任部门.5.5.3 原因分析要合理、得体,不可用“估计”、“大概”、“可能是”等模棱两可的字眼.5.5.4 在涉及到物料问题时,要写清楚物料名称、物料编码、入库日期、入库状态;在涉及到文件问题时,要写清楚文件编码与版次,以便相关人员追溯、处理.5.5.5 品质工程师须对分析原因的符合性进行确认,并跟进确认库存物料、供应商处物料、在线产品、客户处产品的处理.5.5.6 责任部门收到异常单后,应立即对异常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记录在异常单中.如果对异常责任部门判定有异议时,需立即找到对应的现场工程师共同分析或进行试验验证,必要时可召集品质、研发以及总经理进行裁决,直到找到真因为止.5.5 纠正预防措施5.5.1 责任部门(工序)负责人将异常分析结果及改善对策填写在异常单后,经部门主管/经理审核.将异常单回复给品质工程师.如异常单填写的改善措施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则直接退回给责任部门的主管/经理,由主管/经理监督或协助完成此异常单的回复.填写要求如下:A.责任部门对异常问题点提出纠正预防措施,须用简洁、明确、确定性的文件进行描述,多项措施应用项目符号标注,如:①、②….B.纠正预防措施应具备可行性、可测量性、权威性、有效性等,不可用“加强”、“建议”、“看情况”、“待确认(待验证)”等字眼.C.纠正预防措施如涉及到其他部门职责范围内,应提交相关责任部门填写预防方案;5.5.2 负责执行的职责部门必须明确纠正预防方案的完成时间,以保证此方案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5.5.3 现场研发部主管级以上人员负责对工程纠正与预防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确认.并填写职责部门及具体完成日期.5.5.5 相关职责部门经理负责对本部门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确认.并确定部门纠正与预防措施的主责人.5.5.5 确认OK后的异常单,由部门文员将异常单给生产部统计异常损失的工时及物料.并将异常单复印分发给生产部、财务部、、PMC及相关责任部门.5.5.6 相关部门收到异常单后,应按照异常单的内容对改善行动进行执行,并将执行结果反馈给品质部.5.5.7 各部门在填写时须严格按以上职责与权限进行,并明确本身在此工作中的职能作用,避免越权,以避免造成异常单的层次不清与混乱及给处理者及执行者带来迷惑与误导.若有好的建议和其他意见,则以附件形式提出.5.5.8 改善措施一旦给出,相关职责部门须按照改善措施执行,如未执行改善措施,品质部有权要求停止生产,所造成异常损失由相关责任部门承担.5.6 效果确认5.6.1 IPQC在异常单原件上对改善后的效果进行跟踪,如改善OK,则可以关闭.如改善NG,则重新开出异常单.5.6.2 改善效果跟踪中,如发生的问题属于新发生的问题,则此份异常单也可关闭.如不良原因相同或由于改善措施引发的问题点,则改善措施无效.5.6.3 效果确认后,IPQC将填写完成的异常单给品质组长审核,品质工程师对已结案或完成改善的项目最终执行结果进行验证,,并对结批数据汇总进行汇报,必要时提供相应验证资料和异常单交给上级批准关闭项目.交由文员存档.5.6.4文员进行汇总各负责人跟进纠正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并抄送各部门负责人、副总;5.7 标准化如改善措施经最终判定合格有效,由研发部负责将改善措施增加(修改)到相关文件内,形成标准受控文件6. 相关文件《制程与出货检验作业规范》、《返工返修管理规定》7. 记录表单《品质异常处理单》、《制程稽查记录表》、《品质异常事件单》8. 附流程图。
生产异常管理程序(ISO9001:2015)1 目的采取适当措施,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品质异常问题,针对发生的品质异常问题进行责任和执行部门归属划分。
确保生产过程中品质异常问题快速处理,提高生产效率,特制订本管理规定。
2 适用范围本管理规范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制程所有过程。
3 定义和类型生产异常是指造成制造部门停工或生产进度延迟的情形,由此造成的无效工时,亦可称为异常工时。
常见异常有以下几种:3.1计划异常--因生产计划临时变更或安排失误等导致的异常;3.2物料异常--因物料供应不及时(断料)、物料品质问题等导致的异常;3.3设备异常--因设备、工装不足或故障等原因而导致的异常;3.4品质异常--因制程中出现了品质问题而导致的异常,也称制程异常;3.5产品异常--因产品设计或其他技术问题而导致的异常,或称机种异常;3.6水电异常--因水、气、电等导致的异常。
4 部门职责4.1技术部职责4.1.1未及时确认零件样品;4.1.2设计错误或疏忽;4.1.3设计临时变更;4.1.4设计资料未及时完成;4.1.5设计需要修改,设计人员未得到相关负责人的确认就安排生产;4.1.6其他因设计开发原因导致的异常;4.1.7制定的工艺流程或作业标准工时不合理4.1.8技术变更失误;4.1.9未作工装夹具或工装夹具设计不合理;4.1.10生产线发生的异常问题,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分析出原因和制定临时/永久的改善对策,解决异常问题的时效性差,造成等待或停工;4.1.11其他因工作疏忽所致的异常。
4.2制造部职责4.2.1生产计划日程安排错误;4.2.2临时变换生产安排;4.2.3物料领料错误造成物料断料而停工;4.2.4未进行生产安排;4.2.5其他因生产安排、物料计划而导致的异常。
4.3质量部职责4.3.1未按照检验标准、规范作业;4.3.2进料检验合格,但实际上不良率明显超过约定标准;4.3.3进料检验延迟;4.3.4上工序检验员检验合格的物料在下工序出现较高不良;4.3.5过程检验员未及时发现品质异常(如代用错误、未依规定作业等等);4.3.6其他因工作疏忽所致的异常。
2、进料检验报告表3、进厂零件质量检验表检验主管:检验员:检验日期:年月日4、进厂零件检验报告表5、进厂材料试用检验表6、材料不良改进通知表说明:1.就被判定拒收或特别采用的检验批向供应商发出。
2.供应商应限期回复。
7、进料检验日统计表8、原材料供应商质量检测表供应商名称:编号:9、外协厂商质量检查表填写日期:年月日检验主管:检验人员:10、供应商不合格品记录表年度:月份:编号:11、供应商物料拒收月统计表月份:日期:主管:制表:12、供应商质量评价体系表13、供应商综合评价表编号:填写日期:14、制程检验标准书厂长:主管:制表:说明:1.检验标准作为生产部门及检验部门的品质判定依据。
2.依不同的工序制定。
15、制造流程检验标准表编号:经办人:审核:16、生产过程检验标准表产品名称:部门:页次:17、产品质量检验标准表产品名称:有效日期:18、作业标准书说明:1.本标准书由质量管理部制作,经厂长认可(修订亦同)。
2.作为生产部门各工序作业的依据。
19、操作标准通知单填写日期:编号:制表:审核:批示:20、质量管理标准变动通知单20、生产流程检验记录表21、生产过程记录表批号:规格:工令:用途:编号:经办:审核:22、巡检记录表班别:填写日期:23、制程巡回检验表日期:部门:查验结果:○好△尚可×不良矫正说明:1.制程中对巡回抽检的记录。
2.检验标准范围可定上下限。
3.异常检验情况应追溯到源头及全过程的处理。
4.由相关部门呈阅后交质量管理单位存档。
24、产品质量抽检记录表机器名称:班别:抽查员:主管:25、产品别不良记录表编号:主管:填表者:说明:1.为对制程检验状况的统计报告。
2.不良率=不良数÷加工数×100%。
3.本表由相关权限单位呈阅后,由质量管理部存档。
26、操作者自主管理检查表部门:姓名:日期:说明:1.自主检验的项目以目视及使用量规为原则。
2.检查记录使用符号:√良,△尚可,×差。
基础知识及其在制程中的异常分析引言在制程中,异常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解决制程中的问题。
然而,在进行异常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制程中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其在异常分析中的应用。
基础知识制程制程是指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过程。
在制程中,产品逐步完成各项工序,最终形成最终产品。
制程包括材料准备、加工、装配和测试等环节。
异常异常是指与制程规定要求不符的情况。
异常可能导致产品的质量问题或性能下降。
在制程中,我们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异常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异常事件,并确定异常事件的原因。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指收集制程中产生的数据,以供后续分析和异常分析。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和仪器等方式进行。
在进行异常分析时,我们需要准确、全面地采集相关数据。
在制程中的异常分析异常检测异常检测是异常分析的核心环节。
它通过对制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以检测制程中的异常事件。
异常检测可以基于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算法或专家经验等进行。
异常分类异常分类是将制程中的异常事件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归类。
通过异常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异常事件。
异常分类通常通过模式识别、聚类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法进行。
异常根因分析异常根因分析是异常分析的关键步骤。
它通过深入分析异常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以找出导致异常事件的根本原因。
异常根因分析可以通过实验、模拟和经验推理等方法进行。
异常处理异常处理是在异常分析中采取行动以解决异常问题的过程。
异常处理可以包括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等。
异常处理的目标是消除异常事件,并避免其再次发生。
实时监测实时监测是指对制程数据进行持续和实时的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异常事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时监测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远程监测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
浙江勝祥機械有限公司制程品質異常報告編號:(保存時間:) 注:1、當品質問題嚴重或不良品批量大或需要停產時需由廠長級或以上領導批示。
2、發送部門:口品保部口製造部口生管口倉庫口業務部口其他________品质管理制度公司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制定,品质管理制度的推行,能提前发现异常、迅速处理改善,借以确保及提高产品品质符合管理及市场需要。
目录展开编辑本段1、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保证本公司品质管理制度的推行,并能提前发现异常、迅速处理改善,借以确保及提高产品品质符合管理及市场需要,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范围本细则包括:(一)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二)各项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三)仪器管理;(四)品质检验的执行;(五)品质异常反应及处理;(六)客诉处理;(七)样品确认;(八)品质检查与改善。
第三条: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本公司品质管理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
各项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设订第四条: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范围规范包括:(一)原物料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二)在制品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三)成品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设订;第五条: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设订(一)各项品质标准总经理室生产管理组会同品质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依据"操作规范",并参考①国家标准②同业水准③国外水准④客户需求⑤本身制造能力⑥ 原物料供应商水准,分原物料、在制品、成品填制"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设(修)订表"一式二份,呈总经理批准后品质管理部一份,并交有关单位凭此执行。
(二)品质检验规范总经理室生产管理组召集品质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分原物料、在制品、成品将①检查项目②料号(规格)③品质标准④检验频率(取样规定)⑤检验方法及使用仪器设备⑥允收规定等填注于"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设(修)订表"内,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且经总经理核准后分发有关部门凭此执行。
第六条:品质标准及检验规范的修订(一)各项品质标准、检验规范若因①机械设备更新②技术改进③制程改善④市场需要⑤加工条件变更等因素变化,可以予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