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点的魅力》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6.32 KB
- 文档页数:7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详案第二课点的魅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点在不同的位置,给人以不同的感觉;2、引导学生了解点排列与点有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同效果;3、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感受抽象画面的魅力。
4、在摆放点中发现有创意的点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教学难点:通过对教材创造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现点的魅力,用点来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感受、在探索中尝试实践、在探索中创新,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对点的运用组合方法进行探究和感悟。
2.演示法: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与点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
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师:孩子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什么啊?(生:点)点有什么特点呢?(生:有大有小,色彩丰富)点非常有趣,可以运用到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点非常有魅力,想了解我吗?生:想。
(贴板书:点的魅力,转身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探究学习——访问小圆点之家1.师:点有什么魅力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
视频观察圆点的位置师:请看这个点,你有什么感觉呢?生:像坠落下来的球,下落感(师贴板书——下落感)师:请看这个点呢?生:像太阳一样慢慢的升起,上升感(师贴板书——上升感)师:那再看看下一个圆点,你们又有什么感?生:稳定感(贴板书——稳定感)师:非常好,你们真聪明!请孩子们连一连,分别找出它们的对应的感觉。
(师抽生答应,师点课件)对,点还有生吸引感、稳定感。
(贴板书吸引感、稳定感)2.点组成的线:点课件,师:你们看这条直线和曲线是什么组成的?(生:圆点)圆点在不断的怎么排列?(生:不断的重复显)所以点还具有什么感?(贴板书:重复感)点课件,师:这条线上面的点,从左往右,有什么规律?生:由大变小。
《点的魅力》教学设计《点的魅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2、引导学生了解圆点排列与圆点由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运用圆点来组合各种图形。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和自然事物中发现圆点的几种基本形状:圆面、圆圈;并进一步发现和体验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不同的感觉,产生的基本变化: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突出寓教于乐,四年级的孩子对美术语言没有那么多理性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力求在教学与学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在涂涂抹抹,玩玩乐乐总,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现小圆点的魅力,用圆点来表现美,用圆点来创造美。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线条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圆点。
她是一个爱美的小姑娘,喜欢穿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而且她还具有魔力,能长大能变小,通过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呢!其实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的粉丝们都称她为魅力小圆点,那么今天,老师把她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小圆点的魅力吧!教师板书课:第二课小圆点的魅力二、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在欣赏小圆点魅力之前,请同学们根据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她的长相。
同时老师用圆规示范画圆的方法。
当然我们在画的时候不可能这么标准,做到尽量而已!老师加于讲解:固定圆心,半径相等长度,旋转360度就是一个标准的圆了,如果里面是实心(有色彩)就是圆点,如果里面空心的那就是圆圈了!那今天我们画的圆点就是实心的,因为比较小!所以才叫为小圆点。
(一)、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怎么体现出来呢?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老师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白纸,粘上一个小黑圆点,并做从上往下移动,出现三种画面效果,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体验小圆点位置变化后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提出来。
《第2课点的魅力》教学内容:本课是四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点的魅力》,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点的特性,通过观察、发现、体验和创作,感受点的魅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点进行造型表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点的特性,掌握点在造型表现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和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4.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难点:1. 点的特性及其在造型表现中的应用。
2. 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图片素材、绘画工具等。
2. 学生准备:绘画纸、彩色笔、水粉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点,引导学生关注点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教师讲解点的特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等,并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点在造型表现中的作用。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运用点进行造型表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点的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1. 《第2课点的魅力》2. 教学内容:点的特性、点在造型表现中的作用、创作方法等。
3. 教学目标:了解点的特性,掌握点在造型表现中的应用,培养观察、发现、体验和创作的能力,提高艺术素养。
4. 教学难点:点的特性及其在造型表现中的应用,想象力的发挥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内容学习、实践操作、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与拓展。
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以点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要求运用点进行造型表现,发挥想象力,作品具有独特魅力。
《点的魅力》是人教版(2012)美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点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教案将按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点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点的表现方法和运用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点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和思考点的艺术魅力。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作品欣赏法:展示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点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作品中的点有哪些特点?它们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1)点的定义和分类教师简要介绍点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点的不同类型,如圆形点、方形点、不规则点等。
(2)点的表现方法和运用技巧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讲解点的表现方法和运用技巧,如点的大小、颜色、排列等。
3.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点进行美术创作?(2)学生实践:根据讨论结果,每组创作一幅以点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作品展示与评价(1)每组展示作品,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意见。
(2)教师总结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学生作品:评价作品的创意、技巧和审美水平。
3. 学生自评与互评:了解学生对点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点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点的魅力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掌握点的基本特性和表现手法,并能运用点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创意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学生将学会运用点进行构图和表达情感,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点的定义与特性:介绍点在美术中的基本概念,如大小、形状、位置等,并让学生理解点在视觉艺术中的作用。
2. 点的表现手法:通过实例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点在绘画、设计等领域的运用方法。
3. 点的创意运用:引导学生运用点进行自由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点的基本特性和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点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点的运用与自己的情感和想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深度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点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点的定义、特性和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深入了解点的表现手法。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点进行自由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点的定义与特性点的表现手法点的创意运用作业设计1. 必做题:运用点创作一幅主题为“我的梦想”的画作。
2. 选做题:收集生活中的点的元素,进行摄影或绘画创作。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掌握点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点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和作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课《点的魅力》教学设计课型:造型•表现教材分析:本科为四年级下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也是上一课的延续,一个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点的几种基本形状;发现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不同的感觉,产生基本变化:通过对教材创造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现点的魅力,用点来创造美。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点在不同的位置,给人以不同的感觉;2、引导学生了解点排列与点有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同效果;3、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感受抽象画面的魅力。
4、在摆放点中发现有创意的点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点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用点来组合各种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有创意地玩“点”,用“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点状物品、平面构成“点的变化”、绘画、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魔术导入利用水油分离的原则,变出由点组成的“点”字。
由此导入课题《点的魅力》二.讲授新课。
1.今天我们在欣赏点点魅力之前,必须知道,怎么样才能算点?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课件播放自然界中的“点”的现象。
花海中的花朵、广场上的人、大海中的鱼、空中的热气球等3.说一说生活中有关点的例子。
教师小结:在一定的空间或画面中相对较小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点,他们有大有小,一个一个、一组一组、像欢快的音符又像调皮的小精灵在自然界中存在。
没有了点天空、海洋、山坡都会变得很单调,失去了灵动与美感。
点的魅力大不大?4.师生共同欣赏画家名作画家也发现了点的这些魅力,他们还巧妙地把点运用到了作品的创作中。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点的魅力》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为《点的魅力》,旨在让学生了解点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学会运用点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
教学内容包括:1. 点的定义和作用2. 点的种类和特点3. 点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4. 点的创意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点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到点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点的种类和特点,学会运用点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美术,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点的种类繁多,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2. 点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如何让学生把握点的表现力。
3. 点的创意表现,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点的定义、作用、种类、特点和应用等相关内容的图片和文字。
2. 绘画工具: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笔等。
3. 素材:各种点状物品,如豆子、米粒、沙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点,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点的定义、作用、种类、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对点有全面的认识。
3. 实践:让学生运用点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5.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点的魅力》2. 内容:点的定义、作用、种类、特点和应用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以点为主题的美术作品,要求运用点的表现力,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
2. 写一篇关于点的观察日记,记录身边的点及其特点和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创作,让学生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掌握了点的种类、特点和应用。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了许多有创意的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点的种类和应用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点的理解不够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第2课点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线条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设计上课,同学们好!今天的美术课和平时有点不一样、就是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同学们肯定会喜欢上它的,大家看,它来了------- 展示课件动画图片和播放声音,出现一个小圆点,(说话:同学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圆点,我喜欢穿各种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领可大啦!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在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大家都称我为魅力的小圆点呢!)“同学们,听完了小圆点的自我介绍,它的自我评价还挺高,那今天,我们就让小圆点来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板书:《小圆点的魅力》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在欣赏小圆点魅力之前,必须知道,怎么样才能算小圆点?谁能告诉老师,圆该怎么画呢?学生来一个画圆,老师用圆规示范画圆的方法。
当然我们在画的时候不可能这么标准,做到尽量而已!老师加于讲解:固定圆心,半径相等长度,旋转360度就是一个标准的圆了,如果里面是实心(有色彩)就是圆点,如果里面空心的那就是圆圈了!那今天我们画的圆点就是实心的,因为比较小!所以才叫为小圆点。
(一)、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怎么体现出来呢?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体验小圆点位置变化后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提出来。
1.下落感(悬空的感觉)2.稳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样,四平八稳。
)3.安定感(没有地方可以掉了)4.相互吸引感5.相互排斥感。
老师总结: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象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二)、同学们都知道,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由什么组成呢?点、线、面,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点是如何变成线的呢?1.直线、曲线的感觉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朝一个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直线,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曲线。
《点的魅力》教学设计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点的魅力》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根据新课标的内容,这节课涉及了两个领域一个是造型•表现领域、一个是欣赏•评述领域。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点的多种形态;发现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不同排列组合产生的基本变化,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本课将通过欣赏、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点的奥妙。
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力求在教学中创设出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现点的魅力,用点来创造美。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点在纸上,不同位置带来的不同感受,体验点的大小不同,排列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
能够用点进行图形组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讨论、动手创作,学会运用点来组合各种图形图案,学习它们组成的方法,并拼摆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养成热爱生活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点的多种变化,发现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所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
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创意地玩“点”,用“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准备:收集点的相关资料,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绘画、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用欣赏圆点动态图片导入新课。
让学生从跳起舞的点的动态变化中,感受点的魅力,来交流感受,探讨这样一些普通的点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趣的变化,寻找这些动态的点隐藏了哪些秘密!这些点的大小、位置、组合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其实点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进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索《点的魅力》。
板书:《点的魅力》【设计意图】同学们的注意力会被这些动态图片所吸引,可以顺势引导大家从这些点的大小、位置、组合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其实点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进而引出课题。
点的魅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点的概念、特点及运用。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点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方法,学习如何运用点进行美术创作。
本课难度适中,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点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方法,并能够运用点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
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点的概念和特点,包括点的形状、大小、色彩和位置等。
2.学习如何运用点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主题,包括表达形式和构图等。
3.能够运用点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包括添画、组合和构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点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方法,难点则在于如何运用点进行美术创作。
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点的概念和特点,包括点的形状、大小、色彩和位置等。
2.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点的表现方法及相关美术技巧。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需要准备以下教具和教学用品: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图片素材等。
2.教学用品:画笔、颜料、画纸等美术用品。
3.课前准备要求:教师需要提前制作课件和收集素材,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图片和视频。
同时,学生也需要提前准备好美术用品。
五、教学过程1.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始时,我将通过展示一些运用点创作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这些作品中的点是如何运用和表现的。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知识点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详细讲解点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方法。
我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点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主题。
同时,我会强调色彩搭配和构图等美术技巧。
通过这种讲解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3.练习设计: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点的魅力》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点的魅力》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课程的内容是让学生意识到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给人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
对于学生来讲即抽象又具象。
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点的不同形状、不同色彩搭配、不同排列方式,为后期创作打下基础。
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探讨、感受和表达点的魅力是本课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并学会利用点组合各种作品。
2.通过欣赏、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分析点的不同形状、不同色彩搭配、不同排列方式,教会学生在组合点时,能够排列出富有创意的图形。
3.培养学生善于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身边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用点来组合各种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播放视频教师语言:同学们好,我们一起欣赏一段视频。
看看它们是由哪个元素组成的,有什么变化?2.出示课题教师语言:(点的视觉图片)视频中点的大小、位置的移动会给人带来特殊的视觉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点的魅力”。
板书课题:《点的魅力》。
(二)文化内涵渗透1.寻找生活中不同的点教师语言:同学们你能从咱们的身边找到不同的点吗?(图片车水马龙)你看从高空俯视马路,那一辆辆小汽车就变成了一个个移动的点。
(图片夜晚中的城市)夜晚中的大桥、楼房上亮起的一盏盏灯也是一个小小的点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图片夜晚中的摩天轮)你玩过摩天轮吗?夜晚中的摩天轮由于光点的有序排列,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图片星空)夜晚中繁星点点,由于距离远近的关系,这些大小不一闪烁的亮点给我们美丽而神秘的感觉。
2.介绍新印象主义点彩派作品教师语言:(图片修拉作品)同学们你能看出画面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吗?这幅画是由什么组成的?离远一点再看看!对啦。
这幅画都是由五颜六色的点排列组合而成的不是用轮廓线来划分形象的。
第2课《点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点的概念、形态和作用。
- 培养学生运用点进行创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使学生掌握点的运用技巧。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点的概念、形态和作用- 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一,有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
- 点可以表示位置、起点、终点等。
- 点在美术作品中具有点缀、装饰、表现主题等作用。
2. 点的运用技巧- 观察身边的点,发现点的特点。
- 利用点进行创作,如点画、点描等。
- 合理安排点的位置、大小、颜色,使作品更具美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点的概念、形态和作用。
- 点的运用技巧。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点的特点。
- 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点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点的概念、形态和作用。
-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点,发现点的特点。
2. 新课内容- 讲解点的运用技巧。
- 示范点画、点描等创作方法。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创作心得。
3. 实践环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点进行创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 强调点的运用技巧和创作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创作一幅以点为主题的作品。
2. 观察身边的点,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点的魅力,培养他们运用点进行创作的能力,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使他们在美术的世界里尽情挥洒,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点的魅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点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点的审美感知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点的基本形状和排列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点进行创意表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1. 点的基本概念和形状2. 点的排列规律和视觉效果3. 点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4. 创意点的制作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点的基本形状和排列规律2. 点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3. 创意点的制作方法难点1. 点的排列规律和视觉效果的把握2. 创意点的制作方法的掌握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彩纸、彩笔、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点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2. 新课:讲解点的基本概念、形状和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点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创意点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点的魅力》2. 主体内容:点的基本概念、形状、排列规律、应用、创意点的制作方法3. 配图:点的图片、美术作品示例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以点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 观察身边的物品,发现点的应用,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1. 学生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适用性。
3.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作品的质量。
4. 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调整。
5. 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创意点的制作方法。
这个部分是教学难点,也是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的关键。
创意点的制作方法1. 点的构思与设计在制作创意点之前,首先要进行构思与设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主题设定:确定一个创作主题,如自然、动物、人物等,使点的创作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点的魅力》教学设计
课型: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一个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圆点的几种基本
形状:圆面、圆圈;发现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不同的感觉,产生基
本变化:通过对教材创造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
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现点的魅力,用点来创造
美。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点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
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难点:让学生有创意地玩“点”,用“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
收集点状物品、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绘画、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模拟讲故事:《小圆点》。
“同学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点点,我喜欢穿各种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领
可大啦!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在生活
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大家都称我为魅力的小圆点呢”。
“同学们,听完了小圆点的自我介绍,它的自我评价还挺高,那今天,我们
就让小圆点来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板书:《点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在欣赏点点魅力之前,必须知道,怎么样才能算点?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点”的现象。
高楼中的小窗户、衣服上的花纹、装饰物的花边等。
1.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怎么体
现出来呢?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
老师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白纸,粘上一个小黑圆点,并做从上往下移动,出现三种
画面效果,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体验小圆点位置变化后产生的不同心
理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提出来。
老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加与示范,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圆点,师生一起进行总
结出三种感觉:
(1)下落感(悬空的感觉。
(2)稳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样,四平八稳)。
(3)安定感(没有地方可以掉了)。
老师拿出2个小圆黑点,要求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摆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
(请出2位同学上来进行摆放)
并得出以下两点感觉:
(4)相互吸引感。
(5)相互排斥感。
老师总结: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
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像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
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出示课件,结合美术作品进行讲解)
2.同学们都知道,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由什么组成呢?点、线、面,哪位同
学告诉老师,点是如何变成线的呢?(张贴两张点的范图)
(1)直线、曲线的感觉。
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朝一个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直线,朝其它方
向排列就成了一条曲线。所以点排列在一起会有线的感觉 (师生互动,得出
相同的感受) 。
(2)移动的感觉。
圆点从大到小,是一种透视现象,渐变后会产生移动的感觉(师生互动,得出
相同的感受)。
出示课件---火车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生活中,小圆点无处不在:
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图片,联系生活,从身边寻找灵感,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如衣服、鞋、围棋、人民会堂灯、药丸、被子等等!)
老师加于讲解,并渗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相关知识。
4.小圆点不仅仅出现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且美术作品中,也有他们可爱的
身影呢!你们看!出示课件,展示画面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美术作品,让学
生明白小圆点的作用和独特的画面艺术效果。
同学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老师从构图、色彩等审美角度讲解,让学生认
识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及其美术作品,使学生在美术欣赏和审美能力
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5.利用小圆点还可以摆放、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呢!大大小小的圆点组合在
一块,就成了一张美丽的作品了!
出示课件,展示小圆点的美术作品、书本范作。
让学生结合美术作品,知道什么是抽象和具象作品。并从作品中发现小圆点
有大小之分、聚散之分,有无规则之分等。
出示老师的示范作品(2张)
继续讲解抽象和具象美术作品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点点展示自己的魅力这么久了,现在该轮到我们一展自己的魅力了!但是小
圆点还有几句话要给我们交代,它要和我们说什么呢?展示课件图片和播放
声音:
老师再复述一遍,并根据不同水平定下三个评价标准(1个红点、2个红点、
3个红点)。
1.每位同学用彩色小圆点进行装饰或用小圆点拼出其形状。
2.要美观。
3.更需要创意。
(播放轻音乐,愉悦课堂气氛)
方法不限,可以大小彩点结合使用,也可以直接点出作品,或点出作品轮廓
后再填充彩点,还可以和线条互相结合在一起使用,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
法,灵活机动。
四.作业欣赏、评价。
评价小圆点的美术作品,师生共评、自评,好在哪?不好又在哪?互相提点
建议!再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五.总结、拓展。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彩绘圆点的方法完成美术作品,点点的魅力还远远不仅仅
在于此呢!还可以利用其它方法、材料,如布、色卡、圆的小物件等等,都
可以展示小圆点的魅力所在,在下一课时中我们会继续学习,采用手工制作
的方式再次显示小圆点的魅力。
小圆点无所不在,美也无所不在,只要我们善于用发现、审美的眼睛去观察、
去创造,美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