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3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郊村庄呈现出城市化的雏形。
新农村规划对引导城郊农村有序、稳定地实现城市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石基村村庄规划在城乡统筹的规划理念指导下,从对上层次规划的落实、凸显水网特色、旧村综合整治改造等方面体现了城郊新农村规划的特色。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农村规划;石基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趋加快,城郊村庄正面临由传统农业空间向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空间转变,城乡之间表现为一种城乡一体的渗透、融合状态。
在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引导村庄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成为新农村规划必须深入探索的主题之一。
笔者试以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石基村村庄规划为例,力求在该方面作有益探讨。
1 石基村村庄概况石基村处在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西北侧,多条区域性干道经过村域,与番禺及广州市区联系便捷(图1)。
村域总面积为6.6km²,村民总户数为1241户,常住人口为4425人,流动人口为3500人。
全村经济以电子、电器、制衣等工业生产为主,农业主要以种植香蕉、果蔗、蔬菜等为主。
2006年村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8289万元,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90.7%。
图1 石基村在广州市番禺区的位置示意图2 村庄发展策略选择2.1 村庄类型认知根据村庄所处区位、村庄产业及用地构成等因素,可将当前广州城郊的村庄分为三种类型:完全城镇化的村庄、部分城镇化的村庄和未城镇化的村庄。
石基村目前拥有国有土地7.23hm²,占村域总用地的1.09%。
村域部分用地位于上层次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区范围内,村庄尚处于半城镇化阶段。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其部分农用地将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村庄发展策略选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工农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实现城乡统筹,避免被动城市化产生的用地混杂、村庄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石基村应主动配合城镇建设发展,在积极落实上层次规划安排的各类建设用地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村民住宅用地的无序蔓延,同时考虑集中建设新村,以适应村庄经济发展,满足村民对高质量居住空间的诉求。
广州城市绿化调研报告广州城市绿化调研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化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解广州城市绿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广州市进行了一次绿化调研。
一、广州城市绿化现状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广州市的城市绿化工作相对较好,绿地占地面积较大,绿化覆盖率较高。
广州市内有多个大型公园和绿地,例如白云山、越秀山、海珠广场等。
这些绿地不仅给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还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广州市的道路两侧也普遍种植了大量的绿化植物,形成了一片片绿色长廊。
二、广州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虽然广州市的城市绿化工作相对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一些居民区域缺乏绿化设施。
特别是一些老旧小区,由于条件限制和开发压力,绿化工作相对滞后。
其次,城市绿化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
一些绿地缺乏维护和管理,造成草坪破损、树木枯萎等问题。
再次,城市绿化设施存在老化问题。
一些公园、绿地的设施陈旧,设备损坏,需要进行更新和维修。
三、完善广州城市绿化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市绿化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大绿地建设力度。
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和城市边缘地区,增加绿地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绿化环境质量。
2. 加强绿地规划和管理。
制定详细的绿地规划方案,明确每个区域的绿地功能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绿地的维护和管理。
3. 提高绿化设施的质量。
增加对绿化设施的投入,更新和完善公园、绿地的设施,提高市民的使用体验。
4. 引进生态技术和绿色植物。
通过引进生态技术,如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等,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同时,引进更多适应当地气候的绿色植物,使城市变得更加生态友好。
5. 加强宣传和教育。
增加对城市绿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绿化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广州的城市绿化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广州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广州市南部地区村庄差异性分析和村庄建设思考——以广州
市番禺区大岗镇为例
郑萍
【期刊名称】《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1
【摘要】从村庄与中心城镇的关系来看,城镇周边的村庄可以分为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村庄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村民经济收入结构、村民对基础设施配套满意度四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各类型的村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在村庄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总页数】5页(P59-63)
【作者】郑萍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灾后重建背景下的村庄建设规划方法探析——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四组村庄建设规划为例 [J], 孙秀峰;屠泳博;陆元晶
2.农民工在打工地购房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为例 [J], 张
新民
3.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实践之新趋势——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第四届村委会选举的考察调研 [J], 黄嘉欣;余立仁;郭少华
4.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总体规划的通告 [J], ;
5.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农民工)的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以广州市番禺区及大岗镇为例 [J], 张新民;徐勤贤;朱绪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番禺调研报告番禺调研报告一、引言番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年来,随着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番禺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区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番禺目前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概况1. 经济发展:番禺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主要包括服装、电子、家具等行业。
此外,番禺还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特色农产品如番禺柚、荔枝等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2. 城市建设:番禺作为广州市城市副中心之一,城市规划得到大力推进。
在城市建设方面,番禺不仅加强了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的建设,还大力发展了旅游业,并形成了一批优质的旅游景点。
3. 教育与科技:番禺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落户番禺,为番禺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升级:目前番禺的经济仍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的挑战。
2. 城市交通瓶颈: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番禺的交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尤其是公共交通和道路交通的瓶颈。
3. 人才引进与培养:番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急需引进和培养一支专业化和创新型的人才队伍。
四、发展策略1. 产业升级: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2. 交通改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尤其是与广州市的交通联通,减少交通拥堵。
3. 人才引进与培养: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番禺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同时,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鼓励创新创业。
五、结论番禺作为广州市的重要发展区域,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条件。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交通改善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番禺可以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同时,在实施发展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确保番禺的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广州城市绿化调研报告广州是一个快节奏、繁忙的大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为了了解广州城市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显示,广州的城市绿化面积相对较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公园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市民需求。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市区内的公园数量有限,无论从面积还是从装修设施上来看,都远远不足以满足市民的需要。
市民在工作之余,希望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放松身心,而公园就是一个理想的场所。
因此,增加城市公园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关键。
其次,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存在“绿地荒”。
我们发现,广州的绿地分布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绿地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没有绿地的情况。
这样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生活环境差,空气质量低,市民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绿地的建设力度,尤其是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区,应优先进行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更加均衡。
再次,城市绿化管理不规范,导致绿地荒芜现象。
我们调研发现,一些绿地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草坪荒芜,花草长势不好。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市民游玩的心情,也让旅游城市的形象受损。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绿地的管理力度,加强对绿地的日常维护和保洁工作,确保绿地的质量和景观效果。
最后,城市绿化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市民需求。
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州的城市绿化设施相对落后,很多公园缺少休息亭、游乐设施等基础设施。
市民在公园内休闲娱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影响了市民出行的体验。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城市绿化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增加公园内各类设施,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综上所述,广州城市绿化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公园数量不足、绿地分布不均衡、绿化管理不规范、绿化设施落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力度,增加公园数量和质量,促进绿化的均衡发展,加强绿地管理,改善绿地荒芜现象,提高城市绿化设施的水平,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政府、企业、市民之间要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推动广州城市绿化持续健康发展。
图1 技术路线图 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袁 媛 韩 焱 张志君 柳意云
【摘要】现行控规编制中居住区绿地率指标较为单一,未能综合考虑地块的人口、经济等条件,未
能更好地体现居住区的生态要求。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向角度,探讨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的确定方法:①遵循碳氧平衡原则,建立基于生态效益的随容积率变化的绿地率模型,并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区。②利用GIS平台,借鉴密度分区方法,构建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指标模型,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级体系。整合优化基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维度的模型,最终形成绿地率分区与指标区间。 【关键词】开发控制;居住区;绿地率;番禺区
1.引言 随着城市蔓延的加剧,城市居住密度与开发强度的提高,绿地率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性最大[1],但我国居住区多采用“一刀切”的绿地率控制模式,且指标的确定缺乏技术依据,导致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和非议。 国外居住区绿地研究以生态住区建设和人居环境优化为主,立足现状保护和利用,结合当地地形、地物和环境,形成特色的规划布局[2]。生态住区的环境生态研究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创造居住区绿地系统[3],关注居住区规划中出现的各类能源、环境及社会问题,探索不同层面改进居住环境方式[4-5]。而从绿化、绿地指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较少[6]。 国内对于居住区绿地的研究集中于碳氧平衡分析、居民感知分析以及规划决策三个方面。碳氧平衡分析体现为根据绿地的特性及固碳释氧能力,探讨居住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以及绿地定额问题[7-8] 。居民感知分析方面,实证分析居民满意度与居民环境态度影响下的居住区绿地的合理规模[1]。规划决策方面,基于区域、城市(分区)、单元(场地)三个尺度进行绿地空间分析,建立一套与城市规划决策相对应的绿地扩 图2 现行居住区绿地率指标确定体系(自绘) 图3番禺区居住区规划绿地率数值及频数(自绘) 图4 番禺区居住区规划绿地率分布图(自绘) 图5 居住区规划绿地率与容积率关系图(自绘)
展分析指标体系[9]。居住区绿地研究集中于从碳氧平衡、居民感知以及规划决策等角度,过于理论化,缺少探讨绿地率与现实地块的适应性。 本文以番禺区为例,通过对125个规划与124个现状居住地块分析,发现绿地率指标控制的问题,通过构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维度的绿地率模型,优化番禺居住区绿地率指标控制(见图1)。其中番禺区定位为岭南生态宜居城区,现状居住区建设已成一定规模,以其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查阅法、分析归纳法以及双向比较法。数据来源于相关技术管理规定,番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部门与房产信息网站。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居住区绿地率指标控制的实操性不
足进行弥补,对居住区绿地开发控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2.居住区绿地率确定方法及问题 2.1 绿地率确定 控规编制中确定绿地率指标的方式,主要是参考《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2005》(修建性详细规划篇)与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DBJ15-11-94)对住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要求作出规定;另外,参考生态住区、低碳住区等对绿地率的要求,包括《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2009》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等,在原指标基础上增加5%。 2.2规划绿地率 整合番禺已编控规,提取居住用地(含村庄居住用地)125个,其中对应的绿地率指标为12%~42%。12%和20%仅出现1次,均位于番禺中心城区北区;42%也出现了1次,位于城区东区。出现次数最多的为30%,其次为25%和35%。30%多分布在中心城区南区,洛溪大石居住片区。25%的居住地块多分布在番禺旧城区,包括中心城区中区、西区及北区。35%多分布在洛溪岛、大学城片区。 125个居住用地共有50个规划容积率数据(从0.5到3.6),对应10个绿地率数据(从12%到42%)(见图5)。处在相同绿地率水平的住区,容积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处于25%和30%的容积率数值最为集中,跨度由0.5到3.8不等。显然,绿地率为30%的情况下,容积率为0.5的住区会比容积率为3.8的住区具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单一而固定的绿地指标并不能如实保证住区的生态水平。
2.3 现状绿地率 通过搜房网、互动百科、新浪乐居等网站,共选取124个居住区进行分析(见图6、图7)。居住区平均绿地水平为30%左右,57%住区绿地率取值在30%~40%范围内;6%的居住区绿地率小于25%,说明居住区存在一定的开发失控现象;19%的住区绿地率是45%及以上的,在城市建设用地急剧紧张的背景下,高绿地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粗放与低效,也反映出控规中对绿地率指标限定下限值的不足。 空间分布上,洛溪板块、中心城区北区和南区住区绿地率相对较大。77个住区位于“已有绿地率控制指标”区域,其中不符合控规要求绿地率指标的有12个,占16%,反映居住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开发失控;符合控规但住区绿地率≥45%的住区有12个,占16%,主要分布在洛溪板块、中心区中区和南区。其中中心区地块综合价值较高,高绿地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粗放与低效。 现状居住区容积率有65个数据,而绿地率只有30个。以绿地率35%的住区为例,其中
图6 居住区现状绿地率取值情况1(自绘) 图8 居住区现状绿地率分布图(自绘) 图7 居住区现状绿地率取值情况2(自绘) 图9 与控规指标矛盾的住区分布(自绘)
图10 1998-2013年居住区绿地率与容积率关系图(自绘) 包括容积率跨度从1到3.8的住区。证明单一固定的绿地率指标不能保证生态水平,为了更好的发挥绿地率指标的实际意义,需加强生态效益的评估。 2.4 绿地率存在问题 现行居住区绿地率控制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1)单一固定的绿地指标不能保证居住区的生态水平。技术标准的绿地率指标并不以居住人口密度等因素为基础,但实际开发中高人口密度的住区显然比低人口密度的住区需要更高的绿地率。而确定居住区人口密度的控制要素是容积率,因此,为有效发挥住区绿地的生态效应与生态水平,绿地率指标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容积率间的关系。 (2)绿地率指标确定依据不充分,缺少地块实际的综合考量。绿地率指标依据规定性技术标准与规划成果,缺乏适应性与科学性。一方面导致绿地率的实施性降低,产生开发失控现象;另一方面,存在部分开发商盲目提高绿地指标,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制定指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块经济价值,实现城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 3.1 基于生态效益的绿地率确定 3.1.1动态方程
绿地率反映住区具有的氧气供应潜力,根据碳氧平衡原则,住区居民的总耗氧量与绿地的释氧量应达到平衡。住区耗氧量与人口数量相关,而决定人口数量的开发指标为容积率。因此,容积率与绿地率之间形成一个氧气需求量与供应量的等量关系,根据关系函数,对番禺区“人均耗氧量”、“每平方米绿地的释氧量”、“人均居住面积”这三个系数进行确定并由此得出适合番禺区的住区绿地率动态方程(见图11)。 (1)人均居住面积 根据2000-2012年《广州市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得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数据,通过对二者回归分析(见图12),预测2020年人均住房面积为42.39㎡。
图11随容积率而变化的居住区绿地率动态方程(自绘) 图12番禺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随年份变化关系图(自绘) 图13 各街镇居住区人均耗氧量分析图(自绘) 图15 绿地率动态指标图(自绘) 表1 番禺区不同区域绿地率计算公式表 图14 番禺区行政区绿地率系数分布图(自绘)
(2)每平方米绿地的释氧量 番禺区植被释氧量整体状况与广州想象,借鉴广州市相关研究结果[8,10-11]。广州市常见8种植物中木棉、阴香、石栗、白兰、红花羊蹄甲为阔叶乔木,细叶榕、大叶榕、红花夹竹桃为阔叶灌木。因此,番禺区植被释氧量可选择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阔叶乔灌木绿地作参考。故取番禺居住区中每平米绿地释氧量为每天0.075kg。 (3)人均耗氧量
居住区内耗氧活动包括燃料燃烧耗氧、呼吸和排泄物生化耗氧[11],其中呼吸和排泄物生化耗氧变化不大,燃料燃烧耗氧主要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使用,规划2020年番禺居住区将目前燃气供应从LPG转化为天然气,根据燃料消耗量与耗氧系数计算,人均燃料燃烧耗氧量相差不足0.1kg[12]。从这角度出发,本文人均耗氧系数的确定以现状番禺居住区绿地平均所能解决的人均耗氧量为参考。 调查发现,大石街、钟村街、洛甫街、南村镇、新造镇、小谷围街、沙湾镇七镇街中超过50%的调研住区绿地系统能满足每天5.00kg及以上的人均耗氧量需求,市桥街、沙头街、东环街、桥南街、石基镇、石楼镇、化龙镇七镇街中超过50%的调研住区绿地系统能满足每天3.00kg及以上的人均耗氧量需求。因此进行分级分析(见表1),针对大石等镇街,人均耗氧量为每天5.00kg,对于市桥等镇街,人均耗氧量为每天3.00kg。 3.1.2极限与优化 表6 分区密度控制指标表 表7 随容积率变化的番禺区绿地率指标表 图16 番禺区居住用地绿地率分区图(自绘)
实地调研发现番禺居住区最大容积率为3.6,均小于4,故取容积率最大为5进行动态指标分析(见图14与表2)。,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积率较低时,相应绿地率数值较低。根据目前番禺区绿地率平均水平,以绿地率30%作为界限,对低容积率的绿地率动态指标进行优化(见表3)。容积率较低的住区多定位为生态宜居型小区,其绿地率要求较高,30%为生态效益的保证指标,实际居住区建设可根据需要,在地块条件允许情况下调整;二是该指标在高容积率下存在极限,如系数取0.157时,当容积率为4.5时,绿地率达到70%,这与实际建设冲突。居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三者存在等量关系①,其中绿地率取值极限为除建筑及道路外用地。当容积率为4.5时,取层高为30,最
大可能绿地率为65%,当容积率为5时,最大可能绿地率为63%。对上述表格进一步优化(见图4)(道路比例以20%进行计算)。绿地率指标存在小数位,不便于实际应用,取整优化部分绿地率指标(见表5)。 3.1.3绿地率分区 根据相关规划,整理居住用地密度分区标准如表6,将密度分区的居住用地提取,根据绿地率随容积率变化的动态指标表(见表5)得到番禺居住用地绿地分区表(见表7)与绿地分区图(见图16)。 基于生态效益探究随容积率变化的绿地率指标分区中,依据番禺居住用地容积率的密度
①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每层建筑面积*层高/用地面积,当建筑基地面积等于每层建筑面积时,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