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中国古代景观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21.52 MB
- 文档页数:112
中国古典园林史1.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古代中国园林构筑得非常精细,注重景点布局和景观设计。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并介绍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
2.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时期。
当时,园林技术和理念在中国南北朝各地蓬勃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园林如王羲之的园林等应运而生。
这些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题,注重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3. 唐代的园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园林以大规模的皇家园林为主,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宫殿园林。
这些园林强调建筑的宏伟和景观的秀丽,被广泛运用于皇家宴会和娱乐活动中。
4. 宋代的园林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另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创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宋代的园林常常融合了山水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5. 元代的园林元代(1271年-1368年)继承了宋代的园林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和风格。
元代的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创造了许多富有变化和想象力的景点。
6. 明代的园林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园林在宋元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引入了更多的建筑元素和装饰品。
明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布局和园内建筑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7. 清代的园林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代的园林继承了之前几个朝代的园林传统,并发展了许多新的园林风格。
清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表现力和观赏价值,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8. 结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通过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无论是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还是明代、清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园林的含义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主要是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划分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将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三大体系: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中国园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系统、历史地理和文化交流等,其中以种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系统影响最大园林的含义“园林”一词的历史沿革西晋张翰《杂诗》中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东晋陶渊明《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的诗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唐代诗人亦多用“园林”,但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一直到明清还不是专有名词。
仅指称城市中私家建筑的宅园名词就很多,如宅园、园宅、园池、园圃、池亭、林亭、园亭等。
“园林”一词成为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称私家宅园)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第一部造园学专著《园冶》。
《兴造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建筑学家童寯(1900—1983)《江南园林志》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之内園:图解:“口”—围墙,“土”—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形似石似树。
2.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长物志校注》在建筑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
亦称“园亭”、“园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庭园”。
3.陈从周《说园》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之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4.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园林是由地形地貌与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一统体。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从“园”与“庭”或“院”区别如下所说:园“以人工的方法或种植花木,或堆山叠石,或引水开他,或综合引用以上各种手段的组景造景,从而具有观赏方面的意义,简言之就是赋予景观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汉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开始出现。
在这个时期,园林主要是皇家和贵族的庭院,因此特点是建筑简单、色彩淡雅。
代表作品有今天的西园、云台山久仰,园林各项设施多从云台山式壁廊木栏衍化出来。
唐朝是中国园林的黄金时期,以雁塔、水绞丝为代表。
在唐朝,人们开始追求动静结合的园林,建筑风格上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注重景观和强调与人的交互作用。
唐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山水融合、林木花卉装点、水势饱满,取景方式由远及近,给人以“饱览之艳、登琳之嵩”的美感。
宋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拙政园、秋瑾园。
在宋朝,人们开始对园林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布局和造景的理论。
宋代古典园林改变了以往的园林模式,注重空间变化、山水构建中的平衡和对人的情感诱导。
秋瑾园是园林中首次引入庭院内涵的代表,其经营者按情感和权力要求进行景观变换,以借景、夹局、影轴、穿庭镜等手法,营造出了极富诗意和感染力的景观。
元代的园林艺术延续了宋代的传统,注重园林的布局美学和建筑的装饰艺术。
元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取景方式独特,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
代表作品有北京中轴线上的南锣鼓巷、北海公园。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
明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突出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精致、规模宏大,建筑多为经典的宫殿式,装饰偏重于金碧辉煌和富丽堂皇。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末期,其特点是在对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外来元素。
清代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规模宏伟、以及变幻多样的花园设计,代表作品有北京圆明园、苏州狮子林。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
无论是唐代的山水融合、宋代的情感诱导、明代的文化内涵,还是清代的变幻多样,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发展简史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更是一种与自然融合的建筑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商周时期的宫殿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起源。
商周时期的宫殿园林借鉴了中原地区的山水风景,采用大量的湖泊和岩石来打造宫廷园林。
这些园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贵族们进行祭祀和祈福的场所。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秦始皇帝借鉴了各国的园林建筑艺术,在长城脚下修建了大型的皇陵园林。
这些园林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和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而著名,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隋唐时期的帝王们非常重视宫廷园林的建设,他们在长安和洛阳建设了大量的皇家园林。
这些园林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心的布局而著名,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巅峰之作。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园林注重自然山水的表现,强调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秩序。
元代的园林则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建筑的装饰性,其主要特点是布局灵活多变,注重水景和建筑的相互配合。
明代的园林则更加重视建筑的造型和审美,注重园林的艺术性和娱乐功能。
清代的园林则融汇了前代园林的精华,以其宏伟壮丽和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而著名。
近代以来,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受到西方园林风格的影响,中国的园林艺术开始了一场新的变革。
西方的花坛、草坪和噪音设备等元素进入了中国的园林设计,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1949年以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经历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园林景观的保护和传承,大量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近年来,一些新的古典园林景观也开发建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也开始向国际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赞赏。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1年)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放养动物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苑囿。
首先出现的是皇家园林,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是商帝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广建离宫,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记录。
西汉时,汉武帝刘彻又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建章宫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座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开创了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其“一池三山”的布局成为以后历代帝王营建宫苑的主要模式。
同时期,私家园林也发展了起来,一些达官贵族富户相继在长安、洛阳两地广建宅地园。
至此,园林体系已具雏形。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随着中国古代美学体系框架构筑的初步完成,园林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体现了此时期的造园成就,园林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人本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秘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园林形式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创作手法由单纯摹仿自然山水的写实趋向于适当加以概括提炼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自然山水点缀成景,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寺观大量兴建,相应出现了寺观园林形式,至此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三大类型并行发展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它上承秦汉余绪,把园林发展推向转折阶段导入升华的境界,成为此后全面兴盛的伏脉,中国的自然式园林正是沿着这个脉络进入隋唐的全盛期。
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隋唐时期中国复归统一,国势鼎立,是秦汉以后的又一个全盛时代,园林也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自然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伴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时期及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段和代表性的园林作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另U,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
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长,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中断的进展进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光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那个园林体系并非像同一时期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为各个时期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转变和各个地域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相互阻碍、复合变异。
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外来的阻碍甚微。
因此,它的进展表现为极度缓慢、持续不断的演进进程。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即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稳和再平稳,它的慢慢完善的要紧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依照那个情形,咱们能够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数进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一、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
殷、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度封采邑制度取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的政体演变成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慢慢取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庭园林计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那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中国最先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叙的灵囿。
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计划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进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散布着宫室建筑。
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留了囿的传统。
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
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住持、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特点和分类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在于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景致和人文环境的独特理解。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画为主要参考,注重创造出一种高度压缩的自然景观,通过布局、造景和景物的搭配,使整个园林拥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艺术效果。
古典园林追求以小见大、以微观展示宏观的审美效果,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的呼应,创造出一种幽静、宁谧的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得到心灵的抚慰和舒缓。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根据其布局和造型的特点进行分类。
根据布局特点,可以分为四合院园林、综合式园林和山水式园林。
四合院园林是指庭院四周有建筑环绕,在中央布置一座小型的景观,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综合式园林是将山水、建筑和园林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环境。
山水式园林是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布局和景物的安排来仿真自然景观。
根据造型特点,可以分为山川(主要以山水景观为主)、水景(以水为主)、花园(以花卉为主)和文人园林(主要以文人雅士为主题)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园林的雏形。
到了宋代和元代,园林达到了全盛时期。
宋代的园林以竹、梅、菊为主要景观,注重布局的简洁和造景的自然。
元代的园林则更加注重建筑和造型的恢宏和豪华,把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达到了顶峰。
明代和清代的园林则更加注重仿真自然景观的效果,同时融入了文人墨客的情怀和理念,创造出了独特的山水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园林,发展成为一种寄托人们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它的特点在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注重创造出一种高度压缩的自然景观,通过布局和景物的搭配,创造出一种幽静、宁谧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根据其布局和造型的特点进行分类,有四合院园林、综合式园林和山水式园林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朝代的风格变化,但都保持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