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大型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导语猪场疾病的控制与净化,需先制定可靠方案,然后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修正。
同时,养猪场要有本场实验室(可信赖的试剂、设备和检测人员),以便第一时间出结果,实时指导猪场的疾病净化。
下面以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为例,探讨如何做好疾病的控制与净化,供广大同行参考。
1 制定猪伪狂犬病的清除方案路线1 :猪伪狂犬病(PR)阳性率10% 以内的,每隔4 - 6 周进行1 次全群采血检测、淘汰野毒感染的种猪,连续3 次。
路线2 :伪狂犬病(PR)阳性率10% 以上的,暂时不采取净化措施,全群高强度连续免疫PRV 基因缺失疫苗3 次(于1 周、4 周、8 周,每次4 头份),以后坚持引入阴性后备种猪,2 - 3 年后抽检检测评估群体阳性率,当阳性率 10% 时,按路线1 处理。
3 次全群检测完成后留取不免疫PR 疫苗的岗哨猪(哨兵猪),同时不断补充检测合格的阴性后备种猪,从而达到全面清除净化猪的伪狂犬病病毒。
2 猪场实验室要配备的器材1)疫苗。
伪狂犬gE 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购自美国某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2)试剂盒。
伪狂犬gE 抗体和gB 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IDEXX 公司。
3)设备。
美国BioRad550 酶标仪和进口多(单)通道移液器等。
3 方案执行的前期准备和辅助措施3.1 淘汰隔离场的准备为杜绝阳性猪的交叉感染和减少阳性猪的淘汰损失,必须有一个独立且方圆3 - 5 km 没有猪场的隔离场。
为避免以前使用全基因伪狂犬疫苗对伪狂犬gE 抗体检测结果的干扰,净化工作必须在使用gE 基因缺失苗1 年后进行。
3.2 大力开展灭鼠工作伪狂犬gE 基因缺失疫苗的应用,提高了免疫猪群抵抗PRV 感染的能力,提高感染PR 所需的病毒含量,但不能完全阻止PRV 野毒对猪的潜伏感染。
由于老鼠会携带PRV 等病毒,大量老鼠的存在会增加猪只再次感染PR 的风险。
净化猪场伪狂犬病的措施
最近几年来,沉寂多年的猪伪狂犬病毒卷土重来,在国内多个地
区迅速蔓延,造成较大损失。
许多常规免疫的PRV阴性猪场在短时间
内快速转阳,巴克夏猪有的在一个月内用种猪群转阳率达80%以上,有的养殖地区半年内所,无论大小猪场95%以上猪场转阳。
多位专家表示,引种成为重要发病源头,而肥猪转阳往往是项村猪场发病的开始。
因
此伪狂犬区域净化和肥猪群转阴刻不容缓。
1、疫苗防控
由于PRV定植于三叉神经节为,一旦被野毒感染后才,就不能接
受疫苗毒株的定植,另外防控吉蒙县伪阿穆县除了净化之外,适免常
检也很关键,仔猪1日龄尽快滴鼻,爆发早期早诊断、快免疫,平时
定期检测抗体,不要出现免疫空挡,滴鼻除外的首免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导致母源抗体干扰,过迟导致免疫空白。
虽然目前伪狂犬野毒存
在一些变异,但现有疫苗疫苗依然具有关键性防控意义。
伪叮咬狂犬
病毒的特点决定疫苗免疫不能完全阻止野毒感染,但疫苗免疫可以有
效激活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在减小临床发病损失,提高野毒感染示范
作用量方面依然具有积极作用。
根据某猪场试车数据,对比说明目前
疫苗免疫还是控制伪狂犬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2、引种时保证猪伪狂犬阴性
目前引种是发病的重要源头,所以引种时务必要有效保证“种源”是伪阿穆县野毒阴性。
保证伪狂犬野毒我们无疑为阴性猪场的伪狂犬
净化减轻负担和不必要的成本损失。
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见农业部《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我国种猪场伪狂犬病净化方案内容由6个不同阶段组成,即:调查阶段、强化免疫控制、检疫淘汰、全部或部分清群、监测认证阶段和维持阶段。
种猪场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实施。
一、材料准备疫苗:使用国家批准的基因缺失疫苗。
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伪狂犬病全病毒抗体或gB抗体试剂盒、区分免疫猪和感染猪的抗体鉴别检测试剂盒。
试剂盒必须获得国家相关批准文号。
待净化猪群的确定:应选择健康、生产成绩稳定的种猪群开展伪狂犬病的净化。
在初次开展本病净化的大型种猪场中,可先选定500-1000头母猪群开展净化,逐步推进。
二、净化方案1、调查阶段如果种猪群母猪大于500头,按照种母猪群数量的10%、种公猪全群采血。
分离血清,用gE-ELISA检测,根据野毒抗体阳性率高低,确定种猪群(种母猪和种公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态。
如果母猪数量小于500头,可一次采集全部种猪的样品,检测gE抗体,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进入何种净化阶段。
1.1如果所抽检样品全部为gE抗体阴性,则种猪群全群逐头检测,如所有血清样品均为阴性,可确认种猪群为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阴性,直接进入“监测与认证”阶段;1.2如果血清样品的gE抗体阳性率低于10%,可进入“检测淘汰”—“监测与认证维持”的净化方案;1.3如果gE抗体阳性率在10%-20%,可实行“强化免疫控制”—“检测淘汰”—“监测与认证维持”的净化方案;1.4如果gE抗体阳性率大于30%,则实行“全群或部分清群”措施,暂不考虑实施净化;1.5在全部种猪群gE抗体阴性时,可直接进入“监测与认证维持”阶段。
2.强化免疫控制阶段使用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该猪群,同时采取生物安全和灭鼠等综合措施,达到控制的目的。
2.1免疫程序的制定2.1.1种母猪(种公猪)每年普免3-4次。
或者母猪配种前和产前4周分别免疫一次。
普免时,避免在分娩前7天内接种疫苗,以减少接种应激对分娩的影响,但可于母猪分娩后补免。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原性传染病,对猪只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保护猪的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并进行环境的净化。
以下是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一、疫情监测与报告1.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定期对养殖场猪群进行病例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进行报告。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及时向动物防疫部门报告发病情况,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二、养殖场管理1.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养殖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减少致病媒介物的存在。
2.加强规范化养殖,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防止猪只感染病毒。
3.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疫情的发现地区进行隔离,避免疫情扩散。
三、病例处理1.对于发现病例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避免病毒的传播。
2.病例猪只应进行人道处理,避免病毒进一步扩散。
四、疫苗接种1.猪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是有效预防猪只感染的措施之一,可以在兽医指导下进行疫苗接种。
2.猪只在幼崽期和生长期都可以接种疫苗,养殖场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养猪群体的免疫力。
五、人员防护1.工作人员应戴好防护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毒。
2.减少人员流动,尽量减少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防止病毒的外界传入。
六、净化措施1.养殖场的环境卫生需要定期进行清洗,尤其是对可能存在病毒的地方进行消毒,如猪舍、饮水设备等。
2.对于可能携带病毒的物品,需要进行彻底消毒或销毁,以防止病毒的再次传播。
3.粪便处理要求严格,及时处理粪便,避免因粪便传播病毒。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环境卫生等措施,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疫情的传播。
只有做好疫情监测、病例处理、疫苗接种、人员防护和环境净化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猪只的健康,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猪伪狂犬净化方案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狂犬病病毒携带者或者被感染物品传播。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病程进展迅速,并且具有致命性。
为了防控猪伪狂犬病的传播,净化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一、病毒传播途径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 直接接触传播:病毒可以通过被感染的猪直接接触或者受伤部位的血液、唾液等体液传播给健康的猪。
2. 间接接触传播:病毒通过与被感染物品(如饲料、饮水等)接触后,在健康猪的体内复制传播。
3. 空气传播:在有密集感染的场所,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其他的猪。
二、净化方案为了有效控制猪伪狂犬病的传播,净化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加强疫苗接种:提前给猪接种狂犬病疫苗,加强猪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率。
2. 健康检测和隔离:对猪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疑似感染病例。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并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和鉴定。
3. 强化环境管理:保持猪舍的卫生清洁,定期消毒,清理猪舍内的垃圾和污物,减少病毒存活和传播的机会。
4. 限制猪群间的接触:减少不同猪群之间的接触,防止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到其他猪群中。
5. 加强人员防护:疫情期间,养殖人员应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病毒和病猪。
6. 强化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健康状况,合理饲养,增强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7. 定期清理和消毒设备:饲料槽、饮水器等设备应定期清理和消毒,防止病毒通过这些设备传播。
8. 外来交通控制: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减少疫情传入的风险。
9. 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及时发布猪伪狂犬病的防控知识,提高养殖人员和农民的防护意识,避免疫情扩散。
三、疫情处理如果发现猪群中出现了疑似猪伪狂犬病病例,应及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 隔离感染猪群:将发现疑似病例的猪群隔离,避免与其他猪群接触,以防止病毒传播。
2. 实施紧急疫苗接种:将疫区猪群进行紧急疫苗接种,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疫区猪的粪尿和血液以及医疗器械等途径传播。
目前,猪伪狂犬病已成为严重威胁生猪养殖业发展的疾病之一,对于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一、健康管理1. 加强场地环境管理养殖场应保持清洁,定期清理场地内的粪便和秽物,并注重通风,保持场地的卫生和干燥,以降低病毒的生存环境。
2. 定期驱除虫害猪场应定期进行杀虫工作,及时清除场地内的虫害,减少虫媒传播的可能。
3. 疫苗接种定期对猪群进行伪狂犬病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率。
4. 加强饲养管理营养合理、干净卫生、饲料水质的安全,是防控猪伪狂犬病的重要环节。
二、临时工作措施1. 防疫检疫工作严格控制疫区猪的输入,严格检疫每一头猪只,确保不患病的猪只得以进入养殖场。
2. 采取消毒措施养殖场设立专门的消毒通道,对进入场地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三、应急处置1. 发现病例立即报告一旦发现猪群中有伪狂犬病病例,应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农业和畜牧局,及时隔离患病猪只,制订应急处置方案。
2. 隔离和治疗对患病猪群进行隔离治疗,并确保隔离设施的完善,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3. 消毒及清理对猪场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清理工作,包括场地、器械等物品的彻底消毒,以净化病毒的环境。
四、宣传教育1. 提高猪农意识加强对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做好猪伪狂犬病防治知识普及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向农村群众普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治知识,增强农民科学养猪意识。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防控及净化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传播,减少疫病造成的损失,保护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技术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技术伪狂犬病(Pseudorabies),又称为猪瘟,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猪类动物。
该病毒主要通过唾液、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感染动物的组织和体液进行传播,导致猪类表现出呼吸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胃肠消化道症状。
伪狂犬病的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猪类养殖业的发展,对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开发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种猪场是猪类养殖的重要环节,也是伪狂犬病传播和暴发的高风险地带。
为了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净化技术,以保障种猪场内猪只的健康和生产。
首先,建立有效的隔离区是预防伪狂犬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种猪场内,应设立合理的隔离区分离潜在的病毒携带者和感染者。
通过将新进猪只与已有猪只进行隔离,有效减少了疫情的暴发风险。
同时,在猪只出生时,也应尽早进行母猪和仔猪的分娩间隔,避免感染扩散。
其次,加强猪只的免疫力也是净化种猪场伪狂犬病的重要举措。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伪狂犬病的疫苗,为种猪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免疫猪只能够有效降低疫情的发生率,并减轻病猪的病症。
种猪场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确保猪只免疫力的持续提高。
此外,加强卫生管理是种猪场净化技术的另一重要环节。
科学家们推崇“以人为本”的养殖模式,通过严格的卫生管理减少病原的传播风险。
在种猪场内,人员应戴好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防护措施,避免病菌通过人员传播。
同时,定期清洁和消毒猪舍和设备,及时清除潜在媒介,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定期对种猪场内的猪只进行健康检查和疫情监测也是净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猪只体温、粪便、唾液等生理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和治疗手段。
同时,加强对猪只交通和人员交流进行管控,防止病原的传入和扩散。
综上所述,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技术是保障猪类健康和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见农业部《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我国种猪场伪狂犬病净化方案内容由6个不同阶段组成,即:调查阶段、强化免疫控制、检疫淘汰、全部或部分清群、监测认证阶段和维持阶段。
种猪场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实施。
一、材料准备疫苗:使用国家批准的基因缺失疫苗。
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伪狂犬病全病毒抗体或gB抗体试剂盒、区分免疫猪和感染猪的抗体鉴别检测试剂盒。
试剂盒必须获得国家相关批准文号。
待净化猪群的确定:应选择健康、生产成绩稳定的种猪群开展伪狂犬病的净化。
在初次开展本病净化的大型种猪场中,可先选定500-1000头母猪群开展净化,逐步推进。
二、净化方案1、调查阶段如果种猪群母猪大于500头,按照种母猪群数量的10%、种公猪全群采血。
分离血清,用gE-ELISA检测,根据野毒抗体阳性率高低,确定种猪群(种母猪和种公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态。
如果母猪数量小于500头,可一次采集全部种猪的样品,检测gE抗体,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进入何种净化阶段。
1.1如果所抽检样品全部为gE抗体阴性,则种猪群全群逐头检测,如所有血清样品均为阴性,可确认种猪群为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阴性,直接进入“监测与认证”阶段;1.2如果血清样品的gE抗体阳性率低于10%,可进入“检测淘汰”—“监测与认证维持”的净化方案;1.3如果gE抗体阳性率在10%-20%,可实行“强化免疫控制”—“检测淘汰”—“监测与认证维持”的净化方案;1.4如果gE抗体阳性率大于30%,则实行“全群或部分清群”措施,暂不考虑实施净化;1.5在全部种猪群gE抗体阴性时,可直接进入“监测与认证维持”阶段。
2.强化免疫控制阶段使用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该猪群,同时采取生物安全和灭鼠等综合措施,达到控制的目的。
2.1免疫程序的制定2.1.1种母猪(种公猪)每年普免3-4次。
或者母猪配种前和产前4周分别免疫一次。
普免时,避免在分娩前7天内接种疫苗,以减少接种应激对分娩的影响,但可于母猪分娩后补免。
规模化猪场中伪狂犬病的净化方案猪伪狂犬病是猪群多种传染病的原发性疾病之一。
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群免疫抑制性疾病、呼吸道病综合征等,一般都有着它的共同参与和危害。
前两年殃及大江南北的猪高热综合征,它更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本病还能导致免疫抑制。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50%左右的规模化猪场伪狂犬野毒呈阳性,中小规模猪场和散养户感染情况也许会更糟糕。
如何有效控制和净化本病,已是养猪人士和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现就笔者在规模化猪场的长期实践,谈谈防治本病的一己之见。
1临床症状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因猪的感染日龄不同而各有所异。
初生乳猪多在产后2~3天发病,病猪震颤,精神沉郁,吮乳无力,体温升至41℃~41.5℃,有的叫声嘶哑,流涎,眼睑水肿,共济失调,头颈歪斜,转圈运动,有的腹泻、呕吐或后肢瘫痪,犬坐,继而倒地,四肢划动,数分钟后恢复正常,自行站立,每隔数小时后又反复出现如上症状。
1~2天后,病猪口吐白沫、磨牙、呆立或盲目行走,抽搐、癫痫、角弓反张,最后死亡,往往全窝无一幸免;断乳前后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而一旦拉黄色稀粪时,常以死亡为转归;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主要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减慢等呼吸系统症状和发烧、厌食等,3~5天耐过,康复病猪长期带毒和排毒,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整体生产性能低下;怀孕母猪以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增多等为主要症状。
2病理变化解剖可见膜脑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多;肺水肿、部分有出血点;扁桃体肿胀、出血;肾脏布满针尖状出血;胃肠黏膜有炎症,胃底部大片出血;部分喉头黏膜出血。
3控制策略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需要实施综合措施,包括规范的引种,严谨的生物安全措施,定期血清监测与病猪的果断淘汰,科学的免疫程序,良好的饲养管理以及优质高效的基因缺失疫苗的合理应用等。
3.1阴性猪场的控制措施 3.1.1规范引种。
不得从本病阳性猪场引种,而且应于种猪启运前对拟引进猪只采血送检,确定无伪狂犬野毒阳性后始可启运引进。
养猪场如何彻底消灭净化猪伪狂犬病(精选5篇)第一篇:养猪场如何彻底消灭净化猪伪狂犬病养猪场如何彻底消灭净化猪伪狂犬病为了解决当前国内猪伪狂犬病出现的上述新变化,从根本上减少猪伪狂犬病给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我们还应该回归到“伪狂犬病的净化”措施上来。
相对其他猪传染性疾病而言,猪伪狂犬病是比较容易消灭或净化的一种疾病,目前,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消灭或净化了猪伪狂犬病。
我们不奢求在全国范围内、短时间净化伪狂犬病,但我们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以“猪场”为单位净化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措施大致有四种:一是“淘汰扩群法”:即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季节,或者在猪价比较低的时候淘汰猪场内所有猪只,然后对栏舍内设施设备进行整理、清扫、彻底消毒,对栏舍的周围场地、道路清扫、彻底消毒,空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第二次消毒,最后再引进经检测无伪狂犬病毒感染的种猪进行扩群。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大、费用高。
二是“后代隔离法”:即仔猪提早断奶,然后将断奶仔猪转移至确定的“无伪狂犬病毒的清洁区”内饲养。
该方法可阻断多种传染因子的传播,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净化,但要求母猪必须不感染伪狂犬病毒或伪狂犬阳性母猪不在排毒期,对管理要求高。
三是“检测淘汰法”:即反复多次对全场猪群逐只进行伪狂犬野毒抗体检测,淘汰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猪只,再引进伪狂犬野毒阴性种猪扩群。
该方法对管理影响小,实施方便,但是对伪狂犬野毒阳性率比较高的猪场不适用,需多次检测,检测费用比较高。
四是“管理免疫法”:即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确保每次引进的种猪都是伪狂犬阴性猪,同时对全场猪群进行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免疫接种。
第二篇:市猪伪狂犬病净化实施方案市猪伪狂犬病净化实施方案为做好猪伪狂犬病净化工作,探索猪伪狂病有效净化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将依据第一次全群使用的疫苗和监测结果而修改。
一、工作内容和目标1、工作内容:通过采取检测-淘汰-监测-净化措施,2012~2014该场种猪每半年进行1次猪伪狂犬病血清学检测,对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猪进行扑杀或淘汰,对假定阴性猪群实施高密度普免,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管理水平。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猪只,但也有可能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
猪伪狂犬病对猪的健康和养殖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防控和净化猪伪狂犬病成为了当前猪养殖业中的重要课题。
一、猪伪狂犬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患病猪只的口腔、眼泪、唾液、粪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都可能携带病毒,感染来源多样化。
传染源还可能包括其他野生动物或群体鼠类,它们是病毒的天然宿主。
饲料、水源等也可能成为传播病毒的途径。
二、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一)加强养殖管理合理设计养殖场的环境,保持猪只的卫生环境清洁整洁。
定期对猪只进行消毒和杀菌处理,杜绝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保障猪只的健康成长,增强猪只的免疫能力。
(二)疫苗控制病毒传播通过猪伪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阻断病毒传播的途径。
定期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确保猪只的免疫力处于良好状态,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三)加强病毒监测和控制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制度,及时发现猪伪狂犬病的病例,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避免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对发现疑似病例的猪只进行检测,提高对猪伪狂犬病的诊断水平,确保病毒的及时控制。
(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的疫病防控意识,推广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控知识,提高养殖户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是疫情发生后对疫区猪只进行的一系列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消毒、隔离、封锁等措施。
(一)疫区猪只的隔离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后,需要对疫区猪只进行隔离管理,避免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隔离区的环境需要进行消毒和杀菌处理,杜绝病毒的传播风险。
(二)封锁疫区对发生疫情的猪只交易市场、养殖场等地点进行封锁,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开展疫区猪只的检疫工作,确保疫区的安全和卫生。
(三)疫区环境的消毒和净化对疫区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和净化,清理疑似病例的粪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降低病毒的存活率,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伪狂犬病最重要的宿主和传播源。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给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有效防控猪伪狂犬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防控及净化措施:
1. 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建立完善的猪伪狂犬病监测体系,做好疫情分析和监测,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2. 强化疫源追溯:对于猪伪狂犬病疫情暴发的地区,要进行疫源追溯工作,找到病毒感染的起源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传播源。
3. 加强动物疫苗接种:根据猪伪狂犬病的疫情情况,制定和实施猪疫苗接种计划,做到科学、规范、及时地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
4. 加强养殖管理:做好猪场的卫生管理,加强对猪群的日常观察,及时发现病猪并进行隔离,并做好病死猪的处理工作,避免疫情扩散。
5. 严格动物交易和运输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动物交易和运输管理制度,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和监测,严禁非法运输、销售和屠宰动物,避免病毒通过交易和运输途径传播。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养殖户和兽医人员的猪伪狂犬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病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力量。
7. 做好环境消毒:对猪场、养殖场等场所进行定期和有针对性的消毒工作,杀灭病毒和细菌,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8. 加强监测和请示报告:加强兽医监督,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检查和监测,对发现的疫情进行及时报告,确保防控工作的有效进行。
通过加强流行病学监测、疫源追溯、疫苗接种、养殖管理、动物交易和运输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消毒以及监测和请示报告等措施,能够有效防控猪伪狂犬病的传播,并净化病情,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健康安全。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猪的唾液、血液、粪便等途径传播。
这种疾病在猪群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严重影响了猪的生产和养殖业。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从疫情监测、隔离措施、病原净化、疫苗接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疫情监测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控,首先要做好疫情监测工作。
疫情监测是及时了解和掌握猪群中病情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测方法,如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来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情的蔓延,确保猪的健康和生产。
二、隔离措施一旦发现猪群中有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猪只,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隔离措施主要是将疑似感染或确诊病例的猪只隔离开来,避免与其他猪只接触,防止病毒的传播。
要对接触过病猪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确保病毒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扼杀。
三、病原净化病原净化是猪伪狂犬病防控的关键环节之一。
病原净化主要是通过彻底的清洁消毒,将猪场和周边环境中的病毒得到有效地清除和消灭。
在病毒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还要做好环境的净化工作,确保猪群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
四、疫苗接种在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中,疫苗接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猪只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抵抗能力,降低疾病的传染率和致病率。
对猪只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工作,是确保猪只健康的重要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管理和实施。
只有充分认识到猪伪狂犬病对猪类养殖业的严重危害,才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猪只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为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规模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方案
摘要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新生仔猪感染后主要以体温升高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
本文通过对某猪场发生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动物街种实验、防治净化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防治措施;净化
1 伪狂犬病的现状
由于伪狂犬病疫苗的普遍免疫,典型伪狂犬病的发生率降低;尽管大部分猪场进行了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但有些猪场仍存在伪狂犬病引起的危害,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及哺乳期仔猪的拉稀;保育猪及生长期、育肥期猪与伪狂犬病有关的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增高;种公猪已成为猪场伪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使种母猪群的野毒感染率随胎次的增加而呈线性上升[2]。
2 病原学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为双股DNA病毒,具有完整囊膜和轴突[3]。
主要存在于脑脊髓组织中,在发生败血症时存在于血液和实质器管,恢复后1 个月内带毒。
病猪带毒时间长,可垂直感染,传染源主要是带毒鼠类和病猪,病毒随病猪和带毒猪的鼻液、唾液、乳汁、尿、精液、阴道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周围环境。
其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感染。
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污染的猪舍的内能存活 1 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 星期以上。
病毒对热、烧碱等敏感,一般的消毒药都有效,如0.5%次氯酸钠、3%复合酚类消毒剂作用 10 分钟即可将其杀死,碘酊、季铵盐也能迅速有效地杀灭伪狂犬病毒。
3 流行病学
3.1 易感动物
猪是PRV惟一的自然宿主,能够引起猪临床、亚临床和潜伏感染等。
实验动物中家兔、豚鼠、小鼠都易感,人工接种可引起典型的发病症状。
PRV还可感染牛、羊、犬、猫、烷熊、鼠等,偶尔可以感染马属[4]。
虽然目前尚无人类感染PRV的报道,但有文献称灵长类动物,如恒河猴和绒猴对此病较敏感。
3.2 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液中排出,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1年[5]。
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和鼠类有关。
无论是野毒感染猪还是弱毒疫苗免疫猪都会导致潜伏感染,而且这种潜伏感染有可能被应激因素激发而引起暴发。
感染过伪狂犬病毒的血清阳性猪群被视为病毒潜在的携带者。
3.3 传播途径
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粘膜、皮肤伤口以及配种等发生感染。
妊娠母猪感染本病后可垂直传播,流产的胎儿、子宫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
3.4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低温有利于病毒存活,所以该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时有发生。
4 临床症状
4.1 母猪的临床症状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
随之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且以产死胎为主。
妊娠母猪表现为咳嗽,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便秘等。
在怀孕30天内感染时,部分胎儿被吸收,产仔数少;超过40天感染时,发生流产。
60-80天感染时,发生早产。
在怀孕后期感染时,则产死胎或弱仔,有的晚产,产下的弱仔不久出现震颤等神经症状而死亡。
母猪流产前后多无明显症状,产后约有20%的母猪不能受胎,表现为返情率高,屡配不孕。
4.2 仔猪的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一2天。
仔猪前期主要表现为倦怠,欲不振,呼吸加快,体温升高,一般在41℃左右。
个别仔猪有呕吐现象。
多数仔猪在出临床症状后不久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部分仔猪出现间歇性抽搐,唾液分泌增多逐渐出现间歇性转圈运动。
有的发病仔猪呆立不动,头触地或抵墙,共济失调,有的仔猪因后肢麻痹呈犬坐式,进一步发展为四肢麻痹,完全不能站立,侧卧,四肢呈游泳状划动。
一些仔猪叫声嘶哑,口吐白沫,体温下降,很快死亡。
剖检死亡仔猪,眼观病变不很明显。
有些可见上呼吸道淋巴结肿大、出血。
肺癖血、水肿,喉头充血。
有些可见肝、脾稍肿大,表面散在有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
一些死亡仔猪肾脏表面、皮质及髓质内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多数死亡仔猪可见脑膜及脑膜下出血,灰质部有小点状出血。
4.3 育肥猪的临床症状
育肥猪的潜伏期为3-5天,有的达到10天。
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较轻微,易于恢复,主要症状是发热,精神沉郁,部分由咳嗽、呕吐现象,偶尔出现中枢神经紊乱,一般可在7天内完全恢复。
但可长期带毒和排毒,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若出现高死亡率,则可能为PRV与其它微生物的混合感染。
5 病理变化
伪狂犬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
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其他肉眼病变不明显。
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坏死点。
子宫内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有明显的血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坏死。
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
有时可见肝脏小叶周边出现凝固性坏死。
肺泡隔核小叶质增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6 实验室诊断
6.1 涂片镜检
取病死猪心、血涂片和肝脾组织触片,通过革兰氏染色后竞检,均未发现可疑细菌。
6.2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猪脑肝脾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作为病料,将蒸接种到普通肉汤及普通琼脂平板中,置37℃培养24h,均未见可疑细菌生长。
6.3 动物接种实验
无菌采取病死猪脑、脾组织,有组织研磨器研匀,加人生理盐水制成10%的悬液,同时每毫升加人青链霉素各100皿然后放人4℃冰箱过夜,以300r/min离心30min。
取上清液作接种物,然后选取3只体重均为2kg。
左右的健康家兔,每只兔均在后肢外侧皮下注射接种物2m1,另选2只同样体重的家兔在相同部位皮下注射灭菌生理盐水2m1作为对照,注射病料的家兔在接种后24h,出现精神沉郁、发热、呼吸加快,并且开始舔接种部位,37h后再次观察3只家兔均出现了伪狂犬病的典型症状,接种部位出现奇痒不断,啃咬局部,致使局部脱毛,破损。
56h后死亡。
将其病死兔进行剖检,可见与猪自然感染伪狂犬病基本相同的病理变化,而注射生理盐水的空白对照组无任何症状,健康存活。
7 防治措施与净化方案
7.1 自繁自养,培育健康种猪群
坚持自繁自养、培育健康种猪群是猪场控制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加强PRVgPI抗体检测,以保证新引进后备猪及精液PRvgPI抗体为阴性[5]。
7.2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防疫工作
彻底对猪舍进行清扫、冲洗和消毒.对病死猪尸体一律深埋或焚烧,而对于健康猪每天带猪消毒一次,粪便要在离猪场较远的发酵池中发酵处理。
同时,加强灭鼠工作,严禁猫、狗等。
7.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高质量疫苗
为了确保疫苗的有效性,该公司于进行本研究前,对5种伪狂犬病疫苗做了试验比较,通过试验比较,选用勃林格茵格翰公司的基因缺失活疫苗免疫种猪[7]。
按照后备猪配种前间隔3周免疫2次,1头份/次;种公猪3次/年,1头份/次;种母猪4次/年,1头份/次;生长猪65-70日龄免疫一次,1头份/次为程序进行免疫。
7.4 采取生物安全措施
国内外净化及防制该病的经验和教训表明[8],单靠免疫、监测和淘汰措施不可能净化及防制该病,应结合生物安全综合措施来加以控制。
严格人员的进出,对猪舍、栏圈、用具、运输工具等场所和设施设备进行消毒,禁止场内及场周边饲养其它动物,并采取灭鼠、灭蝇措施,对病死猪、死胎、流产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综合的防控措施是净化该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磊,张鲁安,李岩,冉多良,猪伪狂犬病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J],2004,25(5):51一55
[2]武军,猪伪狂犬病的鉴别诊断与类症鉴别[J],农技服务,2008,25(5):85
[3]谭群林,李明,赵昌田,猪伪狂犬病的表现形式及其防治体会[J],畜牧市场,2010(9):29-30,31
[4]王冰,王成达,王芳,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预防[J],吉林畜牧兽医,2011,32(
4):33
[5]王连纯,王楚端,齐志明.养猪与猪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59(3)62
[6]陈伟杰,赵灵燕周彩琴等.3种ELJsA试剂盒检测猪伪狂大病gE抗体的比较[J],畜牧与兽医.2009,11:57-59
[7]鲍伟华,王维金,顾祥国等,4种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比较[J],中国兽医杂志,2005,41(4):24-25
[8]童光志,陈焕春,伪狂犬病流行现状及我国应采取的防制措施[J],中国兽医学报,1999,9(I):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