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复习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57.12 KB
- 文档页数:15
普通化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 D )。
A 、寒冷的夜间B、多云的冬季C、寒冷而晴朗的冬天D、寒冷而晴朗的夜间2. 对弯曲液面所产生的附加压力( B )A. 一定等于零B. 一定不等于零C. 一定大于零D. 一定小于零3. 已知反应CO(g)+1/2O2(g)=CO2(g)的ΔH,下列说法中何者不正确( A )A. ΔH是CO2(g)的生成热B. ΔH是CO(g)的燃烧热C. ΔH是负值D. ΔH与反应ΔU 的数值不等4.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 A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Hg C 、Pb D、As5.某反应在298K标准状态下不能自发进行,但经升温至某一温度,该反应却能自发进行。
从定性角度分析,应符合的条件是( C)A.∆r H mӨ>0 ,∆r S mӨ< 0 B.∆r H mӨ < 0,∆r S mӨ > 0C.∆r H mӨ > 0 ∆r S mӨ> 0 D.∆r H mӨ< 0,∆r S mӨ< 06.已知反应A + 1/2B = D的标准平衡常数为K1Ө,那么反应2A + B = 2D在同一温度下的标准平衡常数K2Ө为( D )A. K2Ө=K1ӨB. K2Ө= (K1Ө)1/2C. K2Ө = 1/2 K1ӨD.K2Ө = (K1Ө)27.甲烷中混有乙烯,欲除去乙烯,得到纯净的甲烷,最好依次通过的试剂瓶顺序是( C )A.澄清石灰水、浓硫酸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C.足量溴水、浓硫酸D.浓硫酸、酸性高锰酸钾8. 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A )A、甲烷、H2OB、甲烷、SO2C、O3、COD、CO2、SO29.有一类组成最简单的有机硅化物叫硅烷,它的分子组成与烷烃相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硅烷的分子通式可表示为SinH2n+2B、甲硅烷的热稳定性比甲烷强C、甲硅烷的沸点比甲烷高D、甲硅烷(SiH4)燃烧生成SiO2和H2O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分液分离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B.用溴水鉴别苯、乙醇、四氯化碳C.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D.部分油脂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11. 伦敦烟雾事件成为,美国洛杉机烟雾成( A )。
普通化学复习资料3.1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状态3.1.1原子结构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核外电子运动具有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和统计性的特征,不能用经典的牛顿力学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描述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所以在量子力学中用波函数Ψ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以代替经典力学中的原子轨道概念。
(1)波函数Ψ(原子轨道):用空间坐标来描写波的数学函数式,以表征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个确定的波函数Ψ,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概率密度(几率密度):Ψ2表示微观粒子在空间某位置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即概率密度。
(3)电子云:用黑点疏密的程度描述原子核外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Ψ2)分布规律的图形。
黑点较密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较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较多。
(4)四个量子数:波函数Ψ由n.l.m三个量子数决定,三个量子数取值相互制约:1)主量子数n的物理意义:n的取值:n=1,2,3,4……∞ ,意义:表示核外的电子层数并确定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确定单电子原子的电子运动的能量。
n = 1,2,3,4, ……∞,对应于电子层K,L,M,N, ···具有相同n值的原子轨道称为处于同一电子层。
2)角量子数ι:ι的取值:受n的限制,ι= 0,1,2……n-1 (n个)。
意义:表示亚层,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对于多电子原子,与n共同确定原子轨道的能量。
…ι的取值: 1 , 2 , 3 , 4电子亚层:s, p, d, f……轨道形状:球形纺锤形梅花形复杂图3-13)磁量子数m:m的取值:受ι的限制, m=0 ,±1,±2……±ι(2ι+1个) 。
意义:确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
ι=0, m=0, s轨道空间取向为1;ι=1, m=0 ,±1, p轨道空间取向为3;ι=2, m=0 ,±1,±2 , d轨道空间取向为5;……n ,ι相同的轨道称为等价轨道。
第一、二章( + )1、功和热是在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两种能量传递方式,在系统内部不讨论功和热.( × )12.系统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途径不同,Q 、w不同,所以Q+w 不同。
( √ )4.对化学反应而言,其等压热效应等于系统的焓变。
( √ )6.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总压,不一定使平衡移动,而改变任意气体的分压,则一定是破坏平衡。
( √ )8.在绝对零度时,一切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值都等于零。
( √ )9.一个热力学稳定系统必然在动力学上也是稳定的。
( × )2、一切放热反应都是自发反应.( √ )4、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总压,不一定使平衡移动,而改变任意气体的分压,则一定是破坏平衡。
( √ )8、生成焓的负值越大,表明该物质键能越大,对热越稳定。
( × )10.标准平衡常数就是化学反应在标准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的反应商。
( × )11.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浓度指数之和称为反应级数。
( √ )1、一次污染的危害性比二次污染危害性小。
( × )2、反应的级数取绝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 × )7、酸雨又称为酸沉降,它是指pH 小于5。
2的天然降水。
( √ )10、同一物质在相同的聚集状态时,其熵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 )11.对于放热的熵减小的反应,必定是高温自发而低温下非自发的反应。
( √ )12.复杂反应的速率主要由最慢的一步基元反应决定。
( × )13.K 不但温度的函数,也是浓度、压强催化剂的函数.( × )1反应的ΔH 就是反应的热效应。
( × )2、Δr S 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 )3、催化剂能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Δr G θm .( √ )5、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总压,不一定使平衡移动,而改变任意气体的分压,则一定是破坏平衡。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8篇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1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21、羟基就是氢氧根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
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
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
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黄色的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
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
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
《普通化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稳定单质在298K时的∆f Hθ和Sθ均为零。
(×)2、升高温度,会使反应速率和反应程度都得到提高。
(×)3、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4、气相反应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增大体系压力,不会改变体系的平衡状态。
(√)5、缓冲对的浓度越大,则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越大。
(√)6、对于基元反应2NO(g)+O2 (g) = 2NO2(g),若反应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反应速率增大为原来的8倍。
(√)7、角量子数等于2 时为d轨道,共有五条。
(√)8、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9、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只存在诱导力的作用。
(×)10、弱酸浓度越稀,解离度越大,溶液的pH值越小。
(×)11、由于Si 原子和Cl 原子的电负性不同,所以SiCl4分子具有极性。
(×)12、sp杂化轨道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13、溶于水能够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离子晶体。
(×)14、由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一定具有极性。
(×)15、一切微观粒子都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
(√)16、由共价键结合的物质均形成分子晶体。
(×)17、配位化合物都是由内界和外界所组成的。
(×)18、内能、焓和热都是状态函数。
(×)19、原子的价电子只能是最外层的电子。
(×)20、原子在基态时没有单电子,就不能形成共价键。
(×)21、对任何原子来说,3d轨道的能量总是大于4s轨道。
(×)22、主量子数n=3时,有3s、3p、3d三个轨道。
(×)23、元素周期表中每周期元素的数目等于相应电子层可容纳的电子数。
(×)24、取向力只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色散力只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二、选择题1、在0.05 mol·dm-3HCN溶液中,若HCN的解离度为0.01%,则其解离常数K a近似为( A )A、5.0⨯10-10B、5.0⨯10-8C、5.0⨯10-6D、2.5⨯10-72、对于反应PCl5(g)=PCl3(g)+Cl2(g),恒压条件下,升高温度,会增大PCl5的分解率。
大学普通化学总复习普通化学习题一、热力学与动力学1.对于热力学可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变化速率无限小的过程B.可作最大功的过程C.循环过程D.能使系统与环境都完全复原的过程2.以公式ΔU=Q–pΔV表示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其适用条件是……()A.封闭系统B.封闭系统,不做非体积功C.封闭系统,不做非体积功的等压过程D.封闭系统,不做非体积功的等容过程3.已知反应3H2(g)+N2(g)=2NH3(g),ΔH<0,为达到最大的转化率,采取的反应条件应该是()A.低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低压D.高温高压4.已知反应Cu2O()+1/2O(=2CuO()ΔrHm(298.15K)=-143.7kJmol,2g)且ΔfHmθ(CuO,,298.15K)=-155.2kJmol-1。
那么反应CuO()+Cu()=Cu2O()的ΔrHmθ为()A.11.5kJ·mol-1B.132.2kJ·mol-1C.-11.5kJ·molD.-132.2kJ·mol5.下列反应中,△rHmθ等于产物的△fHmθ的是()A.CaO()+CO2(g)→CaCO3()B.K()+O2(g)→KO2()C.6Li()+N2(g)→2Li3N()D.1/2H2(g)+1/2Br2(g)→HBr(g)6.通常反应热的精确的实验数据是通过测定反应或过程的()而获得的。
A.△HB.p△VC.qpD.qv7.在一定条件下,由乙二醇水溶液、冰、水蒸气、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系统中含有种组分,个相。
8.在25℃的标准条件时,2H2(g)+O2(g)=2H2O(I)的△rHm=571.70kJ.mol-1,则△rHm(H2O,l)=9.反应A+B=C的Ea(正)=600kJ·mol-1,Ea(逆)=150kJ·mol-1,则该反应的rHm-1-1θ-1为10.反应2Cl2(g)+2H2O(g)=4HCl(g)+O2(g),rHm>0,达到平衡后,若分别采取下列措施,试将下列指定物物理量的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填入空格中:(1)降低体系总压:会使O2的量;K(2)升高温度:会使K;HCl的量11.在一封闭系统中,在-10℃和100kPa大气压力下,H2O(l)变成H2O()的结冰过程中,热力学函数:ΔS0,ΔH0,ΔG0。
高考化学必考重要知识点高考化学是许多学生最为头疼的科目之一,而在所有高考科目中,化学考试想要得高分必须要做好知识点的钻研,把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本文将会介绍高考化学必考重要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高考化学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
在元素周期表上,各个元素按原子序数大小(也可以说是电子排布)排列,同一周期上的元素拥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而同一族元素拥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数和相似的化学性质。
在高考中,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布局,还需要掌握各个元素的性质,例如: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布局预测了几个未被发现的元素的存在,让我们明白了元素周期表的预测和实践的重要性。
2. 酸碱理论酸碱理论是化学中必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领域。
在高考中,酸碱理论的考察常常会涉及到弱酸、弱碱及其PH值、酸碱指示剂、中和反应等等。
例如,酸碱指示剂是在酸碱滴定中常用的方法,但是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可以对不同的PH值的酸碱发生不同反应,最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 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是高考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的变化,而化学平衡指的是在包含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相同时的状态。
在高考中,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考察一般会要求学生掌握平衡常数、反应物浓度等概念,以及掌握利用化学反应的热性质计算反应热和焓变等知识点。
4. 动力学动力学是化学中另一个必考重点,指的是反应的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研究。
在高考中,动力学的考察通常会涉及到Arrhenius公式、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内容。
在化学学习中,动力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反应速率的变化和影响因素,以及学习反应的速率规律。
5. 化合物的命名和分子式高考化学中还要求学生掌握如何对化合物命名和计算分子式。
这对于正确理解化学反应和计算比例关系非常重要,也是在高考中得共的必备基础。
普通基础化学知识点大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科学。
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化学不仅在实验室中有广泛的应用,也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学生必备的普通基础化学知识点。
一、化学元素和元素周期表1. 元素是指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个。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组成了元素周期表。
2.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的有序表格,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结构进行排列。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是指横向排列的行数,周期表的族是指纵向排列的列数。
3.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有不同的属性和性质,可以根据元素的位置和周期表上的规律来预测元素的性质。
二、化学键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吸引的力,用于保持原子在分子或晶体中的结合。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生成反应和分解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反应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
三、物质的性质和物态变化1.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在不改变物质组成的条件下观察到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观察到的性质,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2. 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称为物态。
常见的物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
物质的状态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来调节。
3. 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凝固、蒸发、沉淀、溶解等。
四、能量和反应速率1. 能量是物质变化和反应中的重要参量,常用单位是焦耳(J)或卡路里(cal)。
能量可以分类为热能、化学能、势能和动能等。
2. 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快慢程度。
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五、酸碱中和和溶液的性质1. 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学物质。
酸是指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
《普通化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 稳定单质在298K时的∆f Hθ和Sθ均为零。
()2. 升高温度,会使反应速率和反应程度都得到提高。
()3. 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4. 气相反应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增大体系压力,不会改变体系的平衡状态。
()5. 缓冲对的浓度越大,则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越大。
()6. 对于基元反应2NO(g)+O2 (g) = 2N O2 (g),若反应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反应速率增大为原来的8倍。
()7. 色散力仅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8. 在析氢腐蚀中,金属作阳极被腐蚀;而在吸氧腐蚀中,则是作阴极的金属被腐蚀。
()9. 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数目,等于基态原子未成对的电子数。
()10. 共价单键一般是σ键,而共价双键一定有一个π键。
()11. 在标准状态下,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θ=1。
()12. 一切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非极性键。
()13. [FeF6]3-和[Fe(CN)6]3-配离子的空间构型相同,中心离子的杂化方式也完全相同。
()14. 在配离子中,中心离子的配位数等于和中心离子配位的配体数。
()15. CO2和SiO2都属于分子晶体。
()16. 原电池工作时,体系的∆G增大,而电动势E减小。
()17. Fe(s)和Cl2(l)的∆f Hθ都为零。
()18. 升高温度,使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
()19. 根据稀释定律,弱酸的浓度越小,则解离度越大。
()20. 在化学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将增加平衡时产物的浓度。
()21. 难溶电解质的K sp越小,则其溶解度也越小。
()22. KCl的相对分子质量比NaCl大,所以KCl的熔点比NaCl高。
()23. H2S溶液中,c(H+)是c(S2-)的两倍。
()24. 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零。
()25. 对于某电极,如果有H+或OH-参加反应,则溶液的pH值改变将使其电极电势改变。
高考化学复习重点及复习指导专题一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本专题内容是连接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枢纽。
一、氧化还原反应历年高考重点考查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以及一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同时考查氧化性、还原性能力的相对强弱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二、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历年高考热点之一,重点考查判断已书写的离子反应式的正误,离子是否大量共存,及根据题意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近几年高考试题出现了指定条件下离子共存判别式和各成分混合液中离子浓度比较,从中可以看出考查的侧重点逐步由考查“双基”转变考查综合能力。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重要考查点是反应热的有关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常和其他知识联系,考查基本计算技能,如混合气体的有关计算,与键能的相互关系等。
反应热与人体内能量来源,热功转换、热能转化等生物、物理知识相互渗透,是理科综合试题命题的切入点,复习过程中要予以重视。
专题二碱金属钠和钠的化合物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高考题除选择题中对这些知识直接考查外,还利用这些知识结合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考生的能力进行考查,常见题型几乎包括各种类型,除选择题外,往往有推断题、简答题、实验题和混合物的计算,有关过氧化钠的性质和应用可能成为命题重点。
专题三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化学计算的核心,高考试题常以计算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及气体摩尔体积与微粒关系的计算,或将上述内容与强弱电解质理论结合,考查溶液中微粒物质的量浓度大小,或结合物理学科中所学的气体的性质通过物质的量的计算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应用。
另外,由于高考中对实验考查逐步从定性转变为定量,推断题逐步从定性推断转变为计算与性质推断相结合,所以在实验题、推断题中也涉及到了物质的量的计算。
因此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中学化学的基础,这些概念既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点,也是高考复习的重点。
1 / 151 / 15 ※摩尔分数: = 总
※波义耳定律: P1V1 = P2V2 = K () 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等压过程): V11 = V22 =
K() ,T = t + 273.2 ※物理学中就把 T = 0°C、P = 1、n = 1 、V = 22.415 L称为气体的标准状态, 1 气体的体积是 22.415 L ※理想气体方程: = ※极限密度法测定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 极限密度法:在一定温度下,精确测量气态物质在不同压强时的密度ρ;并计算不同压强时的压强-密度比ρ。然后以ρ对P作图,将所得的直线外推到P = 0,从图上直接读取直线在ρ轴上的截距(ρ)0值;这样,便可以用计算式 M = / (ρ)0 计算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M.( = , = , =ρ , =ρ, M =ρ) ※气体分压定律: 总 = , 总 = , 总 = 三者之和: ( + + )V总 = ( + ) 混合气体中各气体成份的分压是它们的摩尔分数和总压的乘积: = ・P总 ※分体积定律: P总 = ※综合分体分压: = 总 = 总, 总 = P总(式中,为在V总时的压力,为在P总时的体积) 注意: ¹ ※实际气体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 (其中a和b称为范德瓦尔斯常数,可以查表) ※临界状态:对于气体而言,超过临界温度后,无论压力多大,气体都不会凝聚为液态,临界点的T、P称为临界T、P ※蒸发焓:等温等压下,1 液体转变为蒸汽的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 ※凝固焓:等温等压下,1 蒸汽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与蒸发焓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平衡(饱和)蒸气压: 一定温度下,气-液相达平衡时(动态平衡)蒸气相的压强称为液体在该温度下的平衡(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只与T、物质的性质有关,与V2 / 152 / 15
无关. ※蒸汽压方程:描述蒸汽压和温度关系的数学函数式,叫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式 或 当温度差不是太大时,可以用不同温度下蒸气压的实验值计算液体在该温度区间的平均蒸发焓,Δ是温度的函数,因此不是在所有的温度范围内-1作图都是直线关系 如果液体的蒸发焓已知,则可以根据一定温度下的蒸气压计算同一液体在其他温度下的蒸气压;T升高,P也升高;把蒸汽压曲线图上的纵坐标换成外压,其横坐标就是液体的沸点;所以也可以用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式计算液体在不同外压时的沸点 ※升华和沉积: 等温等压条件下,1 固体完全转变为蒸气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称为固体的升华焓Δ;1 气体沉积时的焓变和同温同压下固体的升华焓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固体的平衡蒸气压:一定温度下,气固平衡时蒸气相的压强是该温度下固体的平衡蒸气压。 ※正常升华点: 固体的蒸气压和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压强下物质的升华点。外压为1 时的升华点则称为正常升华点。 ※三相点: 有三个相同时存在并达到平衡的点称为物质的三相点。 在三相点温度以上,气液相平衡是热力学稳定的;在三相点温度以下则是气固相平衡的热力学稳定区域。 ※等温等压下,1 固体完全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称为固体的熔化焓Δ。按能量守恒定律,在确定温度和压强下,物质的熔化焓和蒸发焓之和应等于它的升华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在温度和压强相同的条件下,1 液体变为固体时的焓变应当是同一物质的熔化焓的负值。 ※克拉佩龙方程: 普遍适用于一切相平衡体系 气液平衡: 气固平衡: 固液平衡: 为液体的蒸发焓,为固体的升华焓,为固体的熔化焓 ,和依次为液体的沸点,固体的升华点和固体的熔点
)]()([lVgVTHdTdPmmbvap)]()([sVgVTHdTdPmmsublsubl
)]()([sVlVTHdTdPmmffus
3 / 153 / 15
※相律: 多相之间达到平衡时一定要符合的规律, 在体系的组分数C、相数P和自由度数F之间有确定的内在联系,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为:P = C - F + 2 ※已知:A的质量为,化学量为 = B的质量为,化学量为 = 溶液的密度为:ρ = ( + ) 当质量w的单位为g,体积V的单位为时: 摩尔分数: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质和溶剂的总物质的量之比 质量摩尔浓度: 1000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的浓度(体积摩尔浓度):1000 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 对于溶质量很少的稀溶液: + , + ,。换算关系可以简化为 ; ; ※溶解度: 溶质X的饱和溶液是指与未溶解完的溶质X处于平衡状态的溶液。该溶液的浓度就是溶质X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通用单位是:100g溶剂溶解溶质的克数(100g)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温度 其中1和2分别为溶质A在温度T1和T2时的摩尔溶解度,为溶解焓。若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其他反应,上述关系就不再适用。 ②压力(对S-L,L-L体系影响不大,但对G-L体系,压力对气体溶解起重要作用)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和它的分压成正比 = K・ 或P = ,X为气体溶质的摩尔分数,或者P = 或P = ※蒸汽压下降:一定温度下,非挥发性溶质稀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 拉乌尔定律:P1 = x1 • P10 对一双组分溶液,溶质摩尔分数 x2 = 11则P10- P1 = ΔP1 = P10 - P10 x1 = P10(1- x1)= P10 x2 这是拉乌尔定律另一种表示式,即在一定温度下,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比例常数是同一温度下纯溶剂的蒸气压。ΔP1 = P10 x2 非理想双液系不服从拉乌尔定律 ※溶液的沸点上升Δ和溶质A的质量摩尔浓度m成正比:Δ= m(式中称为溶剂的摩尔4 / 154 / 15
沸点上升常数) ※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Δ 也和溶质A的质量摩尔浓度m成正比:Δ = m(式中的比例常数称为溶剂的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 ※理想溶液的渗透压方程式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形式是相似的: V = (为渗透压,注意R的值,在四种依数性中只有渗透压对溶质的化学量是最敏感的) 以上这四种依数性定律只适用于非电解质、非挥发性溶质的稀溶液凡符合这些定律的溶液叫做理想溶液,否则就是非理想溶液。 ※离子溶液的依数性: ’ ¢= i P°X溶质; ¢ = i m; ¢ = i m ※一定温度下,由A、B二种挥发性液体所形成的理想溶液的总蒸气压P = + = 其中(l) 和(l) 分别为液相中A和B的摩尔分数。按分压定律,蒸汽相中二者的摩尔分数为(g) = 和 (g) = 在理想双液系达气液相平衡时,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不同,蒸气相中蒸气压大的那个组分的含量比在液相中高 ※非理想双液系不服从拉乌尔定律 第一类非理想双液系:溶液形成时放热,溶液的蒸气压小于按拉乌尔定律计算的理论值。极性较大的液体所形成的体系都对拉乌尔定律呈负偏离。 第二类非理想双液系:溶液形成时吸热,溶液的蒸气压大于按拉乌尔定律计算的理论值。二种极性差得颇大的液体所形成的双液系都对拉乌尔定律呈正偏离。 ※晶体的特性: a.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非晶体则没有。 b.具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只有软化温度。 c.具有各向异性,即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导电性、导热性等。 ※14种布拉维格子 ※一个晶格所含的结点数计算规则
PXPXAAlBBl()()5 / 155 / 15
处于晶格顶角的结点为8个毗邻的晶格共有,每个晶格只分摊到这个结点的1/8 处于晶格面心的结点为2个毗邻的晶格共有,每个晶格只分摊到面心结点的1/2 处于晶格体心的结点只能属于1个晶格,体心晶格就有1个体心结点 简单晶格的结点数为 8(1/8) = 1个 底心晶格的结点数为 8(1/8) + 2(1/2) = 2个 面心晶格的结点数为 8(1/8) + 6(1/2) = 4个 体心晶格的结点数为 8(1/8) + 1= 2个 ※晶体的类型 a.金属晶体 b.离子晶体 c.共价晶体 d.分子晶体 ※球密堆积结构 (金属晶体的基本结构): 第一类堆积方式:六方密堆积; 第二类堆积方式:立方密堆积 ※两种结构的金属晶体的晶胞: 立方、六方密堆积金属原子配位数=12; 体心立方堆积结构金属原子配位数=8 ※晶格及离子、共价晶体见 34 ※热: 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Q)卡()= 4.18焦耳(J)体系吸热:正值; 体系放热:负值 ※功: 除热以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如机械功,膨胀功,电功和表面功等。体系得到能量为正,放出能量为负 ※活塞做功: W = •S•ΔX = -P外ΔV (体系体积变化时环境传递给体系的能量称为环境对体系所作的压强-体积功) ※内能:体系中各种形式运动能量的总和,用U或E表示。目前仍无法测量、计算一个体系内能的绝对值,但是内能变化的相对值(ΔU),可以通过两个状态之间能量的得失来求出,与过程无关。 ※热力学第一定律: ΔU = Q + W 外ΔV(只有体积功的时候) ※通过不同途径从同样的初态膨胀或压缩到同样的终态环境对体系的功不同。由此给出一个6 / 156 / 15
重要结论:压强-体积功是一个和途径有关的物理量。 ※物理学上把一个体系能通过原途往返而环境无功损失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而把往返路径不一致因而环境有功损耗的过程叫做不可逆过程。 ※对于理想气体体系的各种可逆过程(没有化学反应),功、热和体系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分别为: 1. 等容过程 : 0, W = 0, = n・T 体系的内能变化为:U = = T (等容热容,书P123~125) 2. 等压过程 : W = PV, = T 体系的内能变化为:U = PV + n R T + n n ( R) T = n T 3. 等温过程 : W = (V21) U = 0 体系从环境吸收的热量则为Q = W = (V21) 4. 绝热过程 : Q = 0, W = U, U n T, W = U = n T 无论什么过程,没有化学反应的理想气体体系的内能变化都是:U n T (因为等温过程的T = 0,所以 U = 0) ※热容比 VPCCVVCRC 1 +VCR(可以得出 = R / (1)所以绝热过程中环境对体系所作的功为:W = U = n T =nRT1) ※对没有化学反应的理想气体体系:U=T(W和Q不是状态函数,与具体过程有关)
所有过程(可逆、不可逆过程)都必须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考虑体积功): 化学反应发生后,产物(终态)温度恢复到反应前反应物的温度(始态),过程中体系只对抗外压力做体积功,同时放出或吸收的热为此反应的反应热 a) 恒容反应热 : 等容过程W = -PΔV = 0 故ΔU = , ΔU = = ΔT b) 恒压反应热 : 在等压过程中W =-PΔV, ΔU = Q + W = -PΔV→ = ΔU-W =(U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