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上京迁都后,金朝在哈尔滨的持续及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黑龙江金代考古论述摘要:黑龙江流域是女真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辽金考古中占据了颇为重要的区域位置。
长期以来,金代考古作为黑龙江区域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
通过对黑龙江区域金代考古研究现状作一宏观的回顾与总结,从而进一步推动本地区金代考古工作与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考古学;黑龙江流域;金代女真文化长期以来的考古学实践亦证明,黑龙江地区分布有大量而厚重的金代文化遗存,故金代考古在黑龙江考古学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试对黑龙江区域金代重要的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作一回顾与总结,以期推进本地区金代考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一、城址1.早期都城———上京会宁府城址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于其故地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畔建国定都,史称大金国,年号“收国”,都城上京会宁府。
上京城: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南2公里,东临阿什河,俗称“白城”。
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至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中都燕京,金朝以上京为都城,前后经历四帝,共38年。
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两城及皇城组成。
南城略大于北城,两城均为长方形,平面上一纵一横相互衔接,连为一体,两城外围周长约为11公里。
城墙夯土版筑,存高约3~5米,墙基宽7~10米。
外垣平均每隔70~120米筑一马面。
在全城5个城角上各构筑角楼一处。
城门9处,其中7处带有瓮城。
城外及两城间的腰垣南侧,均有护城壕。
皇城建于南城内偏西处,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
自南向北有五重宫殿基址整齐地排列在皇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还有回廊基址,殿基平面呈“工”字形。
皇城南门两侧有两个高约7米的土阜,对峙而立,称为阙。
两个大土阜间又有两个小土阜,各高约3米。
大、小土阜间是皇城南门的3条通道,中为正门(午门),两侧为左右阙门。
2.中小城址都城之外,金朝统辖政区城址的建制,可分为路府城、州城和县城,有些是重要的军政合一的重镇。
据调查,黑龙江省境内有金代城址约300处,包括了府、州、县、镇及驿站等不同等级的建制。
金朝金,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原名完颜阿骨打),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
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9位帝王。
金国是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在11世纪,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个以渔猎、畜牧为生的民族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并在11世纪向契丹人(见辽)称臣。
辽代中后期,以完颜部为代表的女真族逐渐崛起,势力日益强大,奋起反抗并推翻辽王朝的残酷统治。
后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在1115年统一了女真族各个部落,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
然后入侵并占领了汉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并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
稍后,建立按照汉人的习惯建立叫做金的国家,建立了大金政权。
他创立的金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三个浓墨重彩的痕迹:灭辽、灭北宋、使北京第一次成为国都。
国号释义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念作“安出虎”。
另据《辽史》记载,由于女真长期受制于契丹,故完颜阿骨打立国时,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以其镔铁虽坚终亦变坏,而金不变不坏,取“金”为国号,以示压倒过“辽”。
简介女真族勃兴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唐朝时称黑水靺鞨,生活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生。
辽朝统治者长期向女真人索要珍珠和狩猎用的“海东青”(一种猛禽),鱼肉女真百姓,终于导致女真族叛乱。
1115年1月28日,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金国建国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
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
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金朝的建立与灭亡本文导读:女真原为辽朝臣属,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
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
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
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
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由盛转衰。
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女真贵族大肆占领华北田地,使得双方的冲突加剧,汉族纷纷揭竿而起。
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金朝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他以渔猎为生。
唐朝时称为靺鞨,五代时有完颜部等部落,臣属于渤海国。
辽朝攻灭渤海国后,收编南方的女真族,称为熟女真,北方则是生女真。
辽朝晚期朝政混乱,天祚帝昏庸无能,辽廷不停的索求贡品,并且鱼肉女真百姓。
1112年天祚帝赴长春州与女真各族的酋长聚会时对完颜旻等酋长肆行侮辱,使完颜阿骨打决意反抗辽廷。
在女真30多个部落中,完颜部最为强大,完颜部逐步地统一了女真各部。
公元1114年9月,完颜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战争。
随后女真军队在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中击败辽军。
次年一月阿骨打在“皇帝寨”(即后来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之白城)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是为金太祖。
辽帝天祚帝至此才重视此事,并且下令亲征,但是辽军被女真军击败,同时辽朝国内发生耶律章奴与高永昌的叛乱。
金太祖建国后以辽五京为目标兵分两路展开金灭辽之战。
1116年五月东路军占领东京辽阳府,1120年西路军攻陷上京临潢府,辽朝失去一半的土地。
战事期间北宋陆续派使者马政、赵良嗣与金朝定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
1122年东路军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
同时西路军也攻下西京大同府,耶律大石等拥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即北辽。
金上京的兴与衰作者:周喜峰来源:《奋斗》2019年第05期金上京会宁府,即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2公里处,是金太祖阿骨打建国时的都城,金初称为“内地”。
从金朝建立到海陵王南迁,历经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四帝三十八年,这段时间,是金上京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作为金朝的国都,金上京是我国中世纪最北部的都城大邑,是金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是12世纪中叶东北亚地区最辉煌的都城之一,史学家称金上京为大金肇兴地,塞北第一都。
金上京在太祖阿骨打建国时草创,当时尚无城郭,只是以木为栅,以栅围之,称其为“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等。
金太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动工兴建上京城。
天会二年(1124年),金太宗任命卢彦伦修筑会宁府。
卢彦伦是辽国汉人,曾仕于辽,对辽代都城建筑颇有研究。
于是卢彦伦对金上京会宁府的城市布局及最早的皇城宫殿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并负责营建。
金太宗时期主要营建的是上京会宁府城内的宫廷建筑,包括翠微宫、乾元殿、明德宫、庆元宫和听政楼等建筑。
天会三年(1125年),宋使许亢宗于正月受命出使金国时,正逢金国兴修会宁府。
他在《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里有如下描述:“日役数千人兴筑,已架屋数千百间,未就,规模亦甚伟也。
”可见金国对皇宫建筑的重视,以及这次修筑规模的庞大。
金太宗时期的宫殿建筑充分吸取了宋、辽宫殿设计与建筑的精华,使金上京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独具风格与特色的杰作。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图片由中共哈尔滨市阿城区委宣传部提供)金熙宗合刺即位之后,仿中原制度进行改革,模仿北宋都城汴京和辽朝中都(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形制,对金上京进行大规模扩建。
此时金国强大,政治清明,物资充盈,南宋、高丽、西夏等国经常遣使朝贺,四方臣服。
同时,女真在亡辽灭北宋时,掠夺无数金银珠宝和能工巧匠,为金会宁府的修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天眷元年(1138年)四月,金熙宗开始对金上京会宁府进行扩建,这次修建持续了一年零五个月,修建的宫室主要有朝殿、寝殿、书殿三座宫殿。
哈尔滨改革开放30年巨变姓名:系院:专业:哈尔滨,号称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
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仅次于成都)。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都市,哈尔滨建筑风格别具风韵,很多欧式建筑遍布市区。
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
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市)建都。
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哈尔滨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主题是发展。
我们哈尔滨最大的成就是加速发展,加速发展我可以举一组数字,向新浪网友的朋友们介绍一下哈尔滨的巨变。
首先是我们的经济综合实力,也就是社会财富总量,显著的增强。
1978年的时候我们哈尔滨历经了32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那个时候的经济总量是39亿。
到去年,我们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436亿,是1978年的61倍;地方财政收入1978年我们哈尔滨是7.8亿,去年达到了224个亿,预计今年我们会保持20%以上的增长,那么去年就已经是1978年的32倍。
第二组数字就是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如果说改革开放与国家与人民共同的理想是什么,我理解这四个字:国富民强。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
公元1115年,金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市)建都。
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
20世纪初,哈尔滨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哈尔滨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
1919年4月,周恩来曾在这里从事革命宣传活动。
李大钊、瞿秋白、罗章龙等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相继来哈尔滨领导反帝爱国斗争。
1923年,哈尔滨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先后涌现出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1996年,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现辖8个区、10个县(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总人口974.84万人。
哈尔滨,号称“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
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东北第二大城市,[1]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仅次于成都)[2]。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都市,哈尔滨建筑风格别具风韵,很多欧式建筑遍布市区。
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2月27日,被毛主席公开称赞为"共和国长子"。
1994年,哈尔滨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0年,哈尔滨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音乐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历史沿革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哈尔滨是中国东北的一座重要城市,其近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历史纪元。
从清朝建城开始,到日本租借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再到解放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哈尔滨的城市演变历程丰富多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脉络。
清朝时期,哈尔滨是一片荒凉之地,直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兴建。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黑龙江和松花江交汇处,成为了清朝东北边疆的重要军事屯田中心。
1862年,清相关部门正式设立哈尔滨将军府,标志着哈尔滨作为城市的建立。
在此之后,哈尔滨逐渐形成了城市的雏形,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开始有所体现,这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哈尔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日本租借时期。
1905年,中国和俄罗斯签订《横须贺协议》,将东清铁路租借给俄国,俄国人在哈尔滨扎根落户,建设了许多俄式建筑和设施。
1910年,奇迹般地拔地而起的哈尔滨大街成为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带,国内外商人云集,各色物品琳琅满目。
同时,日本殖民者也在哈尔滨大量修建工厂和学校,推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哈尔滨成为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最具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之一。
解放后,哈尔滨迎来了新的历史纪元。
1946年,哈尔滨解放,中国我党开始领导城市建设和管理。
为适应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增长,哈尔滨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规划。
新的道路、公园、住宅区等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968年,哈尔滨被确定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人口增长,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哈尔滨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文化活动、旅游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同时,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高楼林立、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成为城市的新特点。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哈尔滨与俄罗斯、蒙古等东北亚国家的合作不断加深,城市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金朝中国历史上的女真族政权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它的建立与女真族密不可分。
女真族是中国东北的一个民族,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金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金朝的建立1. 女真族与辽朝女真族在辽朝时期是辽东地区的一个重要部族。
然而,由于辽朝内乱和女真族的强大崛起,女真族在辽朝的统治下逐渐强盛起来。
2.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朝的建立归功于完颜部的首领完颜阿骨打。
他在辽朝内部战争中崭露头角,力图争取最大的利益。
他最终在金上京(今北京)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开创了金朝王朝。
二、金朝的统治1. 政权组织金朝以完颜氏为皇室姓氏,分为帝王、亲王、将军、大夫等不同的阶层。
政权组织分为中枢政府和地方政权,中枢政府由皇帝和宰相等高层组成,地方政权由守护、都统等低层官员管理。
2. 汉化政策金朝虽然是女真族政权,但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
他们学习中原文化,采用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并推行了汉式的官僚体制。
这些汉化措施对于金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金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交流在金朝统治下,女真族和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女真族吸收了中原文化的一些元素,并与之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交流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经济发展金朝的统治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
金朝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管理和发展,使得这些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为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3. 民族融合金朝的建立和统治,使得女真族与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之间产生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金朝时期的东北地区出现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四、金朝的衰落1. 内外因素金朝的衰落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在原因主要是金朝内部的腐败和统治不力,外部原因则是来自蒙古帝国的压力和侵略。
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金朝的衰落和灭亡。
上京会宁府官衙设在大金朝的前期都城内,又是金代上京路的治所。
会宁府归上京路所辖,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
会宁府统领三县,即会宁、曲江、宜春。
路的最高官员是兵马都总管,上京路则由会宁府尹兼领烧毁金上京迁都燕京海陵王迁都、毁上京后,使上京会宁府不再有往日市井繁荣的景象。
重修会宁府复号上京海陵王迁都平毁上京宫室、宗庙之后,已去萧墙之忧,金世宗于大定二年(1162年)发布诏令,“以会宁府国家兴亡之地,宜就庆元宫址建正殿九间,仍其旧号,以时荐享。
”大定五年(1165年),重新修复了太祖庙,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修复宫殿,建城隍庙。
至此,金上京被毁坏的旧宫室、宗庙大部分被修复,但唯有储庆寺不见有修复的记载。
蒙宋联军攻灭金朝章宗末年,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上京的繁荣已成为过去。
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逝,章宗的皇叔卫绍王永济继位。
同时,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开始进攻金朝的北方,并迅速占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于1213年又突破了长城防线,进入黄河平原,金朝皇帝宣宗于1214年迁都南京(今开封)。
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并占领了金国的中都(今北京)。
至天兴二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在战火中继位的大金朝皇帝完颜承麟则死在了乱军之中,金朝灭亡。
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皇城:城址呈不规则六边形,西墙两端略内收。
南北长1.65公里,东西宽1.8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
城墙高大厚重,高6至10米,夯层清晰坚实,城墙横断面略呈梯形,顶宽2米左右,底宽约40米。
外壁现存马面42个,有东西北三门。
城内中部偏北有一高大堆积,是大内遗址所在,开皇、安德、五峦诸殿址皆在此。
在大内东南约600米处,立有一赫赭色砂岩雕制的观音像,首部无存,现残高毛2米。
观音石刻西侧有石刻龟跌一具。
汉城:汉城接筑于皇城南侧,间以一墙之隔。
南北长约1.15公里,东西宽1.8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
城墙夯土版筑,东墙被包于大新庄村内,西墙保留有一门址。
金朝发展历程金朝,又称为金国,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建立者为耶律阿保机。
以下是金朝发展的历程。
1. 建立:公元1115年,耶律阿保机在契丹部落的基础上,建立金朝,并自称为皇帝,定都于辽东地区的开京(今辽宁省东港市)。
2. 征服北方:金朝初建时,北方辽东地区处于混乱状态,金朝先后征服了辽东、西夏和契丹等北方民族,逐渐统一北方地区。
3. 与南宋对峙:金朝逐渐向南方扩张,并与南方的宋朝形成对峙态势。
公元1127年,金朝攻破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但南宋政权得以继续存在。
4. 西迁与中兴:公元1142年,金朝的首都迁至中都(今北京市),标志着金朝开始向中原地区进一步扩展。
金朝当时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改变世袭制和融入汉族文化等策略,使得金朝逐渐得到汉族士大夫的支持。
5. 经济繁荣:金朝实行均田制并进行农业开发,加强对民生和农业的扶持,使得金朝的经济相对繁荣。
此外,金朝还通过西交和海运贸易等方式,与西亚、南亚以及日本进行经济往来,推动了北方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6. 高宗时期:公元1161年至1221年,金朝高宗时期是金朝的鼎盛时期。
高宗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来巩固国家统治和加强军事力量,使得金朝能够抵御外敌的侵略,维持国内的稳定和安宁。
7. 亡国:公元1234年,蒙古帝国的军队发起了对金朝的全面侵略,最终在一系列战争中,金朝被蒙古军队所灭。
金朝灭亡后,部分金朝贵族逃往南方,成立了后来的大理国和缅甸的金朝政权。
以上是金朝的发展历程,这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北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No. 08, 2020Serial No.1702020年第08期(总第170期)理 论观 察Theoretic Observation••本刊特稿金代上京路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孙文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哈尔滨150028)摘 要:金代上京路是金朝地方行政建置中最大的路,是女真族的发祥地、金源内地。
金代上京路治所会宁府 是金国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军国大事,都发生在金代上京路。
金代上京路为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与 南宋跨淮而治的大金帝国,奠定了坚实了的基础,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族的融合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海陵王迁都燕京后,金上京会宁府仍为金朝的陪都,是金朝的战略后方,为大金帝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 力、物力和财力,为女真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金代上京路;历史地位;历史贡献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005 — 07金代上京路是女真族发祥地、金源内地。
金 初,金代上京路治所会宁府是金朝的国都,海陵王 迁都燕京后,上京会宁府虽一度去掉京号,但世宗 很快恢复京号,使会宁府成为金朝的陪都。
因此, 金代上京路较其它的路,历史地位显得特别重要, 历史作用特别重大。
那么金代上京路,在整个金朝 社会发展中,究竟居于何种地位,目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金代上京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是辽金 史学界应该正确认识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正 确认识,势必影响人们对整个金朝历史的认识,尤 其是作为金源内地金代上京路,对中华民族的形 成,东北边疆开发建设的贡献,应有一个全面的认 识。
正确认识金代上京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无论 是金源地区的文化建设,还是旅游开发,都是急待 解决的认识问题,尤其是在东北亚视域下,边疆领 土诉求,及黑龙江省推进金上京遗址申报世界文 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基于 这样一种思路和想法,现对金代上京路在金朝社 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东北边疆开发,乃至 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开展深入讨论,不当之处, 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金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影响金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朝代。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金朝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并长期统治中国的王朝,对中国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金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首先,金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权的终结和民族政权的兴起。
金朝的建立者是女真族,他们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与北方的辽朝对抗中逐渐崛起。
辽朝由于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压力,逐渐式微,而金朝趁机兴起并最终灭亡了辽朝。
金朝的建立打破了历史上中国统治者的族镇制度,彻底改变了华夏民族政权的格局。
金朝统治期间,女真族逐渐融入汉族社会,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汉女真融合的政策。
女真族统治者制定了婚姻政策鼓励中汉通婚,使得汉文化逐渐渗入金朝社会。
在国家行政中,金朝也大量采用了汉族官员,并遵循了更接近汉族传统的政治制度。
这种汉女真融合的政策对金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尽管金朝实施了多项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但在社会文化领域,金朝仍然受到较大限制。
女真族在政治和社会经济上保留了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特点,未能完全吸收汉族文化。
因此,金朝在后世被视为一个异族政权,并且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相对较低。
然而,尽管金朝的统治时间相对较短,并且在文化上没有承继汉和宋的传统,金朝的统治仍然在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金朝建立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
在金朝统治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得到了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朝与西北地区的辽西部和西藏等地接壤,加强了与这些民族的交流,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金朝的统治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朝在北方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和投资,推动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金朝还对辽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改造了辽东半岛的自然环境,使这个地区成为了后来明朝甚至现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和经济区域。
金朝在经济上的发展为后来中国历史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金元时期的诗词创作与时代背景分析介绍在中国历史上,金元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涵盖了金朝(1115-1234年)和元朝(1271-1368年),两个朝代在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中,诗词创作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主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对金元时期的诗词创作进行深入的时代背景分析,并探讨其中的文化特点与影响。
金朝的诗词创作迁都与文化转变金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在金上京(今哈尔滨)建立了首都。
而后,金朝迁都至中都(今北京)后,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及至南宋朝廷灭亡后,金朝继承了华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诗词创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金朝诗人的主题与风格在金朝,诗人们的创作主题多样丰富。
有些诗人描绘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主题,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
有些诗人则写了自然景色的美,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化。
此外,一些诗人还通过描写历史事件、政治状况和社会风貌等,表达了他们对时事的关注和思考。
在诗歌的形式上,金朝的诗人们多样化的风格备受瞩目。
有些诗人的作品注重抒情感慨,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为主要目的,这种风格被称为“抒情诗”。
还有些诗人注重写景描写,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风格更接近写实主义,被称为“写景诗”。
此外,还有作家们写了大量的叙事诗,讲述历史故事或者社会事件,以及一些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哲学诗歌。
金朝的影响金朝的诗词创作不仅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朝的诗词创作开创了以写实为中心的文学传统,使文学更加接近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
这种创作风格的发展为后来元朝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金朝的诗词创作在内容和题材上丰富多样,不拘一格,给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想象力。
最后,金朝的诗词创作也为后来的文人士大夫们提供了重要的写作样式和技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元朝的诗词创作元朝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发展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大都(今北京)为首都。
哈尔滨阿城金上京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哈尔滨阿城的金上京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独特又有趣的体验啊。
一到博物馆门口,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
就好像时间突然打了个盹儿,把我一下子拽回到了金朝的时代。
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个大金朝的宝藏盒子。
里面的展品那叫一个丰富多样。
各种金代的器具,从锅碗瓢盆到精美的首饰,每一件都像是在悄悄地给我讲着那个时候的故事。
我看着那些有点粗糙却充满古朴气息的陶器,就忍不住想象,当年金代的老百姓是不是就用这些家伙事儿煮饭烧水呢?然后再看看那些金光闪闪的金饰,我的天呐,那工艺简直绝了。
那精致的花纹,小小的物件儿上像是藏着整个金代的繁华。
我就寻思着,金代的能工巧匠们得有多厉害啊,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能把金子打造得这么精美,这得费多少心思啊。
博物馆里有一些介绍金代历史的展板也特别有意思。
以前我对金代的了解就那么一丁点儿,感觉这个朝代好像有点神秘。
但在这儿,我就像在看一本生动的历史书。
知道了金代的疆域原来那么大,还了解到他们的军事力量很强,怪不得能在历史上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呢。
我一边看展板一边在心里感叹,原来历史的画卷这么丰富多彩,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还原金代生活场景的雕塑。
有一个场景是金代的集市,小商贩们在摊位前叫卖,顾客们在挑选东西,每个人的表情都栩栩如生。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一会儿,感觉自己都要穿越到那个热闹的集市里去了,都能听到小贩们那带着金代口音的吆喝声呢。
在博物馆里逛着逛着,我就越发觉得我们的老祖宗真的很了不起。
他们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创造出了这么灿烂的文化。
而且金代的文化融合了好多民族的特色,这就像一个大熔炉一样,把不同的文化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独特的金代文化。
从金上京博物馆出来之后,我满脑子都是金代的事儿。
这一趟真的没白来,就像是和金代来了一场超时空的约会。
我想啊,以后我得更多地了解历史,因为每一段历史都是一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金上京迁都后,金朝在哈尔滨的持续及影响摘要:按照原哈尔滨市委书记盖如垠关于《挖掘金源文化,提升哈尔滨城市知名度》一文的批示,我们加强对金源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就一些专题设立科研项目,本文是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金上京是女真族建立的大金王朝的第一个国都,历经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代皇帝,作为金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达38年之久。
本文从金王朝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金上京的形成与发展,金上京迁都后金朝在哈尔滨的持续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关键词:金源文化;哈尔滨;金上京公元12世纪初,一个古朴、粗犷、尚勇、睿智的民族——女真族,在松辽平原的按出虎水畔崛起,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金朝,在金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以下简称金上京)建立都城,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
金朝入主中原,占据了半边江山。
共经历10位帝王、120年。
金朝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金源文化,开创了哈尔滨城市的纪元史,并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哈尔滨。
一、金王朝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金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缔造中国历史北部疆域金朝疆土辽阔,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特别是北部疆域方面,为中国版图北部疆域的确定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2.统一中华民族长城内外金朝以前,长城是中原政权防御北方民族的战略设施。
到了金朝,海陵王(1153年)迁都燕京,统治中心由长城之外移入长城之内,号令北疆和中原,第一次将国家政权横跨长城,将长城内外疆域连在一起,并取消了长城的这种防御功能,使长城变为一国之内的历史战争遗迹,这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创造了条件。
3.首开定都北京1115年,金朝定都于金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1153年金朝将都城迁到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这一举措是对发挥北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的重要推动,真正地使北京成为一个朝代的都城,应该是从金朝开始的,以后元、明、清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继在此建都,使北京成了中华民族长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和发展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政权起兵伐辽,在短短的12年的时间里,金政权先后灭了辽和北宋,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周边国家包括南宋、西夏、高丽在内,都向金朝称臣纳贡,成为附属国。
金代的历史是女真、契丹、汉族等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各民族的彼此融合,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
金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25个重要王朝之一,它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金上京的形成与发展金上京是女真族建立的大金王朝的第一个国都,历经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代皇帝,作为金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达38年之久。
海陵王迁都后,这里虽然一度受到破坏,但作为上京路和会宁府的治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经济发展《金史》载:“取燕京路,尽徙六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
”从太祖、太宗开始,将大批契丹人、汉人中能工巧匠、富裕之民迁往金源内地,移民总数达百万之多,仅上京地区已达30万人。
他们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契丹文化、生产技术带往上京和北疆,使农牧渔猎、商业运输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金朝统治者“轻徭赋,劝稼穑”、“诏免民户残欠租赋”等政策深得民心,并且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冶铁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使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大幅提高,史载上京地区“粮食一年足够五年之用”。
冶铁业、木器业、建筑业、制药业、制盐业、纺织业等各业兴旺,产品工艺精湛,其中蒸馏酒技术的出现开创了白酒酿造的先河。
街市店铺林立,绣饰牌匾相招,尤其是交换货物榷场的设立、交通驿站的四通八达,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发展,更刺激了经济的繁荣,金上京成为东北亚的经济中心。
2.文化兴荣金朝建国后首先创造了女真文字,但又不排弃汉、契丹文字和语言,并大量收罗人才、图书。
建皇家藏书馆,立孔庙、尊孔子,行科举,设国子监,民间普遍设立官学和私学,聘请汉族学者做老师。
文学作品极为繁盛,歌谣、舞蹈、散文、杂剧、诗词、书画风行于世。
民间《臻蓬蓬歌》的盛行,泼水而建的宫中冰灯的出现,逢宴必舞的贵族平民,以及各种花卉、鱼虫、人物、瑞兽为图案的铜镜,各种宗教的发展,都成为文化兴荣的例证。
铜座龙、双鱼铜镜、亚沟摩崖石刻像、大量石像生、寺碑遗存等更是生动地佐证了金上京的繁荣和辉煌。
3.城市繁华随着经济发展、文化兴盛、人口增加,白山黑水间耸立起大小300多座城市,其中以金上京为核心。
金上京城分为南城和北城,周长11公里,面积642万平方米,外垣城门五座,二城连接部城门一座。
金上京城由汉人上京知事卢彦伦仿宋、辽型制兴建,上京城内共有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各八条,街道整齐,纵横交错,功能分区,主次分明。
南城为皇城区和贵族居住区,其中皇城区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二十多座气势恢宏的宫殿、书院、寺庙。
北城俗称买卖城,史载手工作坊、铁铺、金银店、制车店、酒楼、茶坊、勾栏(剧场)、瓦舍(娱乐场)随处可见。
商贾百市,车水马龙,一片兴盛。
政府衙门林立,外国使官朝拜,各地进京办事,一派繁华景象。
金熙宗时扩建金上京城,主要仿照北宋都城的规模建筑,城市布局与汴京(今开封)基本相同,规模宏伟,雄浑壮观。
现存金上京城址主要是金世宗大定年间修复后所留遗迹。
由毗连的南北二城和皇城组成,二城整个外围周长为11公里。
其规模是继渤海上京龙泉府后,建立在所谓荒漠遐域的一代通都大邑。
金上京在当时已经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三、金上京迁都后,金朝在哈尔滨的持续和影响海陵王于1153年迁都燕京(后改中都,今北京)。
1157年(金正隆二年)“罢上京留守司”,“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
不久海陵王下令毁掉上京皇城宫室,使之夷平。
世宗即位后,1162年“命就上京庆元宫旧址建殿9间,仍其旧号,以时荐享”。
大定五年重建太祖庙,大定十三年“复以会宁府为上京”。
1181年复修宫殿,上京宫室基本恢复。
由于世宗对其祖宗发祥之地的重视,上京城遂进入复兴时期。
大定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二十四年五月,世宗东巡至上京会宁府。
金末,宣宗贞■初年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建立东夏国。
蒲鲜万奴于1215年(金贞■三年)率军攻掠上京城,1217年(金兴定元年)完颜太平同蒲鲜万奴勾结,焚烧上京宫室庙宇等建筑,上京城遭到严重破坏。
同年4月金朝决定“以权辽东路宣抚使蒲察五斤参知政事、行尚书省、元帅府于上京”。
1233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军擒获蒲鲜万奴,东夏亡,上京城亦当被蒙古军所占领。
蒙古军没有毁弃上京会宁府,而是使它成为通往奴儿干之地的驿站之一,对元代经营黑龙江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7年在上京故城内,出土八思巴文“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1方,乃系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中书礼部造,证明上京故城是元初统治管理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广阔地区”水达达”民户的一个行政中心。
1925年上京故城内曾出土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七月)中书礼部造的八思巴文“镇宁州诸军奥鲁印”1方,可证明元末曾设镇宁州于此。
《元史》卷四十二记载,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四月)“罢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立镇宁州”。
明代,金上京故城为海西东水陆城站之一。
清朝则为吉林将军属下的阿勒楚喀副都统和黑龙江将军管辖。
清代阿勒楚喀城,在金上京故城之北2公里,始建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
关于金上京故城所在地的考证与认定,当首推乾隆年间编纂的《满洲源流考》。
该书认为它应在拉林、阿勒楚喀之间,城址犹存,内有皇城等。
清末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准确考定,阿城白城即系金之上京会宁府故城。
金上京会宁府故城历年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诸如铜镜、铜印、陶瓷器、铁器、金银器以及建筑材料等。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能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因为金朝的遗存和遗迹在申报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金朝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只存在了120年,但是金朝以其富有活力的女真族文化为根脉,兼融契丹及中原汉文化为主体形成的金源文化,不仅对黑龙江流域文明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金上京区域为中心的金源文化遗存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屡获殊荣:在哈尔滨市就有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亚沟石刻2处金代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乐古城、五国城遗址、城子村遗址、松峰山道教遗址等19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哈尔滨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象征,是哈尔滨的魅力所在。
同时,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宣传哈尔滨,提升哈尔滨的知名度,加强哈尔滨的软实力建设,发展哈尔滨旅游经济,以及促进哈尔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金代历史文化资源,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对哈尔滨地区的金代遗址及文物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普查。
在哈尔滨,金代遗址、文物极为丰富,每年都有新的遗址或文物现世。
只有通过全面的普查,才能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处置办法,抢救和保护这些金代的历史文化遗存。
2.建议成立历史文化专家工作组。
由历史、考古、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工作组,对金代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为今后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咨询。
3.建议加强金代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大价值上的开发,保护与开发同等重要。
以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为例,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不应只是简单的土城墙和民居混杂在一起,丝毫体现不出它的价值,应该推进其复原和复建工作,让它以一个王朝皇都的本来面貌矗立在世人面前,它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也会成为哈尔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支撑点。
参考文献:[1]王禹浪,鲍海春.论金源文化与开发[g]//.金史研究论丛,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0.[2]洪仁怀.从昔日辉煌的金上京看今天哈尔滨的文化定位[g]//.金上京文史论丛:第2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8.[3]郝庆云.论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模式[g]//.金上京文史论丛:第2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