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14
休谟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巴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1]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2]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由于家庭原因而中途辍学,以后在家中自学,对哲学产生了强烈兴趣。
1732年休谟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代表作《人性论》。
1734年,他东渡法国,继续进行哲学研究和著述。
在法国期间,休谟完成了《人性论》,于1739年至1740年在英国分卷出版,但是无人问津,他曾经沮丧地说:“它从机器中一生出来就死了”。
[3]究其原因,一方面此时的休谟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另一方面他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当时英国思想界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宗教方面的原因。
好在休谟天性豁达,很快便恢复了自信,又写作了《道德与政治论文集》(Essays,Moral and Political),出版后很受欢迎,同时也博得了怀疑论和反宗教的名声。
休谟经过反省后认为《人性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叙述不当,于是他将《人性论》第一卷“论人性”和第三卷“论道德”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分别于1748年和1751年出版,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1757年休谟出版了包括《宗教的自然史》在内的论文集,引起了轩然大波,罗马教会于1761年将他的全部著作列为禁书。
从1752 年起,休谟担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利用那里丰富的藏书写作了多卷本《英国史》,他生前在英国主要是以历史学家而著称的。
1763 年,休谟应驻法公使赫特福德邀请担任使馆秘书,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与许多著名的法国进步思想家如卢梭、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人交往密切。
大卫·休谟休谟171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
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
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
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休谟和贝克莱一样,也不是一个“为哲学而哲学”的人,他与贝克莱不同的是一生的主要经历不在宗教方面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其学术生涯与自身的社会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休谟做为贝克莱主观经验论的继承者,同样主张人的“知觉”是知识的唯一对象,他的哲学也是从分析感觉或知觉开始的。
休谟认为,人心中的知觉有两种:一种叫“印象”,另一种叫“思想或观念”。
所谓印象,就是较强烈、较活跃的知觉。
用他在《人类理解研究》中的话来说,就是人在“有所听,有所见,有所触,有所爱,有所憎,有所欲,有所意时的知觉”。
所谓“思想或观念”,则是比较弱的、模糊的印象,是印象的“摹本”。
按照休谟的说法,印象和思想都是观念,但这两种概念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的思想虽然是一面“忠实的镜子”,它可以把我们过去的印象(感觉或情感)按照实在的样子摹拟出来,但是——休谟说:“思想所用的颜色是微弱的,暗淡的,还不及我们的原来知觉所有的颜色……诗中的描绘纵然很辉煌,它们也不能把自然的物质绘画得使我们把这种描写当做真实的景致……最活跃的思想比最钝暗的感觉也是较为逊弱的。
”在休谟看来,思想或观念所反映的不是客观经验世界,而是印象。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这些印象的混合和配列的集合。
观念摹拟印象,印象产生观念,思想可以没有被反映物从“观念摹拟印象”中产生,这就是休谟主观经验论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印象,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休谟认为,感觉“最初是由于一种未知的原因产生在心中的”。
大卫·休谟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
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
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
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中文名:大卫·休谟外文名:David Hume别名:休谟国籍:英国出生地:苏格兰出生日期:公元1711年4月26日逝世日期:公元1776年8月25日职业:哲学家主要成就: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之一代表作品:《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物简介大卫·休谟,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因为形象迷人占尽优势。
不管和历史事实是否相符,有数不清的诸如左岸咖啡馆,Gauloise牌香烟,黑色高圆翻领等的浪漫故事,充满绝望和自由的深刻谈话等。
人物轶事大卫·休姆(后来改名为休谟)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历)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
休谟在长大后偶尔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式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
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
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我的家人想象我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我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6月7日-1776年8月25日)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是哲学家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因为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由于把这种哲学作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难以相信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代表着一条死胡同: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进。
自从他著书以来,反驳他一向是形而上学家中间的一种时兴消遣。
在我来说,我觉得他们的反驳没有一点是足以让人信服的;然而,我还是不得不希望能够发现比休谟的体系怀疑主义气味较差的什么体系才好。
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
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
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在他一生中,提出了很多有名的哲学论点,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可能就是人性论和因果论。
休谟的《人性论》分为三卷,各讨论理智、情感和道德。
他开始先讲“印象”和“观念”的区别。
它们是两类知觉,其中印象是具有较多的力量和猛烈性的知觉。
“我所谓的观念,意思指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
”观念,至少就单纯观念的情况说,和印象是类似的,但是比印象模糊。
“一切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和它相似;而一切单纯印象都有一个相应的观念。
”在相反方面,复合观念未必和印象相似。
印象居先,这件事的证据出于经验;例如,生来瞎眼的人便没有颜色观念。
休谟问题一、休谟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下午4点钟),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代表作《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类理智研究》《宗教的自然史》。
休谟问题带来的影响休谟问题,在《人性论》这本书中提出的诘难,后人所赋予的这一哲学专名。
在认识方法论层次上,休谟把经验式推理的特点和局限深刻无情而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向根深蒂固的主流观念发起冲击。
康德把休谟提出的因果关系问题看作是对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致命打击,导致了康德的认识论转向;在逻辑推理上,逻辑实证主义把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视为对经验主义和科学理性的严重威胁。
因果关系问题直接挑战了唯理论的理性主义;归纳问题却成了经验主义难以治愈的心病;可见,,休谟问题动摇了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休谟问题的提出是整个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它的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作为真正读懂休谟问题的康德来说,尤其感受到了休谟问题对西方哲学的强大冲击力:“自从洛克《人类理解论》和莱布尼茨《人类理解新论》出版以来,甚至尽可能追溯到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二、休谟问题1)因果问题因果关系,自然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的基础休谟从感觉经验论出发,强调一切知识最终都来源于感觉经验。
知识论的核心概念是知觉,知觉被分为两类即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当下感觉或由感觉复合而成,观念是对印象的记忆或由这些记忆组合或推导出来的。
因此,在认识上,印象先于观念,从总体上讲,观念是对印象的复现或反映;并且,“我们的印象是我们的观念的原因,而我们的观念不是我们的印象的原因。
相应地,休漠把因果推理看作:从某些印象推移到某些观念的过程。
休漠对因果推理的质疑就是对这一过程的质疑。
因果推理的存在,是出于理智的先天必然性的保证吗?如果是,人们当能不借助于任何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经验而仅凭理智就从原因中必然性的推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