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8.20 MB
- 文档页数:38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总体演变和发展1993年以前,是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企业会计制度;1993—2001年,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以后,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蓝本而制定的适用于除小型企业,金融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我国自新中国成立总体上经历: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今天主要介绍近17年来的演变发展属于第三阶段,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1、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点燃我国会计制度改革2、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引发我国会计风暴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第一号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农业,交通,铁道,民航,邮电,商品流通,理由和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
1998年,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3、我国加入WTO是中国会计进一步向国际惯例其中经历了由部分到整体、由形式到实质的协调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特色,反映了相关环境的要求。
对此可以分为形式协调(1993年—2000年)和实质协调(2001年以来)两个阶段。
(一)形式协调实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规范模式。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十三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
(二)实质协调我们之所以将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形式协调,是因为当时改革的内容主要限于会计等式、成本计算内容、会计报表体系等一些形式方面,仍然是会计制度受制于财务制度、“财务决定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说只是簿记制度的改革,真正还会计制度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于一体并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基本采用国际惯例的是2001年的会计制度。
所以我们将2001年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协调。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简述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在此之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会计制度,许多企业都没有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了一系列会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1953年,我国首次实施《会计法》,明确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1958年,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经济,建立了以国家计划为中心的会计制度,并实行“单一核算、标准核算、集中核算”的方法。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国家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缺陷,如不透明、封闭、办法繁琐等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会计制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1985年,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向国际化会计准则靠拢。
1987年,我国开始推行“两级会计制度”,即分别适用于国有企业和全国性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从单一核算到双重核算的历史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我国会计制度持续完善。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修订,注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比性和透明度。
2017年,我国颁布了《财务会计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会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推动会计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完善会计制度,推动会计工作向数字化转型,倡导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助力企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中,电子商务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推动会计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并不断适应国内外丰富多样的经济环境。
我国未来的会计制度将继续前行,加强融合、协调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历史过程和影响分析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历史过程和影响分析2023年,回顾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可以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始终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
经过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中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加强了企业财务管理,也为国家金融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且还对于推动全面发展经济社会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中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改革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变革。
1978年底,中国国务院执行“三年计划”并提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任务。
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要求财务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经过多次的实践与实验,1978年初,央行在深圳设立一家商业银行,这标志着中国内地地区金融制度改革的开始。
1981年,全国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暂行规定》。
这次规定完全扭转了以往“决算为主、预算为辅”的财务管理局面,提出了计收计支、按期计提逐月核算、以资产负债为核算基础等一系列财务会计制度,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
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为建立完备的财务报告体系,2000年12月,中国的会计法正式出台,并在其基础上陆续颁布了多项规定,包括财务报告编制、审计、公告和披露等。
2005年,逐步实现了企业财务报告统一标准,建立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个基本财务报告体系,这在国内企业管理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现代会计核算制度的确立随着金融产业的高速发展,现代会计核算便成为了财务管理的核心手段之一。
2010年,中国会计协会发布了《企业会计核算准则》,大量推广了现代会计核算制度,吸引了各类财务机构和企业参与。
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更进一步深化财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财务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汇总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是中国政府制定的指导会计工作的重要文件,旨在推进会计,促进会计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下是对《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解读汇总。
一、总体要求《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会计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智能化会计管理;遵循市场化原则,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加强会计监管,保障财务信息可靠性;加强会计师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二、重点任务《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会计与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完善会计制度体系,推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发展;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严格会计准则与处理程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加大会计诚信建设力度,提高经济运行的规范度。
三、措施《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深化会计体制,推进政府会计制度;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管理会计制度建设;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会计准则建设,提高准则适应性和指导性;加强会计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会计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四、发展目标《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会计与发展的发展目标,包括:建设现代会计制度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效益;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效果;加快推进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中国会计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五、推进路径《会计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会计与发展的路径,包括: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的落地实施;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加强互联互通,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会计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1995.12.15•【文号】财会字[1995]71号•【施行日期】1995.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财会字[1995]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国务院有关部、委、总公司、行业总会,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财务部: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会计改革的深化和会计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服务,我部在1991年发布试行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会计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废止。
现将《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你们,请根据本地区、本部门会计工作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实施中的有关要求如下:一、要广泛宣传学习《纲要》的基本内容。
要结合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未来十五年会计改革与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统一各级领导和广大会计人员对会计改革和会计工作的认识,明确新时期会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二、结合实际,制定落实《纲要》的规划。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纲要》为指导,在全面总结会计工作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推动本地区、本部门会计工作的稳步发展。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改革。
会计工作涉及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会计改革的进行将对整个财政经济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实施《纲要》中,既要统一行动,全面推进,又要区别情况,重点突破;既要勇于开拓,大胆探索,又要注意协调,慎重行事。
凡涉及全局性的改革措施,必须按我部的统一部署进行;凡属于开创会计工作新领域或带有探索性的工作,必须经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我国会计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近几年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一)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及特色1. 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尚有差距客观地说,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1985 年,财政部发布实施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从此,我国会计界人士开始引进国外会计著作、研究探讨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1992 年,财政部开始了全面的会计改革,出台了“两则两制”。
1997—2001 年,财政部首次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在2000 年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2001 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兼顾中国特色并逐步走向国际化的策略。
2006 年,是我国会计准则重大改革的一年。
财政部制定了新会计准则体系,使原有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基本对应起来,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使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化进程方面有了大幅度的迈进。
2. 在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色会计准则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是经过历史的验证而逐步走向成熟的。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的目标是:构建起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的制度与实施是中国政府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决策。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是:趋同是方向,趋同不是等同,趋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趋同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没有全部照搬国际准则,而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实现实质性趋同的同时,保留中国自己的特色。
二、未来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会计国际化是必然的。
全球性的资源配置、筹资、投资、贸易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网,各个国家的关系在这张经济网中变得更加紧密和脆弱。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论文-V1
(正文内容)
中国会计发展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
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会计发展史进行重
新整理。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会计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会计工作非常薄弱,没有明确的会计法规与规范,
会计制度也相当简陋。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工作者采用了一些简化
的会计处理方式,使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会计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工作也得到了重视。
1984年,国家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新中国会计制度体系建立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
同时,会计学科也逐渐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批
具有影响力的会计专业学者,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会计学科的进步,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新世纪初期的会计发展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和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
和规范程度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行业会
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为企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当下的会计发展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也向数字化方向快速转变。
“财务+科技”成为了当下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新的会计软件、工具和技术也应运而生,进一步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总体而言,中国的会计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规范化的发展历程。
而会计工作者和会计学者们也正是凭借着他们不懈的努力与创新,将中国会计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