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社会行为其移情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认知、情感与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但长期以来,不少理论学派只把研究兴趣放在其中某一方面发展过程的探讨上.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探讨它与观点采择、移情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观点采择、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中起着重要的和交互的作用.
作者:丁芳作者单位:山东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刊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1 16(1) 分类号:B84 关键词:观点采择移情亲社会行为儿童。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摘要:对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移情被认为是一种使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基本人际关联结构。
而对移情这一重要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首先,移情在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
关键词:移情亲社会行为关系一、“移情”概念的发展脉络“移情”,最初是出现在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早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在与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美学的论战过程中,提出了审美移情理论的最初萌芽。
他认为,一切美都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内在生命和人格的表现①。
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hner,1801-1887)提出了一种重视心灵感觉经验的分析,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从心理学的感觉经验作为出发点研究美学的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移情做出全面系统阐述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立普斯(lipps),他通常被公认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
在立普斯看来,只有通过“einfuhlung”,人们才能够理解他人,并对他人做出一系列反应。
不管是美学范畴,还是在心理学领域,移情都蕴涵了“感情移入或转移到其他人或其他事物上”的意义;而从某种层面上说,美学其实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非要强制性地把美学和心理学领域里的“移情”概念完全区分开来,则几乎是徒劳的。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界定“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eisenberg撰写的《同情心理的发展》一书里,这本书一经出版,“亲社会行为”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并且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密切关注。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作者:金雪莲张丽红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合作[中图分类号]Q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移情的关系摘要: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本文主要探讨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大部分的研究证明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显著,并且这个结论被实验证实。
关键词: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研究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心理学家用来表达社会所确定的道德行动的术语,如分享、助人、合作、同情等。
比较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指有机体为了同类中其他成员的生存而减少其自身或后裔生存机会的一种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指个体关心他人利益、福祉的行为。
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角度对亲社会行为作了大量的研究[1]。
1.1 亲社会行为的现代定义范畴传统研究中一直将亲社会行为界定为被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肯定的行为。
它包括可能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助人行为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性。
从利他性来说,应包括:①某些调节性的行为(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安慰性行为);②帮助性的行为;③分享性的行为;④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只顾他人利益的无私性行为)。
从社交性来说,包括:⑤某些习俗性的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⑥包容性的行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等吸纳性的行为);⑦公正性的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⑧某些控制性的行为(终止他人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等[2]。
这里的社交性部分在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常常被忽略。
1.2 儿童四种亲社会行为及发展特点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刘泽文1赵爱玲2(1.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2.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育与发展方向研究生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开展了许多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其领域涉及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影响因素等。
其中,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试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做一综述,并给出简评、展望和对培养的启发。
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泛指有利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一切行为。
幼儿在1至2周岁时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此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性将不断得到发展。
早期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儿童将来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成就,可以防止儿童抑郁情绪和犯罪倾向的生成、促使儿童自我提升、自我接纳和自我满足。
由此可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获取学业、事业成就,以及心理能否健康发展。
以往的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性是可塑的,因此,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及相关领域研究者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经典的定义是由Paul Mussen在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试图帮助其他个人或某个团体,使他们受益的任何行为,包括助人、慷慨、牺牲、保卫、无畏、忠诚、尊重别人的权利及感情、有责任感等。
1982年,O rlick Mc Nally和O’H ara在他们的研究中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任何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亲昵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
Krebs把亲社会行为设想成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自我利益的朝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利益的朝向。
行为利他成份的量是由两个标准决定的:行为的方向性和行为中包含的利益总量。
利他行为就是在这个连续体上朝向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的利益。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具有利他性的一切行为,既包括具有利己性的又包含纯粹利他性的,既包含非侵犯性的行为也包含亲社会性的侵犯行为。
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重要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领域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就分别从这四个领域来探讨它们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移情是指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他人情感或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感,并且能够理解并回应这些情感的过程。
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移情能够促进个体的合作行为,增加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当被试被引导去体验其他人的情感时,他们更倾向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道德推理是指个体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决策的过程。
研究表明,道德推理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一些研究发现,那些更倾向于将道德问题与公正和平等相关联的人,更容易展现出亲社会行为。
此外,道德推理的素质也会影响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一个研究中发现,道德推理水平高的大学生更愿意参与社区服务,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道德行为。
观点采择是个体在与别人交流时接受和考虑对方所表达的观点的过程。
研究表明,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
一些研究表明,倾向于采纳其他人的观点的人更容易展现出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两个组别中分别给予同样的负面情境,但一组被试被告知情境由自己的同事导致,而另一组则没有被告知。
结果表明,被告知情境由自己的同事导致的被试更愿意去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总体来说,四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不是单向的。
很多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移情能够促进个体的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而亲社会行为则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来促进道德推理。
理解和熟知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引言5-6岁是儿童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而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同理心、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关注等,是其对待他人感受的能力和行为表现。
而移情训练作为一种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本文旨在探讨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移情训练概述移情训练,也被称为同理心训练或情感训练,通过培养幼儿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注,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移情训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培养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
幼儿需要学会辨认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便能够更好地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其次,培养幼儿的同理心能力。
同理心是指对他人感受的共情和关注,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最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合作与分享是幼儿在社交互动中将同理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分享能力,帮助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好地表现亲社会行为。
移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训练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
以下将从同理心、合作与分享以及社交关系等方面来讨论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首先,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研究发现,经过移情训练后,幼儿对他人的感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共情能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并主动提供帮助。
此外,移情训练还能够促进幼儿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培养出更多的关爱和同情心。
其次,移情训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通过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幼儿能够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和解决冲突等。
他们会更愿意与他人分享,并学会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小学四年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作者:贺子芩孟蓉付亚婷陶安龙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3期研究小学四年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被试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小学中年级学生是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水平转变的关键时期,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本文选取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发放问卷681份,有效问卷658份,男生338人,女生320人,373人为独生子女。
1.2研究方法1.2.1问卷调查法《基本移情量表》由Jollife和Farrington编制,修订后的量表包含16个项目。
《亲社会倾向量表修订版》由寇或等人编制,共26个项目6个维度,PTM的6个分量表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的、紧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1、0.78、0.76、0.74、0.73、0.56,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别为0.19、0.76、0.80、0.80、0.79、0.80,量表修订后的维度划分适用于中国的儿童青少年样本。
1.2.2数理统计法根据所得数据,借助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2.1四年级学生移情水平的差异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被试移情水平的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知,女生在认知移情、情感移情和移情总分各维度上的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显著性水平达到0.05或0.01;在认知移情的维度上,独生子女的移情水平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显著性水平为0.01。
2.2四年级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差异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被试亲社会倾向的差异进行了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知,女生在匿名的、利他的、依從的、情绪的、紧急的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倾向总分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显著性水平为0.01或0.052.3四年级学生移情与亲社会倾向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被试移情与亲社会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亲社会⾏为是指⾃愿地做出有利于他⼈、表现出正向的社会⾏为,如分享、同情、谦让、助⼈等。
幼⼉期亲社会⾏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良好的⼈际关系及⼼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
如果只重视幼⼉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幼⼉亲社会⾏为的教育与导向,则会导致幼⼉发⽣⾃私、任性、缺少同情⼼等问题,不利于幼⼉的⾝⼼健康。
基于此,我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以促进幼⼉亲社会⾏为的发展。
⼀、移情训练法 这种⽅法主要培养幼⼉理解和认识他⼈的情绪情感,引起幼⼉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幼⼉⾃发做出亲社会⾏为。
为此,我设计了“画脸谱”、“幸福拍⼿歌”“认识表情”等⼀系列活动。
如在“画脸谱”活动中,我先让每个幼⼉都照照镜⼦,观察⾃⼰做的各种表情,然后画出⾃⼰认为看的表情脸谱,结果画⾼兴脸谱的⼈最多,因为⼤家都觉得这个样⼦看。
⼜如在“认识表情”活动中,我分别出⽰了⾼兴、伤⼼的脸部表情,引导幼⼉进⾏描述和谈论,猜测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情,当⾝边的⼈出现伤⼼的表情时我们怎么办?最后通过模仿游戏,学习同情与安慰他⼈的语⾔与动作。
此外,我们在班上还设⽴了悄悄话区域”,幼⼉在这⾥可以毫⽆压⼒,和⾃⼰的好朋友说说⼼⾥话,和喜爱的娃娃说说悄悄话,将⼼中压抑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游戏教育法 游戏是培养幼⼉亲社会⾏为的有效⼿段。
幼⼉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为规则,从⽽逐渐摆脱⾃我中⼼意识,学会与别⼈交往的正确⽅式。
以“迷路的⼩花鸭”为例,我和幼⼉⼀起设计了错综复杂的⼭林道路,把⼩花鸭扮演者“丢”在⼭林⾥,安排幼⼉扮演樵夫、⼭林管理员、游客等,看⼩花鸭是如何向他们求助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做的。
我还设计了⼀系列问题:⼩花鸭为什么哭了?樵夫不给⼩花鸭指路对不对?游客给⼩花鸭指错路对不对?⼩花鸭为什么笑了……幼⼉通过回答问题,进⼀步明确了应该帮助别⼈以及如何帮助别⼈的意识。
在游戏结束后,我对表现正确的幼⼉进⾏肯定、赞赏、⿎励,使幼⼉产⽣⾃豪、羡慕、向往、愉快的体验;对做了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事的幼⼉,我也及时批评指出,使之改正,将负⾯的道德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健康、肯定性的亲社会⾏为。
小学儿童心理理论\移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研究作者:郭勇丁芳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年第04期一、引言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1]。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心理理论和移情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两个因素。
以往对心理理论、移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数单独考察心理理论和亲社会行为或移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丁芳[2]等认为心理理论和移情都是表现亲社会行为所必须的,两者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激发了亲社会行为。
单独考察心理理论和亲社会行为或者移情和亲社会行为无法全面揭示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
因此本研究使用相关研究法同时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企图弥补以往研究的缺陷。
二、研究方法1、被试从苏州某小学二、四、六年级随机抽取95名学生为被试,其中二年级32名,四年级31名,六年级32名,各年级平均年龄分别为8.21岁、9.95岁、11.7岁。
各年级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2、研究工具心理理论的测量采用失言理解任务,亲社会行为测量采用胡艺馨[4]编制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同伴评定问卷,移情测量采用李小玲修订的儿童与青少年移情量表。
三、研究结果1、心理理论、移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对心理理论、移情和亲社会行为进行两两的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心理理论和亲社会行为、心理理论和移情、移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都相关显著(r=0.378,p=0.000;r=0.22, p=0.000; r=0.336, p=0.001)。
注:*,p2、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采用温忠麟[6]等(2005)提出的逐步回归的方法检验移情在心理理论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中所具有的中介作用。
由表2所示,移情与心理理论和亲社会行为均相关显著,所以可以进行中介作用检验。
第一步,以心理理论为预测变量,以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发现回归系数显著,c=0.378;注:*,p第二步,以心理理论为预测变量,以移情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3)回归系数显著,a=0.22;注:*,p第三步,以心理理论和移情为预测变量,以亲社会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移情的回归系数显著,b=0.26;心理理论的回归系数显著,c’=0.34。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①丁 芳(山东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3) 摘要:认知、情感与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但长期以来,不少理论学派只把研究兴趣放在其中某一方面发展过程的探讨上。
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探讨它与观点采择、移情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发现,观点采择、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中起着重要的和交互的作用。
关键词:观点采择 移情 亲社会行为 儿童中图分类号:B8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16(2001)01—0010—04 认知、情感与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或内容,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理论学派只把其中的一个方面看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最基本的方面,把研究的兴趣和努力仅仅集中于其中一个发展过程的探讨上,对其他方面缺少应有的重视或置之不理。
如精神分析理论关注儿童人格或动机与情感的发展问题,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行为的研究,而皮亚杰学派探讨的核心问题则是儿童对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认知发展问题。
这种局面曾长期主宰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然而,在社会性发展领域中,个体的认知与情感通常最终要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
换言之,三者是相互联系着的,而不是彼此分离的。
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时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探讨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于认知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基于下列的假设:当儿童发展了理解他人体验的能力,他们对所推知的他人体验的适当反应能力也应该相应地增长。
观点采择能力被认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首要认知条件。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
一般来说,观点采择被分为三种类型:(1)知觉的观点采择,即理解他人书面的可视的观点的能力;(2)认知的观点采择,即预见并理解他人的思想、动机、意图和行为的能力;(3)情感的观点采择,即推断他人的体验和情感反应的能力(Ford,1979;shantz,1975;Underwood&Moore,1982)。
亲社会行为的名词解释幼儿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幼儿本身无明显好处,而幼儿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资料拓展:幼儿和亲社会犯罪行为的培育方法:1、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和亲社会犯罪行为的发展。
使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多使用较为保守的、非强制性的用笔方式去教育幼儿,幼儿也从父母的教育、教养犯罪行为中习得了为同样的方式看待他人。
同时,家长应当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犯罪行为,特别注意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积极合作,并热心为他人排忧解难等,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使幼儿从中找出自学、恶搞的较好榜样。
2、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就是指鼓励幼儿体验在某些情境下他人的心理体会,进而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相似情况时能做出恰当的反应。
利用移情去教育幼儿,并使其具备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地管制、建议等外部约束必须有效率得多。
幼儿碰到相似情境时,在做出消极犯罪行为前,便可以回忆起以往的体验,显露出来被害同伴痛苦的表情,于是便可以遏制自己的消极犯罪行为,而作出协作、互动等积极主动犯罪行为。
3、表扬和奖励幼儿和亲社会犯罪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须要获得群体的普遍认可。
因此,精神奖励对稳固幼儿的亲社会犯罪行为具备不容高估的促进作用。
幼儿一旦发生了亲社会犯罪行为,家长必须及时加强,例如表彰、奖励等,并使幼儿赢得积极主动意见反馈,达至逐渐稳固的目的。
反之,习得的亲社会犯罪行为可能会消散。
恰当地运用表彰、奖励,能够有效地推动幼儿和亲社会犯罪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幼儿的攻击性犯罪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亲社会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开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根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的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助于幼儿今后更好的习惯社会,也有利于学校素养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
因此,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阻碍因素及培养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亲社会行为定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关心或打算关心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2.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一岁之前,儿童能够对别人微笑或发声,这表达了儿童最初的一种友好倾向。
能够说儿童在1-2岁时就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比方,3个月的飞飞和翔翔是一对双胞胎,一天,飞飞因为尿湿了开始哭泣,紧接着翔翔也开始哇哇大哭。
妈妈手忙脚乱的帮他们换尿布,才觉察翔翔全然就没有尿湿,他只是因为飞飞的哭泣而哭泣。
2岁时,儿童越来越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别人看,或者送给别人玩,有时候拿着自己的玩具参加他人的活动中,有时候关心妈妈做些简单的情况。
尽管这时的儿童专门难弄清别人遭受困境的缘故,但他们却明显的表现出对处于困境的人们的关注。
看着哭泣的同伴,他们会妈妈走进并轻轻拍拍同伴。
会给弄伤手指的母亲拿来创可贴。
2岁以后,随着儿童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会进一步开展。
他们会逐渐的依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关心行为。
比方,5岁的欢欢和佳佳在一起玩玩具,欢欢不小心碰到了自己搭的玩具,之后心情不行,开始不讲话。
这时佳佳会觉察并抚慰欢欢,并和他一起搭玩具。
3.阻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开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响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移情的关系摘要: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本文主要探讨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大部分的研究证明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显著,并且这个结论被实验证实。
关键词: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76-02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研究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心理学家用来表达社会所确定的道德行动的术语,如分享、助人、合作、同情等。
比较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指有机体为了同类中其他成员的生存而减少其自身或后裔生存机会的一种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指个体关心他人利益、福祉的行为。
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角度对亲社会行为作了大量的研究[1]。
1.1 亲社会行为的现代定义范畴
传统研究中一直将亲社会行为界定为被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肯定的行为。
它包括可能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助人行为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
为。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性。
从利他性来说,应包括:①某些调节性的行为(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安慰性行为);②帮助性的行为;
③分享性的行为;④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只顾他人利益的无私性行为)。
从社交性来说,包括:⑤某些习俗性的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⑥包容性的行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等吸纳性的行为);⑦公正性的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⑧某些控制性的行为(终止他人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等[2]。
这里的社交性部分在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常常被忽略。
1.2 儿童四种亲社会行为及发展特点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1.2.1 帮助行为
研究者通常研究非紧急情境下和紧急情境下的帮助行为。
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救助者付出太多的时间、物质和精力。
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则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急迫性。
研究者认为助人行为起源于婴幼儿时期。
助人行为是儿童期望参加社会互动的结果。
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在个体身上发生得较晚。
无论是紧急情境下还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都明显受到个体年龄的影响。
1.2.2 合作行为
合作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
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开始出现合作行为。
大多数18~24个月的儿童可进行合作游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间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
逐渐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到三、四人之间乃至更多的人之间的合作。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儿童进入学龄期后,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竞争意识的逐渐发展使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2] 。
1.2.3 分享行为
分享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2] 。
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
婴儿12个月时就已表现出指向动作的分享行为。
1.2.4 安慰行为
安慰行为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哭泣等,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使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初,当别人表现出明显的难过时,儿童不仅能够以相似的情绪做出哭泣的反应,而且还会为对方提供如拥抱或轻轻拍打的行为。
儿童的安慰行为之所以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主要与他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理解力有关[2]。
2.移情与亲社会行为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先前的研究证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教养方式、个性特征等因素都和亲社会行为有显著
的相关。
在此,我们只讨论移情这一特征。
移情是一种根据经验或者以往类似情景去知觉或理解当前情景的现象[4]。
移情是一个人(观察者)在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
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过程[3]。
从移情的概念内容来说,移情能力强的个体能够更准确和即时的了解到他人的感受。
所以能够增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2.1 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源。
bess等人研究发现,更愿意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学生的移情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得分,并认为移情水平可以预测一个学生是否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5]。
vitaglione等人[6]的研究发现状态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呈直接正相关,而特质移情在状态移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移情不仅是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动机源,还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因素。
一个孩子越具备移情能力就越有可能引发助人、抚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desmond 等人[5]考察了174 名在校大学生和宠物相处关系的质量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者与宠物关系的质量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亲社会行为的水平,但是实验者的移
情测验分数却和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
julia krevans 等人[5]考察了78个家庭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孩子的平均年龄是12岁零3个半月)。
研究显示,家长的亲社会教育的水平与孩子的移情能力及亲社会行为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但是当把孩子的移情能力作为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量加以控制时,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有所降低。
还有研究发现,移情的作用在不同的年龄表现出的强度不同。
张莉用试验方法研究了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
结果表明,移情训练对小、中、大各班幼儿的行为有明显的改变作用。
但移情训练在小中班的效果优于在大班的效果。
即移情训练在幼儿初期和中期的效果比在幼儿晚期的效果好。
分析统计数据后发现,小、中班的分享分数比大班的分享分数高,主要表现在对奖品物的分享。
这可能是因为大班儿童对奖品的认识较之于小班、中班儿童更为深刻[4]。
但是,也有研究的结果呈现相反的结论。
朱丹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6],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情绪消极体验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反应,即使处在“积极情绪’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也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张嘉玮、崔光成[7]等研究也都发现,移情高低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小结
是否一个人具备了较高的移情水平,就可能会有较高的亲社会
行为水平呢?迄今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这个结论。
移情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移情能力意味着个体具备了动机因素。
目的和动机只是构成了完整的亲社会行为的倾向。
从这个倾向到行为的产生还需要有一个外在的诱因作为行为的“催化剂”。
如果刺激的强度超过一定的阈限,就会产生真正的助人行为。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1.
[2]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评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6.
[3]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2 :28 - 32.
[4]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6.
[5]james bl.new york university, inducing volunteer community service in undergraduate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prior experience, coursework, and the dispositions of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dafa
63/03.p.877,sep 2002,pqdd.
[6]朱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5,28(5):1231-1234.
[7]张嘉玮,崔光成.12-16岁被助儿童的自主能力,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轻微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1):14.。